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筱雨
外国企业在中国经营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曹筱雨
社会经济是不断发展的,作为第二大经济大国,中国也在不断的努力,希望取得实质上的经济发展。国门对外开放,不少外国企业也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本文通过对中国市场环境进行一个大致的外部分析,进而分析国外企业在中国经营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最后得出结论,只要及时抓住机会,提早准备应对威胁,外企在中国将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旨在为外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的前景和挑战做出分析,希望能有微薄的指引作用。
外国企业;机会;威胁
如今,在中国发展的外企数不胜数。从我们上街随处可见的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到我们从不离手的苹果、三星、微软,这些都是一些在中国发展的很好的外企,并且有着可观的前景。当然,身边也不乏一些在中国发展失败的企业,我们熟知的谷歌(Google)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对此,我们就不禁思考一个问题:成功的外国企业如何成功?它在与自己政治、经济、文化如此不同的中国成长,又将遇到什么机会、面临哪些威胁呢?
1.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and law)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法制社会,有着较为全面的法律体系和政治制度。虽然我国法律可能存在一些漏洞,不够完美,但是总体还是较为乐观的。我国采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我国体制的改善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而各种法律制度的建立,税法的修订等等也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各公司企业的权利和利益。政治环境引导着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政治与法律相互联系,共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作用。
2.经济环境(Economic)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总体良好。投资、消费、出口稳定增长,内需拉动和支撑作用继续增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逐步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从人民来说,虽然居民的贫富差距依旧很大,就业状况也有待改善;但人均消费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这必定是我国经济增长带来的福音。
3.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and Cultural)
我国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文化大国,有着相当悠久的文化历史。我国也不存在明显的种族歧视,是一个文明的世界。关于我国人民的各种观念信仰,也逐步趋同于自然至上,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这是一个国家社会文化层面的体现,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技术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企业能否独立经营,主要看它是否具有过硬的技术支撑。我国引进大量外资,希望同他们合作,并学习到他们的先进技术。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我们能研发出自己独到的技术,不再只做别人的雇佣,这将更有利于民族企业的发展,才能独当一面。
1.环境机会的形成
首先,因为某些顾客的消费需求不能从生产现有产品的企业中得到满足,而本企业却能设法给予满足,甚至拥有某些优势;其次,可能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出现了某些对本企业有利的变化;最后同行业竞争企业的经营实力的衰退或经营战略的失败也是个重要原因。
以上只是一个统筹的说法,在我国,外企是绝对的拥有很大的环境机会的。首先,在日益发展壮大的电子行业中,外企拥有其独特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在中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就拿苹果公司来讲,无论走在哪里,都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苹果产品,手机更是街机,似乎不用苹果都会显得落伍。从2010年一款Iphone4将苹果打向全世界,直至现在接二连三推出的五代六代,它不仅设计简单,线条流畅,配置高端,更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的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手机的基本需求。而本国其他同类产品,也只能寻着车辙前进,不停的效仿制作,除了在价格上有一定的优势,其他方面似乎不能与之抗衡。再者,原创者无论如何都会享有更高的声誉,另外,习惯于iOS系统的消费者更换其他系统时的转换成本太高,因此,消费群体不会就此转移。
当一个独自经营的外国企业得到本国企业的合作邀请时,他就得到了优惠。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制定的角度还是从聘请工人劳动力的角度或者是从企业后续发展的角度,外企几乎都是获利的情况。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人劳动力是过剩的,甚至相当廉价。另外企业生产后的废料也会自然而然的在中国被处理掉。保护环境是人人都在叫的口号,可是真正在实施上我国做的着实很差,因此外企对这个问题不会有很大的忧虑。而我国大多数是为了从外企获得先进技术来提高自己。学习其他企业的技术当然没错,但是如果能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能通过他人的技术理念来开发自己的独特产品当然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外企因为具有很多有利外部条件,同时自身实力也不弱,所以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该行业的一大巨头。各种小型同类企业逐渐被挤得没有市场份额,或者直接被收购合并。其他企业的经营能力逐渐下降,于是环境机会又大大增加,这样一种良性循环最终会引领企业的成功。
2.环境威胁的形成
国外的企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中国不得不面对中国的一些已经存在了很久的问题。例如以下几点:较差的基础设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关注程度不高;法律制度尚不健全;腐败现象;对专利、版权、商标和企业标志的尊重不够;伪造侵权现象;合同缺乏法律效力;缺乏普遍接受的会计准则等。
首先,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我国的科技不那么先进,他们不得不面对相对较差的基础设施,若使用进口设备,将会负担巨大的成本。其次,我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完美,执法能力也较弱,法律意识也不强,加上官员的贪污风、腐败风,各种侵权事件频频发生,寻找法律漏洞偷税漏税的事件也经常被曝光。外企就必须多一点法律意识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后,对于账务管理制度在国内外也是有不小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只作为参考,各种不同的会计手段也成了外企的一大心病。通过调节报表利润来做假账的公司层出不穷,企业如何来解决应对这个问题,也是值得思考的。
中国国门为世界敞开,寻求发展的公司企业都可以凭借自己正确的经营方针努力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国民思想也日渐开放,但是在追求好的产品的同时也要给民族企业一些支持和鼓励。虽然这种思想给外企带来了不小的机会,但暗藏的危机随时可能吞噬掉没做好准备的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立足,不仅要仔细分析这个复杂而又精妙的经济环境,做好迎接风险的准备,随时把握机会的来临。只有机会与威胁并存的环境才能刺激企业不断前行的动力,否则,企业可能会像温水煮青蛙般逐渐被淘汰。
[1]黄锦明.中国的体制转型与外资外企在中国的发展机遇[J].北方经贸,2003,02:16-17.
[2]马鸿亮.浅析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2:58-59.
[3]刘卫东.国际市场营销中的中国自主品牌研究[D].山东大学,2008.
[4]李名霖.外企的企业文化[J].计算机教育,2010,03:54-57.
[5]叶广宇,黄晓洁.企业制度地位的区域差异、认知与横向整合管理模式[J].管理学报,2013,09:1291-1300.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