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英英
要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就要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是“神圣”的,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必须服从的行动指导。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民主化进程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而应以组织者的身份进入角色,使课堂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
随着教育改革原本不断深入,教师对“填鸭式”、“抱着走”的教学不断反省,逐渐让自己成为课堂的引导者而不是传授者。如上完《两只小狮子》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哪只小狮子,说出为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甚至说自己喜欢懒狮子,因为它知错就改。教师只在一旁稍加点拨,把学生引入探究情境,使原本等待教师传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知识转变为引入知识的探究中,思维真正得到锻炼,变传授为指导。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如果教师总让学生感到高深莫测,师生距离就无法缩短,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就无法形成。如能改变观念,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我想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相信许多教师在这方面深有体会。
一、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1.教学中设计“强性化”问题更易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个性发展及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为此,设计问题时应注意抓住教育重点并有一定的问域和思维度,即“强性化”问题,摈弃过去设计问题时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由一串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的做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而不受太多牵制。
2.转变观念,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低年级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个大体模式:一读,读通课文,了解大意;二读,互相交流,理解内容;三读,体会感情,积累语言。例如,教学《小狐狸卖空气》时,我采用以问导读的方法,并把文中长句变成短句,折叠成纸条,让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反复诵读。一堂课结束后,全班都能流利地读完课文,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难点不攻自破。语文学习主要在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现行新大纲要求中,低年级学习古诗重在读通、积累而忽略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证明,读的时间变长,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积极情绪调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转变观念,加强书本知识和生活内容的沟通。
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割裂状态会使语文学习成为枯燥抽象的符号记忆,导致过重的学习负担。对此,我认为应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内容的沟通,并对现在教材内容加以适度补充或重新组合。这样一来既活化教学内容,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增添课堂活力。例如,教学《春晓》、《春风吹》、《找春天》(小学第二册)时,可以把这三篇课文组合在一起。教学这一组课文前,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寻找春天”,让他们对春天景物有真实的感知。教完课文后,指导学生诵读补充教材《迎春花》等课文之后,再开展“画春天”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对春天有较全面的感受和深入的认识,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学生兴趣盎然,充满活力。
二、使课堂充满活力
日常教学中,由于受人工操作和现场条件的限制,有些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突破用投影、学具操作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演示,能及时调控,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只要点击鼠标,就能在短时间里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发生过程,揭示概念,使教师少费口舌。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或添加停顿,既可作为新知识的讲解,又可根据班级情况再现,还可以在复习巩固阶段使用;同时教师可节省大量板书时间,避免动手操作时手忙脚乱,从而赢得教学时间,使基础知识的讲解更详尽,课堂练习内容更广泛有趣,使课堂生机勃勃。
不过,制作课件时,要求教师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画面的美感、动感及所配音乐的悦耳和整体的协调性,创设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
总之,要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利用身边现有有利条件,让教学充满活力,让学生快乐地、生气勃勃地学习,让各层次学生都尝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