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素坚
【摘 要】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谢家庄小学在“播种快乐,构筑幸福家园”办学理念的引导下,以培养“本真快乐的情怀、健康质朴的人格”为育人目标,充分挖掘田园文化,利用乡村资源,以“乐”为根,以“种”为途径,开展系列课程实践活动,形成“种乐”教育特色,促进了师生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田园文化;种乐;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20-03
一、“种乐”教育提出的背景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谢家庄是一个有着250多年历史以农为主的乡村,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农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滋养了谢雨金等一批名人志士。谢家庄小学地处广州市北郊的谢家庄村落里面,这里的田园风光衬托着校园的美丽,校园广阔,有大片可种植之地。
提到“田园”,我们就会想到著名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恬静的生活。田园是最理想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审美的母题。田园文化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在于精神上对一种特定文化的不断体验,在于对“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的守常秉承。它更应深入到心灵感受层面,这种感受是清新、明朗、轻松、愉悦的,折射到生态环境、建筑空间、师生关系、课堂学习等方方面面。
学校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在2006年开始就确立利用乡村资源创建办学特色的发展方向,并于此进行乡村特色课题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研究:经过师生多年的开垦种植,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开心农场,学习教育和劳动实践的结合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开心农场”为德育实践基地,进行种植体验、拔花生、收割稻谷等劳动实践;立足于乡村,确立生活教育、快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提升教育思想,在整合原有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凝炼文化精髓,提升到具有明显校本特色的“田园文化”。
二、“种乐”教育特色课程的目标
学校挖掘“田园文化”,确立以“播种快乐,构筑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以“种乐得乐,献乐得乐”为校训,形成了“本真快乐的情怀、健康质朴的人格”课程总目标,依托农耕种植的劳动实践,构建更具体、更易实施的实践课程,以乡村游戏、乡村劳动实践、乡村竖笛演奏等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系列的各学科快乐课堂和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符合乡村孩子兴趣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乐读乐想,乐说乐行”。
挖掘“田园文化”,并不是要回归乡村生活,也不是倡导无为、宁静的生活,而是以“田园”为出发点,追寻自然、健康、和谐、快乐、绿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勤朴的耕种文化、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因此,以劳动种植实践来构筑和谐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乡村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寻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现代化、内省与外显的结合点,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灵性,让生命在家园自然与本真地舒展,让每个人都有播种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让幸福伴随快乐出发,让育人伴着快乐到达,所有人都在为追求自我成长、自我收获而主动投入,学校成为每个生命快乐成长的沃土。
“种乐”教育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庄稼人文化的汇聚结合——田园文化;二是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环境,环境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主张为理论依据;三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人的心灵是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所以,我们主张让孩子在心灵里播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种子;四是新课程理念。种乐教育回归自然与本真,尊重、欣赏和呵护每一个生命,一草一木一人。
三、挖掘田园文化与乡村资源,构建系统的特色课程
我们挖掘田园文化与乡村资源,创造充满乐趣的教育环境,研发系列校本课程。师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达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的热爱。
学校校本课程,包括“游戏课堂”“乡村游戏集”“乡村家园礼仪”“种植快乐”“美画乡村家园”“诗颂乡村家园”等课程模块,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并分级、分步实施。
学校通过这几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动师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制定了校本课程大纲,编写了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拓展学习。特色课程大纲分五部分:一是关于田园文化、乡村教育理论的阐述;二是学校特色发展史、社区名人事迹、精神的展现;三是学校办学理念、校训等形成过程的阐述;四是田园诗及基本的农耕种植知识;五是乡村游戏活动的内容等。这几年,我们师生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收集,编写了几门富有特色的项目特色课程。如:学生从祖辈、父辈以及他们这一辈身上,收集了许多极具乡村特色的游戏活动,像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老鹰捉小鸡、跳房子、两人三足等,然后汇编成《乡村游戏》一书;各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有些难的知识点设计成游戏而汇编成一本《游戏课堂》;师生们在开心农场长期种植的过程中总结而成的经验介绍等整合而成的《种植快乐》;各年级师生在语文课本上或网络资源等收集,每个年级一本田园诗《诗颂乡村家园》……
四、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实施的途径
学校从校本培训、课堂、实践活动、环境等各方面实施种乐教育特色课程。
1. 校本培训,真实体验乡村田园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特色课程领导小组,制订了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如邀请了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专家主讲“田园文化特色建设”等讲座,邀请谢家庄名人讲当地的历史和故事,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并计划与广州市农科院钟落潭基地促成共建单位,依靠他们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学校进行农耕种植的辅导;通过组织教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等乡村特色的经典电影,参观云山诗意江南竹乡特色,参观极具岭南乡土特色的“故乡里”,开展“幸福”和“感恩”教育活动,教师们对“爱”字又多了一份理解,边参观、边收集适合学生的游戏活动。endprint
2. 立足田园本色,构建“五趣生乐”课堂
我们坚持立足课堂,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各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特色教育内容。
(1)准确切入,渗透特色。学校充分挖掘乡村素材,把田园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譬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用学校种植的水果、花草植物等名称来作为自己的班名,如“红荔班”“向日葵班”,等等,并赋予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各学科充分利用各种乡土材料作为教学用具,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感受。如,品德与生活课与美术课整合:用枯枝树叶、黄豆、花生壳等作为创作素材,把它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具有创意的生活美术作品。音乐课:用竹子做笛子当做学生自己的乐器,在开心农场劳作中,学生边吹奏边创作,享受着田园之美和快乐。体育课:师生用铁丝做成铁环,用竹杠来跳竹竿舞等,把乡村特有的资源带入课堂,这是学校田园文化的教学特色。
(2)寓教于乐,绿色生成。校园文化的落脚点和集中体现在课堂:学校结合田园文化内涵,极力构建高效、愉悦的游戏课堂,创设了“五趣生乐式”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操作、合作、互动、竞赛等趣味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熟悉、喜爱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快乐成为课堂的境界,着重于“三个快乐点”:①导入激趣点,使之成为一节课的良好开端;②抓住“课堂绿色生成点”,捕捉课堂上呈现出即时生成的“笑果”;③玩得“意味浓一点”。各学科根据教学知识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知识游戏,把学习融于游戏中,在快乐中学习。
3. 在田园文化的辐射下开展多样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1)依托开心农场,全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开辟了校园围墙边的一大片空地,作为学校的“开心农场”,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种植活动。在这块开心农场中,我们把土地分给各班进行劳动种植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知识、爱劳动的意识,从而明白“成功的收获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道理。同时,各班在收获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分享果实的喜悦,现在,有师生们亲手种下的木瓜、黄皮树、杨桃树、杜鹃,还有时令蔬菜。从开垦、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师生们一路走来,在这块热土上倾注了万分热情。在观察记录中,师生与家长记录着这些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陪伴着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师生们也在不断地成长,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行动投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里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据点,是美术的课堂,是语文写作指导阵地,还是综合实践课的地盘。语文科组开展“校园一角”作文比赛,美术课、音乐课师生们也经常把课堂移到开心农场来进行创作实践学习。
(2)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书香校园的诵读活动。只有让师生认识、理解学校文化,才能让他们热爱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把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定为田园诗歌诵读或校本课程阅读学习课,各班开展田园诗歌诵读活动等。利用阅读这一特殊的心灵交流驿站、思维激荡空间,悉心品尝、咀嚼和回味田园学习的快乐。48首田园诗、24个节气,中国的农耕文明、陶渊明等名人故事,田园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感受爱劳动、爱校园的情感。
(3)展现儿童的活泼天性,回归田园淳朴本真,开展乡村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喜欢上学,给他们留下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学校开展乡村游戏活动的目的。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社区资源,收集、编写了“乡村游戏”的校本课程,这里面收集了上百种游戏活动项目。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跳格子等都是学生们以前从没见过的,我们重新挖掘、整合,体育课、大课间等都渗透着乡村游戏,学生们玩得无比欢快。此外,学校还定期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展展现学校特色的乡村游戏运动会,并分别在每年的5月、9月开展“风筝节”“灯笼节”等传统教育实践活动。
4. 营造“田园”文化底色,催化课程果实
学校通过建设“十一”工程:一门(校门文化墙)、一场(开心农场)、一坊(农具坊)、一廊(文化长廊)、一林(竹林)、一亭(乡情亭)、一室(乡村文化室)、一台(文化教育舞台)、一苑(农家棋苑)、一阁(读书阁),营造出田园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幢楼,甚至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一石一沙、一砖一瓦,都外显着乡村环境的本色;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体现出田园之美。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句的开心农场,开心农场旁边有一个百米文化长廊,48根柱子镌刻了48首田园诗,长廊顶上的24条横梁代表了中国特有的24个节气。
开心农场旁边是一间种乐农具坊,这也是一间农耕工具的博物馆,所有农具都是老师和学生家长收集过来的。学生通过参观农具博物馆,深入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他们的劳动智慧。
乡情亭内张贴了一幅幅师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师生对校园之美的眷恋和热爱。学生们喜欢把这当成诗歌诵读舞台,或吟诵,或玩诗词接龙,或下象棋,自得其乐,这正是田园生活悠然、恬静生活画面的展现。
五、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实施的成效
这几年,学校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尽显田园本色,营造出诗意般的校园,发挥着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脸孔,熟悉的故事,勤劳朴实的身影,都在师生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家园情怀、快乐精神、健康人格”的品质。
每一位教师都是快乐大使,用轻松的语言为学生送上滋润心灵的欢乐,讲台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舞台,学生乐读、乐讲、乐做、乐助、乐疑。伙伴互助、小组互助成风,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的独立预习、自学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果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有特色的种乐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感悟,体验——领悟,游戏——创新,在这里生活、活动、成长,在校园里,可以见到学生劳动的身影,学生的作文不再空洞,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再是盲目打闹,学生正在渐渐地变化着。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日记经常提到,因为劳动让他们更珍惜平时吃到的一粒米,一棵菜……这些通过劳动而获得的感悟比教师们多少次说教都要来得有效,学生对田园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传承着田园文化的精神,有着热爱家园、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勤奋学习、懂得感恩、学会生活、坚强自信、懂得包容等良好风气得以形成。
近几年,我们通过努力构建学校的特色发展,根植于乡村特色的“田园文化”,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办学质量得到了社会及家长的充分肯定。田园文化特色成果凸显:2010德育创新成果获市二等奖;乡村特色的大课间获市一等奖及最佳设计奖;2011年获“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称号,2012年获“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称号,2014年9月获“广州市特色学校”称号……
学校今后还需继续深化种乐教育特色课程的内涵,完善课程实践方法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编辑:朱泽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