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凤[四川大学 成都 610064]
动词重叠VV式的已然表达问题
□李宇凤
[四川大学成都610064]
[摘要]主要讨论动词重叠VV式已然用法的具体表现,包括其所用动词语义、语境要求、表量具体性与现实陈述性等。已然语境中的重叠VV通常使用短时肢体动作动词,需要后续语境,表达具体的短时动量意义,体现现实陈述本质。这些特征说明动词重叠内部可能存在多个构成部分。
[关键词]重叠VV;已然陈述;短时肢体动作;具体动量
动词重叠的时间分布,有着显著的倾向性。动词重叠主要出现在未然表达中,其中假然、常然、将然都具有未然特征[1],但动词重叠也出现在已然表达当中[2~6]。
未然/已然表达在动词重叠语用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方面。实际上,已然是现实情态中动词重叠用作谓语中心的情况,而未然表达通常是非现实情态中动词重叠用于谓语中心的情况。除此之外,动词重叠用作主语、宾语、定语等非谓语位置,或者用于谓语非中心位置时,一般是非限定结构,通常都不区分已然或未然。当然,作小句定语、主语、宾语的动词重叠可以作限定小句谓语中心,也可以是已然的。假然、常然等非现实情态中,动词重叠如果作谓语中心,针对的情况可能是已然/未然/泛时的,不能一概认为是未然的。比如“清晨起来,到处走走,打打拳,踢踢脚,一天都舒服”,可以是过去常然,也可以是从过去到现在都不变的常然情况;“要是你听听他的建议,情况会不同”,既可以是对过去情况的总结,或是对未来情况的预测。本质上,它们都是非现实的,不适合从已然/未然的角度去考量。
把未然/已然放到现实/非现实的语境中考察,会发现已然用法的动词重叠非常特殊。它属于现实情态范畴内,动词重叠作谓语中心且表达切实发生的过去情况,而动词重叠的绝大多数用法都属于非现实范畴的各种类别。也就是说,动词重叠的已然表达,是动词重叠唯一一种现实范畴的用法,它与多种非现实范畴的用法形成对照。表现在实际语用限制上,动词重叠描写已然事件过程,不适合用VV[7],也很容易造成外国留学生的习得错误[8],例:
(1)*我昨天做梦,梦到自己在街上玩玩①。
(2)*他走走路,回到家里。
(3)*这是我看看书的地方。
(4)*他想想这个事情走着回家。
吕滇雯认为动词重叠不表进行、不能作定语等带来上述错误,显然只注意到问题的表面[8]。动词重叠可以用于已然描写、或作定语状语等。上述错误的根源是学生希望用动词重叠表达他们心中的“短时少量”意义。之所以说“在街上玩玩、走走路、看看书的地方、想想这个事情”,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动作行为都很少量,所以专门采用了动词重叠形式。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动词重叠的“短时少量”意义要加上很多附注,比如用于已然描写要如何、作定语要如何、作非谓语中心要如何等等,甚至“短时少量”也只是动词重叠的一种明显的表现意义,而其内在意义尚未明确。不管作定语还是谓语中心,抑或类似方式状语(如例句(4)),上述例子中的动词重叠都是错误的已然表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留学生把“短时少量”的动词重叠理所当然地等同于现实已然的“短时少量”了。这种想法符合人们对确定量的自然理解。张旺熹就认为未然的动作行为无法确定其起点和终点,是无法界定为有界小量的,即“现实已然”是“短时少量”动作行为的附加含义[6]。换句话说,动词重叠的“短时少量”意义应该最适合从现实已然表达中证明,然而恰恰是动词重叠的已然表达不具备典型性,会受到更多的语用限制。这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动词重叠的已然表达②,并考虑以此为基础的“短时少量”意义。
动词重叠的已然用法,狭义地讲,就是动词重叠在现实已然表达中作谓语中心;它不包括动词重叠在已然表达中的非限定用法,或者带有常然、假然性质的已然情况说明。纯粹现实的已然动词重叠,与带非现实特征的已然环境中的非限定、常然、假然用法表现出不同的动词选择和语境限制。
朱景松指出,常用重叠动词是表人的感官肢体动作动词[9]。实际上,重叠动词的范围不仅包括表人感官肢体动作动词,还包括表人的抽象活动动词,以及表物的具体活动动词等。从已然重叠的角度看,表人的感官肢体动作动词,应该分两类,一类是可以已然描述的现实短时肢体动作动词,简称“现实短时动词”,另一类是一般动作动词。例:
(5)a我挥挥手,摊开纸,拿起笔,沙沙地写下了那个不朽的名篇。
b两人碰碰杯,干了杯中酒。
c他得意地眨眨眼,坐在了前面的车辕上。(6)*a她唱唱歌,离开了小酒吧。(自拟)
b*他跑跑菜市场,回家做饭吃。(自拟)
c*下午我写写作业,帮妈妈做了晚饭。(自拟)
像例(5)中的重叠动词,就是现实短时动词。它们的性质接近于瞬时动词(如例(5)b、c),但可以比瞬时动词的持续时间稍长一点。这类动词的动作行为发生在一瞬间,如果带“着”,则表反复,如果重叠,则表短时反复[10]。也就是说,像“挥(手)、碰(杯)、眨(眼)”等动词实际是瞬时动词,它们重叠后引起瞬间动作的反复,从而具有延续可能,且这类动作无论反复与否,都具有现实短时终结的自然特性。与之相对的,一般动作动词,可以一直持续,没有现实自然的终结特征,它们通常不能用于现实已然描述。所以,例(6)中的动词重叠,作为常然活动比作为一次性已然动作行为,更符合我们的语感。
在我们调查的715个单音节动词中,231个为现实短时动词③,它们可以用于现实已然表达。最常用的现实短时动词包括:“看、望、摇、点点(头)、耸、擦、摸、拍、吹(气)、抹、亲(小孩)、挠、捏、笑、蹙(眉)、掀、搅、拌、直(腰)、睁(眼)、吐(舌头)、欠(身)、努(嘴)、扁(嘴)、吸(鼻子)、晃(脑袋)、按(帽子)、舔、抖(衣服)、挑(眉)、闻、招(手)、伸(脖子)、拱(手)、探(身)、敲、挥、转(眼珠)、摆(手)、扯(衣袖)、握、皱(眉)”等等。它们基本上是表示人体肢体动作的动词。由于这些具体的肢体动作在现实中具有固定的行为模式,动词语义能够体现出动作的进行方式和持续时间,使其带有短时少量和自然终结的特性。这样,当它们用于现实已然时,就能够适应内容表达和时间表达双重的确定性,起到现实动作行为描述的作用。
与之相对的有一般动作动词,包括“吃、等、玩、说、种(菜)、争、调(工作)、填、磨、(整)理、站、走、跑、赶、搜、爬、烫(头/衣服)、涂、喂、热(菜)、挖、带(小孩)、躺、做、干、贴、议、骑、追、找、拿、哭、演、搬、拖、减、扛、传、守、埋”等等。这类动词中可持续动词占多数,它们的动量确定性不强,描述性不足。所以在具体动作描述的已然环境中,这类动词使用起来有点别扭。
还有一些动作动词所体现的动作行为并不单纯,如“夸、求、审、比、救、帮、玩、挑(毛病)、建、拖(时间)、访、游(览)、会(朋友)、请(客)、躲”等。它们接近于一般动作动词,又带有抽象动词的特征。由于动作内部的复杂性,动词重叠不适合描述其具体过程,因而不能用于已然描述。例:
(7)a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小江还常到档案室去帮帮忙。
b*小江昨天在档案馆帮帮忙,然后去了图书馆。(自拟)
(8)a可曾出去走走,访访亲戚么?
b*她访访亲戚,然后买点菜回家。(自拟)
例(7)(8)中“帮帮忙、访访亲戚”理解为常然或者非限定用法,可以成立,如果作为现实具体的已然行为描述,则不合适。动作行为的复杂性,会增加其抽象理解的可能,削弱其具体描述的能力。
另一类不能用于现实已然重叠的动词是抽象动词,包括感知动词“爱、恨、怨、吓、愁、烦、痛、乐、气(他)、宽(心)、狠(心)、担(心)、伤(心/感情)”等,以及固定短语中的动词“回(礼)、尽(心)、(祝/贺)寿、较(劲)、讨(欢心)、摆(阔)、灭(威风)、应(景)、撑(门面)、破(俗)、充(数)、吊(胃口)、劳(神)、丢(脸)、找(茬)、见(世面)”等等。这类动词与具体动作没有直接挂钩,所以无法描述其动作行为过程。如例(9)b、(10)b都不成立:
(9)a这一次,我只是想吓吓姓滕的,并不想来真的。
b*那一次,我吓吓姓滕的,(打他两拳)。(10)a这次老六团要给你们撑撑腰。
b*这次老六团给他们撑撑腰,(他们大干了一场)。
通常情况下,现实短时动词用于已然描述的动词重叠,都需要带后续句,描述相继的几个具体动作。如前例(5),再例如:
(11)他摸摸宁金山的头,揣揣他的手,亲切耐心地问长问短,活像一位老母亲。
(12)她摁摁胸口,好像有点紧张,她说。
去掉后续句,仿佛描写句没有说完。但有时候,现实短时动词的重叠也可以单用,带有文学描写的特殊色彩。例:
(13)“要干就干个狠的。”小媳妇瞟瞟许逊。
(14)说着把褂子放在台阶上,紧紧皮带,舒舒胳膊。
(15)高晋喝了口矿泉水,放下杯子,抿抿嘴。(16)梅佐贤向韩云程撅撅嘴。
有时候,现实短时动词的已然重叠,可以在中间加上已然标记“了”。但后续句要求,以及现实短时动词的限制,并不仅仅是因为现实短时动词能够省略“了”用于已然重叠。比较例(17)(18)可知,一般动作动词和抽象动词的已然描述理解起来都有表意不清的地方,并不是“了”的缘故。我们会觉得“挖了挖潜力、浇了浇愁”话没说完,大概是因为这类动词的已然重叠,意思不如现实短时动词那么明确清楚。当然,现实短时动词本身有瞬间特征,在现实中有特定的发生模式,也是其容易省略“了”的原因之一。例:
(17)a他突然站住,回转身子,向我顿顿/顿了顿手杖。
b她拢拢/拢了拢鬓角的发绺,继续看书。(18)a中间他还抽空到养殖场去了两次,要洪塔山挖挖潜力/挖了挖洪塔山的潜力。
b一年以来,他经受了生活、情感、贫困的煎熬,只以酒浇浇/浇了浇愁。
如果一般动作动词、抽象动词等不是用于已然动作行为描述,而是表达已然情况的现实结果,其已然重叠就可以成立。此时动词重叠不是句子表意中心,而是获得结果的附加方式,证据就是动词重叠加“了”反而不好,特别是例(20)(22)。例:
(19)昨天夜里,我想想/想了想你说的话也有道理。
(20)我们等等/等了等你不回来,就吃了。
(21)看着倒在附近的圣骑士尸体,算算/算了算至少有二十人牺牲,其中还包括......
(22)我们五人边玩边走,走走/走了走四周就没人了。
当然,如果动词重叠只是用于已然语境中,其本身并不表现实已然,那么相关动词和语境都没有特殊要求。如例(23)~(26)中动词重叠虽然出现在已然的大环境中,但本身并不表已然,所以不受动词语义或后续句的限制。例(23)(24)中动词重叠表过去非限定,例(25)中动词重叠表常然非限定,例(26)中动词重叠是评价性的非限定用法。例:
(23)到苏州,曾想尝尝塘鳢鱼,未能如愿。
(24)打从“文革”开始,他们就想法儿找茬儿整整我。
(25)朱辰第一次见到大海,玩得很开心,但就是不下去,顶多到海边湿湿脚,......
(26)有时候,他觉得应该别五支,摆摆阔。
总之,已然表达的动词重叠,为我们区分出现实短时动词这类特殊的重叠动词,甄别出具体动作行为描述的语境限制,同时也标明了已然重叠本身的特殊性。
已然动词重叠的表量具有显著的具体性倾向。这从上一节已然动词重叠的动词选择就可以看出来。动词所表动作行为越是简单具体,表量特征越清晰,越容易用于现实已然的动词重叠。随着动词所表动作行为的复杂抽象性增强,其重叠用于已然描述的可能性急遽降低。
显然,已然描述语境是一个要求具体动量表达的特定环境。现实短时动词的已然重叠,很多时候表达的是具体的“一次”动作,例:
(27)秋林瞟瞟娘,想,自己这次到前线,没准儿就和爹一样长眠异地了。
(28)总书记向大家拱拱手:“给乡亲们拜个早年!”
像“瞟、拱”等动词,显然只能表示一次性的身体动作,“瞟瞟”就是“瞟一眼”,“拱拱手”就是“拱一下手”。类似的动词还有“弯(腰)、探(身)、耸(肩)、摊(手)”等,虽然整个动作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总的来看它们都是瞬间动作,一般也不会反复多次构成延续。这类短时动词的动作具体性和量的确定性都非常强。
其它现实短时动词的动作具体性与一次性的短时动词差不多,只不过其动量的确定性没有固定为“一次”,而是随着语境的不同,可能“一次”,可能少量反复构成“一套”动作。“一套”动作自然比“一次”的复杂度要高,不过现实中其具体可感的特征不变,相应动量明确。“眨、舔、摸、指、摇、点、亲、睁、正、翘、拭、缩、按、压、抿、喷(鼻子)、吮、吸、展(肩)、嘟(嘴)、努(嘴)、瞪、扬(手)、甩(头)、扶、揣、掠、昂(头)、搂、蹙、扭、抱、挤、碰”等属于这一类。例:
(29)他皱皱鼻子,咧咧嘴没敢哼声。
(30)三姥爷抹抹一头的汗,跑上去看宋家掌柜的身子。
“皱皱鼻子、抹抹汗”可能是一次动作,也可能有限反复几次构成一套动作。
相对的,一般动词和抽象动词表示复杂动作或动作表现不明,其动量较难确定,已然描述的能力受到限制。即便有后续句帮助其表达动作终结的界限,但因为其所表动作行为的具体性差,它们无法实现为动量确定的已然动作描述。例:
(31)我在外边躲躲,等鬼子走了,妈妈再来领你。/*我在外边躲(了)躲,等鬼子走了,我把孩子领回来了。
(32)黄所长让他们坐一会,自己去去就来。/*黄所长去(了)去,回来陪他们聊了会儿天。
在特定语境中,有的非现实短时动词如果可以作为具体的现实动作行为来理解,其动量容易确定,就可以用在已然重叠当中。如例(33)中“查查”就是“查了查”,其所表“查电表”的动作行为很具体很明确,就是“看一眼电表记下来”。所以“查”虽然不是现实短时动词,此时却具备了现实短时动词的动量具体性,其已然重叠用法很自然。例(34)很有意思,它是已然描述,更是泛时空的描述,主要说明船家撑船的技巧。“停停”虽然在特定语境中动作具体动量确定,但其表意还是在规律描述上,所以“停了停”不能用。这说明常然规律影响下,现实时间特征的减弱,同样会削减动作行为的具体量性,降低其已然描述的可能性。例:
(33)今年8月的一天,我偶然查查/查了查家里的电表,计算一下电费,哎呀,怎么这个月的电费要50多元!
(34)船家懂得游客的心情,站在船尾乐得休息休息,一篙下去,慢慢拔起来,停停/停了停,再轻轻下篙。
同理,具有多义性的动词,在表达现实短时动作时,可以已然重叠;表一般动作行为或抽象活动时,则不能用于已然描写。比较例(35)(36)中a、b可知其中的选择差别。类似的“摸(鼻息)/摸(良心)”,“转(街)/转(眼珠)”,“尝(咸淡)/尝(手段)”,“吹(眼里沙子)/吹(风)/吹(牛)”,“扫(肩上发丝)/扫(地)”等,都是表达现实短时动作时动量具体明确,可以已然重叠,而表一般动作抽象活动时较难进行已然重叠。
(35)a我先试试/*我先试(了)试。
b连忙把手伸进克朗肖的衬衫底下试试/试了试心跳,他一下呆住了……
(36)a这消息传到了伦敦的朋友那里,他们多方设法邀请我去英国“换换空气”/*去年我在英国换(了)换空气。
b他站住双脚,稳稳地用双手扶着扁担换换肩/换了换肩。
与之类似的,常用重叠动词“看、笑”等常常用于已然动作描述,此时它们选择体现的是该类动词的现实短时意义,其动量为“一次”。例如
(37)a他回过头来,又看看/看了看经理室显得冷落的景象,他好像做了一场春梦。
b徐守仁看看/*看了看湖边的情景,听着娘吐自肺腑的心声,他没法拒绝娘对他的良好愿望。
(38)a她不自然地笑笑/笑了笑。
b我请莫时仁谈谈他的政绩,他总是笑笑/*笑了笑避谈(该话题),又聊起别的话题。
在例(37)a中,“看看”是具体的“看一眼”,替换成“看了看”很自然,而b中“看看”是一种背景描写,不是具体的已然描述,所以“看看”不是“看了看”,而是“看着”。例(38)中,a、b的“笑笑”都表示“笑一下”,但a是具体现实的已然动作,而b则带有常然状态特征,此时“笑笑”的具体量化特征减弱,替换成“笑了笑”就不成立。
总之,已然描述的动词重叠,都是所表动作行为具体、动量明确的动词的重叠。或者说,已然表达限制其中的动词重叠,使其动作具体、表量明确。
已然描述的动词重叠,其实是动词重叠必须用于陈述句的情况。而大多数动词重叠都适用于祈使语境。从陈述与祈使的差异看,已然动词重叠的特殊性可想而知。受到陈述的限制,已然动词重叠还会选择不同于祈使句的特殊动词。如非自主可控动词(例(39)(40)),书面语描写动词(例(41)(42))或者贬义动词(例(43))。形容词用作重叠动词,如果出现于已然表达,其所表语义必须是动作具体、动量明确的,如例(44)。非自主可控动词还有“痛、愣、呆、升、降、停、下(雨)、晃、亮、闪”等用于已然描述,书面语描写动词还有“掠(头发)、纵(身)、蹙(眉)、欠(身)”等。贬义动词在已然描述时都不能看作特殊愿望,类似的还有“嫖、谝、受”等。能够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形容词比较少,除“红”以外,还发现“苦(脸)、润(喉)”等。
(39)桑叶很恐惧地闪闪眼睛,“我要做手艺,我要活命。……”
(40)一般说来,股市价格有升就有跌,升升、跌跌是正常的。
(41)她不由得轻松地拂拂两鬓的白发,“在中国这几年虽然早生华发,也值了!”
(42)云梅有点紧张,觑觑丈夫。
(43)她怜惜我,对我百依百顺,还在物质享受上反过来惯惯我。
(44)校长夫人红红脸,咧着嘴笑着说:......
显然,已然陈述只要求相应的动作行为具体、易描述,对于祈使限制的自主可控、口语合意愿等都没有要求;也不限制动作行为有多强的能动性,所以形容词动词化以后只要表量具体形象,不需要祈使句的能动效果也能重叠陈述。
已然动词重叠不仅是陈述,而且是现实性的陈述。它必须描写现实情况,而不是对常然规律、假然条件、已然愿望打算、评价态度等的一般陈述。因此,当已然语境中的动词重叠表意偏向于常然、假然、非限定的愿望打算、评价态度等时,就不再受到已然动词重叠的动词语义语用限制。如前例(22)~(26)(34)(37)(38)所示。再如:
(45)开头说得好听,借,借借就不还了。
(46)农忙时种地,闲了锈些台布,做些油糕、豆腐什么的卖卖。
(47)他找着一家大药材铺,也只当碰碰运气地去敲敲门。
(48)他便上座,与张师傅家长里短地聊了起来。洗头、理发,推推,剪剪,刮刮如仪。
例(45)中陈述的是过去的情况,说某人借了东西不还。但此时“借借”表达瞬时动作结束后的状态持续,评价某人相关行为规律,不是陈述现实的具体动作,所以非现实短时动词可以重叠作陈述谓语。例(46)讲过去的常然活动,“卖卖”是对“做些油糕、豆腐”的非限定修饰,说明其用途。例(47)是描述已然情况,但动词重叠在其中作状语,修饰主要的已然动作行为,表达重点在评价相关动作行为方式。例(48)虽然是陈述典型的现实情况,使用的却是非现实短时动词,原因就在于理发过程虽是已然现实活动,但重在常规“如仪”。
现实陈述中的已然动作行为,必然描写清楚,具体形象,才能够满足表达需要。表意不清,起不到已然描述的作用。一个很好的例子是,非现实短时动词,要用于已然描述,需要很多语境细节来明确其动作过程和结果,例:
(49)她说说/说了说又住口了,仿佛在仔细斟酌字眼。
(50)那时我们还没有番号,以后托了些人去说说情/说了说情,才放了。
不管是具体的延续“说话”还是抽象的“说情”,要描述过去的情况,都需要后续句表明其终结或者需要先前的句子表明相关动作行为的具体细节和结果。如果是单纯描述,则难以成立。比如“下午我走(了)走”不如“下午我在公园走(了)走”好。而“下午我在公园走(了)走,然后回家睡觉”就非常自然了,原因就在于“然后”的动作行为,以及“在公园”的情境确定了“走走”作为“散步”的具体方式和动量特征。
反之,如果不用作现实陈述的已然表达,即便是现实短时动词重叠,也不需要体现动作的具体性和动量的确定性。如例(51)“咬咬牙”作定语,说明“事小”,不凸显具体的咬牙动作动量。例(52)“弹弹、啃啃”交替持续,作方式状语,因而相关动作虽然具体,量却无法确定。
(51)绝大多数运动员并不畏惧训练时体力上的艰苦,那只是咬咬牙的事。
(52)大黄狗正在枣树下东弹弹、西啃啃地捉狗蝇,王家父子来了。
总之,现实陈述性,为已然重叠的动词语义选择和表量特征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为某些不符合可重叠动词特征的“非自主可控、非口语随意、贬义、非能动”动词的重叠提供了有效的附加说明。
综合前面的调查,可以认为已然表达的动词重叠属于动词重叠中的异类。它要求使用动作行为具体的现实短时动词重叠,或者要求其它动词重叠也体现类似的具体短时意义,表现具体量。它不受祈使相关的可重叠动词的“自主可控、口语、非贬义”和重叠语境“能动性”的限制,并要求表达现实陈述意义。而且,可重叠动词特征当中“可反复”一条,似乎也是专门服务于现实短时动词类的。问题在于,已然动词重叠是否与其它动词重叠存在根本差异?
已然动词重叠的上述特征,使我们联想到重叠“V一V”形式。首先,现实短时动词的已然重叠,所表达的“一”量意义明确,而且此类动词也常用“V一V”已然重叠形式。例如
(53)小吕挺一挺胸脯,深深地吸了两口气,舒服极了。
(54)柔嘉鼻梁皱一皱,做个厌恶表情道,……
(55)他摘下草帽,向外甩一甩水。
(56)他们把酒浇着猪耳朵,那肥猪说也奇怪,动一动耳朵,又晃一晃脑袋。
更有意思的是,“V一V”形式在已然现实陈述中已远不如VV常用,但其对“非自主可控、书面、贬义”等色彩的动词容纳力却比VV还强。例如
(57)在街口瞧见一部汽车,认识是陆家的,心里就鲠一鲠。
(58)咏梅怔一怔,看见了安迪。
(59)眼睛睁开一条缝,如装死的狐狸身子全无动静,偷眼窥一窥四周。
(60)闲着没事也偷着去嫖一嫖,回来晚了,小夫妇也拌一通儿嘴,好在是在夜里,谁也不知道。
如果说动词重叠来源于“V一V”,那么已然动词重叠的存在及其特殊性,是否说明只有一部分重叠VV形式源自“V一V”,而且继承了“V一V”的具体表量意义呢?还是说“V一V”在省略发展为重叠VV的过程中,选择现实短时动词保留其动量意义,而其它动词类别则发展为非现实语境中的动词重叠呢?
我们认为,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它有利于解决动词重叠“V一V”来源和“短时少量”意义的局限。动词重叠的“短时少量”正是在已然动词重叠中最为明显,而这类动词重叠却与大多数动词重叠分道扬镳。如果没有其它语义来源,很难解释已然现实的动词重叠与非现实动词重叠的巨大差异,也不容易统一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当然,现实短时动词也用于非现实语境,表达非现实意义,其它重叠动词却很难用于现实已然的短时表达。这也可能说明,“V一V”在不同的语境语义条件下,省略发展出不同的VV表意类型。但无论如何,重叠VV形式中,都存在两类情况。我们在动词重叠研究中应当考虑这两类VV的差异和它们对动词重叠整体语法意义的影响。
注释
①文中“*”表示在特定语义(在此文中是已然陈述意义下不成立的例子)。
②本文的动词重叠考察范围是单音VV重叠。除特别说明外,文中例证都来自ccl语料库网络版,并根据突出重点节约字数的需要作适当删改。
③动词具有多义性,这里“现实短时动词”实际指的是动词的某一义项。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动词重叠的若干句法问题[J].中国语文,1998(02): 83-92.
[2]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 1983(01): 9-19.
[3]戴耀晶.现代汉语短时体的语义分析[J].语文研究, 1993(02): 51-56+50.
[4]邢福义.说“V一V”[J].中国语文, 2000(05): 420-432+479.
[5]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05): 8-16.
[6]张旺熹.汉语句法重叠的无界性[C]//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萧国政,李汛.试论V一V和VV的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06): 117-123.
[8]吕滇雯.日本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之(一):动词重叠[J].汉语学习, 2000(05): 60-64.
[9]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 1998(05): 378-386.
[10]邵敬敏,吴吟.动词重叠的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C]//华中语学论库(第二辑)——汉语重叠问题.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编辑邓婧
Duplicated VV as Past Statement
LI Yu-feng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detailed performances of duplicated VV in the past statement, including its choice of body-activity verbs, inclination to add subsequent clauses, embodying of concrete quantity of activities, and expression of some really-happened activities. The performance may show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one kind of VV in duplicated verbs.
Key wordsduplicated VV; past statement; body-activity verbs; concrete quantity of activity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四川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2010SKQ29).
[作者简介]李宇凤(1978-)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04-30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DOI]10.14071/j.1008-8105(2016)01-008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