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川
摘 要: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是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及所掌握的知识出发。联系实际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上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教学实践
一、数学概念生活化、形象化
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能否理解数学中的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通过故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二、技能训练生活化、实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比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出生月份是闰月还是平月,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但生活中有的事物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数学原形的,这样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回到书本上来。比如说,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师没有照书上的例题去做,而是跳出了数学,找到了这节课的灵魂,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过程如下:1.说关系。说说你与老师是什么关系?与同学,与父母,与哥姐,与爷爷奶奶等又是什么关系呢?让学生脑中对“关系”这个词有一定了解。2.猜老师的岁数?(50)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加一个条件,大5岁,那老师几岁呢?(55)55也是一个数量,那大5岁是什么呢?引出是关系。3.猜扑克牌的张数,让学生猜猜教师手里有几张牌?(11)不对,同时告诉学生这是数量,添一个关系,比它多2张,老师手里有几张牌?根据关系,学生一下子就求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知道了,告诉你一个数,要求另一个数,必须知道这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有了关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数,这样对关系理解就更透了。接下来课堂就沸腾起来了,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出各种关系,学生自己编应用题自己解答。在这节课中,以关系为灵魂,把知识提炼出来,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四、善于捕捉“生活现象”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因为长方体中各个部分之间总是存在着“相对”或“相交”的位置关系,而抓住了这种了这两种关系,就抓住了长方体的结构特点,也就抓住了这节课的核心。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看到并重视这两种关系呢?在生活中常见的鼓掌这一动作上,我们就可以找到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切入点。在上课开始前,1.请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向前来与我们上课的老师表示欢迎(学生鼓掌)。2.研究鼓掌动作。(1)鼓掌动作看来简单,人人都会,但要认真研究起来还真有学问呢。比如这样鼓掌行吗?(教师只用一只手在胸前煽来煽去。)(2)两只手就一定行吗?(教师用两只手前后交错地在胸前煽来煽去。)(3)那么鼓掌时,两只手的位置应该应该做到掌心相对。(4)通过教师手势使学生认识“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和“前后相对”。(5)我们再继续研究鼓掌,你们看这样行吗?(教师用两手在胸前不断地做十指交叉的动作,当然也没有声音。)(学生回答,不行,这叫交叉。)两只手互相交叉,我们可以称之为“相交”。最后教师小结,“相对”和“相交”是两个物体间或物体中某些部分间的两种十分重要的位置关系,这种关系在研究鼓掌的动作中有,在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中也有。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长方体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相对”与“相交”的关系。
五、问题数学化
学生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依赖于实际生活实践,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信心,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生活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我在信息窗《科技小组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引导学生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有几口人?你有几支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数学生活化”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给学生留有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
参考文献:
[1]张志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指导[J].新课程(小学),2014(04).
[2]郭卫洁.浅议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运用[J].新课程(小学),2014(04).
[3]孙衣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冷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