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北京的春节》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们,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梁实秋 《北平年景》
过年须要在家乡里才有味道,羁旅凄凉,到了年下只有长吁短叹的份儿,还能有半点欢乐的心情?而所谓家,至少要有老小二代,若是上无双亲,下无儿女,只剩下伉俪一对,大眼瞪小眼,相敬如宾,还能制造什么过年的气氛?北平远在天边,徒萦梦想,童时过年风景,尚可回忆一二。
……
新正是一年复始,不准说丧气话,见面要道一声“新禧”。房梁上有“对我生财”的横披,柱子上有“一入新春万事如意”的直条,天棚上有“紫气东来”的斗方,大门上有“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对联。墙上本来不大干净的,还可以贴上几张年画,什么“招财进宝”,“肥猪拱门”,都可以收补壁之效。自己心中想要获得的,写出来画出来贴在墙上,俯仰之间仿佛如意算盘业已实现了!
齐如山 《一年将尽夜 万里未归人》
一切预备齐整,到除夕,家家悬灯结彩,祭祖,祭神,吃喝欢乐,这是各处相同的,不必多谈。北京商家,亦有特别的举动,家家除夕,多燃灯烛外,门口都要立上三根竹杆,悬挂一挂百子旺鞭,大铺子鞭炮长则用杉高,两旁架一对写本字号大纱灯,此亦名曰官衔灯。在从前没电灯时,此极壮观。所以从前北京人都说,除夕最像过年的景致,就是各铺门口之灯笼,鞭炮,这话也实在不错。才把一年之帐目结束完毕,即放鞭祭神。铺子中祭神,有三种:一财神,二关公,三灶王。祭财神,当然是为发财;祭关公,是因为他义气,希望保佑同人,永远和美,如桃园之结义,意至善也;灶王,与住户人家不同,只有灶王,没有灶王奶奶。他们说一群男子,供一位奶奶,有些不便,所以北京有一句歇后语,曰:“铺眼里的灶王,独座。”祭完神,即睡,初一日大致多不起来,只派学徒到左近各街坊,投一字号片拜年便妥。住户人家,自元旦起,都要拜年。尤其官员,到堂官家中拜年,必须在除夕,此名曰辞岁。因为堂官家中,在初一就不收名片了。……现在回头一想,正月里全家子女,再加上亲眷,吃吃玩玩多么快乐。不但吃玩快乐,就是年前之各种忙碌,也是极有趣味的。如今只好等着回—大陆之后再说了。然到彼时,家人亲眷、朋友等等,是否尚都活着,真是不堪设想。这种情形,恨谁呢?!
肖复兴 《过年的荸荠》
如果除夕算作奏响辞旧迎新的一支曲子的话,前奏是剁饺子馅儿欢快的声响,高潮是放鞭炮,那么,这寒风中传来的一声声“买荸荠喽!买荸荠喽”的叫喊,则像是中间插进来的一段变奏——荸荠,就是取这个“备齐”之意。那时候,卖荸荠的,就是专门来赚这份钱的。买荸荠的,就是图这个荸荠的谐音,图这个吉利的。
这时候,各家的大人一般都会自己走出家门,来到胡同里,招呼卖荸荠的:“买点儿荸荠!”卖荸荠的会问:“买荸荠哟?”大人们会答:“对,荸荠!”卖荸荠的再问:“年货都备齐了?”大人们会答:“备齐啦!备齐啦!”然后彼此笑笑,点头称喏,算是提前拜了年。
……如今,这样的民俗传统,早就失传了。人们再也听不到除夕的黄昏那一声声“买荸荠喽!买荸荠喽”的叫喊了,也听不到大人们像小孩子一样正儿八经的“备齐啦,备齐啦!”的回答了。我现在想,大人们之所以在那一刻返老还童似的应答,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对于年还真的存在一种敬畏,或者说,年真的能够给人们带来乐趣和欢喜。现在,即使还能够听到这样的叫卖荸荠的声响,还有几个大人相信并且出门买几个荸荠然后答道“备齐啦,备齐啦”呢?更何况,如今人们大多住进了高楼,封闭的围墙,厚厚的防盗门和带双层隔音的玻璃窗,哪里又能够听得到这遥远的呼喊声呢?
莫言 《过去的年》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