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 441000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长征路24号
·医案医话·
仲景方在妇科临床运用举隅
江晓婧 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襄阳市中医医院 441000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长征路24号
妇科疾病;经方;验案
经方是指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所记载的方剂。《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经方是相对于宋、元代以后出现的时方而言的,是医方之祖,古今中外的中医学家常以经方作为母方,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化裁出一系列方剂。经方短小精悍,药少力专,疗效显著,常为后世医家所沿用。经方具有“简、便、廉、效”的优点。笔者在临床中尝试应用经方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常常效如桴鼓。现略举数例,以供同道参考。
患者,女,33岁,2013年2月7日初诊。主诉:经期低热2年。患者2年来每遇月经期即发感冒,伴有低热、咽痛、头痛、恶心欲呕、胃部不适,头痛以两侧、太阳穴及后颈部明显,经期过后感冒自愈。末次月经(LMP):2013年1月20日。月经周期25~27天,经期5~7天,经量多,色鲜红。舌淡红,苔黄腻,脉细弦。妇科彩超:子宫、附件未见异常。中医诊断:经行感冒,证属热入血室,邪犯少阳。治法:和解少阳。方药:柴胡12 g,黄芩15 g,半夏12 g,党参15 g,甘草6 g,大枣10枚,当归12 g,川芎12 g,丹参12 g,防风12 g,青蒿12 g。共7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温服。2013年2月20日二诊:患者诉服用上方后,月经按期来潮(2013年 2月16日),此次经期无明显感冒症状。再予7剂嘱其经前一周服用。之后随访3个月病情未复发。
按:《伤寒论》第144条:“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经期血室正开,外邪趁虚而入,经水适来辄受外邪所侵。《伤寒论》第96条中记载寒热往来、咽痛为小柴胡汤之主症,头两侧太阳穴处疼痛不适此为少阳循经部位。另正值经前阴盛阳生渐至重阳,此时阴阳俱盛,血海满溢。故用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丹参活血通经,青蒿清退虚热,防风祛风解表除湿。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柴胡半斤(24 g)、黄芩三两(9 g)、人参三两(9 g)、甘草三两(9 g)、半夏三两(9 g)、生姜三两(9 g)、大枣4枚。用法:原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1]。全方升降并用,邪正兼顾,以和解少阳为主。方中柴胡苦辛微寒,能透泄与清解少阳半表之邪,为君药,其剂量较大。更重要的是在煎服方法需用大量水煎,去滓再煎。徐灵胎云:“去渣再煎者,此乃和解之剂,再煎则药性合和充分,能使经气相融,不复往来出入,古圣但用药之妙,其煎俱有精义”[2]。黄芩苦寒,清泄半里之邪为臣药。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治疗胃气不和所致的恶心欲呕胃部不适。外邪之所以由太阳传入少阳,缘于正气本虚,故用党参、大枣益气健脾固本治疗。
患者,女,19岁,在校大学生,2012年10月1日初诊。主诉:痛经3年。患者13岁月经初潮,月经来潮3年后因受凉后经来腹痛3年,每次经前、经前期腰酸乏力,经期延后,月经量少、质稀、色淡红,经期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舒,纳呆食少,平时手足发凉,白带质多稀,面色黄,苔薄白,脉弦紧。患者曾在校因经期腹痛致晕厥数次。末次月经(LMP):2012年9月10日。初诊时月经即将来潮,现感腰部冷痛不适。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当归12 g,白芍12 g,川芎12 g,桂枝9 g,党参10 g,吴茱萸15 g,麦冬20 g,牡丹皮12 g,阿胶15 g,姜半夏12 g,炙甘草6 g,生姜10 g。共5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2012年10月7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经前腰部不适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2012年11月1日三诊:患者诉10月10日月经按期来潮,血量不多,腹痛减轻,手足已不凉,食欲增加。继续经前服用上方中药7剂。2012年12月4日四诊:患者诉月经来潮时已无任何不适。继续于经前服用上方中药,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共服中药21剂,之后随访1年无痛经发作。
按:痛经是妇女的常见病,现代医学将其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3]。原发性痛经多见于未婚女子,若因其素体阴血未盛,复加喜食生冷、衣着单薄或感受寒凉,寒邪乘机客于女子胞中,血虚寒客,血行不畅,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则易变生寒凝血虚痛经证。《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本例患者月经初潮后经期感受寒凉之邪,寒邪入侵冲任、胞宫,加之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不能温养脏腑,气血生化不足,气虚血少,冲任不充,血海满溢延迟,故月经推迟而至,量少;阳虚血失温煦,故经色淡红,质稀;阳虚不能温煦子宫,故小腹隐痛,喜温喜按。故治宜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用温经汤以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中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暖宫,通利血脉;当归、川芎、白芍、阿胶养血活血调经;牡丹皮祛瘀;麦冬、半夏、生姜润燥降逆和胃;党参、炙甘草补气和中。
患者,女,39岁,某厂工人。2013年4月3日初诊,主诉:白带量多有异味5年。孕5产1(人流4次)。患者自诉白带量多5年余,质稀,内裤常年湿透,阴中感寒,腰骶部隐隐作痛,连及胯部。患者于外院西医就诊数次,诊断为“慢性子宫内膜炎”“腰骶韧带劳损”“外阴溃疡”等。患者神疲乏力、容易劳累、畏寒怕冷、腰腹部冰凉,月经来潮量稍多、质稀、色淡红,常年大便偏稀不成形,夜尿频多,舌淡苔白,脉缓无力。中医诊断:带下(脾肾阳虚、寒湿内蕴证)。治法:温补脾肾、除湿止带。方药如下:附片12 g,茯苓30 g,白术30 g,党参20 g,白芍12 g,薏苡仁20 g,煅龙骨30 g,椿根皮15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4月11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白带明显减少,因仍感腰腹冷痛不适,上方加干姜10 g,共7剂。2013年5月11日三诊:患者诉白带偶有,腰骶部疼痛明显消失,继续服用上方中药14剂。随访2月病情未复发。
按:患者为中年女性,多次人流小产加之长期工作劳累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白带量多。《傅青主女科·带下》云:“带下俱是湿证。”《女科经纶·带下门》引缪仲淳云:“白带多是脾虚……脾伤则湿土之气下陷,是脾精不守,不能输为荣血而下白滑之物。”《万氏妇人科》曰:“白带者,时常流出清冷粘稠,此下元虚损证也。”今脾虚命门火衰,任督不固,带脉失约,寒湿内蕴,阴浊下流,发为带下。故用附子汤加薏苡仁、煅龙骨、椿根皮温补脾肾、除湿止带。附子汤出自《伤寒论》,方药组成:附子炮二枚、去皮、破八片,茯苓、芍药各三两(9 g),人参二两(6 g),白术四两(12 g)。右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4]方中茯苓、白术、薏苡仁、党参健脾益气除湿止带;附子味辛温,能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煅龙骨味甘、平,入心、肝、肾、大肠经,能补肾助阳,固精涩带;椿根皮清热燥湿、涩肠止带止泻。
患者,女,32岁,某公司职员,2013年4月1日初诊。主诉:下腹疼痛反复发作6年。患者6年前人工流产后引起盆腔炎,下腹疼痛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近日病情加重。妇科检查:左侧附件增粗,并有压痛,右侧增厚感,压痛明显。患者因此病反复而苦恼,心情抑郁,时常发火,脾气暴躁,夜不能寐,时有下腹隐隐疼痛,身重腰部酸困,经期、劳累后疼痛加重,性交后疼痛明显,经前乳房胀痛明显,白带量多,色黄,大便溏,小便黄,时有尿频、尿急,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色红,苔黄腻,脉数。中医诊断:妇人腹痛(湿热瘀阻证)。治法:养血疏肝,健脾利湿。拟方:当归12 g,白芍30 g,川芎12 g,泽泻12 g,白术15 g,茯苓12 g,丹参15 g,三七3 g,毛冬青15 g,忍冬藤15 g。7剂,每日1剂,水煎二次合并分三次服。2013年4月10日二诊:患者下腹疼痛明显减轻,心情愉悦,效不更方,又予前方7剂。之后,共累计服药约30余剂,诸恙悉罢。随访1年,诉一切正常。
按: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复发率较高,难以彻底治愈。本例患者反复发病,疾病缠绵,致使患者肝郁犯脾,脾虚气弱则湿盛,肝脾不和,故见腹痛绵绵;脾虚不运,水湿内停,故见身重腰部酸困。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妇人怀妊,腹中朽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当归芍药散由当归、白芍、川芎、泽泻、白术、茯苓等药物组成。其中当归、白芍、川芎为三血药养血活血,泽泻、白术、茯苓三水药健脾渗湿,使肝得调达,脾得健运,肝脾两和,气机调顺。当归芍药散不仅可治原文所言之腹痛主证,而且由肝脾失和所致的头晕、浮肿、肢体麻木、疼痛、挛急、小便不利及妇人带下量多、月经少等症均为所宜。当归芍药散是疏理肝脾、调和气血、调和阴阳之良方。
[1]全世建,施旭光等.方剂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55.
[2]薛运浩.漫谈中药的煎煮法[J].光明中医,2015,1(30):191.
[3]崔秀娟,苏敬超.《金匮要略》温经汤治疗痛经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2,12(5):116-117.
(2016-10-20收稿/编辑 刘 强)
R271.1
B
1003-0719(2016)06-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