汪洋
摘 要: 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与“读”是语言的输入,是对语言的接收和理解,是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进行听力与阅读相结合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 初中英语 听力 阅读 综合训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英语无疑已经成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交际语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在初中阶段,听力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同时也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常进行传统的听力题海训练,题型单一,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促进听力训练的有效实施,教师可以将听力与阅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训练。
一、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的理论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建立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第二语言学习及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概念,在外语教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输入假说”更是为语言输入问题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对英语听力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完成。没有大量的输入,习得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吴洁,2003)。由此可见,克拉申从语言习得的角度,阐述了输入的作用和意义,以及语言输入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内在关联。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和首要条件,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是促进语言习得发生的基础。
从语言学习理论来说,人类的语言行为以感知觉器官功能划分,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种形式(明树杰,2003)。其中“听”和“读”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是对语言的接收和理解,是语言的输入,是外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尤其对儿童来说,学习外语要多听多读多练,从而习得语言。因此,我认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听力与阅读相结合的训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听力与阅读相结合,以此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从而促进语言的习得。
二、英语听力与阅读的密切联系
首先,在扩大词汇量方面。词汇量是听力的基础,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足够的词汇量。在听力过程中,如果学生词汇量太少,对所听到的陌生的发音不能进行正确的辨别,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所听内容的正确含义。因此,扩大词汇量是提高听力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扩大词汇量,阅读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牛津译林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阅读(Reading)”板块都是该单元中生词量最多最集中的板块,因此阅读课上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教授生词,甚至适当拓展与阅读文章的主题相关的生词。另外,我在教学中注意到,学生对新授生词会存在“看懂听不懂”的问题,即听到生词时不知其意,看到它后才恍然大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授课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边听边呈现生词的音素和发音要领,把听和读结合起来,多听多读,重复多次,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听懂单词并记住单词。
其次,在培养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方面。阅读与听力虽然涉及的语式不同,但就其实质,都是语言信息解码与意义再构建的过程,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并做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读者使用种种认知手段,依赖认知效应和背景知识,在对书面语进行辨认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和理解(秦秋,2006)。由于这个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能不断地提高学生运用认知效应进行判断理解的能力,从而对听力理解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在掌握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方面。拥有大量的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是英语的语言特色之一。在听力材料中它们频频出现,这对听者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为了在听力实践中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这些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的意思,不影响听力的效率,学习者可以进行大量的阅读以解决这个问题。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者能够接触各种句型和搭配。通常,阅读的过程是重复性的、长时间的过程,读者有充裕的时间详细地、慢慢地研究、吸收所学的内容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词汇、句法结构等(秦秋,2006)。在熟悉并掌握句型结构和固定搭配后,学习者在头脑里就能建立起与之相关的知识,从而在听力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就能够同步甚至超前于他所听到的音频信息,并在头脑中形成对听力材料逻辑关系的迅速把握,这无疑会对听力能力的提高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马洪莉,堵海鹰,2010)。
最后,在积累背景知识方面。学习者要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仅仅重视学习英语的语音、词汇、句型等知识是不够的。由于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会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造成听力障碍。如果学习者对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有关典故、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知识不了解,就无法把它们和所听材料的文字意义结合起来,就无法对听力材料的真正内涵进行正确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虽然听清了文中每字每句的意思,但还是不能理解全篇材料的真正含义。这种由于对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解决。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者可以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丰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增强对英语材料的理解力,对提高听力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三、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的课堂实践
正是由于阅读与听力存在如此密切的联系,我在进行“阅读(Reading)”板块教学时,尽可能地将阅读与听力相结合,做到先读后听或者边听边读,综合训练学生的阅读与听力的能力。每册教材的“阅读(Reading)”板块都包含了题材丰富、内容新颖的各类文章,如:英美国家青少年同龄人的生活、理想家园、邻里关系、体验DIY、路线指引、童话故事及描写宠物的诗歌等。每一篇阅读材料中都含有大量常用的词汇、句型知识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课文“Homes around the world”进行教案设计时,我一方面将听力与阅读两项技能的训练相融合。通过泛听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并精听每个段落,掌握详细信息,再边听边读,加强听与读的结合。另一方面,我将教授生词、词组和句型作为本课的重点,并对文中三个国家的家庭居住情况作了介绍,希望这些知识有助于学生在听力实践中对相关听力材料的理解,对听力练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又如:“Colours and moods”一文介绍了平静的颜色、温暖的颜色、活力的颜色和强烈的颜色四类颜色,以及它们的代表色。我在授课时,除了讲解这些颜色对心情的影响外,还介绍了颜色的特殊含义。例如:学生听到“John is a green hand.”,他们就很难理解,何为“绿手”。由于文化差异,颜色的含义在中西文化中不尽相同,英语中由颜色所延伸出来的短语很多时候不能以我们观念中的颜色来理解。如:green hand(新手),white lie(善意的谎言)、black tea(红茶)等。英语中表示嫉妒用be green with envy和汉语中的“嫉妒得眼睛发红”恰恰相反,只有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学生在听力时遇到这些短语才不会不知所云。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认识到语言输入在语言学习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它是促进语言习得发生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将听力教学贯穿整个课堂,进行各种综合性、互动性的课堂训练,避免产生单一性教学给学生造成的疲劳和厌倦状态,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因受到教学任务紧张、教学资源有限等客观情况的限制,教育者如何成功地进行英语听力与阅读综合训练,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最终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秦秋.英语阅读与听力关系探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