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成为教学的“宝藏”

2016-03-11 09:52邬琪红
考试周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份数宝藏等腰三角

邬琪红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的限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说,出错是学生的权利;教师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要求学生,更不必追求学生的绝对正确。要允许学生出错,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让学生思维的火花烧得更旺,使数学课堂呈现无法预设的精彩。

一、允许出错,提供平台

一位教育家曾说:“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成长,而宽松的环境则能让心灵更加健康地发展。”如果能用开“绿灯”的方式对待学生的错误: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就没有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更没有被同学耻笑的苦恼。他们才会敢想、敢说、敢做、敢问,才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反之,学生会因为怕被老师批评而惴惴不安,平时一个“怕”字当头,对错误极力回避,不敢说、不敢做,长期下去,会扼杀学生好奇、求知的天性,导致他们形成谨小慎微、唯唯诺诺、害怕困难的性格,长大怎能成为敢说、敢做的创新型人才?

二、诱导犯错,引导深思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当然应该绝对可靠,可在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如能人为地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犯错”,再引导学生从错误的迷茫中走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完“圆的面积计算”,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块长方形铁皮,长是16厘米,宽8厘米,如果用它剪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用长方形铁皮的总面积除以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即16×8÷(2×2)=32(个)计算。我问:“如果要把铁皮改剪直径是2厘米的小圆片,最多可以剪多少个呢?”许多学生理直气壮地说:“这有何难,不就是16×8÷[3.14×(2÷2)2]≈41(个)。”好家伙,果然中计。此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在实际剪裁的过程中,会浪费掉一定的铁皮。”计算的结果应该用“去尾法”保留整数,即40个。我趁势问:“那么在剪裁过程中,每两个圆片之间也要浪费一些铁片,你们有没有考虑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为了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我让学生在草稿上画图,当草图跃然纸上的时候,学生顿时豁然开朗:原来长边只能排8个圆,宽边只能排4个圆,根本不可能剪出40个。只能用(16÷2)×(8÷2)=32(个)。可见,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是一把“双刃剑”,成功因为经验,错误也可能因为经验。“吃一堑长一智”,有时候反面的教训比正面的经验要深刻得多,只有历经险阻,才知道路上的坎坎坷坷,必将印象深刻,记忆久远,甚至终生难忘。若教师在教学中扶得太多,放得太少,学生在学习中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经历的挫折少了,解决问题浅尝辄止,就不会产生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当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认认真真地错一回,让学生在摔打中学会对数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

三、机智纠错,变废为宝

教学中的非预设生成可能来自于学生,也可能来自于老师。对于来自学生的错误,我们常能从容应对,但对于自己的失误,我们有时却会觉得不知所措。这里有个所谓的“面子”问题,特别是大型公开课时,有些人被所谓的“师道尊严”所困,采用掩饰或回避的方式,结果适得其反。其实,能否妥善处理失误,恰恰是检验教师素质高低的大好机会。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教育技巧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教师可能找到避免刻板公式的方法,才能估量此时此地情况的特点,从而找到适当的手段并且正确地加以运用。”

例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的其中一环节,在学生明确轴对称图形概念后研究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我提供给每组学生9个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小组合作一段时间后,每组的研究报告陆续传了上来。为让学生对对称轴的条数有概括性的认识。我请拿到大平面图形的同学按要求贴到黑板上。如图:

学生按要求贴好后

师:对黑板上贴的结果,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1:3号贴错了!(我在每个平面图形上标了号)它是等腰三角形,应该有1条对称轴。

我一看,刚才的同学把3号贴到了无对称轴那里了。

师:哦!3号是等腰三角形,它应该有几条对称轴呀?

学生齐答:1条。

师:那刚才是谁贴的呢?上来改正一下好吗?

学生站起来,我一看,他是我们班数学成绩较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刚才仔细折过了,发现折痕两边不能重合,那不是一个等腰三角形。(我想他折的方向肯定错了。)

师:那你上来,再重新折一下好吗?

学生上来一折:“老师你看,相差一点点!”我当时就一怔,确实,在电脑上画的图,再经过剪刀剪,这时的等腰三角形说严格点真的是不等腰。怎么办?当时可是有很多听课老师在场,我心里急速地盘算着怎样处理这因为我的失误而造成的尴尬。

师:同学们,真是对不起,由于老师的失误,没有把这个等腰三角形剪好,刚才这位同学真仔细!他通过仔细折,发现了问题!

生:老师,没关系的,我们把它当做等腰三角形好了。(他们为了维护老师的形象,甚至有点责怪刚才那位学生不懂场合)

我灵机一动,何不这样:

师:那既然3号不是个等腰三角形,谁有办法使它变成等腰三角形呢?

生:只要剪一刀!把刚才折出来多余的部分剪掉,就是等腰三角形了。

一生拿出剪刀。“喀嚓!”一个等腰三角形便贴到了黑板上。

生:老师!用这样对折再剪的方法,剪出来的图形肯定是轴对称图形!

师:是吗?那就让我们来试一试,剪一个你喜欢的轴对称图形!

不一会儿,实物投影上放满了学生颇有创意的作品:衣服,小兔,萝卜,蝴蝶……课堂教学是复杂的活动,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难免出现“卡壳”、“走调”现象,过失在所难免。这节课中,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没有做到位,等腰三角形变得不等腰了,面对自身的失误,我及时纠错,并抓住契机发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因素。正是这不等腰的三角形让学生萌发了剪轴对称图形的意愿,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错误之所以是宝贝,其价值有时并不终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从中获得新的启迪。这不但需要我们有沉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更需要树立牢固的错误意识,课堂教学中的错误,对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对老师来说,是一种机遇,在课堂中利用好错误资源,不仅使一些尴尬的局面得以挽回,更能解决教学中的疏与堵的矛盾,使得教学过程如同溪水碰岩石——有障碍而得以飘扬——更美。

四、巧妙导错,成就精彩

对待孩子的错误,如果只是一味地原谅而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变成了纵容,后果将不堪设想。塞缪尔·斯迈尔德说:“与其说是人们的错误使其堕落,不如说是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导致他们堕落。”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在宽容之余,还必须加以正确引导,让错误成为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怎样写一个分数,并说出这样写的理由。一部分学生认为应该按分子—分数线—分母的顺序书写,理由是按照汉字的书写顺序,应该从上到下写。立即有同学提出应该按分母—分数线—分子的顺序写,应该从下到上写。当提问到另一位学生,他认为应该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然后写分子,问他理由时他竟然说:“没有妈哪来的儿子?”顿时教室里哄堂大笑,教师鼓励他继续说下去,他说:“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先有平均分的份数才能有所取的份数,所以把平均分的份数叫做分母,把取的份数叫分子,不就像先有妈后有儿子吗?”话音刚落,教室里已是掌声不断。在这里教师并没有直接否认前面两种分数的书写方法,而是通过对三种书写方法的诱导,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比较。顺着学生对分母、分子的比喻,使学生掌握了分数的正确书写方法,并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使课堂锦上添花,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何开发引导课堂的“宝藏”——错误,这是一门艺术。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内突然出现的教育资源,尤其需要积极对待,及时抓取,细心呵护,用心挖掘妥当处理、巧妙引导,这样会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最终让错误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为数学教学添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猜你喜欢
份数宝藏等腰三角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如何利用题组训练提高分数“量”与“率”的区分度
怎样构造等腰三角形
对提单及保单出具份数的思考
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
这里常有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中讨论多
“份数法”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