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经营问题初探

2016-03-11 12:49:15边晶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6年7期
关键词: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

边晶

国有资产经营问题初探

边晶

本文对国有经营性资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国有资产;经营;探析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继续深化改革的部署,三年来,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变化,国企改革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一直是当今社会经济领域的热门话题。2016年开始,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正在进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问题也一直是经济学领域重要的探讨问题之一。

“国有资产”是伴随着国企改革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指法律上确定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改革的全国成中,我们一直追求能够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产权不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监管缺失等问题。国有资产管理,特别是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在如今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热点。本文对于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并给出一些对策建议。

在探讨国有资产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一直引用一个概念,即经营性国有资产,所谓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能够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并且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具体来说,就是指产权属于国家,在从事产品的生产、流通、经营等领域,以盈利为目的,依法经营和使用的一切合法资产。

一、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产权归属不清,账实不符

由于在国有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权属很难界定,特别是在改制的过程中,产权形式存在多样性,复杂性。国有经营性资产在改制过程中,分离不彻底,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随意转变,造成权属较难确定,这些都会影响国有经营性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很难盘查清楚,产权归属不清,账实不符,另外账实不符现象也比较严重,制度不健全,人员调动频繁,也是产权归属不清楚,账实不符的影响因素。

2.法律法规缺位,缺乏监管

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现行法律法规存在较严重的滞后性,已经跟不上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紧紧跟上现状的变化,导致了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情况,继续沿用着改革以前粗放的管理方式,也就出现了权责不明确的情况,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导致这个运营过程中效率低下,监督职能也在经营过程中流于形式,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配套性建设和必要的运营监管,必定会影响整个企业运作的效率,也就影响到国有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

3.经营管理薄弱,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虽然在沿用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但是对于管理者和普通劳动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是完善,在现实情况中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与整个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基本情况是脱节的,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另外从人事制度,企业日常管理制度建设上来看,在发展过程中也没有相应配套的淘汰机制,存在人员臃肿,效能低下,导致整个人员体制上缺乏活力,整个企业也就缺乏重要的发展动力。

4.管理人员知识水平有限

国有经营性资产缺乏相应的具有专门素质的人进行管理,在现实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的现状,往往在管理过程中,老一辈的管理人员相对来说具有一些经验,但是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上面理论水平就有较大的欠缺,缺乏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动力,在学习一些新型的前沿理论时,已经不能跟上;但另一方面,年轻的管理人员虽然接受新观点,新思想的思维能力较强,但是与年长者相比,还缺乏经验,还不能承担整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任,这也导致了管理人员在人员结构上青黄不接,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员储备不合理,也进一步影响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的效率。

5.政企还未完全分开

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朝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努力,但是在具体经营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一些来自行政力量的干预,导致在一些决策过程中受到非经营因素的影响,也在影响着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制度性建设。

二、国有经营性资产管理对策建议

1.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能够与当前的国企改革,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发展进行配套,全面适应最新的市场情况。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收益或者说是经营的好坏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所以对待不能及时立法,有效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经营管理的情况,需要一方面加快立法的进程,另外也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进行企业人员和全社会人员的法律意识宣传,让法制的观念在每一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让法律法规对国有资产管理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科学人才培养,加速专业队伍建设

在推进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的人员队伍也要加强建设,建立完善的人员聘用、晋升、降级、解聘制度,充分发挥人员工作的自身积极性,建立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激励约束制度。充分运用日常管理会议体系,运用互联网管理平台,建立管理人员日常学习和终身学习制度。可以在行业内积极地开展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实地考察等学习活动,切实提高管理人员,特别是一些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另外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建立一些公众号,学员交流群,进一步提高大家的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内部推荐和外部招聘并举的人员管理制度,切实实现社会层面人才的有效和积极引进,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储备一些人才,也为未来国有资产管理人员队伍充实壮大打下基础。

3.明晰产权,建立数据库和日常报表督查制度

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所谓产权明晰,就是指明确所有权、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产权情况,建立权、责、利相统一的一套管理制度。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产权观念,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整个国有经营资产的数据库,同时在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通过数据系统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确保资产基本情况能够随时可以查看,并且做到清晰准确。当然如果在产权无法明晰的情况下,需要借助法律手段,明确产权性质,做好产权的归口和登记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大做强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从而建立更加匹配市场的经营计划。

4.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建立会计师顾问和法律顾问制度

在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评估国有资产的价值是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建立内部和外部评估制度,也需要更加科学地反映在经营过程中的指标,建立独立地第三方外部评估和顾问制度,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评估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价值。特别是建立会计师顾问和法律律师顾问制度,一方面可以对自身现状有更加深刻地认识,另外一方面也为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制度配套做好人员建设,这样可以更完善地管控国有资产的收益,促进国有经营性资产良性发展,独立地第三方会计顾问和法律顾问也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内外联动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5.完善经营性资产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

国有经营性资产的市场行为涉及到的主体众多,在市场行为发生的过程中,需要对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必要的和有效的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如调研、审批等环节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公示,要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的审计力度和独立性,不能让内部审计流于形式,建立监管过程中的法律制度,做到依法监管,科学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结束语

国企改革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本文也只是就其中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探析,希望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能够为新一轮的国企改革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沈阳洪顺发展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12-14 19:47:34
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思考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2:12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新闻传播(2018年21期)2019-01-31 02:41:58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上海建材(2018年2期)2018-06-26 08:50:58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14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关于公立医院经营性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