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域下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建构

2016-03-10 07:54康欣欣傅钢善
数字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育教师

康欣欣 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缄默知识视域下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建构

康欣欣 傅钢善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在教育教学领域,缄默知识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环境已成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环境之一。本文在对缄默知识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缄默知识理论引入教学的意义,提出信息化条件下提升缄默知识与技能的一条途径:将传统课堂开展的“对话”教学和基于网络开展的“范例”教学结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形成一种混合式教学,对其提出实施建议,并给出实践案例,以期为实践提供些许启示。

缄默知识;混合教学;“对话”教学;“范例”教学

一、引言

“缄默知识”的概念最早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提出的。他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我们所熟悉的可以用文字、图式表述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一种是不可言传的知识,即缄默知识[1]。例如我们可以从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却说不清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这种“日用而不知”的知识不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而且在人们认为非常严谨的科学研究中也存在[2]。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知远比我们所能表达的丰富[3],知识的总体若是一座冰山,显性知识就犹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缄默知识才是隐藏在冰山底下的大部分[4]。因此,可以达成一个共识:在教学中,除大量的显性知识外,还包含大量的缄默知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缄默知识本身“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等特征,导致其难于传递也难于反思,极易被忽略。但这并不意味着缄默知识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价值微乎其微,相反,它对人的整个认识活动起主导作用,甚至起

决定性作用,是人们认识活动的脚手架,通过潜意识发挥作用指引人们获得显性知识[5]。20世纪70年代以后,缄默知识理论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它颠覆了以往教育教学中的知识观,带来了现代认识论的变革。知识既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又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与载体。因此,寻找缄默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该研究结合缄默知识理论,力求寻找一条信息化环境下促进缄默知识教学、优化教学绩效的有效途径。

二、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缄默知识相关研究现状

在波兰尼之后,斯腾博格通过实践研究,提出缄默知识是个体以经验为先导通过实际行动获得的,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有用,在教学中用好缄默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瓦格纳从心理学视角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提出缄默知识结构模型,认为缄默知识是具有内容、情景、定位三个维度的立体结构,拓展了人们对缄默知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国内对缄默知识的研究是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内学者对tacit knowledge(缄默知识)的常见翻译有:缄默知识、意会知识、隐性知识或者默会知识。1983年,中国科技大学的刘仲林教授首次论述缄默知识理论,但是直到21世纪初,国内学术界才开始重视缄默知识理论:华东师范大学的郁振华教授探讨了波兰尼缄默知识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并对其特征作了分析、概括;北京师范大学的石中英教授分析了缄默知识与教学活动的内在关联,对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若干建议,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缄默知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之下,近十年间涌现了大量缄默知识视域下面向不同主体的实践探索,以教师为主体的研究主要探讨教师缄默知识显化对教育及自身专业发展的意义,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提出了促进学生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教学策略,面向学科在实践中的探索提高教学实效性等。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以“缄默知识”与“教学”,或“意会知识”与“教学”,或“隐性知识”与“教学”,或“默会知识”与“教学”为主题,对2005年至2015年间发表论文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432篇,并通过统计发现有关缄默知识在教学领域应用的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笔者认为,把握机遇,利用信息时代的优势,迎合数字原住民的学习习惯,积聚传统与现代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促进缄默知识教学,因此,本文提出了促进缄默知识教学的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其应用,以期为实践提供些许参考。

(二)缄默知识的特点

1.从性质上而言

缄默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不能通过文字、图式表述,这是缄默知识的独特性。此外,缄默知识只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具有“非公共性”;源于感官体验或领悟,而不是经过逻辑推理获得,不适于进行理性的批判,具有“非逻辑性”“非批判性”;创设情境,有助于缄默知识作用的发挥[6],具有“情景性”;比显性知识带有更强烈的文化烙印,具有“文化性”;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约翰・克莱门特(John Clement)将其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能意识到但不能言表的知识及能意识到且能够言表的知识三个层次,具有“层次性”。在此,我们必须明确的是,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并不是不能传递,只是需要特殊的方式,例如学徒式的模仿就是技能获得的良好途径[7]。

2.从类型上而言

对应知识的分类,人们发现在缄默知识领域也存在程序性知识和命题性知识之分,缄默的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例如我知道怎样骑车;缄默的命题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例如月圆时节最相思。从个体角度来看,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仅与其具体的缄默知识有关,还与其缄默的“认知模式”相关。在个体的认知与实践活动领域,缄默的认知模式可能比缄默的具体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3.从功能上而言

缄默知识对于认知与实践的影响可谓一把双刃剑。积极的缄默知识有利于教育教学,例如教师崇高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积极豁达的心态等,虽然都是无言的,但是它们所展现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远甚于那些文化课知识。而消极的缄默知识或缄默认知模式又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学生虽意识到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但改变一味接受的思维模式很难一蹴而就;一些教师虽然认同新课改的理念,但仍不自觉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因此正确认识缄默知识,并在行动中趋利避害就变得很有必要。

(三)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各要素本身及各要素之间存在的缄默知识不可计数,但是,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关注了显性知识[8],对难以甚或根本不能系统表述的缄默知识重视不够。然而,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从人类认识维度来看,缄默知识具有主导性作用

缄默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本源,是其他知识增长、理解与应用的基础。[9]以一系列知识技能的学习为例:即使我们知道了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技巧,熟记弹钢琴的指法技巧,假如我们未将这些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缄默知识和认知模式,我们仍然不可能掌握好这些知识技能。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及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个体的缄默知识和缄默的认知模式呈现出差异性,从而表现出个性化的解决问题的倾向性。例如,学生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隐性的缄默知识,虽然不易被发现,但往往使个体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及偏好,从而影响学习结果。因此,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生,除了关注学生的显性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缄默知识和缄默的认知模式。

2.从教学实践维度来看,缄默知识自发的双向性功能不容忽视

在教学过程中,假如学生对反复强调的问题仍然理解错误,曾经我们会认为这是学生不认真听课或者学生笨导致的。随着缄默知识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才意识到,可能是一些消极的缄默知识在背后作怪或者没有恰当地应用缄默知识,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影响了教师纠正措施的效果[10]。因此,使缄默知识“显性化”以打破认知盲区,利用有益于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纠正规避那些干扰和阻碍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这是整个教学做到有的放矢的必要前提,是当前促进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教学目的达成的有利保障。

(四)学习缄默知识的主要策略

1.促进缄默知识的显化:对话教学

德国的克林伯格(Klingberg. L.)认为形形色色的对话是教学的实质[11]。对话教学,古已有之,在以对话的方式展开互动教学方面,孔子、苏格拉底都做出了表率。在沉默、失语的课堂里,师生双方缄默的知识和理解依旧隐藏起来,问题因此被搁置,思维碰撞、教学相长亦无从谈起。所以,要打破沉默,开展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与“对话”。通过不断的合作促进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中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质疑、讨论,在此过程中显现各自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同时通过检讨、修正与批判进一步发展自己缄默的知识、技能、态度或缄默认知模式,从而合理利用有益的缄默知识,规避消极缄默知识,促进教学。对话教学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符合我国新课改的要求,师生敞开心扉,课堂其乐融融,因此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的青睐。对话教学的价值绝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分享意识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更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12]。

2.掌握缄默知识与认知模式:范例教学

波兰尼认为“技能、鉴别力都是通过范例来传递的”。[13]范例教学就是根据好的、特别清楚的、典型的事例进行的教学与学习。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反复模仿,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掌握可以解决新问题的经验。

古老的“学徒制”就是通过一对一模仿的过程,掌握其中缄默的经验技巧。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一对一教学受到限制,而完整的动作技能需要经过多次重复模仿性练习才能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让班级授课制下的范例学习得以更好实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已有缄默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最重要的是,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打破时空限制,从而弥补传统教学形势下教师不能很好地提供案例供学生多次重复模仿的缺憾,为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案例模仿、展评及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撑。

三、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缄默知识视域下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难以突破时空限制,不利于自主化学习的展开。20世纪90年代,伴随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使个性化学习随时随地成为可能,但网络化学习过分强调学生的学,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14]。

传统课堂上的现场对话比在线对话更直观,当辅以表情、动作时,可以传递更丰富的信息,使交流更人性化。另外,教师可以适时发起对话,深度参与对话,从而发挥即时的启发、引导作用,为缄默知识显化架设桥梁。通过对话理清头绪之后,技能的掌握还需要反复的练习来巩固。借助网络平台将优秀范例录制成微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可以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供学生随时模仿,有益于学生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缄默知识与技能。因此,传统课堂条件有利于对话教学的展开,网络平台可为范例教学提供支撑,两者结合为缄默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合点。

综上,基于缄默知识的视角,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对教学作如下(图1)考虑和设计,开展混合教学便显得合情合理。

图1 缄默知识视域下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

缄默知识视域下基于网络的混合教学模式就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基于传统课堂由教师围绕话题引导深入讨论的对话教学方法,结合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优秀案例微视频的范例教学方法这一双向联动、互促互进的教学形式。

1.应用对话教学时应注意的几个点

(1)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民主平等对话为原则。

(2)重视学生的自我对话,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反思时间,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间的对话并积极参与学生对话交流。

(3)当学生表达困难时,鼓励学生借助肢体语言表示,若还是难以表达,可由全班集思广益,让学生挖掘自己的缄默知识。

(4)有效提问的原则。通过提问引出话题,不断启发,并通过对话解决问题。

(5)树立深度对话教学的理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15]。

2.范例教学的各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

(1)起始阶段: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使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的态势,有积极主动学习的意愿。

(2)模仿阶段:尽可能准确地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有效的模仿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创新的天性[16]。

(3)知识技能内化阶段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模仿中理解优秀案例,颖悟出通用的规律,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7]。

(二)教学案例

以高一信息技术“PPT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学生经过初中课程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制作课件的基本技能,但是他们欠缺合理利用PPT表达意图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旨在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合理表达意图的能力和艺术美感。表达意图的能力和艺术美感是该节课需重点突破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理解透彻,笔者课上引用直观素材辅助诱导学生体会,并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在讨论与交流中,理解学生并给予恰当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设计理念。此外,掌握PPT的制作技术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技术的学习需要学生多次实践,课堂上教师的演示时间毕竟有限,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必然有一些学生跟不上节奏。因此,笔者精心选择、制作优秀示范案例上传至班级公共云盘,供学生随时模仿学习。以理念为先导,以技术为支撑,为学生完成自定主题的作品奠定了良好基础。学生作品再没有出现动画不流畅或滥用、色彩花哨、构图严重缺乏美感等现象,他们不但会选择配合主题的模板保证整体协调,还力图用动画增强表达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教学实施流程如图2:

图2 “PPT的设计与制作”教学实施流程

四、结束语

文章在对缄默知识特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利弊的分析,提出了学习缄默知识的主要策略,据此构建了实现对话教学和范例教学两者优势互补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以高中信息技术“PPT的设计与制作”一课为例,设计了教学实施流程。文章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设计未涉及更多教学内容,另外该混合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在实践中验证。

[1]Michael 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2][9]Michael Polanyi.Knowing and Be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9:138.

[3]Michael Polanyi.The tacit dimension[M].NewYork:Anchor,1966:4.

[4]闻曙明,王剑敏.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初探[J].苏州大学学报,2005,(1):117-119.

[5][6]石中英.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 101-108.

[7]沈立煌,王芳.缄默知识视角下的认知学徒制——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4):91-93.

[8]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6-45.

[10]成震林.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及利用 [J].中学数学月刊,2014,(9): 25-27.

[11]百 度 百 科.对 话 教 学 法[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6112553.htm,2016-04-24.

[12][15]宗彪.基于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的深度对话教学[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4,(36):12.

[13][17]郁振华.范例、规则和默会认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47-54.

[14]高东怀,裴立妍.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80-83.

[16]刘利平.用“活的范例”作“活的教授法”——“指向言语表现的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5,(5):49-50,55.

(责任编辑 孙志莉)

The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Net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cit Knowledge

KANG Xinxin,FU Gangshan
(School of Educ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Shaanxi,China 710062)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he existence of tacit knowledge is an indisputable f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become one of an important environment for learning.Based on the combing of tacit knowledge theory,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acit knowledge theory into teaching;puts forward a way to promote the tacit knowledge and skil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a blended teaching mode formed with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he two combined,namely,"dialogue" teaching based on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d "example" teaching based on network;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its implementation; and gives practical case,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enlightenment for the practice.

tacit knowledge;blended teaching;"dialogue" teaching;"example" teaching

G434

A

2096-0069(2016)04-0049-05

2015-05-05

康欣欣(1988— ),女,陕西兴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傅钢善(1955— ),男,陕西富平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远程教育、网络与媒体技术应用、智能技术教育应用。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