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思莹
作者介绍:严艺家,从业7年的心理咨询师,现居上海,平时主要在工作室接待以0~6岁婴幼儿家庭为主的来访者。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师从波士顿儿童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Joshua Sparrow博士以及波士顿大学婴幼儿家庭心理干预培训项目主任Alexandra Murray Harrison博士,致力于应用推广婴幼儿家庭动力诊断评估。经典婴幼儿发展心理学著作“Touchpoints”在中国的独家授权翻译者。截至2015年,艺家累计接待婴幼儿家庭来访个案800小时以上,公开线下分享会覆盖人群超过5000人次。
合作育儿带来各种烦恼,我们选取了父母们问的最多的最典型的问题,包含了观点不同、沟通障碍、争夺主权……让我们听听关注家庭亲子关系的心理咨询师是怎么看待这些问题的,会给我们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呢?
PART ONE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去沟通!
关键词:观念不同、沟通
Q1:当你的教养观念和家人(比如老公、婆婆)不一样的时候,你该如何去沟通才能比较容易让别人接受?
不管在什么问题上产生冲突,让沟通比较有效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从对方的需求出发。当我们发现在隔代养育的状态中出现了我们一时无法接受的做法,我们要先静下心来问问对方这么做背后的情绪是什么,比如是不是担心害怕一些情况的发生,可能对方的出发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当对方把他们的需求告诉我们,比如说“我希望宝宝不要觉得冷”,或者“我担心宝宝今天没有吃饱饭,所以我多喂了一口。”……当对方说出他们的需求时,我们可以基于这个需求,再去给出我们的想法。比如另一方的担心宝宝没有吃饱时,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有哪些方式可以判断出宝宝是吃饱了的,这样一方面尊重了对方的好意与出发点,又可以让宝宝得到更科学的照顾。我觉得基于这样的方式去沟通,大家更容易感觉是在一个工作联盟当中,而不是在一个互相指责的位置上。我们处理观念不同的时候,最容易激化冲突与矛盾的就是借机发泄情绪和任意指责,记得一定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沟通。
关键词:肯定、分享成功
Q2:该如何沟通好呢?有哪些沟通的小技巧?
其一,在沟通过程中认可对方付出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个人内心都有被认可,被尊重的需求。所以在我们向对方提出不足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肯定对方的付出和优点。通俗地说,先给一根胡萝卜,然后再上大棒。这样的方法妈妈们可以去尝试,会让沟通有效很多。比如可以祖辈说,“我知道你这么做可能是因为担心……你真的是非常负责任的外婆……”类似于这样的表达。
其二,与各方共享育儿成果。虽然我们的育儿观点会发生冲突,但记住大家的核心都是为了宝宝健康成长。所以,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可以邀请其他照料者,来共同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举个例子,在很多家庭中,在孩子吃饭问题上经常会有一些斗争。如果父母支持孩子学会了自主进食,那么可以把这一值得庆祝的进步记录下来,分享给祖辈观看,并且重点是肯定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而不是单方面的证明自己的育儿能力。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孩子的发展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甚至可以表达说:“谢谢爸爸妈妈让我们有空间去实践对孩子养育的观点,孩子取得进步和你们给予我们的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关键词:根深蒂固、边界
Q3:有的父母说,和祖辈的想法根深蒂固的不同,并且靠前面的沟通已经没有办法解决,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遇到这种比较难解决的情况,首先我还是坚持刚才说的那几点:一要给予尊重和认同;二要形成工作联盟。再补充一点,妈妈和爸爸要一起形成一个小家庭的边界,让大家意识到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孩子。虽然大家会互相帮忙,但对于孩子本身,父母是拥有终极话语权的,这个是需要和全家人统一的思想。当我们的意见通过沟通无法得到统一的时候,最终拍板的是孩子的亲生父母,这样的家庭环境才是各居其位的。
如果父母本身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分离得不够好,在自己的孩子出生后,如果他们希望划分出边界,这个过程对各方来说都是比较痛苦的。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成长道路上的阵痛。很多时候关系的成长是会有阵痛期的,而这种和父母划清界限,帮助自己和家庭树立起合理边界的过程,虽然暂时会让一些人不舒服,但从长期来说对小家庭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对整个家族关系的成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PART TWO 父母必须挖掘自身的力量!
关键词:矛盾点、化解
Q4:在合作育儿中,哪些方面是容易产生矛盾的?这些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妈妈们该如何去预防,或是在心态上要做哪些建设?
我个人觉得在宝宝0~3岁这个年龄段里,可能在进食或喂养方面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这是基于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进食焦虑这件事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在照顾一个孩子的时候,最主要担心他吃不饱,因为在远古时代,吃不饱可能就活不下来。所以,人们对于喂养孩子这件事是有原始焦虑的。另一方面,祖辈这代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自己有过饥饿的感觉,会把这种童年的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特别容易担心孩子会吃不饱。这是祖辈自身经历对他们造成的影响。
我自己在临床上接触到比较多的隔代养育的矛盾焦点都是集中在喂养问题上。喂养问题包括最早期妈妈有没有奶,奶够不够吃,吃多少,到后期吃什么,谁来喂,宝宝能不能自己吃,吃零食……所有围绕“吃”的问题是很容易引起隔代养育焦虑和隔代养育矛盾的点。现在有很多哺乳组织和喂养宣传,这可以帮助妈妈们在宝宝生命一开始就有足够的自信提供给宝宝足够的食物。在喂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也许需要妈妈自己掌握一些知识储备,有理有据地应对周围人的质疑。
如果已经发生了矛盾, 首先各方要达成一致的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发生非常激烈的冲突。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把这个变成一个竞争,各方是在评估各种选择,而不是竞争“谁更正确”。如果在这个当中的评判和指责,很容易会激化或扩大矛盾的。
关键词:爸爸、参与
Q5:如何带动家庭成员参与到育儿中来,比如爸爸比较懒怎么办?
我感觉爸爸很多时候无法参与育儿过程中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爸爸压根没有意识到这个孩子是我们两个人的孩子,而不只是妈妈一个人的孩子,这点需要非常清晰地向爸爸表达。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有一定历史渊源,传统观念会倾向于认为养儿育女更多是女性单方面的责任。但在现代育儿观念中,爸爸是必须要参与到育儿联盟中来,不管爸爸本身工作是什么样子,回到家是几点……对孩子而言父爱的匮乏会是很大的缺失。
作为妈妈,首先要认同爸爸在这个育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其次,通过很多尊重和认可,支持爸爸在育儿过程中寻找到属于他的位置。尤其在宝宝刚出生的几个月,大部分时候妈妈都在哺乳,宝宝也不会与外界有非常活跃的互动。那个阶段的爸爸会看上去比较不在状态,新手爸爸在那个阶段通常还没有找到和婴儿互动的方式。妈妈作为比较了解婴儿的人,可以告诉爸爸如何去和宝宝互动,并在宝宝对爸爸有所反应的时候及时指出。这样会让爸爸比较有成就感,慢慢愿意参与到育儿中来。
关键词:竞争、做主
Q6:面对家庭成员都喜欢做主的情况下该怎么办?该听谁的?
我们需要去看一看做主的背后是什么?我们是在竞争,还是在为了孩子成长?这个里面牵涉到婴幼儿心理学中的以个概念,叫做看门人情结,是指照顾孩子的各方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竞争排他的情绪。这是因为每一方都试图给孩子最好的照料,无意识会认为自己做的是最好的。这种大自然设定的生物学密码可以让孩子可以从每一个照料者身上得到最优的照顾。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当这种情结的张力太过巨大,演变成互相打压牵制的状态,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这时我们就需要坐下来,相互之间好好沟通和交流,意识到照料者之间的过度竞争并不有利于孩子的发展,需要把焦点重新放回到孩子的发展以及整个家庭的关系上。在都喜欢做主的情况下,和前面提到的一样,我的建议是听孩子父母的。
PART THREE家庭关系和谐,孩子没有理由长不好!
关键词:家庭关系、夫妻关系
Q7:家庭关系对0~3岁的宝宝的影响有多大?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大雨夫妻关系?
成长始于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成长。比如孤儿院的孩子,一开始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发展,可是往往到了一岁左右,一些孤儿院孩子的发育会开始变得迟缓。他们虽然得到照顾,但这种照顾和有完整的家庭关系的是不一样。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意义,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学习到自己和他人是怎样存在着的,并观察到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和他人和世界展开互动。
夫妻关系是先于亲子关系的。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夫妻双方的身心得到滋养,因此能发挥更好的效能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爸爸妈妈在关系中无法得到滋养,处于情感中比较匮乏的状态,那么也会影响到亲子关系。比如一些和丈夫关系并不好的妈妈,会在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变得很难放手。如果父母无法站在一起,那么有一方肯定会选择和孩子形成联盟,但这样的家庭关系是不平衡的。对孩子而言,承担这部分本该由父母的异性伴侣承担的这种情感需求,也是一种很有负担的感受,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发展。
关键词:关系中心、质量
Q8:一个人带孩子和合作育儿对孩子的成长哪个更有利?
可能在传统的育儿观念中,我们会把孩子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但是在现代主流育儿观点中,我们会把关系放在第一位。换句话说,我们从以孩子为中心转移到以关系为中心:只有关系和谐了,孩子才会得到最全面的成长。简单来说,就是最和谐的家庭关系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不是单方面的牺牲去成就另一方面。从这个意义上面来说,不会因为养育宝宝的人的数量多少来决定质量。如果关系足够好,哪怕单亲妈妈也可以带好孩子。但如果是一个大家庭,关系很紧张,那对于孩子的伤害反而会更大,所以我们更倾向于从关系的质量去评估孩子的成长条件,而不是从绝对的养育者数量来评价这件事情。
关键词:理解、学习
Q9:一起合作育儿,家庭成员分别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很多不同点,不能一概而论认为合作育儿是更加高级的方式。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合作育儿是一种比较高效的方式,让父母有更多时间去职场打拼。这也是很现实的。
要补充一点,我们需要看到祖辈有他们自己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让他们形成一些情绪反应模式。我们觉得难以沟通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他们有很多我们未曾经历过的人生。当我们和祖辈一起探讨那些部分的时候,也是和祖辈在一起成长,这个过程最后获益的是整个家庭关系本身。家庭关系和谐,孩子没有理由长不好,这是我个人这么多年临床观察的一个心得。
有时候在合作育儿中出现的冲突和矛盾很可能和父母自己以及祖辈的那些养育过程中没有解决的情结有很大关联,我觉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新手爸妈可以去看一些心理书籍,厘清自己和父母间一直没想明白的问题,或者用更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一些现有的关系,使这些现有的关系对合作育儿产生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