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添轩
(庆城县驿马镇兽医站,甘肃 庆城 745100)
仔猪黄白痢及临床防治技术
米添轩
(庆城县驿马镇兽医站,甘肃 庆城 745100)
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白痢的简称,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新生仔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文介绍了仔猪黄白痢的流行病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诊断等,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仔猪黄白痢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仔猪;黄白痢;综合防治
仔猪黄白痢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由于猪的生长期不同而分为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两种。仔猪黄痢又名新生仔猪大肠杆菌病,多发生于出生后几小时到一周龄的仔猪,1~3日龄最为常见,是以剧烈腹泻、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以及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同窝仔猪中发病率很高,常在90%以上,50%以下的少,病死率也很高,有的全窝死亡,不死的仔猪须经过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生长。白痢是10~30日龄的仔猪多发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下痢或排出乳白色、淡黄白色或灰白色带有特殊腥臭气味的粘稠粪便为特征,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1]。
大肠杆菌为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周身有鞭毛,表面有纤毛,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出隆起、光滑、湿润的乳白色圆形菌落;在麦康凯和远藤氏培养基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形成带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本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加热60℃,15 min死亡,常用消毒药均能迅速杀死。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大肠杆菌属于大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菌。作为病原的大肠杆菌,根据其致病特征通常可以分为:普通大肠杆菌、产肠毒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Escherichia coli,ETEC)、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Escherichia coli,EP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1i,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Bscherichia coli,EHEC)等。在国内的调查发现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高达20%~60%,尤其出现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时。病死率达60%以上。由于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致病力越来越强,给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大肠杆菌的抗原主要有菌体抗原(O)、表面抗原(K)和鞭毛抗原(H)。O抗原由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在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十分有用。K抗原是多糖或蛋白质抗原存在于荚膜、被膜或菌毛中,与细菌毒力有关。H抗原为蛋白质,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迄今已发现的O抗原有173种以上,K抗原103种,H抗原70多种,如此多的血清型给大肠杆菌病的防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病原菌的O抗原主要有O1、O8、O20、O87、O60、O147、O115、O137、O139、O141、O149、O64等,多数细菌含有菌毛黏附素和肠毒素,临床上以剧烈腹泻、排黄色稀粪为主要特征。多见于1~3日龄,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规模化养猪场,新建猪场的发病率往往与胎次无关,初产母猪的仔猪发病率较高,不同窝间的发病率差异较大,随着仔猪日龄增大,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减少。仔猪白痢是10~13日龄仔猪的常见腹泻病,病原血清型无规律,多与引起腹泻的病毒混合感染,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多发,临床上多以排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糊状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病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成为僵猪。致病力与毒力因子引起仔猪黄白痢的ETEC的主要毒力因子包括粘附素(adhensin)、肠毒素(enterotoxin,Ent)、内毒素(endotoxin),可能还有溶血素(haemolysin)[3]。
大肠杆菌是以德国儿科医生TheodorEseherieh (1857~1911)的名字而命名的[4]。自1885年EscheTich发现大肠杆菌后的60年间,大肠杆菌一直被认为是肠道中非致病性的正常痢丛的组成部分。后经40多年的研究与临床观察证实。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已毫无争议地被列入致病性菌群。方定一等(1963)提出仔猪黄白痢是由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随后他们将仔猪腹泻分为两类,是出生后3~5日内发生的黄痢,另一种是两周龄以上仔猪发生的白痢。下痢仔猪所表现的水样腹泻和脱水性病变主要是由于病原菌产生的肠毒素(ST、LT)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分泌大量液体,远远超出了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吸收能力,出现剧烈的水样腹泻和脱水,最后导致仔猪衰竭死亡。仔猪白痢的发病机理除与仔猪黄痢的发生机理,即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定居和产生肠毒素的作用有关外,还与由于年龄、免疫状态、生理机能、饲养条件等多种诱因造成的消化机能紊乱有关。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仔猪消化道内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或由于发酵产生的低级脂肪酸,刺激肠蠕动加快而引起泻下。病猪消化机能紊乱使肠道菌群失调,有害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更多的有毒产物,如细菌内毒素和肠毒素。这些有毒产物及食物分解不全的产物刺激肠黏膜发生炎症过程,可促进液体从肠壁向肠腔渗出,加重了泻下。食糜中的大量脂肪酸被向后推移,与大肠腔内的碱性离子(钠、钙、钾、镁)结合,成为白色脂肪酸皂化物而使粪便变成灰白色,在临床上即表现为白痢[5]。
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集约化养猪场及种猪场,个体饲养的猪虽然也有发生,但较为少见。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初产母猪所生仔猪发病率高于经产母猪所产的仔猪,而且病势重,死亡率也高,这是由于初产母猪初乳缺乏预防仔猪黄痢的特异性抗体之故。新建立的猪场或新引进种猪时,由于新血清型大肠杆菌的引进,常可引起本病的暴发,即便是经产母猪产的仔猪也难以幸免。仔猪黄痢多发生于产后1~3日龄的小乳猪,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至7日龄以上就很少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低温潮湿和寒冷季节多发,首次发病的猪场病死率高。不同窝的仔猪发病率不同,高的可致全窝死亡,低的仅部分仔猪发病且症状较轻,病死率也低。另外,猪场卫生条件不良,仔猪聚集,互相窜动,均能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一般一窝仔猪有1~2头发病相继蔓延至全窝。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早春、严冬、盛夏发病较多。
4.1 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初生一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时,病原微生物便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由于仔猪的消化道未发育完善,胃腺分泌胃酸的机能很低,缺乏游离盐酸,难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使部分乳汁分解为有害物质,再加上细菌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他性炎症,肠道内容物发酵与腐败后,产生大量气体,又增加了对肠道的刺激,使肠道蠕动加剧,造成吸收功能障碍,引发此病。
4.2 环境应激的存在
仔猪受环境应激主要发生在仔猪10~30日龄时,气候多变,阴雨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下,特别是入秋以后,气候寒冷,地面太凉而又没有加垫草,使仔猪抵抗力下降,这时可引发仔猪白痢。此时主要是母乳内转移性抗体逐渐减少,应激因素的存在,导致仔猪抵抗力降低,数种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致使仔猪发生局部性肠道炎症而发生下痢。
4.3 母猪产后感染患病
哺乳母猪患病哺乳母猪患病后,往往引起体温升高,造成生理代谢紊乱,引起乳汁变性,致使仔猪消化不良,早发性大肠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引起下痢。
4.4 饲养管理不当
饲养管理不当其一是哺乳母猪突然换料。在生产中,往往由于母猪哺乳需要大量能量,而改变饲料配方,加大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比例。当饲料中能量饲料如玉米添加量超过60%时,仔猪很快便会出现黄白痢症状,这是因为突然饲喂高能量饲料,形成的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增高,而仔猪的胃肠道对脂肪的消化率很差,打乱了肠道内的消化吸收平衡,导致了仔猪下痢。其二是饲料中油脂含量过多、饲料霉变、青料或轻泻饲料比例过大。饲料中米糠、油饼、鱼粉等比例过高,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健全,采食后无法消化而下痢;霉变饲料本身含有大量毒素,可导致仔猪消化机能紊乱而下痢;喂给青绿饲料过多,或轻泻饲料如麦类等比例过大,易使仔猪难以完全吸收利用而下痢。其三是仔猪供水不足。仔猪开食后,往往食欲都很旺盛,如果此时供水不足,就会导致仔猪误饮粪尿污水,感染细菌,发生下痢。
仔猪黄痢排黄白色粘液样腥臭稀粪,严重者排粪失禁,脱水,迅速消瘦,衰竭而死亡,病程1~3 d。仔猪白痢表现脱水、消瘦,排白色糊状、腥臭的稀粪,病程5~6 d。猪水肿病多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不高,个别可达40.5℃,运步无力、不协调,易跌倒,出现神经症状时,无目的走动、转圈,或盲目冲撞,渐近麻痹,眼睑和头颈部出现水肿,甚至全身出现水肿,前期皮肤感觉过敏,后期迟钝,在口、鼻、肢端及腹下、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红紫斑,视力减退,甚至失明,死前呼吸困难,由口、鼻流出泡沫样粘液,最后抽搐而死亡。病程1~2 d。
仔猪黄痢最显著变化是胃肠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少数是急性出血性卡他性炎症。仔猪白痢胃肠道有充血或出血性卡他性炎症,其他无明显变化。猪水肿病最明显病变是水肿,最显著的是胃壁及其下层到粘膜层之间有无色或黄色、胶冻样渗出物,全身淋巴结、肺、大脑水肿,心包、胸膜腔内有不等量积液。
7.1 临床诊断
7.1.1 仔猪黄痢 根据新生仔猪突然发病,排黄色稀粪,同窝仔猪均同时患病,死亡率高,而母猪健康,无异常,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7.1.2 仔猪白痢 根据2~3周领哺乳仔猪成窝发病,体温不变,排白色糨糊样稀粪,剖检仅见有胃肠卡他性炎症等特点,即可作出初步诊断。
7.2 细菌学检查主要是进行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7.2.1 标本的采集 先前以无菌棉签肛拭子采集粪标本,死后采集心血、肝脏、脾脏、肠系膜淋巴结和肠内容物。
7.2.2 镜检 革兰氏阴性杆状细菌,单个或成对,许多菌株有荚膜或微荚膜,有鞭毛。
7.2.3 分离培养 选用麦康凯培养基,取少许病料在培养基上分区划线,然后放在3℃恒温箱中培养24 h,若形成单个红色菌落则判断为大肠杆菌病。
7.2.4 生化实验 取糖发酵试管分别接种细菌,放在恒温箱中,24 h判断结果。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乳糖等碳水化合物,能产生靛基质,或产生尿酸酶,不产生硫化氢等。若符合以上结果则判断为大肠杆菌病。
7.2.5 动物实验 包括乳兔灌胃试验、腹腔接种,检查肠毒素可用兔或仔猪肠试验等。
7.2.6 血清学鉴定 选用多价或单价大肠杆菌血清,与培养的大肠杆菌进行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鉴定其O抗原和K抗原的血清型。
8.1 预防
8.1.1 饲养管理方面 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改善仔猪体质首先要加强妊娠母猪的饲养管理,给予全价配合饲料,尤其不可忽视维生素、矿物质的供给,切忌母猪过肥或过瘦。母猪产前7 d开始减料,产仔当天不喂料,只喂少量盐麸皮水,产后逐渐加料,使母猪能够均匀地分泌出性状优良、数量充足的乳汁,以利于仔猪的消化吸收,从而保证出生仔猪体质强壮及其母猪哺乳期有充足的母乳供给和良好的体况。
8.1.2 环境卫生方面 做好产房、培育舍的卫生消毒,杜绝安全隐患产房在入猪前就要做好相应的产前卫生工作,杜绝死角,消灭传染源;使用期间要做好通风换气、保暖卫生工作,并坚持每周消毒制度,保证一个清洁、干燥、温暖、无贼风的产房环境;工作人员入产房前也要做好衣、鞋及使用器械的消毒。培育舍的相应工作也要参照产房执行。
8.1.3 做好仔猪的护理工作 做好仔猪的人工接产,特别是要注意母猪乳房、外阴的消毒并挤出最初的头两滴奶,且要及时的保证仔猪吃足初乳和做好固定乳头工作,并对仔猪采取保育箱、红外灯、电热板等专门的取暖措施。仔猪在哺乳阶段,要充分做好补料,仔猪在7日龄时开始补颗粒饲料,颗粒料中要加入诱食剂,如香味素、奶精等,奶味越浓诱食效果越好,仔猪断奶前采食量越大,胃肠机能就会充分地得到锻炼和适应,断奶后腹泻和死亡率就大大降低,也特别要注意严禁使用发霉变质饲料,既防止腹泻又防止饲料中毒。同时,注意给新生仔猪(一般3日龄)补铁、补硒,杜绝由于缺铁、缺硒导致仔猪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从而引发腹泻的发生;断奶的前3 d在仔猪料中要加入一些抗菌素或益生素类物质,以杀灭有害细菌,并且断奶后不立即将仔猪转入培育舍,如条件允许,在原圈饲养2~3 d后再转入培育舍,而且温差不要超过3℃。
8.1.4 免疫接种 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选择疫苗,进行母猪产前免疫接种和仔猪的防疫注射。对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初期靠初乳、母乳中的母源抗体,后期靠肠道局部的免疫反应。出生后第一周的初乳是仔猪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来源,因此,一直以来母源性免疫是预防新生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最有效的手段。疫苗大多是以大肠杆菌的两种主要致病因子菌毛粘附素和肠毒素作为免疫抗原研制的。目前,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苗主要有K88-K99、K88-LTB、K88-K99-987P等大肠杆菌多价苗,与母猪产前40 d和产前15 d各注射一次。这些菌苗对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的发生均有不同程度的预防效果[6]。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比较多,且抗原多变,因此各猪场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也不一致,使用普通疫苗,往往因菌型差异而不能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免疫效果不理想。用当地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可以发现在ETEC下痢中起重要作用的新的或变异的菌毛粘附素,将其制成自家菌苗可获得较满意的免疫效果。据文献报道[7-9],从发病猪场粪便中采集病料,将分离株混合后制成自场大肠杆菌灭活苗,在原场妊娠母猪分娩前40 d和15 d分别注射一次,每次2 mL,对预防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起到了理想的保护作用。其中陈章水等(1995)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改变免疫接种途径,由常规的皮下接种改为后海穴注射,在免疫剂量相同的情况下,后海穴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皮下接种法,为探索新的接种途径、降低免疫剂量、提高免疫保护率提供了依据。
8.1.5 康复猪血清疗法 康复猪血疗法,有较好的疗效。选择典型发病,康复后13~18 d而无其他继发病的猪,无菌操作采取抗凝血(每100mL全血中加入4%灭菌枸橼酸钠液10mL,或500mL全血中加入肝素1mL),供治疗或预防用。每头仔猪肌肉(或皮下)注射3~5 mL,一般注射1次或2次即可。也可尝试用血清预防,方法是取本场五岁龄以上的老母猪的血清口服或注射(口服血清比注射血清的方法更为有效)这种方法往往可以防治本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
8.1.6 药物预防 根据情况可在哺乳母猪料或仔猪料中加一些药物,如氟苯尼考、利高霉素、土霉素、新霉素、呋喃唑酮、磺胺类药物及中草药制剂如大蒜素等。一般母猪在围产期使用,仔猪在开食期和断乳前后或全期使用。断奶和应激时要注射长效抗菌药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有很好的效果。
8.1.7 微生态制剂预防 由于抗菌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不仅杀灭了致病菌,而且也破坏了机体原有的正常菌群,导致机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进而增加了机体对外源感染的敏感性。同时还促进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增加,这样促使人们研究和利用正常菌群来防治某些疾病。生态防治已有很长历史,在21世纪初的奇尼可夫就通过口服酸牛奶以调整人和动物的肠道菌落。现在最常用的有调菌生、乳康生、止痢灵、乳酸杆菌、双枝杆菌制剂、NY-10制剂等,效果优于酸牛奶,在许多国家都有商品生产,国内近几年在畜禽腹泻防治上已有多种生态制剂面市,口服后在肠道暂时定殖,消耗氧气,促进厌氧菌的生长,有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建立与恢复,提高定殖抗力,有效地防治腹泻,尤其在仔猪初生时服用,能建立肠道正常菌群防止肠道其它疾病。由于微生态制剂是一种活菌制剂,与某些抗生素不能同时使用,用它可使患病动物微生态平衡,达到防制疫病的目的。现己有微生态制剂在此方面的报道,如张永红等用211菌来防治仔猪腹泻[10];刘勇等用微生态制剂促康生Ⅱ号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的腹泻;李书华等用制痢康防治仔猪腹泻;王士长用益生素防治哺乳仔猪下痢,同时也有人采用在饲料中添加乳糖和有机酸等来防治新生仔猪腹泻。
8.2 治疗
仔猪黄白痢由于发病急,死亡率高,因此临床上要早发现早治疗,采取综合措施治疗仔猪黄白痢。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猪只。
8.2.1 抗生素治疗 发现仔猪黄白痢时,所有仔猪注射、饮水或灌服抗生素。如丁胺卡那霉素、硫酸粘杆菌素、痢菌净、黄连素等。母猪料中拌抗生素,达到过奶止痢和净化母源。
8.2.2 补液 脱水1/3以上,就有生命危险,仔猪出生时身体含水分高达80%,体内能量储存少,几乎没有脂肪储存。若发生仔猪黄白痢时,腹泻导致失水,又由于能量供应不足,若在寒冷季节则很快昏迷,心力衰竭而死。因此要及时补液,一是口服补液盐(氯化钠3.5 g、氯化钾1.5 g、碳酸氢钠2.5 g、葡萄糖20 g、水1 000 mL)。
二是综合输液,本着强心、利尿、解毒、调整pH、保肝、促消化、补血等目的,加入相应药物。
综合有关方案,借鉴有关书籍、杂志推广的治疗仔猪腹泻的有效方剂如下:用“庆大复合剂加减”治疗仔猪黄白痢。配备:庆大霉素针剂25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VC注射液50 mL,阿托品注射液20 mL。加减法:如患病仔猪伴有胃肠膨气、呕吐,配制的合剂中加黄连素针剂50 mL;如患病仔猪食欲废绝,合剂中加VΒ1针剂30 mL;如瘦弱、衰竭,加适量肌苷、辅酶A。给药方法:口服,每次10 mL/头,1次/h,连用2 d;肌肉注射,5 mL/头,2次/d。用药的同时加强仔猪的保温与消毒工作,以及改善母猪的饲养管理,一般一两天即可治愈,本方具有安全、疗效显著的特点,尤其对出生1周内的乳猪效果最佳。
[1]宣长和,王亚军,邵世义.猪病诊断彩色图谱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石爱华.仔猪黄白痢的调查与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02,(5).
[3]李文刚,甘孟侯.猪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斯特劳,阿莱尔,蒙加林,等,猪病学[M].赵德明,张中秋,沈建忠,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5]房海.大肠埃希氏菌[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刘端秀.仔猪红黄白痢病因与防治措施探讨[J].中国兽医杂志,2004,(2).
[7]马海利,李永强,王瑞吉,等.仔猪黄白痢大肠杆菌灭活苗的研制与应用[J].养猪杂志,1995,(3).
[8]胡建和,赵坤,王天有.地方性猪大肠埃希氏菌多价灭活苗的制备及应用[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2000,(1).
[9]杨莲如,范三海.用自制大肠杆菌甲醛苗预防仔猪黄白痢[J].畜牧与饲料科学,1998,(3).
[10]杜蔷,徐士忠.禽大肠杆菌病的危害及诊断[J].中国家禽,1997,⑼.
[本文获甘肃省首届兽医系统征文比赛二等奖]
(编辑:高真贞)
S858.28
A
1006-799X(2016)21-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