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娟 曾亚军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 550005)
贵州省林下经济现状及发展思路分析
李晓娟 曾亚军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 550005)
发展林下经济是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迫切需要,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底子薄、办法少、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上需要新的举措。本文对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今后推动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
林下经济;贵州省;现状;问题; 对策
林下经济是一种崭新的农林业生产方式与经济现象。林下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目前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循环农业的理念是林下经济产生的科学基础, 社会的快速发展是林下经济产生的前提, 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基本目的, 林下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循环农业后主要农业经济发展现象之一[1]。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2012年,国发[2012]2号文件又把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作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给我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带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2]。但由于林下经济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基础理论和相关技术研究方面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各种基础应用研究与示范缺乏,林下经济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技术瓶颈和问题。本文对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今后推动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对策及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促进我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我省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一系列扶持林下经济的利好政策出台,贵州林下经济发展迅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2],提出从现在起全省将重点打造木竹原材料基地等林业十大产业,到2017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1200亿元,力争达到1500亿元。安排省级林业产业专项资金3200万元对147个项目进行贴息、补助,撬动社会资本10.12亿元投入产业发展,其中安排1000万元扶持43个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典型企业和大户建立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林下经济总产值增加到61.61亿元。大方县九龙天麻开发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产品荣获“中国森林食品示范品牌”称号。2015年度林业总产值810亿元[2]。培育出许多林下种植养殖的专业村、专业户,林业附加值大幅提升,林下经济总产值持续快速增长,林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1.1 林下经济多元化模式逐步形成
贵州目前形成了林禽、林畜、林药、林果、林菌、林草、林粮、林茶、林游等多种模式[3]。其中林禽、林药、林果、林草模式在贵州境内相对普遍,同时由于贵州特有的地域性和原生态特征,涌现出一批在贵州内外知名度较高的林下品牌,如大方、德江仿野生林下种植天麻;施秉、黄平的林下种植太子参;剑河针叶林下种植钩藤;贞丰、兴义、关岭灌木林下种植金银花;麻江林下养殖土鸡;江口林下养殖野猪等。各地根据自身条件优势,确定当地林下经济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林下经济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根据调研结果,贵州林下经济总产值58.56亿元中[4],林下种植业21.82亿元,占37.3%;林下养殖业10.92亿元,占18.6%;森林景观利用21.92亿元,占37.4%;林下产品采集加工3.90亿元,占6.7%。
1.2 林下经济具备良好的政策扶助
从政策支持来看,2013年6月贵州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推荐林产品精深加工,建设林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已确定凤岗、大方、赫章、麻江、锦屏和黎平等6个县为全省林下经济试点县,通过实施林下经济项目,目前全省林业招商引资累计签约总金额达到332.38亿元[4]。其中,大方县申报的“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项目”得到国家财政部、林业局审批,成为首个国家级林下经济发展项目。
1.3 林下经济的效益逐步显现
贵州省林下经济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有大方、赤水、长顺3个县[4];林下经济总产值在1 ~ 5亿元的有仁怀、思南、钟山、印江、镇远、余庆、正安、务川、从江、施秉、乌当、黄平、松桃、麻江、石阡、台江、沿河17个县(市、区)。
尽管贵州林下经济有了一定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5],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经营个体分散,缺乏统筹考虑
老百姓对发展林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较高,但林下经济形成规模很小,多是农民自发行为,没有稳定的专业组织,生产经营十分分散,市场组织化程度低[6];林下经济发展没有很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农民林下经济持续增收的能力不强,县乡级政府的引导、指导不力;部分地方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作用等缺乏较深认识,思路不够确定,在制定切合本地实际、突出本地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方面做得不够[7]。
2.2 基础设施不配套,抵抗风险能力弱
贵州是一个喀斯特山地省区,发展林下经济的地区大多数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全省首批6个林下经济试点县中,凤冈县属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大方县和赫章县属于乌蒙山连片特困区,麻江县、锦屏县和黎平县属于真黔桂石漠化连片特困区。这些县域一般位于省际交接地带,远离区域经济中心,大多处于全省交通网络的末端。因而,发展林下经济所需的诸多配套设施,诸如物流交通设施、通讯网络设施、金融服务设施以及农产品包装等还不完善,相当程度上制约了贵州林下经济的纵向一体化发展[8]。此外,在构建不同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过程中,由于组织结构、个体偏好以及劳动力供给等原因,林农家庭在发展林下经济过程中始终面临着模式选择风险、劳动力供给风险、技术风险、资金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多种类型风险,而原始落后的管理方法、分散孤立的生产方式以及单打独斗的营销模式使得林农家庭缺乏有效的应急体系,抵抗上述风险的能力弱,部分林农家庭会因无法规避上述风险而重新返贫。
2.3 规模偏小,发展缺乏资金
当前,贵州林下经济总量规模偏小,正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与周边邻省的发展差距较大。全省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集体林地面积334余万hm2,但目前发展面积58.94万hm2,仅占全省森林面积的11.0%。绝大部分集体林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总产值58.56亿元。而邻省云南林下经济种植面积达到6000万hm2,产值达到500亿元[9],广西林下经济产值也达到350亿元。究其原因,一方面,尽管贵州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较快,但经济总量仍旧偏小,林业产业远非全省经济增长中的主导产业,因而可以有效投入到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尽管制定了一系列金融扶持措施,搭建发展林下经济的金融平台,如贵州省林业厅与农行、信用社等联合出台林木抵押贷款政策,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林木抵押贷款评估成本高,时间长,操作性差,导致一些政策上设计好的金融支持措施无法发挥应用的融资功能。
2.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尚需形成合力[10]
发展林下经济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部门,部门协调与资源整合的难度较大,发改、财政、林业、农业、畜牧、水利、扶贫、科技等部门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联动机制。林下种养配套技术、疾病防控、种苗保障、加工销售、信贷、保险等相关服务仍较薄弱,林下经济发展受到诸多制约。一些养殖、种植户,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资金支持扶持,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条方面后劲不足、止步不前。
2.5 技术研发缺后劲,培训力度不够
贵州林下经济发展多数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各地不同森林类型、不同森林生长阶段适宜的林下种植养殖品种、经营模式缺乏系统的研究,林下经济发展的各种动植物的繁育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和指导不够,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模与区域性的生态承载力研究较少,产品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链延长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的循环利用不够,具有市场优势化的产品未得到应有的开发利用,示范带动不够。
3.1 合理布局,统筹安排
贵州各地自然、社会、经济等差异较大,各种资源分布不均匀,产业基础不等,农民生产方式不同,发展林下经济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因地制宜,多种产业模式齐头并进。根据贵州各地农业、林业等生产现状、区域优势、气候条件,以丰富的林下资源为载体,要以近期得利,长期得绿的思想为指导,按照以林为主、保护第一,集约经营、规模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11]。依托全省丰富的森林资源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这篇大文章。积极协调农业、水产畜牧、旅游等部门编制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建议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结合,将林区基本建设纳入地方和行业规划,从而解决林区的水、电、路等基本建设问题[12]。
3.2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有效规避各类风险
结合当前贵州林下经济产业的空间分布,契合林下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断完善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交通基础设施、通讯网络设施、金融服务设施、冷链物流中心等,优化发展林下经济所需的信息流—资金—物流体系,包括打造克服时空限制的林下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从而极大增强贵州林下产品打入省内外市场的纵向一体化能力。由于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项目选择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经济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在内的诸多风险类型,这些风险需要结合其是否可控的特征选择不同的规避方法,如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无法预测和控制,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森林保险等金融服务分散风险,而技术风险、项目选择风险可以控制,通过建立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交流机制避免信息不对称,从而达到规避此类风险的目的,最终从总体上提高有效规避各类风险的能力。
3.3 壮大林下经济规模,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一定规模的量变才会引起质变。要做强贵州林下经济,首先需要壮大林下经济规模[13 ~14]。当前,壮大贵州林下经济规模,一方面要不断拓宽林下经济经营领域,通过与贵州本土的特色产业,如生态旅游、茶产业、中药材、烟叶产业、辣椒产业、畜禽业、精品水果以及有机蔬菜等结合,创新林下经济发展模式,逐步将其壮大成为林下经济主导产业。另一方面,要有选择地构建“企业 + 基地 + 农户”模式,发展和壮大龙头企业,输出和凸显贵州林下产品的品牌效应。此外,由于林下经济是贵州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这种由政府主导的组合模式面临着因资金短缺引致的投入不足,因此,要不断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吸引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到林下经济项目建设。
3.4 争取政策支持
林下经济是一种新兴的林业经济运行模式,全州甚至全省都处于自发起步阶段。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为契机,主动与政府沟通,争取政府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建立激励机制,尤其是针对林场、专业合作社、林业大户等给予一定的扶持和鼓励,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加快林下经济的发展步伐。
贵州省近日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加大对林下经济的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建设林产品流通体系,重点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社,力争到2015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1200万亩,年产值140亿元以上。
3.5 培育龙头,示范带动,集约经营
把培育壮大产业龙头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目前,贵州省各地主要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运作模式,着力发展中药材、花卉苗木、林菌、林畜、林禽、林下产品加工、森林旅游、休闲旅游、生态疗养等特色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推动各类经济实体参与林下经济产品加工,逐步发展林产品期货市场、花卉拍卖市场、租赁市场,加快林下经济产品产地贮藏库和冷藏、运输、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林下经济产品互联网交易平台。贵州省林业厅表示,力争到2020年,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到220万公顷,产值400亿元以上,实现经营林下经济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参与农户达到100万户以上[15]。
[1] 潘忠虎.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及效益评价方法[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13) : 138 ~ 139.
[2] 张莉,顾开军,浅谈如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J]. 现代园艺,2012( 4) : 6.
[3] 周学军,马廷贵,唐建宁。宁夏林下经济发展建议和对策 [J].宁夏林农科技,2011,(05):15~16.
[4]贵州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贵州调查总队。贵州统计年鉴 [M],2011.
[5]杨正荣.贵州台江林业可持续发展之我见[J].农业科学信息,2010,10:42~43.
[6]卢双珍.论退耕还林与农林复合经营[J].北京:林业调查规划,2005(08):69~72.
[7]海渤.林下产业经济模式研究[J].绿色科技,2010.(8):55.
[8]朱培林,房海灵.中国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西林业科技,2014(12):35~39.
[9]廖灵芝,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林业经济,2012(1):10~12.
[10]李显华.林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一一基于云南省大关县的调查廖灵芝[J].北京:中国林业经济,2012(01):10~12.
[11]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12]张洪运,宣兆岩.小兴安岭 林下适生经济植物 优化套 种模式的研究[J].吉林业 ,2010(6):159~183.
[13]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产业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 J].林 产工业,2010(4):57~59,62.
[14]汪磊。贵州林下经济特征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2013(6):28~31.
[15]贵州省林业厅。贵州省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2-2020年)[R].2012.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n Under-forest Economy in Guzizhou Province
LI Xiao-juan ZENG Ya-jun
(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Guiyang Guizhou 550005)
The need to increase forestland produce and farmer income, consolidate achievement of collective forest tenure reform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peed up the adjust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structure ,all cry for development of under-forest economy. However, under-forest economy is currently at initial stage in Guizhou province with poor economic foundation, scarc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Therefore, new initiatives and actions are very imperative for developing under-forest economy in this province. In this articl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have been introduced , and then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about the promotion of 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in Guizhou province.
under-forestry economy; Guizhou province ;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2016-05-25
李晓娟(1983~),女,汉族。徐州师范大学商贸英语专业毕业。E-mail:535934757@qq.com。
曾亚军(1979~),男,汉族。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资源植物的相关研究。
资金项目:黔科合院士站[2014]4006。
S7-9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