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娟,姜卵卵,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德国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学术综述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年年会
王亚娟,姜卵卵,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5年年会”于2015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本次年会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与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承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等99家单位的200名学者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以“德国古典哲学与当代哲学”为主题,分“德国古典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和“西方哲学史”三个专题分别展开热烈讨论。
一、德国古典哲学专题研究
德国古典哲学是国内哲学研究的显学,特别是康德与黑格尔研究,其文献丰富,研究基础雄厚。与会代表围绕着如何厘清康德、黑格尔哲学概念,讨论了如何从哲学史角度理解两位杰出哲学家的问题,对他们的思想路径和思考线索的细致差异及国内学术环境中二者之间的取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的邓晓芒教授和北京大学的赵敦华教授以“理想性”和“现实性”分别揭示康德和黑格尔哲学的特征。邓晓芒教授认为,康德哲学的优势重在理想性层面,他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创建了整全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超然于现实生活的功利性评价之上,并成为现实生活的一种不断努力的目标和永恒的批判标准”。同时,两位专家在现实性层面一致肯定了黑格尔哲学的优势。邓晓芒教授认为黑格尔的现实性体现在历史观、辩证思维和文化视野三个维度: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把逻辑与历史看成一体”;由黑格尔所确立的辩证思维即自由论,“将理性思维与人的自由合为一体,从而冲破了康德的知性思维所划定的界限”;“黑格尔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是康德的著作不能企及的”。赵敦华教授着重强调了黑格尔的精神与自由的现实性,他认为,黑格尔的精神包含了“人类对自然和自我认识的历史”,自由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世界历史的目的就是精神自由,并以此探讨了政治自由问题。
与会学者对康德与黑格尔哲学差异性的讨论,体现了其清晰的问题意识和真切的现实关怀。邓晓芒教授认为,当今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除进一步分析和诠释之外,更需要在当前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在现实和实践境遇中回答“在今天看来,究竟是‘要康德,还是要黑格尔’”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蕴含着对康德与黑格尔哲学的差异的考虑,也蕴含着在当今文化视野中对德意志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比与反思意识。学者们还注意到“我们缺少的是对德意志文化从哲学层面上进行深度研究,以及在德国哲学中透视其文化视野”。赵敦华教授认为,需要批判地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丰碑,研究者应该在认识德国古典哲学体系之局限性的同时,重视德国古典哲学自身独特的优越性。
本专题的讨论以康德与黑格尔研究为代表,在双重维度上突出了哲学研究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联,既涉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路向、重要概念,又涉及时空关系、历史哲学、先验论证、认识图式这样的重要问题;学者们也围绕宗教、自由、道德动机和法哲学问题展开了对康德实践哲学的讨论。这些讨论彼此关联,所涉论题不落窠臼,整合了不同文化与时代中的研究现状,突出了其新的研究思路与方向。
二、当代西方哲学专题研究
英美分析哲学和欧陆现象学两大思潮是学者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数学基础、逻辑、心理主义和语义分析,涵盖了对意识、自我、主体、存在这样一些概念的研究。站在差异与融合双重维度上,学者们尝试通过对两大思潮的研究主体、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等进行比较,或将两大思潮融合起来,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寻找可能的出路与方向。两种维度的研究总体上体现出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其一是以严格的科学诉求来改造哲学;其二是以哲学作为科学基础,以期为科学提供新的论证思维。
分析哲学的讨论以南开大学李国山教授为代表,他集中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模型展开讨论,即以逻辑分析的方法描述和解释世界,并以语言为工具对世界进行逻辑化与图式化解读。李国山教授着眼于化解维特根斯坦理论模型的变化对模型本身造成的困难,试图在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语言构想静态世界的“图像论”与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世界的“动态方法论”之间达成一种妥协,为“‘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这一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寻找出路。
欧陆哲学领域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对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思想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的李朝东教授通过对“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意向、内意识作为内感知和意识作为意向体验”的文本研究,对意识及意向体验进行了现象学澄清。华中科技大学的何卫平教授论及论题学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关系。(2)在近现代哲学的广阔视野中追溯当代欧陆哲学的发展线索。四川师范大学的张桂全教授从康德“现实中的实体”入手,分析了胡塞尔“超越”理论,梳理了现象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历史继承性。(3)关于脑科学与认知的前沿问题研究。北京大学的靳希平教授阐释了脑科学研究成果中蕴含的身体与意识关系,以及其对最新自然科学(意识科学、脑科学、医学)发展状况的关注与认识,这些认识与反思对融合两大哲学思潮及解决传统哲学问题可能会带来重要的突破。
从本专题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一方面,当代哲学在研究方法上与传统哲学有所不同,它不再是传统形而上学的静观与沉思,而是深入各门具体自然科学(医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之中,揭示其所蕴含的重要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产生综合各种文化形态的体系,没有一个独领风骚的哲学派别,两大思潮总是在各自的思想基础上相互吸收对方的一些观点。武汉大学的朱志方教授对该专题讨论的总结中认为,本专题在研究方向、研究布局、研究广度和深度上的讨论值得称道,从根本上体现了当代哲学自身的精神气质,然而,当代西方哲学还有待深入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融合不同的文化成果来发展自身,这其中既有“纯哲学”气质,亦有自然科学的精神。
三、西方哲学史专题研究
西方哲学史专题讨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哲学史研究和哲学研究之间获得平衡,实现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真正统一。黑龙江大学的丁立群教授突出了“史论结合”的方法,通过梳理哲学史与哲学研究分离所产生问题,提出以“生长的哲学史观”来研究哲学史。他认为,“哲学史不再是一堆死寂僵化的思想化石的堆砌”,而应该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过程,需要“重新理解哲学史”,把哲学史研究的知识性范畴转换为一种思想性范畴,以促使哲学史研究进入哲学创造领域,实现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研究的真正统一。“生长的哲学史观”从被提出、被发问、被探讨、被反思、被批判到被清晰解疑的这一过程,恰恰也体现出其活生生的生命特征。
学者们对哲学史与哲学关系的线索梳理,同时包含了时间和空间、横向和纵向的维度。在时间维度上,既有对单一概念或某一人物的哲学思想进行全方位解读以比较其创新性的横向研究,也有深入到具体专业领域思想的纵向探索;既有从哲学史视角对人的本质、自由、德性等哲学概念的重新解读,也有从哲学史相关学科(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对哲学基本精神的重新审视。在空间维度上,学者们主张将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吸收国外研究成果,实现中西哲学对话。
哲学史与社会史、文化史、观念史、宗教史紧密相连,必须将哲学研究融入到一种“活”的哲学史中。哲学史作为哲学的基础性学科,其本身不仅仅是人类的知识史,还蕴含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本质,蕴含着生命的本真存在及其超越之处,因而,哲学研究不仅要考虑哲学史的表面形态,还要考虑哲学史的意义和本质,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哲学史以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使哲学史成为不断生长、重建、发展的哲学史。
在会议闭幕式上,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江怡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由两个学会共同协作、前进,体现了国内西方哲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本次会议信息量大,思想新颖,所研讨问题时代感强,给与会专家和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会议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当代中国哲学未来的发展路向和趋势,经典哲学文本的解读与哲学理论创新的问题,也将成为国内哲学研究的未来指引。
责任编辑吴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