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公司治理结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
李娜
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引入公司治理结构这一调节变量,将公司治理结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三者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分析,文章按照这个脉络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公司治理结构;研发投入;企业绩效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公司治理结构可以通过监督和激励这两种效应控制管理层避免出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作出有利于公司整体的决策,从而合理配置企业有效资源,进一步的影响企业研发投入的金额与效果,最终提升企业的绩效。其核心就在于找到一种保证决策有用性的方式,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发挥管理者的管理效益,也可以制约管理者的滥用职权行为。
关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外学者得出一致结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Chauvin和Hirschey(1993)以托宾Q值来衡量公司绩效,实证检验了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呈现正相关。Nancy(2007)基于经理人角度检验了影响服务型组织财务绩效的相关国内战略因素,研究发现,公司注重研发投入会带来财务绩效的正向提升,且效果显著。国内研究起步较晚,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研发支出的相关数据并没有要求强制披露,披露的格式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设在管理费用下的研发费用核算,有些企业直接设置一级科目,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关于研发支出的实证研究也是自2007年以后逐步开始的,结论大体一致。闫超(2011)通过实证发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高,公司绩效的提升效应就越显著。王芷萱(2011)研究发现开发支出不仅可以正向的推动公司当前绩效,而且对公司未来的股价也可以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1.股权集中度
目前国内外对股权集中度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没有一致的定论。冯根福和温军(2008)认为机构投资者与研发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国外学者Graves(1988)则认为二者是显著负相关的,Chung等(2003)研究发现二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2.董事会
(1)董事会规模。当董事会规模较大时,一方面对管理层的制约作用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信息交流不畅、搭便车等行为,国外有些学者认为二者正相关,有些认为是负相关。Zahra等(2000)认为董事会规模与企业创新之间呈倒“U”型关系,最佳规模为8-9人。中国学者周杰和薛有志(2008)以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二者关系并不显著。
(2)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尤其是外部独立董事,能对公司管理层起到更强的监督制约作用,较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部独董的比例与研发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战略的决策和执行,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国内有学者认为内部董事更有信息优势以及监督激励对研发支出产生积极影响,而外部独立董事与研发支出不存在显著关系。
(3)其他董事会特征。如董事会任期、董事会年龄以及董事会报酬结构等董事会特征都会对研发投入产生一定的影响。
3.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来源中负债越多,经营者面临的偿债压力越大,而研发支出会减少当期利润,对经营者的自身利益产生不利影响。并且研发支出产生的基本都是无形资产,债权人并不倾向于得到非实物资产的抵押,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并不支持企业进行大量的创新活动。也有学者认为对于长期债权人来说,他们更加在意企业的长远发展从而鼓励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
4.高管持股
高管持股作为企业的激励机制,对研发投入也会产生影响。因为高管持股这一方式将管理者变成公司所有者,个人目标就与企业目标相一致,对研发投入的正向影响越显著。
现有文献多着眼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结构与研发支出两者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行研究,然而二者的关系可能会受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共同影响,若要深入研究二者的真实关系,需要将多种变量增加到模型当中,对影响研发支出和企业绩效两者关系的调节因素进行研究。鲜有文章将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放到一个多元框架当中。在吴延兵(2008)的研究中,把企业规模放入控制变量中进行考量,但是这种模型只能体现企业规模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而不能证明规模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两者的调节作用。孙维峰(2012)引入所有权性质作为二者的调节变量,探究国有与非国有企业性质是否会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产生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当中,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国有控股企业当中二者的关系更不显著。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以及如何处理公司事务的规则和程序。当存在委托代理的问题时,两权分离现象产生,管理者可能会看中短期个人利益,减少研发支出的金额,通过减少费用化来保持企业利润,最终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管理者可能为追求在市场中的声誉或者为了创造能带来高收入的新产品,不考虑公司状况一味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影响研发效率。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制约管理者的行为,降低两权分离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研发支出的金额符合股东价值最大化的企业目标。Chung等(2003)从财务分析师、外部董事、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为切入点,研究三者对管理者行为的影响从而影响研发支出的市场价值。实证结果表明,财务分析师关注度越高、外部董事比例越高的公司,研发投入以及市场价值越高,呈显著正相关;机构投资者持股对研发支出与市场价值不产生影响。Le S.A.等(2006)在Chung等(2003)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证券分析师、独立董事、机构投资者这三个外部监督者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分析师对二者不起调节作用,直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独立董事通过一些治理活动直接影响研发投入进而间接影响二者关系,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直接参与研发投入决策过程来产生调节作用。
综上,国外学者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以及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的较为透彻,反观国内,大多学者都是从规范研究的方向进行,对实证研究这个方向进行的较少,主要是因为在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并不要求上市公司对研发支出进行强制的披露,造成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公司治理结构不仅会对研发投入金额的决策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通过监督激励的方式来控制制约管理层,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强化研发项目的效果和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企业绩效通常有三种度量途径:经济增加值EVA;股票的市场价值指标;会计绩效。要想对企业绩效有更全面可靠地计量,可以采用双变量衡量的方式,避免单一方式计量产生的不利影响。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引入更多的中介变量,比如企业融资环境等以更好地了解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1]任海云.公司治理对R&D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调节效应研究.管理科学,2011年第5期:138-139.
[2]王芷萱.开发支出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数据.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第14期:17-19.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