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芳
摘 要: 教学中“冷处理”并不是说不处理,而是把这一热点内容暂时先放一放,等到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引导学生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能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喜欢自主学习与探究,这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对知识的思维和运用能力。作者根据两次教学实录,结合自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阐述适时使用“冷处理”的妙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冷处理 自主探究技能 合作交流
一、主题内涵
《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下面我就以“课标数学研究性教学实例”《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两个对比教学的片段,想到并谈谈自己对“冷处理”运用的看法,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案例过程描述
案例一(片段):
师:(出示纸做的五角星)你能指出角藏在哪儿吗?(生上来指着尖尖的顶点)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听明白了,原来角是这样的一个图形!(课件显示五角星的顶点,并隐藏掉多余部分)有问题吗?
生1:这变成了一个点了。
生2:角应该是尖尖的。
师:那么该怎样指角呢?结果得出了几种指角的方法?(小组讨论)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师:你认为哪一种指法正确呢?表决一下,认为自己对的请说明理由。结果发现各种意见的支持率比较平衡。学生各抒己见,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但都无法说明理由。于是,教师就告诉学生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并表扬了选择第三种指法的学生。接着让学生和我一起指角,并让同桌一起找出生活中的角去指一指。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巩固这一知识。
案例二(片段):
同样是上面案例一的场景,在讨论后,同学们都表达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也说不出理由。
(这时我并没有讲述哪种指角方法正确,而是先使学生初步认识了角及角的画法。)
师:请小朋友们讨论一下,角都是怎样的?
(小组讨论,师巡回观察,生汇报。)
生1:角都是尖尖的。
生2:角的两条线都是直直的。
生3:而且它们的两条线都是连在一起的。
师:对了!像这样头尖尖的,两条线直直的图形就是角。老师今天请了一些图形朋友来做客,请你们帮老师一个忙,判断一下哪些是角?(课件出示一组图形,请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角除了藏在图形中,它还会藏在哪儿呢?(让学生在身边找角,可以离开位置,并把找到的角告诉同桌。)
师:能把你想象中的角画出来吗?
(生自由选择工具,有的用折出的角描,有的用三角尺的角描,有的用尺子画……)
师: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
(很多学生拿来了作品,我选择了其中8幅,并把它们展示出来,让学生评价。在这里我故意设了个局:把作品放得没有规律,使学生很难指出自己喜爱的作品,从而引出需要给角做上标记。)
师:想看看老师是怎样画角的?
(师示范时,引出了顶点和边的教学,并得出了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此又回到了刚才的指角活动中。)
师:我们该怎样指角?(小组讨论)
结果都认为第三种方法是正确的。看来他们的困惑消除了!
在第一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新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指角这一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究,但是在课后发现,一直到了课末,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指角。这是什么原因呢?细细思考教学过程,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只教会了让学生单纯地模仿,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是无效的。学生对未知的探究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是借助于已知的东西对未知事物作出自己的猜测,进行实验、推理,作出解释的。在第二次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充分考虑到了这一问题,“冷处理”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
根据这两次教学实录,结合自己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我深深体会到了适时使用“冷处理”的妙处。
1.可以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
坚持长期而有耐心地教育学生学会探究,是“冷处理”方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探究是最有效、最主动、最能够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但是在案例一的指角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还停留在模糊的生活中的角的初步感知水平,也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能适应这一问题的探究,此刻让学生探究如何指角,显然学生的探究就会变得盲目和不切实际。因此在案例二的指角活动中,我先提高了学生对角的认知水平,即知道了什么是数学中的角,并学会了画角,再探究如何指角,可谓水到渠成。这样的探究才能说是真正带领学生进入了深刻而有效的探究活动中。
2.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生在独立获取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能力的基础上,不依赖他人而能运用一定学习方法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会学习,自己学会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的综合反映。
总之,新一代的数学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主编.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