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平,曲海龙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民生安全思想述论
韩喜平,曲海龙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民生安全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注和重视民生安全工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安全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课题、新思路和新布局,形成了科学化、体系化的民生安全思想,为破解民生安全难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和思想保证。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安全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民生;安全;民生安全体系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在人的生理需要得到解决和保障后,安全作为需要的主要矛盾,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当前,中国正处于从保障生理性民生需要向破解安全性民生需要过渡阶段,集中表现为以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问题呈集中性、多线条、井喷式爆发,并给群众的人身安全及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安全问题成为新时期人民群众民生诉求的重要议题和中央集中治理的重大时代课题。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生安全问题,并在会议、座谈、调研和走访等多种场合作出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形成了系统化的民生安全思想。科学总结习近平民生安全思想,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延展民生安全的理论内核,而且有利于更好地指导今后民生安全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安全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和阶段[1]34-38。
生命和财产是最为重要的民生内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历来具有重视民生安全的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围绕民生安全建设重点和发展阶段,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障民生安全的政策举措,有效地保障了民生建设的阶段性成果。然而,历史发展到21世纪,中国民生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革,历经60多年构建起来的传统民生安全框架被日益复杂的民生安全问题所打破,客观上需要重构民生安全体系。正是基于实践发展的现实诉求,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民生安全的理论价值和时代内涵。
民生安全是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主流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2]223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民生属于历史范畴,民生建设要以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民生发展的任务和对象应主要反映当时、当地的民生诉求和意愿,脱离这一规律,不是民生建设的倒退就是民生发展阶段的僭越。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时间里,中国民生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等基础性民生需要。伴随着基础性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保障,如何实现民生安全作为新的发展目标被提上民生建设的议程。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握住了民生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抓住了民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审时度势地把民生建设的矛盾转移到民生安全上来。由此观之,习近平的民生安全思想蕴含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民生安全事关民生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延续。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可复制的模式,只能选择“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用中国国情的民生发展道路。这一过程尽管历经艰难曲折和反复,但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应该说,今天的民生建设成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和呵护。从民生运动的过程来看,民生安全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是对民生发展成果的继承、巩固和夯实,“对下”则为更高层次的民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如果不能有效地保障民生建设成果,不仅当前的民生发展失去有效的物质支撑,经过多年努力取得的民生事业也将向后倒退。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化安全在民生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民生安全事业,把民生安全建设以“常态”的形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去。
民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理论和实践表明,安全对于民生的影响十分显著,并从个体和家庭两个维度影响着民生福祉的走向。一方面,民生安全直接影响着社会个体的民生利益。民生首先表现为个体的民生,民生安全首先表现为个体的民生安全,而生命和财产安全又是个体民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个体的生命安全是政府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3]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能选择以牺牲个体的生命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民生安全的实践结果具有传递效应,民生安全通过作用于社会个体而间接影响个体所依赖的社会关系的民生福祉。社会个体并不是孤立存续的,而是以家庭的形式参与社会活动。社会个体民生福利在“量”上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家庭民生福利的多寡。所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安全稳定工作连着千家万户,宁可百日紧,不可一日松。”[4]推进民生安全建设永远在路上。
从民生发展的历史维度看,民生安全的内涵客观上随着民生的发展而发展,并在民生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从狭义到广义、从微观到中观、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转化。“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5],特别是随着民生安全问题的凸显,传统民生安全框架已经不适用新时期的民生安全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跳出了传统民生安全的藩篱,从宏观维度赋予了民生安全新的合理内核,丰富和扩充了民生安全观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了民生大安全体系框架。
民生大安全体系首先表现为民生安全内容的延展。民生安全内容受民生范畴的限定,归属于民生安全扩展内容的民生要素必须首先属于民生的范畴,而后才属于民生安全的内容。按此逻辑,所谓的民生安全内容的扩展遵循着民生内容扩展的路径依赖。党的十八之前,关于民生内容有着明确的界定和指向,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安全的内容自然指向教育、收入、医疗、住房和养老等5大方面。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顺应人民群众诉求和时代趋势拓展了民生的内容。先后提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6],“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7],“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问题”[8]等一系列论断,极大程度上延展了民生的范畴和内涵。与民生内容拓展相适应,民生安全的内容也随之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具体来说,如果以“类”为划分依据,拓展后的民生安全内容囊括生活安全、生产安全和公共安全等三大种类,基本涵盖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总体实现了民生安全的全覆盖,民生大安全体系的核心框架由此形成。
民生大安全理念属于新鲜的事物,理解民生大安全体系的要义不能仅仅局限于概念、内涵、构成等基本要素,更要将其置于理念诞生的时代背景去考察,放在习近平总书记整体安全思想体系之中去理解。这也是认识和把握民生大安全体系框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和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整体安全思想的核心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及由此生成的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考察民生大安全体系发现,民生大安全的施政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民生大安全体系框架是总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看,民生大安全体系体现了“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基本原则,契合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念旨趣和精义宗旨;另一方面,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路径上看,民生大安全体系体现了“重视国民安全,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5]的发展要求,具有目标上的同一性和方法论上的一致性。综合来看,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民生大安全施政体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道路支撑,而推进大民生安全建设的过程就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表现。
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提出大民生安全的概念,但大民生安全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大民生安全的建构既反映了当前民生安全矛盾的突出,也指出了破解民生安全问题的新思路,即把民生安全建设作为整体性、系统性工程推进。
民生安全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就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而言,中国的民生安全问题与市场化程度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切实破解民生安全问题不能盲目依靠和迷信市场的力量和作用,而是要强化政府在保障民生安全中的主体职能[9]62-66。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所检验的通行做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生安全需要是强化政府职责的逻辑基础。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人民是政府的权力来源,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是政府工作的最高价值追寻。民生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在解决基础性民生问题后最为强烈的民生诉求。人民对民生安全的需要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当前政府民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当前,解决好民生安全问题是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最大实际、最好抓手,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0],把保障人民群众的民生安全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事业的全过程,让人民群众在民生安全的保障框架内获得更多的民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民生安全的理论自信、实践自信和群众自信。
保障民生安全必须以明确有效供给主体及职责为前提。民生安全是典型的公共品,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等特征。民生安全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天然成为公共品供给的理想主体。中国发展实践教训表明,“重特大突发事件,不论是自然灾害还是责任事故,其中都不同程度存在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法规标准不健全、安全监管执法不严格、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安全基础薄弱、应急救援能力不强等问题。”[11]因此,全面推进民生安全建设,关键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引领功能,扎实推进民生安全建设、管理、防范、监督、检查等措施的落实。中国政府历来注重民生安全建设中的政府主导地位,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机制规范和约束政府的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打破了政府履行民生安全职责的弹性软约束机制,以“细化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责任、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12]为目标导向,建立了历史上最严格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13]的民生安全责任体系。要求“党政一把手必须亲力亲为、亲自动手抓。要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头,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14]同时,“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都要坚持安全生产高标准、严要求,招商引资、上项目要严把安全生产关,加大安全生产指标考核权重,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风险一票否决”[14],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事关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具有覆盖广、问题杂、源头多、治理难等特征。保障公共安全符合民生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原理,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同时也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15],“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扎实做好公共安全工作,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12],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能力水平。
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项系统化工程,而编织公共安全网是推进民生安全工程的基础性前提。公共安全网是个抽象的概念,是由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具有实质性民生价值的要素构成的集合。由于公共安全网涵盖民生内容的方方面面,就目前而言,同步推进和发展所有民生要素并不是最优选择,这就需要选择科学的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一方面,坚持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凡属于人民群众的民生需要都要囊括进来,都要在民生安全网上体现出来,不论适用对象的多寡,确保民生安全网不排斥和遗漏任何民生要素;另一方面,抓住民生安全建设的主要矛盾,依据人民群众对民生安全诉求的强烈程度以及民生安全适用对象的群众规模,确定民生安全建设的要素内容,亦即抓住民生安全网建设的关键结点。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民生安全网建设的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作出了一系列民生安全建设战略安排和部署,为民生安全事业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指南。社会治安防控方面,强调“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公共安全治理社会环境,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安定的深层次问题”[12];农产品安全方面,要求“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把确保质量安全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环节,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放心”[12];粮食安全方面,强调“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16];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坚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把从农田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的每一道防线”[12];网络安全方面,指出“向着网络基础设施基本普及、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网络安全保障有力的目标不断前进”[17];防灾、减灾、救灾方面,要求“切实增强抵御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12]等等。这些发展目标的设定有的关系国之根本,有的反映群众的迫切需要,有的着眼于未来长远发展,共同支撑了民生安全网的构建和发展。
推进公共安全网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涉及民生建设的方方面面,影响因素众多复杂,社会影响极其深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需要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公共安全建设的发展规律基础上,立足现实、依靠群众、着眼长远,统筹兼顾人民群众的现实民生诉求与公共安全建设的长远发展,提出了管根本、管方向、管全局、管长远的系统化、科学化的对策和建议。发展思路方面,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总体思路,一手抓专项打击整治,一手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方法论方面,“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关口前移”[12],“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12]“面对公共安全事故,不能止于追责,还必须梳理背后的共性问题,做到一方出事故、多方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12]治理机制方面,引进参与式治理理念,“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加强安全公益宣传,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12]发展路径方面,强调“要从最基础的地方做起。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12]这是目前关于民生安全建设最完备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方案,兼具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全面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贯穿着思路理念、方法手段、路径机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现代化发展思维。不仅是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施政内容和重要举措,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民生事业的理论新贡献。
综合来看,习近平的民生安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发展和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事业的新开辟[18]19-25。它科学地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民生安全、怎样建设民生安全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本主张和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 王彩云,李文文.“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功能[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 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N].人民日报,2013-06-08(001).
[4]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N].人民日报,2016-01-07(001).
[5]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N].人民日报,2014-04-16(001).
[6] 立足优势 深化改革 勇于开拓 在建设首善之区上不断取得新成绩[N].人民日报,2014-02-27(001).
[7] 加快国际旅游岛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N].人民日报,2013-04-11(001).
[8] 习近平.坚决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N].新京报,2012-09-16(A03).
[9] 董世明.习近平关于用制度约束权力问题的理论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0] 专题听取关于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抢险救援和应急处置情况汇报 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N].人民日报,2015-08-21(001).
[11] 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 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N].人民日报,2016-01-07(001).
[12] 牢固树立切实落实安全发展理念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人民日报,2015-05-31(001).
[13] 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N].人民日报,2015-08-16(001).
[14] 认真吸取教训注重举一反三,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N].人民日报,2013-11-25(001).
[15] 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 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001).
[16] 习近平出席中美农业高层研讨会并致辞[N].人民日报,2012-02-18(001).
[17] 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人民日报,2014-02-28(001).
[18] 辜堪生,张建东.论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三个基本问题[J].理论学刊,2015(9).
Introduction to Xi Jinping’s Thought on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N Xi-ping,QU Hai-long
(College of Marxism.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12,China)
Livelihood and security are the emphases and key points of present livelihood construction.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the task of livelihood and security,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thought of Marxism about livelihood and security,coming up with series of new ideas,new inferences,new topics,new thoughts as well as the new arrangements,forming the thought of livelihood and security that features scientism and systematism,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ideological guarantee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y in improving livelihood and security.To develop and build the task of livelihood with Chinese socialism,we must equip ourselves with the guidance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thought in livelihood and security.
Xi Jinping;Livelihood;Security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20
2016-03-1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057)。
韩喜平(1965-),男,内蒙古巴彦淖尔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吉林大学研究生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曲海龙(1965-),男,吉林梅河口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D2-0
A
1001-6201(2016)04-0123-05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