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 雪 玢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城市钢琴艺术大众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探析
娄 雪 玢
(东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笔者从钢琴艺术的社会大众化发展现状出发,设计、发放了调查问卷,通过回收后对结果的统计及逐项分析,发现城市学琴儿童的启蒙时间早,持续状况以及各个年龄段人群对钢琴益处的认知度均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现状;第二部分论述城市钢琴艺术大众化的推进误区;第三部分针对当前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误区,探析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误区;策略
我国正处于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转型进程中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单向依靠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力量来得以解决与改善问题的路径往往难以奏效,亟须通过社会个体在文化艺术的感染下内化的美德来缓解与撤销社会问题中的负面情绪与消极心态,发挥艺术文化的作用来提升个体与社会的审美素养及和谐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社会的成功转型。
音乐艺术因其对个体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诸如思维超越的需要、文化认同的需要以及情感宣泄的需要等,向来被视为拥有能宽慰和安抚人的感情,引起情感宣泄,并由此净化人的心灵的社会功效[1]。钢琴艺术在各种音乐艺术形式中一直占据难以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对个体与社会的陶冶与熏陶作用需要进一步地引起重视。尤其是在城镇化步伐加速的当下中国,钢琴艺术具备了大众文化发展的经济与社会心理情境前提,这一高雅艺术得以大众化后所焕发出的个体钢琴审美素养将成为联结个体幸福、社会和谐与国家良性发展的纽带。这不难理解,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为钢琴艺术大众化带来钢琴硬件的保障;另一方面,超越以往的任何一个钢琴艺术传播时代,钢琴艺术所传递的艺术魅力与价值内涵,诸如世俗风情、乡国情怀、爱情等具体题材、内在价值与大众的心理需求出现多角度、多层面的契合。
那么,我国钢琴艺术在城市非专业爱好者中的大众化发展现状如何呢,在哪些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钢琴艺术大众化的社会表征?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有哪些问题是透过国家战略、社会机构协作以及钢琴艺术传播者等各方面的合力作用下可能得到解决的?经过上述的讨论与思考,我们能为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提出哪些合理性的建议与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了纸质版与电子版两种调查问卷,纸质问卷采用直接发放方式,电子问卷通过微信滚雪球式发放,调查对象为钢琴专业爱好者和非钢琴专业爱好者,希望对两组人群在钢琴艺术熏陶中的具体状况获取第一手数据。经过对前期全国各地的问卷调查及回收,笔者在对调查结果加以统计并逐项分析的基础上尝试做出以下探析与讨论。
20世纪80年代全国范围内出现“钢琴热”,当时各种艺术门类百废待兴,人们渴求接触并接近钢琴艺术,钢琴艺术的感染力作为热潮出现的基本动因,那一时期的“钢琴热”仍属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尚不能与当下国内的钢琴大众化状况相提并论。而经过三十几年的社会与文化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钢琴真正大众化的发展契机,钢琴已从价格不菲的奢侈品进入普通城市家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4—2015)》显示,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2.6%,按照钢琴行业研究报告公式计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产生12万架的钢琴需求,将有更多城市家庭拥有钢琴[2]。 与宏观经济数据相对应,我们的调查中也显示城市钢琴练习者启蒙时间早、小学阶段钢琴练习者练习时间稳定等钢琴大众化的优势特征;在纵向数据方面表明,钢琴大众化发展对个体艺术认知能力培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钢琴认知的启蒙时间早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出,在经济指标的稳定保障下,非钢琴专业爱好者接触钢琴的认知年龄早,与钢琴启蒙的最佳年龄相对应。
其中一所省会城市重点小学所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岁前接触钢琴的孩子为数最多,占总调查问卷的76%,6—9岁接触钢琴的孩子占比例为21%,10—13岁只占3%。同一城市的重点中学所回收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接触钢琴在6岁前的孩子占52%,6—9岁占30%,10—13岁占16%,14—17岁占2%。
由此看出小学生、中学生开始接触钢琴启蒙的年龄有超过一半为6岁及6岁以下,这一年龄段幼儿在心理和年龄特点方面,处于钢琴接受与学习的首个最佳启蒙年龄阶段,轻松愉快、生动有趣的钢琴启蒙教育很容易与之相适应[3]2,引导并激发幼儿对钢琴的兴趣,一旦这一爱好得以养成将对个体的钢琴素养培植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低年级学生每日练习钢琴时间有保证
在调查对象中,小学生钢琴练习者中每天练琴1小时以上达81%,持续与规律练习钢琴对钢琴学习而言尤为关键,可见,小学阶段为钢琴教育大众化的“黄金”周期。大量钢琴练习儿童从幼儿阶段开始对钢琴萌发兴趣,并在小学阶段有长达6年的可延续练习周期,具备了钢琴大众化的基本条件。
国内外钢琴家对有充足的练琴时间来达到对钢琴艺术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有共识的。诸如著名钢琴大师阿什肯纳齐每天练习5—7小时,常分上、下午进行,布伦德尔说他每天练习5小时左右,狄希特说他通常每天练习6小时,但有时长达12小时,当有人问施奈贝尔时,他说自己24小时都在练琴[4]。有时间保证的练习钢琴对钢琴练习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日的练习中,钢琴练习者可以在读谱的过程中,通过练习过程中的耳、眼、手等多感官的联觉、统合刺激下以及大脑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多种心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实现对钢琴艺术的内化,其坚韧、富有共情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与智慧方得以逐步培植起来。
(三)城市人群对钢琴艺术益处的认知程度呈发展趋势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对钢琴艺术的益处多选择“怡情启智、开发大脑”(41%);中学生多选择“提高修养、陶冶情操”(45%);大学生则更多选择“以乐会友、拓宽了社交圈”(49%)以及“将音乐作为一种生活方式”(38%);50岁以上人群则多选择“提高修养、陶冶情操”、“以乐会友、拓宽社交圈”(100%)等。
在对不同年龄群组的纵向审视中,我们看到,一方面由于钢琴爱好者个体认知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钢琴练习者接触钢琴艺术时间的延长,其对钢琴艺术益处的认知程度有所提升,其对钢琴艺术益处的理解呈现出向艺术审美与和谐生存的认知而发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恰好与钢琴艺术大众化的社会作用逐步实现相吻合。可见,钢琴艺术大众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钢琴素养水平,更在于其对综合艺术审美能力认知的提升效应,从而不断带来个体的审美体验和享受。以往对钢琴艺术益处的认识多集中于其对儿童、青少年的智力开发层面,尤其是左右脑的协同发展方面的效果,并以此来倡导更多的儿童来学习钢琴。但这一般仅集中于对这一年龄阶段儿童的益处的认识,而缺乏对钢琴艺术的纵向效果的认识,即钢琴艺术的长期熏陶不仅可以改变大脑的认知结构与认识能力,更在于其对生活、对社会的综合审美能力的提升。我们所得到的这一结论仅是对钢琴艺术的纵向效果的一个基本了解,但也足见钢琴艺术对提升审美能力与体验的社会功效,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的长期社会效果将进一步推进社会积极转型。
在调查中发现,尽管城市钢琴爱好者在启蒙时间、练习持续时间等方面具备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可实施性优势,其纵向作用中也体现出钢琴艺术在理念认知层面上的积极发展趋势,但是,对于钢琴艺术大众化的总体实践效果看,还存在着一些推进误区。
(一)钢琴艺术推广尚处于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边缘地带
对于钢琴艺术的大众化发展,首先应该从儿童时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公立中小学校正是艺术教育大众化的传统平台与载体,而从我国钢琴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看,钢琴艺术教育一直没能很好地利用学校情境来大规模发展。问卷结果显示,钢琴爱好者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练习,小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练习钢琴者占90%,中学生占78%,这些数据尽管也在证实保证钢琴艺术学习与实践可实施性方面的优势,但更显露出钢琴学习仍被视为课外学习内容,处于学校艺术教育的边缘地带。
事实上,在中小学钢琴学习的黄金周期内,钢琴练习者难以将钢琴学习视为学校“课内”艺术教育内容而确立其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因中小学生“课内”教育内容相对繁多,钢琴教育被视为课外艺术教育范畴,而小学期间学生家长对课外艺术接触形式与内容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课内”还是“课外”影响的;对中小生个体而言,也往往受到学校、家长影响,而将钢琴艺术作为“课外”学习的内容,加之钢琴学习初期的枯燥性,甚至导致中小学生将钢琴艺术贴上一门课外“功课”的标签,这些因素导致钢琴艺术在这一时期的这种边缘地带的“身份”,极大地妨碍了钢琴艺术大众化的发展进程。
(二)钢琴艺术课程多为私教形式的家庭自主式学习
调查显示,对于钢琴练习者练琴场所的选择情况,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钢琴练习者是在专业教师的私教场所学习钢琴,仅有一成钢琴练习者曾在少年宫、文化馆等社会培训班学习钢琴,而在所就读的公立学校里面进行钢琴学习者几乎为零。调查结果透视出以私教为主的钢琴学习是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一大弊端:一方面,私教学琴费用较高,日常学费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钢琴艺术教育的大众化。尽管前文曾提及经济的发展可以让更多的普通家庭拥有钢琴,但钢琴艺术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需要的费用往往成为其大众化程度提高的又一大障碍,诸多家庭可以承担买琴的费用,而却因学琴费用高而在中途放弃学琴。
另一方面,私教学习场所数量不足也难以满足更多钢琴练习者学琴的需要,钢琴学习需要一人一琴,在钢琴私教场所练琴的效果也往往要好于在家练习,而私教场所显然是难以满足大众化的需求的。此外,钢琴私教学习实际上是将钢琴教育置于钢琴教育市场运作的情境之中,涉及招生的持续与否,教学质量的攀比以及学生去向的延展性等多方面的市场运作因素,难免出现各种市场乱象,这一定程度上使得钢琴私教学校的教师、琴童家长以及钢琴练习者个体难免更多纠结于钢琴练习所能到达的成绩,而忽略了对钢琴艺术的熏陶与感染的接受能力的培植。这种学琴路上的师生各方的偏重与纠结,极大地偏离了钢琴艺术教育的初衷。
(三)功利性目的强,缺乏对钢琴艺术熏陶作用的重视
调查显示,对于中小学钢琴练习者而言,参加钢琴比赛、社会业余钢琴考级是学习过程中主要参加过的钢琴活动。其中钢琴比赛、钢琴考级所占比重更大,超过70%的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参加过比赛、考级。而现场听钢琴音乐会的学习者占2.5成(仅大中型城市),而参加过钢琴大师班、夏令营的学生仅为一成。钢琴比赛、钢琴考级等活动尽管也提供了钢琴艺术实践与钢琴演奏水平提升的机会,但是毕竟因其所特有的“竞争性”导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艺术性的重视,钢琴练习者往往陷入具有挑战性、功利性目的的获奖与过级误区。在传统钢琴艺术教育中,学习钢琴的个体多为在家长的引导下或个体自我的追求下,期待通过学琴而实现人生理想或达到某种水平,因而钢琴比赛、钢琴考级均是以培养专业钢琴练习者为主要目的必要环节,对促进钢琴练习者的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是有一定帮助的。而在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当下,过分关注考级、比赛的竞争性钢琴学习活动,家长和孩子难免将努力的方向确定为达到某种艺术和技术标准,则可能造成对钢琴艺术熏陶作用的忽视。
尽管这里只列出了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的三个误区,但这确是极其关键的几个发展点,如果在这些方面难以得到必要的改善,钢琴艺术大众化将仅局限于拥有钢琴家庭多、初学钢琴者多的基本表象,而在长程纵向的钢琴艺术熏陶路径上,将仍呈现出“金字塔”式的钢琴学习者图景,所谓的钢琴艺术大众化将仍旧是一派假象。因而,我们需要针对这些问题思考出一些策略。
如前所述,城市钢琴艺术具有大众化发展的可实施性,但传统钢琴教育所形成的以校外教育、私教式教育、参赛及考级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对钢琴艺术大众化发展造成了严重限制,亟须建立与钢琴艺术大众化相适应的新型钢琴艺术发展模式。
(一)营造以学校、社会机构钢琴教育与培训为主的钢琴艺术氛围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一直提倡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教育,但就目前中小学在师资配备、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很难立即产生出解决的办法,那么如何在时间安排方面提供可能性,如何利用城市现有的少年宫硬件设施、如何引进高等专业院校优质的师资力量,这些有利资源的整合及其为这些资源引进所要进行的政策方面的必要调整问题,就一一摆在了我们面前。从我们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中不难看出,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在所就读的公立学校、以及在少年宫、文化馆等社会培训班学习钢琴的机会都很少,亟待将钢琴艺术教育作为公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利用学校钢琴教室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学校钢琴艺术教育氛围。
具体体现为,首先,在城市中小学校设立以钢琴教学班为单位的钢琴课堂,以硬件投入为学校钢琴教育打好基础。学校在钢琴教育硬件投资方面,增设钢琴一项,以满足以班进行钢琴教学的用琴需要。这在传统钢琴教育时代是难以达成的,而在钢琴艺术大众化的时代,这种建议是具有很大可实施性的。
其次,课程设置方面,将钢琴课程列入学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之中,作为学校校本课程中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国内外有诸多学校将竖笛、小提琴等作为校本课程,尽管钢琴艺术课程难以做到与小件乐器的大众化程度,但是学校钢琴课程的探索与尝试是有很大意义的。这一方面可以实现校内的钢琴兴趣培植,实现钢琴学习,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扭转家长和学生个体对钢琴作为校外自选教育内容的认知窠臼,钢琴教学可以成为中小学生的课内选修或音乐课程的必修内容。
第三,在学校钢琴大众化普及教学中,挖掘、发现具有钢琴素养与潜力的学生,进一步组建学校钢琴艺术小组,发挥学生小组学习的作用来培养一批优秀钢琴练习者。
第四,由学校向上一级少年宫、文化馆推荐优秀钢琴练习者,利用公立课外培训机构提升优秀钢琴练习者的艺术素养与能力;同时,利用少年宫、文化馆等社会培训机构充分进行钢琴社会教育培训。由此,在中小学阶段,营造以学校、社会机构钢琴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氛围,统筹义务教育公立学校与少年宫的职能,从政府设立这两个场所的初衷来看,他们所针对的人群的年龄段应该是相同的,实现由传统校外钢琴私教向公立学校钢琴艺术大众化的教育情境变迁是非常可行的。
(二)以政府下设机构为平台开展钢琴艺术活动
充分利用中小学校、少年宫、老年大学等政府投资的硬件设施,邀请专业人才与高校师资,举办各种大师班、音乐会、钢琴欣赏讲座等活动。我国教育部近年也频频出台各种政策,以强调艺术教育在人类成长时期以及在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如何有效地加强义务教育期间的艺术教育、艺术推广方面,我们不妨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艺术大众化模式,比如我们在法国巴黎对几所艺术学校、高等院校所进行的调查,显示出政府在义务教育期间的几个不错的经验:在巴黎市内每一个区都设置了艺术学校以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学生们每天在就读学校结束文化课的学习后,都要在下午来到艺术学校学习,为了保证这些学校的专业水平,每个艺术学校的校长都是由巴黎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轮流担任(巴黎音乐学院、巴黎高等艺术学院可都是世界一流的艺术学府!),为了鼓励艺术教育的实施,每一个学生的学费都是按照其父母收入的百分比来缴纳,为每一个孩子都提供了平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每一学期的艺术考试也都是由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们进行,每一个学生要有艺术门类的成绩,其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是被教授们共同认为可以选择艺术专业学习的,从中可以看出法国的艺术学校并不是专门为了艺术人才而设,笔者认为在这种艺术大众化推广政策是较为合理的。
而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目前设置的几所为数不多的艺术学校,也是比较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附中,但我国政府设置的这类附中其性质就是为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其艺术水准是毋庸置疑的,但就我国13亿人口的基数而言,考取的人数可谓凤毛麟角,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所考取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以放弃文化课的正常学习进程为代价的。我们不难就此产生疑问:这类附属学校在其相应的人文知识结构与父母为此在经济与专注度的巨大投入是否值得大众化推广?答案肯定是不言而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14、5岁以前就把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方向确立下来,是否是一个人的成长及发展的合理方式?
因而,如果政府下设机构可以搭建起大众与钢琴艺术之间的桥梁,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并长期保持对钢琴艺术的兴趣以及达成对钢琴艺术较高水平的审美领悟力,钢琴艺术大众化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可以看到近两年,城市少年宫在寒暑假开办的钢琴兴趣班、钢琴提高班等免费的社会钢琴艺术服务课程,就很好地发挥了其钢琴艺术大众化的社会功效。不仅如此,诸如城市老年大学中也有诸多的老年人选择将钢琴学习作为延缓衰老、陶冶生活情趣的一种途径。针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政府加大对老年大学硬件用琴与钢琴教师师资的投入,将对老年群体的钢琴大众化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对中青年群体而言,钢琴艺术也是有很大的社会需求的,这既来源于其可能因童年、少年时期学琴的中断而拥有的钢琴梦想,也因个体经济方面具有了这方面的能力而希望得以圆梦,如果政府下设机构提供钢琴艺术熏陶的情境与实施路径,这部分群体的钢琴艺术大众化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三)充分发挥艺术院校、演艺集团的社会功能,建立城市钢琴节、艺术节长效发展机制
钢琴专业音乐会既是钢琴节、音乐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促进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活动。在我们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听钢琴专业音乐会的频率却相对较低,小学生每两年及以上听一次钢琴音乐会的占20%。每年一次的占26%,每月一次的占28%,从未听过的占26%;中学生每两年及以上的占21%,每年一次的占43%,每月一次的仅5%,从未听过的占31%。上述数据表明,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听专业钢琴音乐会的机会不多,与其将钢琴节、音乐节视为有意义的钢琴活动的认知相悖离,严重限制了音乐会对钢琴教育大众化的促进作用。在我们的调查中同样显示,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对钢琴活动的看法中,100%的人都认为钢琴音乐会、钢琴、钢琴大师班节等艺术活动形式对于提升音乐素养有积极的意义,并愿意参加。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小学家长和钢琴练习者在一些钢琴演奏会上,对钢琴艺术的鉴赏能力是较为有限的,往往难以投入到对钢琴曲的审美感受之中,这也与城市钢琴演奏会举办的次数少、频率低有关,对钢琴艺术的喜爱与领悟能力也是在一种或多种钢琴艺术文化的长期熏陶下逐步培植而成的。
当务之急在于提高城市钢琴音乐会的举办频率,以及中小学钢琴练习者听钢琴专业音乐会的频率,并将钢琴音乐会作为学校钢琴教育的良好辅助形式。充分利用专业艺术院校举办钢琴音乐会、艺术节的相关经验,辅以商业演艺集团社会功能的发挥,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合力建构钢琴艺术大众化的社会情境。
城市钢琴艺术大众化对钢琴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将钢琴教育从中小学校外教育延展至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层面,也使钢琴教育目的从培养专业钢琴素养人才拓展至培养有钢琴艺术素养的人,钢琴艺术教育也是人类成长的必备修养之一。在我们分析推进钢琴艺术发展误区,以及提出推进发展策略的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义务教育为钢琴艺术的发展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在学校钢琴教育氛围的营造与城市钢琴节、音乐节的艺术情境建构的共同作用下,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钢琴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个体,大力发挥艺术文化作用,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意义尤为重大。
[1] 金梅,张红兵.略谈音乐艺术的社会功能[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2] 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发布[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10-19.
[3] 李斐岚.幼儿钢琴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 张云良.读谱和冥想——两种极其重要的钢琴练习法[J].钢琴艺术,2000(1).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Urban Piano Arts Popularity
LOU Xue-bin
(College of Music,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7,China)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rban piano arts popularity,the paper questionnaires designed,and the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same content distributed by the Wechat public plaform. From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enlightenment stage,continued status and the awareness level of the learning benefits,the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awareness level of piano arts shows a gradual growth trend as the age grow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situation of the city of piano art in the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city piano art popularization promoting. The third part declared the solving strategy to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piano art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
Piano Art;Popularity Development;Errors;Stactics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41
2016-04-15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5BH107)。
娄雪玢(1961-),女,浙江绍兴人,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J021
A
1001-6201(2016)04-0232-05
[责任编辑:何宏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