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启示

2016-03-10 06:26:20王娜
环球中医药 2016年5期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课程设计

王娜

712000 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中医英译·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启示

王娜

712000咸阳,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为了加快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步伐,各大中医药院校在近些年陆续开启了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的教学模式,而这个模式的关键就在于“中医英语”教学。“中医英语”的概念是随着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研究传入中国而被提出的。中医英语被看作是ESP的一种。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类别,“中医英语”教学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而已经在国外拥有半个世纪发展历史的ESP教学模式拥有着先进的理念,因此本文简要探讨了ESP教学模式在两个不同方面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启示,以期为未来的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模式;“中医英语”教学;课程设计;教材建设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作为中国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也成为了焦点之一。而实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关键在于语言桥梁的搭建。近年来,为了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各大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展了“中医英语”教学。何谓“中医英语”教学?实际上“中医英语”的概念是在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ESP)研究引入中国后被提出的,Halliday(1964)把ESP定义为不同职业使用的英语,如律师英语、商务英语等,在这一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中医英语”作为中医师对外行医使用的英语,具有特有的词汇和句法特点,应该被认为是ESP的一种。然而,这一提法也饱受争议,作为一种翻译语言,“中医英语”是否可以被称为一种英语类别,目前还没有定论。

1“中医英语”教学发展现状

虽然“中医英语”这一概念还没有被完全认可,但在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中,“中医英语”教学是实际存在的,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中医英语”教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中医专业的科技英语教学,如广西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对外中医方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英语方向)。另一种是针对英语专业的以中医交流为方向的专业英语教学,如湖南大学的英语专业(医药国际贸易方向)和成都大学的英语专业(中医药翻译方向)。两种“中医英语”教学的侧重点不同,教学目的和课程设计也有所差异,就前者而言,目的在于培养中医人才海外行医时的基本交流能力,而后者则意在培养中医药翻译、口译、写作、口语等专业英语技能。

虽然近年来,各中医药院校都注意到了开展“中医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由于“中医英语”教学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计、教材建设、教师角色设定等方面。如何解决“中医英语”教学中的这些问题,已经在国外拥有半个世纪发展历史的“专门用途教学模式”可以带来一些启示。

2专门用途英语介绍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产生的新兴研究领域。当时,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各国交流的加深,人们开始把英语作为学习他国技术的一个重要工具,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专门用途英语的定义有很多版本,除了Halliday的定义,有些学者还把其视为一种教学模式。如Hutchinson & Waters(1987)给其下的定义是:ESP must be seen as an approach,not a product. ESP is not a particular kind of language or methodology, nor does it consist of a particular type of teaching material… ESP, then,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in which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1]即专门用途英语应该被看作一种途径,而不是一种产品。它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或特殊的教学方法,它也不包括特殊的教学材料……它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的。

ESP作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需求分析作为其核心内容。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一般用途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和专业用途英语ESP的不同点不在于需求的存在,而在于对于需求的意识[2]。如果学生、学校和老师都能明白为什么学习者需要学习英语,那么这种意识将影响到语言课程内容的合理选择,并从积极意义上发掘学生的潜力。

Hutchinson & Waters(1987)还把需求分为了“target needs”(目标需求)和“learning needs”(学习需求)两种。简单地来讲,“target needs”(目标需求)指的是学习者在将来工作中对语言的客观需求。而“learning needs”(学习需求)指的是学习者对语言的主观需求。 ESP需求分析的先进理念对于“中医英语”教学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3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课程设计方面的启示

在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的过程中,需求分析也同样重要,特别是课程设计方面。对于“中医英语”教学而言,其现状是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教学与实践脱节,虽然学校以英语技能培养+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英语”的构架来进行授课,但是“中医英语”课程课时少,类别单一,往往只是教授英语版的中医基础理论,而缺乏口语、写作、翻译等专项技能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基本的中医知识,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通晓少量的中医术语,但并不具备各个院校设立的培养目标所要求的能力,无法承担翻译、教学或是对外交流的任务。在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而是应引导学生把学到的英语知识用到对外行医、对外医药贸易、传播中医药文化等实际用途中去。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中医英语”教学者应该明确“中医英语”的性质,以学生的就业需求为中心,根据该学科培养方向,明确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由此确定“target needs”(目标需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课程设计。

3.1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

在如何进行需求分析方面,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如问卷调查、采访、观察、信息采集等,而有效的需求分析结果应该来源于在相关领域学习和工作的人、过去的学生、此领域的学者、文献和相关研究等。根据本文作者对于知网等数据库的搜索,在“中医英语”教学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结果基本为零,这也反映了培养中医外向型人才领域的教育者对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不重视,从而导致了其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

课程设计的针对性是“中医英语”教学需要重视的问题,教育者常常抱怨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学生,而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根据需求分析,有针对地确定自己的课程设计的内容。Stervens(1988)在提出专门用途英语的四个绝对特征和两个相对特征时指出专门用途英语可以只培养一种语言技能,例如只提高口语技能[3]。因此,在“中医英语”教学中,各院校不应在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尝试全面提高学生“中医英语”各项技能,而应根据自己的学科培养方向,明确最需要的语言技能,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根据各中医药院校发布的培养目的,“中医英语”教学主要在于培养能够从事中医药专业口语会话、教学、文献资料翻译和国际对外交流等工作的“中医英语”人才。所以中医翻译,以及口语的训练应该作为“中医英语”教学的重点,尤其是中医翻译。李照国教授曾经在其编写的教材序言中写道:“‘中医英语’是建立在中医翻译的基础上的,要想学好‘中医英语’,首先要掌握好中医翻译理论和方法。”基于此,作者就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级毕业班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是在所有毕业生参与的和“中医英语”有关的工作中,有78%是中医翻译类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是中医翻译能力的培养。

3.2学生个体差异对“中医英语”课程设计的影响

在“中医英语”课程设计中,除了“target needs”(目标需求),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即"learning needs"(学习需求)。不同时代的学生以及同一时代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都有所差异。随着英语学习起点从初中变为小学(甚至是幼儿园),以及很多双语学校的出现,如今大学新生的英语能力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对此,章振邦教授曾经提出外语教学改革的建议,即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4]。因此,在“中医英语”教学初期花两年时间进行英语基础技能培养对很多学生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浪费,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对“中医英语”技能培养上安排的授课时间严重不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基本的“中医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无法展开“中医英语”专项技能的培养。因此,教育者应考虑学生对“中医英语”学习的主观需求,即learning needs,适当缩短英语听、说、读、写等基础技能的培训时间,增加“中医英语”专项技能培养,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延长“中医英语”学习,把学制从四年或五年改为六年或七年(本硕连读),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中医各领域英语(如针灸、临床、中药等)的全面学习,不断巩固自己的专项技能。北京、上海、湖南三所中医药大学都开展了“中医英语”的七年制教学模式,而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对外中医方向也实行了六年制的本科培养模式,这说明各中医药院校已经逐步认识到社会对“中医英语”学生的客观要求(target needs)以及学生对于深入学习“中医英语”的主观需求(learning needs),并且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当然,在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想当然地缩减或增长学生的英语学习时间,要根据学生的入学英语成绩进行分层教育,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课程设计,这一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已经被广泛接受,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也应该加以利用。

4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材建设方面的启示

教材,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unningsworth(1995)曾经对教材的重要功能做了七种概括,指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者、教师、教学方式等参与教学的因素都有着直接的关系[5]。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的好坏决定着教学的成败。随着“中医英语”教学的兴起,相关教材也陆续涌现。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河南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等均推出了各自的“中医英语”教材。然而,在百花齐放的背后,“中医英语”教材编写上的种种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4.1教材真实性问题

Dudley-Evens &St. John(1998)提出了ESP教学三原则,其中排在首位的是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体现在教材上指的是语言材料的真实性[6],即在选择ESP教材内容时,应尽量采用英语国家原版的著作、杂志、报刊等文献上的材料。然而,“中医英语”作为一种源语为汉语的翻译语言,在英语国家各种文献中出现的机会不多,再加上西方人对于中医知识的不熟悉也造成了很多误译,所以现有的“中医英语”教材,大多都没有遵循真实性原则,而是采用中国编者自己翻译、编写教材的模式,然而这种模式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中医英语”教材语言并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学生无法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中医英语”教材编者还是应该把真实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尽可能地选择西方翻译家翻译的中医作品来作为课文,同时帮助修订其中对某些中医知识的翻译错误。另一方面,现行的“中医英语”教材,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常常选择与中医汉语教材同步,即保持相同的章节顺序和相似的章节内容,这就给挑选西方译作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所以教育者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对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增加或是删减,正如Widdowson (1990)和 Williams (1997) 指出的,所谓的真实性原则并不是指语言材料的完全真实,有时编者需要对原始的材料加以适当修改,使其更好的为学习者理解服务[7]。Maley (1980)还认为,真实性具有两大含义,一是语言的真实性,二是学生反应的真实性,他认为:“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必须是与他们自己有关,对他们有意义的材料。”[8]因此,在“中医英语”教材编者选择国外文献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授课对象选择难易程度适中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文体。

4.2教材多样性问题

除此以外,ESP还强调教材形式的多样性。Kasper和Plass认为相比于印刷版教材,电影视觉教材更直观,更易于理解[9]。赵伐教授(2005)也指出,ESP 教材编写一定要打破原有模式,走立体化道路,所谓的立体化,指的是教材不再仅仅包括几本形单影只的教科书,而是由教科书、练习册、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卡片、挂图、教师手册等组成的一个教材包。对于“中医英语”教学教材来说,也应该走多元化模式。“中医英语”教师一方面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为“中医英语”课程搜集更为生动具体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同时还应积极参与到MOOC(大型网络公开课)平台教学,加强各中医药院校之间的“中医英语”教材交流,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4.3教材评估问题

ESP教学模式认为除了教材的编写,教材评估也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教材质量的真实检验。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主要通过教材评估来判断。然而,就“中医英语”教材而言,还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虽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讨论“中医英语”教材的文章,但这些文章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进行实证研究,可以说“中医英语”教材评估方面几乎没有任何数据和材料等研究成果可以给教师选用教材提供参考。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各院校要么是依赖于自编教材,要么是根据教育者的喜好选择教材,并没有一个可以依据的标准。实际上,在ESP教材评估研究领域,有很多学者提出的不同评估体系,如Cunningsworth 提出的整体印象评价和深入评价方法,Hutchinson & Waters 提出的对照法以及McDonough &Shaw 提出的外部评估、内部评估和综合评估方法[10]等。因此 “中医英语”教育者应该更加重视教材评估的重要性,学习和选择不同的评估方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只有完善教材评估机制,“中医英语”教材才能通过优胜劣汰不断走向成熟。

5总结

ESP教学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很多先进的理念给各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核心以及“需求分析”“真实性原则”等概念的提出。本文从课程设计和教材两个方面简要地阐述了ESP教学模式对“中医英语”教学的启示,希望为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Mclntosh, Strevens. The Lingustic Science and Language Teaching[M]. harlow: Longman,1964.

[2]Hutchinson T and Water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3]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 a re-appraisal [C]//In Tichoo M.(ed.) ESP: 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 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4]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4):1-6.

[5]Cunningsworth A.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Dudley-Evens,T. & St. 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 Cambridge: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1998.

[7]Widdowson,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8]Maley,A. Materials for Learner[M]. ELT Journal.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9]郭剑晶.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40-42.

[10]单胜江.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27-130.

(本文编辑: 蒲晓田)

(收稿日期:2015-11-27)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5.028

作者简介:王娜(1981- ),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翻译及英语教学研究方向。E-mail:woshinishang2008@sina.com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2015k028);陕西中医药大学资助项目(14XJRW-03)

猜你喜欢
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建设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少儿美术(2019年1期)2019-12-14 08:01:34
构建“专门用途英语+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研究
护理英语课程需求分析与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18:28:29
浅谈高校统计学教材建设中的问题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3:02:49
关于铁路行业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考
湖北民间舞蹈课程体系的建构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7:32:19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05
项目教学法在理工科类ESP课程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8期)2016-04-05 09:00:54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中小学电教(2016年3期)2016-03-01 0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