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程静 陶玲玲 张敏秋
远红外线照射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疗效观察
李敏 程静 陶玲玲 张敏秋
目的 探讨远红外线照射对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疗效。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远红外线照射治疗,2组患者于第0、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出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并比较2组并发症(内瘘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情况均逐好转,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4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远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远红外线照射;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维持生存的重要治疗方式,而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动静脉内瘘在临床使用中常产生功能不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也是导致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1]。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可以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达到维持血管通畅及抗炎的作用,使瘘管的内径及血流增加,减少患者透析通路阻塞事件发生[2]。动静脉内瘘位于人体上肢浅表位置,因此远红外线理疗理论上是可行的,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体会及经验性的报告,缺乏系统的观察和对比。本文旨在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组研究观察远红外线照射对透析患者血管内瘘的通畅率和流量的作用,寻找新的方式,延长内瘘使用时间。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4月~2014年4月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18~80岁,平均(46.23±15.47)岁,内瘘使用时间3个月~5年,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54例,糖尿病肾病18例,高血压肾病24例,多囊肾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性别、年龄、原发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用腕关节远侧的桡动脉与头静脉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且动静脉内瘘吻合方式均采用标准端侧吻合的手术方式,近3个月没有进行远红外线照射。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远红外线照射仪(型号:TY-102)照射内瘘侧肢体,距离内瘘侧肢体30~40 cm,每周照射3次,每次40 min,持续3个月,对照组不给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于第0、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定出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并记录2组并发症(内瘘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数据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比较 观察组使用远红线照射后第0、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时测定出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比较(x±s,mm)
2.2 2组患者内瘘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并发症比较(n)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肾功能衰竭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方式,而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长时间经历着血管内异常血流的损伤与反复穿刺,非常容易引发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情况,最终引发动静脉内瘘功能障碍。血管通路功能障碍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内瘘处炎性增生狭窄或者血栓形成引发的血流量不足症状。美国国家肾脏病基金会透析质量评估(NKF-DOQI)指出,理想的血管通路标准为: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能长期保持血流通畅,并发症少(如感染、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等)[3]。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是将体表较浅的静脉在皮下直接与自体动脉吻合形成的血管通路[4],目前已经被国内外公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最理想的血管通路[5],只有保持理想的动静脉内瘘,才可以保持患者充足的血流量,所以被视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6]。
然而,动静脉内瘘在临床使用中常因自身血管条件不佳、反复穿刺、护理不当等原因产生功能不良。内瘘功能不良通常是指由于血管狭窄或血栓导致的内瘘流量不足[4],会造成透析不充分甚至透析失败,严重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效果,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降低其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由此可见,做好透析病人内瘘使用期维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远红外线是一种波长在5.6~1 000.0 m的电磁波。近年来有研究表明[7],红外线理疗能够促进皮肤血液循环,改善由于创伤、糖尿病或者周围动脉堵塞引起的皮肤缺氧缺血性坏死,且不会产生任何不良反应,如皮肤灼伤、感染、加重出血等。远红外线照射对血管的生物学作用除了提高照射区域的温度,使局部血液循环增加的热效应之外,还具有多种非热效应,如增加NO的生成,使血管扩张,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挛缩;刺激血管受伤部位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等。此外,远红外线照射可增加血红素加氧酶(HO-1)的表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研究显示,远红外线照射40 min即可显著上调HO-1表达,抑制TNF-α引起的单核细胞粘附[8]。因此,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可发挥维持血管通畅及抗炎的作用。
本研究数据中,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其在治疗以后的血管内径、壁厚、血流量情况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最终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不采用远红外线照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血流不畅、血栓栓塞及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远红外线照射动静脉内瘘治疗可改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维护和促进动静脉内瘘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尹小玲,古满利.马铃薯外敷及复方七叶皂苷钠外涂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2015,36(12):162-164.
[2] 沈燕,黄佑芳,达静静,等.不同时间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保护效应[J].广东医学,2015,36(22):3466-3469.
[3] 唐镜,车小乔,秦伟丽.喜疗妥联合红外线照射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3):81-82.
[4] 彭伟,陈云乐.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9-150.
[5] 严贺,李巧玲,童辉,等.远红外线理疗对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149-150.
[6] 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7] 张华,何代文,陈绪碧.灌肠致肛直肠损伤的观察及护理[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28(6):833.
[8] 石彦,宋爽,余佩武.灌肠致乙状结肠穿孔一例[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2,5(1):5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5.018
江西 330006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李敏 程静陶玲玲 张敏秋)
张敏秋 E-mail:mq-92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