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a。大业末出家b,博涉经论c。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d,随商人往游西域。玄奘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e,经百馀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f。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于是诏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福寺翻译g,仍敕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广召硕学沙门五十馀人h,相助整比。
(《旧唐书》卷一九一)
注释:
a 洛州偃师:洛州即洛阳,唐初偃师县属洛州管辖,今为河南偃师。
b 大业:隋炀帝杨广的年号,时间从公元605年到618年。
c 经论:指佛教三藏(经、律、论)中的经藏与论藏。
d 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时间从公元627年到649年。
e 西域:狭义上的西域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上的西域则指凡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文中两次提到“西域”,当指广义上的西域。
f 《西域记》:即《大唐西域记》,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编辑整理而成。该书记载了玄奘西行游历的见闻,对研究古代中亚及南亚的历史,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g 弘福寺:位于长安,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
h 沙门:梵文音译“沙门那”的略称,意思是“勤劳”“贫道”,此处指佛教徒。
大意:
玄奘和尚,姓陈,河南偃师人。隋炀帝大业末年出家,广泛阅读佛经著作。他曾说当时的佛经译本有很多谬误,所以到西域地区去,广泛寻求不同的版本来参验校正。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跟随商人到西域地区游历。他知识渊博、口才出众,每到一地都要讲授经义,解释疑难问题,各地的人都非常尊敬和佩服他。他游历西域地区十七年,遍访了一百多个国家,这些国家的语言他全都懂得,于是收集了当地的地理、民谣、风俗、物产等信息,撰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到京城长安。唐太宗见他后,非常高兴,跟他交谈讨论。随后太宗下诏将玄奘带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置于弘福寺中,并译成汉语,还命令右仆射房玄龄、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二人广泛征聘了五十多位学识渊博的和尚,帮助玄奘整理考校。
【解析】
玄奘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幼年跟随父亲学习《孝经》等儒家典籍,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玄奘出家为僧,遍访名师,由他于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很快在僧人中脱颖而出。然而,在学习过程中,玄奘感到由于佛教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对一些重要的理论也有很大分歧,于是产生去印度寻求佛法之意。贞观三年(629),玄奘开始了西行求法之路,历经艰难万险,最终于贞观十九年(645),学成归国,不仅带回了佛舍利、佛像和佛经,还将自己西行的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传诸后世。唐太宗还特别下诏为其挑选助手翻译佛经。可以说,玄奘的西行经历与译经活动对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说明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不但包含了本国民族对自我文化的保护与延续,也包含着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吸收与融合。(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