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萍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团结学校 吉林 白城 137000)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
关键词:小学;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61-01
一个好习惯,能造就一个人,一个坏习惯,可以毁掉一个人。素质教育强调形成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稳定的基本条件 。 好习惯不会凭空形成,要反复训练 。 课程标准要求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与坚持自学五个方面的习惯,其中以阅读的习惯训练难度大,费时多。阅读的习惯包括“默读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课文要仔仔细细读”的习惯和圈点批注、积累阅读材料的习惯 。“仔仔细细地读”究竟要仔细到什么程度?我以为至少应具有猜想,求异思辩等多种习惯,才可能达到这“仔仔细细”的境界。这些是学生必有的阅读习惯,教师应结合阅读教学反复训练。下面我就从六个方面谈。
一、预测猜想的习惯
这是一种看到文题后,对文章内容、形式进行预测猜想的习惯。 悬思猜读的作法是“猜一读一比”。 既先“猜”,拿到一篇文章,不忙着翻看内容,而是闭目静思,设想该文由自己写会如何选材剪裁,如何设计“文路”采用哪些手法;再“读”,然后带着读前的悬思猜想,细读全文,整体把握;后“闭”,拿原来的猜想与原文对照,哪些地方不谋而合,哪些地方相左,哪些地方自己不得其解。 对“不谋而合”处,稍作浏览即可,对“意见相左”处,探求正误,找到原因;对“不得其解”处,要舍得下工夫 。学生养成这种猜读习惯,就能克服那种蜻蜓点水,不求甚解的读书毛病,所读诗文,不仅能成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而且能拓宽自己的思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设疑自答的习惯
这是一种在阅读时对书之中所写的人、事、理等勤于思索,,坚持“质疑—破疑—再质疑—再破疑”的习惯 。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先大概翻阅一下书的内容,再循是而谈,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或“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细读全书,边问边读、边读边答 。学生养成了设疑自答的习惯,阅读中,就必能有所悟所得 。培养学生设疑自答的习惯,既可在教学这类课文时进行,也可在教其他高年级类文言文时进行,学这类文言文要先让学生边读文章边看注释,结合文前提示、文后练习,设疑研读,自求其解,再由教师点拔归纳,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教师更应帮他们设疑激思。
三、对比辨析的习惯
这是一种对两个或两类事物进行相异比较,某一结论的习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经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事物,便记忆深刻,养成对比辨析的习惯,阅读中对文章的取材角度、写作方法、语言风格及知识体系方面自学对照、比较、有助于理解、记忆书文的内容,还有助于博采众长,明辨优劣,开拓视野 。如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时,对《杨修之死》让学生对杨修和曾操两人的性格加以对照,又如在阅读完此文后,让学生对该文章从文体上加以对比,四篇文章同是写桥,而文体有别,写作的目的不同,通过比较,就能很好的掌担记叙、说明、议论的不同表达式及这三种文体的区别 。
四、归类编码的习惯
这是一种将阅读所得信息纳入自己头脑得知识体系或将新旧信息调推结合,编码记忆的习惯 。支离破碎的知识充满脑海,合造成思维锢化,只有将所学的东西及时整理,使新旧知识成为关键,才能:在遇到类似问题上举一反三,促进智力发展 。 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归类编码的习惯。培养成这种习惯,无论在复习课和平时教学中都要坚持,阅读教学中,同一类型的文章可讲其似, 课下会让学生自学 。借此可培养学生同型归类的习惯,平时还可以让学生用列表法、图解法等对所学知识归类记忆 。
五、联想拓展的习惯
这是一种由一个信息联想到另一个或多个信息,并使他们由此及彼;让学生共同来学习。培养这种习惯的学生,学习时能由此一通百通 。相反,无这种习惯的学生,学一而不知其二,以至思维阻塞反应迟钝 。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坚持复旧导新,纵横联系。
六、迁移创新的习惯
这是一种将所学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新情景中,解决新问题的习惯,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内把学习基本课文掌握的方法运用到自读课文阅读上来,把阅读课学到的观点、材料、语汇、表现手法移用到作用中来,在课外,把课内学的知识用到编墙报、出校刊、作演讲、写书评中来,回家后,把在学校学的语文能力用到社会实践中来,如为人拟电报、写书信、作记录等。 使学生在不断的应用中,养成迁移知识、技能的习惯。学生养成以上习惯,就能学有所悟,展卷自得。
七、内外结合,拓展空间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阅读是一项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它影响着孩子们个人素质中最基本的、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一个人终生的宝贵财富,也是他终身学习的坚实基础。在此,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快乐的阅读中享受生活,在生活中享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