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飞燕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
优化课余体育竞赛平台 丰富学校体育内涵建设
高飞燕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江苏 淮安 223003)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课余体育竞赛的视角,深入理解与剖析“以赛促练”对丰富体育教学内涵、促进终身体育发展、强化职业素质提升和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牌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从学校、课程、社团层面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 ;学校体育;课余体育竞赛;职业素质
1.1 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情况下,内涵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体育谋求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寻求坐标点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内涵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而任何动作技能的掌握都必须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的过程,高职院校学生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堂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掌握技术动作的课时,与体育课程内涵建设还有距离。而课余体育会链接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通过“以赛促练”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课余体育会更有针对性。另外,课余体育竞赛又为体育课有效教学、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化进程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平台。两者相互作用、互补,也必将丰富体育教学内涵。
1.2 促进终身体育发展
终身体育思想主张体育教学中应使学生自愿自主地参加适合于自己的体育运动,通过体育运动实践,充分体验到运动中的技能,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在一生中自觉将体育纳入自己的生活。 对终身体育的实践,首先是对体育锻炼内涵的认知。没有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为导向,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理念和体育行为就会丧失体育认知根源,知是行的主意,知是行之始。课余体育竞赛不仅可以通过传统媒介进行赛事宣传、组织,吸引学生对赛事的关注,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平台来加强学习、赛事交流互动。
通过不同传播、认知路径,提升个人体育文化素养,强化体育意识塑造正确体育锻炼价值观。而且还为学生的技能巩固、提高提供展示平台,学会自我分析自身的身体锻炼和运动实践的综合能力,相关体育知识技能进一步得以体验、掌握和运用。最终通过对体育理论、体育技能的“知行合一”,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思想和能力、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强化职业素质提升
从管理学角度看,职业素质包括3要素:保障要素,包括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包括实践能力与专业知识;拓展要素,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 课余体育竞赛的赛前组织为师生、生生之间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每个团队的组成与训练都要涉及众多成员的意愿、能力、空余等因素,体现了相互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准时与队友相约赛场,刻苦训练以及良好的运动氛围增强了学生身心健康,提升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赛中体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向困难、障碍和竞争对手挑战的过程中,体会团队协作重要性,学会对自我情绪的控制。赛中大家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示,如表演类项目,每个团队根据比赛规则、融入各种元素,创新自己团队风格,让观众、评委耳目一新。赛场上,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赛后的总结,不仅提升了学习能力,还增强了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课余体育竞赛在每一个环节都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注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共举,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2.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该是2个方面:技术传授和兴趣引导。技术是体育传承的灵魂。体育能不能有效传承, 关键看其技术能不能得到有效继承。 学生能否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技术,还需要课余体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检验体育课学习效果的活动条件。通过“以赛促练”的模式,帮助体育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围绕“赛”为中心,结合自身的体育专项特点,选取“有效”的教学内容,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块。体育课内教学为课余体育的开展奠定一定的身体和技术基础,课外体育开展的体育比赛又是对课堂体育知识一种巩固提高,是对学
生体育兴趣培养最佳途径。一方面可以营造一种时时健身、处处锻炼的体育氛围,满足学生丰富课余生活,达到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激发其持久兴;另一方面,从时间、空间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
投稿日期:2016-06-18
2.2 强化体育社团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社团聚集着对某项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姣姣者,吸引着众多对其运动的兴趣爱好者。积极组织活动、活跃于多个展示平台,传播体育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同道之人”,发展、壮大自己的社团是每个社团成员努力的方向。但如何让这些“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应从横、纵项多角度来思考。因此,社团建设犹如大海中航船的舵手,培养体育运动精神、丰富校园文化,是其前行的方向。重点建设某几项体育协会,加强组织管理和社团评比。从实施角度把握协同性原则,提供社团活动物质保障,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社团成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体育活动,用相关制度规范、管理每一位成员。另外,评选十佳社团,打造精品特色社团,发挥其示范、引领功能。
2.3 完善顶层设计
建立和健全学校体育的各级管理机构,通过学院层面有效的科学管理,建立有效的课外活动激励机制,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的综合运用,协调各有关部门,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反射 ;统筹规划赛事的前期准备、突发事件的预案以及实施计划,全面考虑赛事的各个环节。保证各项赛事的活动发文方案、计划和总结,做好规划、指导和监督。通过长期的积淀与探索,逐步办成独特的校园赛事,始终以品牌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与体育项目互融的理念,用文化包装赛事,保证赛事质量,从而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品牌, 形成面向所有学生,因时适宜运动项目、体现竞技与健身层次、个人与团体展示,建立层次、形式、参赛人数多元化的课余体育竞赛体系。
“以赛促练”的课余体育模式必须满足全体学生,给学生搭建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平台。积极开展多样化、可选择、内容丰富的体育竞赛, 既能满足不同需要、不同兴趣的学生学习、锻炼, 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乐趣,体验到运动的价值,同时又能创造的良好体育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手机客户端、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媒介传播平台,将赛前训练、比赛精彩瞬间即逝,比赛花絮,赛后组织管理等流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信息传播,让学生自我欣赏、自我评价,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奖项设置方面,不仅要注重比赛结果的竞技性,还要关注比赛组织的积极性,全程活动的参与率。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吸引全员参与,把课余体育打造成素质教育大舞台。
[ 1 ]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2
[ 2 ]赵承磊. 从大学阳光体育开展困境析大学课余体育之选择[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87-91
G807.0
A
1674-151X(2016)08-120-02
职业素质本位的高职体育课程建构研究(HTY-2015304)。
高飞燕(1982—),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6.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