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治海治河治太湖

2016-03-11 16:47
河北水利 2016年6期
关键词:治河海堤朝廷

范仲淹
——治海治河治太湖

范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自幼孤贫,发愤读书,终成一位精通经典、博学多才、擅长诗文的鸿儒。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中进士,开始从政。文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武官至枢密副使。他的文治武功突出体现在变革朝政、捍御边隅方面,但在兴修水利、治理水旱灾害方面,范仲淹也同样做出了不朽的业绩。

在泰州任盐官之时,他亲眼目睹了“风潮泛溢出,淹没田产,毁坏亭灶”的受灾状况。这一带因唐时所建捍海堤年久失修,每年秋季海潮泛滥,往往阡陌洗荡,庐舍漂流,人畜丧亡,盐灶也多被冲毁,灾情十分严重。老百姓无以为生,只好携家外逃。范仲淹遂上书朝廷,极力主张修筑海堤。经过近4年的努力,天圣六年(1028年)春,长达150里的捍海堤终于修成,消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从此,泻卤之地化为良田,2000多外逃户陆续还乡,农业、煮盐业等稳步发展,朝廷的盐利收入也明显增加。滨海人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将捍海堰命名为“范公堤”,灾区中心兴化县的人民往往很多以范为姓。

景祐元年(1034年)9月,范仲淹被调到故乡,担任苏州知州(一州的行政长官)。恰逢苏州大水,过了秋天也仍未退去,农田被淹,秋收无望,数万农户面临饥饿死亡的威胁。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疏5河,导太湖之水入海。他亲临现场,督修这项工程,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劳役费用。在他的领导下,经过苏州百姓共同努力,终于疏浚了境内5河,开河筑渠,导水入海,不仅解除了水患,而且惠及百代子孙,对保障太湖周围的苏、常、湖、秀4州的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范仲淹在以后的10多年里,宦海浮沉,驰骋疆场,出将入相,但他治理太湖之心却未曾去怀。他认真研究了江南圩田古制,总结古今治理太湖的经验,结合自己景佑年间的治水实践,提出了“修围、浚河、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主张,从而将治水与治田结合,解决了蓄水与泄水、挡潮与排涝的矛盾。其后历代圩区的水利建设,大都采用范仲淹的方法。

范仲淹自27岁考中进士,到63岁谢世。从青年时代开始,范仲淹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他每到一地,就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降职邓州时,应友人滕子京之请,写了一篇气势非凡的《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堪称范仲淹忧国忧民之心的真实写照。□

2016-06-06

猜你喜欢
治河海堤朝廷
防范未来风暴潮灾害的绿色海堤蓝图
三国鼎立之黄巾大起义
『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在尧治河酒业首届“诗酒交响”论坛上的致辞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海堤加固技术分析
魏源应对河患的治理思想及现代启示
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应对策略
《治河论》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