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亮,王科惠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新常态”下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新机制研究
杨东亮,王科惠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经济“新常态”表现在经济增速、增长模式、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推动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转型。新时期我国周边外交战略地位提升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助推力。分析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的开发模式,认为中俄朝边境地区一直是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点,由于内部缺乏规模市场支撑、外部大通道不畅通两大制约因素的存在,市场与政府均无法发挥推动区域一体化的应有作用;早期失败的开发模式险些葬送了图们江区域合作项目,近期以中国为主导的双边联合开发模式切实促进了图们江区域合作,但该模式应积极向多边与多国参与开发模式转变。在剖析国际经贸合作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的具体举措。
新常态;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开发模式;机制创新
图们江地区是东北亚的核心区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理论与对策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发端于中国在图们江上通海航行权利的新发现,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冷战格局的终结,东北亚地区局势得到了明显缓和,国际社会积极关注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1991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正式提出图们江开发计划,拟用20年,吸引300亿美元投资,把图们江三角洲(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建设成为东北亚的香港与鹿特丹(朱显平,1998)[1]54-56。然而,自1992年2月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TRADP)管理委员会(PMC)正式开始运作至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尽管有关各方在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各方所期待的开发愿景大多没有实现(吴昊,2012)[2]137-144。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图们江区域合作进展缓慢,国内外学术界进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东北亚各国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差异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3]。考虑到我国在大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中亚次区域合作上取得进展,大图们江区域合作拥有美好的前景,造成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滞后的根本性因素,是尚未建立起适合图们江地区实际与历史条件的大图们江区域合作机制。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周边外交、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等诸多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纲领性文件,提出“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还提出“要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将实现睦邻友好与共赢发展的周边外交战略,确定为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4]。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工作中的重要性急速提升,以此思想为指导,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针对我国当前以及未来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与特征表现,2014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视察时提出“新常态”概念*在明确我国对外工作方针后,急需准确判断我国对内工作的核心重点。在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内外部环境、经济发展动力等客观现实基础上,密切联系经济发展阶段性理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科学提出“新常态”理论,成为指导我国一切经济工作的出发点。。科学认识新常态,调整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是新时期贯穿我国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各省份特别是沿边省份的经济发展,将会出现重大的结构性转变,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来源、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思路与模式等多个方面。吉林省作为中国参与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重要载体,面临着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推动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的考验。
综上,本文针对“新常态”下中国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机制进行研究,从机制建设角度,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与创新性措施,服务于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与吉林省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供国内学术界同仁探讨,以期共同推动我国次区域合作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新常态”的表现
“新常态”的立论根基是我国将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第一个重要突出表现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中枢经济增长目标下移。自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从10.4%下降到2011年的9.3%、2012年的7.8%、2013年的7.7%、2014年的7.4%。连续4年的下降期意味着我国告别了高位平滑的经济增长周期*这是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的第6次下降,与前几次不同,此次下降是在我国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之后,人均GDP已经达到6 767 美元,增长速度的回落30%—40%是世界其他成功转型国家的基本历史经验,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已经渐进地进入到这一过程。,进入以7%为中枢的中高速经济增长阶段,并且会在未来较长时期内得以保持。
“新常态”的第二个重要表现是“以要素投入驱动为主”的旧经济增长模式向“以要素升级驱动为主”的新经济增长模式转换。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压力加剧,我国出口增速由原来的年增长20%左右下降到约8%,由于重化工业产能过剩、较低的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较高的融资成本、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的房地产的黄金10年已过,当前房地产的去库存压力较大,空置房、人口老龄化等长短期不利因素影响,房地产未来短期内的投资波动较大,长期将趋向于稳定的低速状态。、消化前期刺激政策等不利因素影响,实体经济规模扩张空间有限,投资增速向稳定低速的均衡状态回归*中央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新干部考核制度有效地遏制了地方政府的粗放发展,土地财政势微、地方隐性负债融资方式的改革、地方债务风险的公开与管控等因素都将对地方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乱上项目的情况形成有效制约。。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在收入结构与消费意愿结构不匹配、短期消费与长期消费的跨期支持不到位、自主私人消费与社会公共消费权属不清晰的情况下,消费仍难以承担核心拉动作用的功能。新模式更多体现在对人力资本增加、技术进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方式的强烈依赖上,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将逐步增强*这与欧美经济体完全依靠创新驱动和消费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当我国彻底完成工业化、城镇化任务之后,很可能在“新常态”的二三十年结束后,才会完全进入到这一经济增长模式。。
“新常态”的第三个重要表现是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加快,调整的阵痛持续期延长。综合国际和国内情况,我国资源劳动密集型的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等重化工行业的需求已经到达历史峰值,在产能过剩日益严重的行业背景下,行业盈利末端的企业面临加速被压缩和淘汰的结局。伴随这些产业的低迷,以此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衰退境地。国内部分城市与农村的“空心化”和“边缘化”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一些区位条件差、交通落后、产业基础差、没有特色资源的农村,随着城镇化进程与农村人口流动的加速,将会进一步边缘化。
“新常态”的第四个重要表现是宏观经济调控将以微刺激为主,注重长期效应。在高杠杆、地方债务风险、银行呆坏账风险不断累积的局面下,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再出猛药。总体来说,在保证一定的投资规模下,我国将不断推出定向发力的“微刺激”政策,采取不断加量的“滴灌式”治疗方式,排除保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困难,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适度增长*国家发改委在2014年11月份陆续批复了16条新建扩建铁路、5个机场总投资为7 000亿元的基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前期刺激政策在“稳增长”中再次发力,长期效果未知。。
(二)“一带一路”建设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除了从内部提振经济的活力与增长质量外,必须寻找利用好外部力量,积极改善外部条件,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对此,我国必然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在深化国际合作与交往中,产生巨大的贸易红利与投资红利,支撑我国的经济增长,并可以此对冲我国人口红利的下降*一种观点认为我国人口红利下降的拐点已在2012年出现,该年我国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绝对下降345万。我们认为对冲这一长期不利影响的关键是中国经济“走出去”产生的贸易红利与投资红利。。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关系强烈地依赖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FDI,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经验,拉动国民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随着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引资国。随着我国同世界经济互动性和依存度的不断增强,中国经历了从熟悉运用规则到参与制定规则的转变过程,已经逐渐完成了从世贸组织新成员到世界贸易推动者的角色转变。
站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最为重要的战略,承担着我国获取与中国经济崛起相适应的国际地位的重任,其必将深刻地推动我国对外经贸合作的转型。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2013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明确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核心是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从西安出发沿着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分别形成了北线、中线和南线三条道路,目的是跨越伊朗高原,联通欧亚大陆。,依赖双多边机制和区域合作平台,以积极主动姿态与沿线国家发展经贸合作关系,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总结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成功经验,一个突出的共同特征就是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快自身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加明确了我国在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上,注重出口与进口均衡,加强资本引进的同时更加突出对外投资的作用,积极参与创造性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积极参与制定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完善形成国际贸易的新规则;从而提升我国外贸的广度与深度,逐渐增强对国际分工秩序和体系的影响力与控制力。“一带一路”的建设范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走廊,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起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5]3-6。这与传统的依赖海岸线与港口连接不同经济体的贸易方式存在显著不同,更加重视陆路的互联互通,重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对外经贸关系。显然,“新常态”下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转型,将有利于大图们江区域的合作开发,如互联互通、对外投资等新举措,为促进中国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提供新动力。
(一)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变迁
图们江区域合作历经几次大的变迁,目前的合作地域范围基本确定。在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设立之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1年提出的《图们江地区开发愿景》的报告中,明确合作区域的地理范围是图们江下游中、俄、朝毗邻的两个三角地带,其中,“小三角”是指连线中国珲春、朝鲜罗津-先锋、俄罗斯波谢特和扎鲁比诺港,约1 000平方公里的图们江经济带(TREZ),“大三角”是指连线中国延吉、朝鲜清津、俄罗斯纳霍德卡港,约10 000 平方公里的图们江经济开发区(TREDA);目标是在该地区建设东北亚的贸易与交通枢纽。1995年,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TRADP)获得东北亚各国的积极支持,进入实质开发阶段*中、俄、朝、韩、蒙五国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商委员会的协定》和《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准则谅解备忘录》,构成图们江地区开发合作的三个重要框架性文件。;各参加国确定项目的地域范围是位于中、俄、朝三国的边境地区,具体由朝鲜罗先自由经济贸易区、中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吉和珲春特别经济区、俄罗斯海参崴和纳霍德卡自由经济区(包括滨海边疆区城镇和东方港等南部港口)组成,总体目标是以图们江地区开发为核心促进东北亚整体的区域性合作[6]。2005年,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TRADP)正式更名为“大图们倡议”(GTI)*在长春召开的第8届“协商委员会”上,参与各国将1995年签署的协议延长10年。,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范围扩大,新范围包括中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朝鲜罗津-先锋经济贸易区、蒙古国东部省区、韩国东部港口城市、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部分地区*2009年,朝鲜正式退出GTI合作机制,但朝鲜参与大图们江区域合作的地域范围没有发生变化。。
纵观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地域范围的变化,发现中、俄、朝的边境地区一直是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点。项目设立的目的在于发挥该区域的区位优势、三国的资源配置的整合优势,建立市场机制主导的经济快速发展集聚区。同时寄希望于中、俄、朝三国建立更加优惠、更具吸引力的制度安排,吸引外部资金,成功实现对整个地区的重点开发。然而,图们江区域是远离中、俄、朝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尽管接壤,但该地区不具备有效的市场需求规模;在借助区位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又因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国际大通道建设滞后,而不具竞争力。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制约了图们江区域合作的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市场机制和政府,在前期和中后期无法发挥出有效的主导作用。
(二)大图们江合作开发模式演变
在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TRADP)设立之初,合作开发模式就是国内外学术界与实业密切关注的重点。池元吉(1992)借鉴“新加坡柔佛巴淡成长三角”的成功经验,提出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图们江区域合作中,实施以“成长三角”模式为主体的跨国经济合作[7]7-12。朱显平(1998)以美加墨自由贸易区为样板,吸收美墨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成功经验,提出图们江地区经济合作的理想模式是建立跨国自由经济区[1]54-56。王胜今(2007)提出建立图们江地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和自由路港区(关)的方案,详细论述了“中朝珲春—罗先跨境经济合作区”和“中俄珲春—哈桑跨境经济合作区”的构想与可行性[8]3-6。这些关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模式的重要研究,对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走向与建设重点起到了关键的指导性作用。
事实上,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TRADP)在大图们江合作开发模式的探索上走了较长时间的弯路。最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推进区域合作的各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牢牢掌控主导权,从将图们江地区开发纳入其第五期(1992—1996年)的优先支持项目开始,就给予资金安排,编制系列图们江地区开发专项规划。此后又积极承担着项目关键资助者、项目可行性研究组织者、协商或协调会议召集人、合作方案倡导者和磋商谈判协调人等重要角色。但是,在评估当地的实际需要、贸易潜力、制度性障碍以及融资可能性的不足,特别是对俄罗斯、朝鲜关于项目开发积极性的考虑不充分,导致其提出的从中、朝、俄三国接壤的图们江地区租借土地,建设共同管理的经济特区的方案构想落空*1993年,俄罗斯和朝鲜拒绝了租借土地的提案。。在主权国家高度重视领土主权完整的现行国际体系下,这一方案的先天不足必然导致其不可能成功。
此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决定将项目开发的领导权让渡给项目所涉及的有关各国,成立由中、朝、俄、韩、蒙五国副部长组成的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管理委员会(PMC),协调各国给予项目开发的各种便利,发挥计划署对项目的支持作用。在体制建设方面,按功能成立协商委员会、协调委员会、国家小组、图们秘书处、部门工作组。协商委员会作为最高的管理和决策机构,协调委员会负责图们江地区开发有关的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运输、环境问题的协调工作,部门工作组按合作重点领域单独设立,负责实施推进区域合作动议,图们秘书处作为管理实体部门,负责图们江区域合作组织内的所有具体工作。由于最高级别是副部长,图们江国际开发的管理体制架构,难以解决实质性困难,有效推动跨境经济合作向好发展。此期间(1996—2005年),图们江区域合作不可避免地落入以自主开发为主导的封闭发展中,例如中、俄、朝分别在其设立的珲春经济开发区和边境经济合作区、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哈桑自由经贸区和纳霍德卡自由经济贸易区内,进行独立的招商引资工作,主要借助地方和各自国内力量进行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中、俄、朝三国边境地区财力物力的孱弱,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建设进展缓慢,甚至落后于三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口岸、关税、运价、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协调,次区域合作产生了诸多矛盾与现实困境。毫无疑问,自主开发模式与图们江国际开发项目设立的宗旨背道而驰,缺乏国际合作的联合开发和多国共同开发,图们江区域合作没有任何的发展优势与成功可能,注定了这一模式下的图们江次区域合作走向终结。
为了挽救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吉林省作为参与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的重要省份,积极推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提升规模和层次级别。推动各成员国共同签署了《成员国关于大图们倡议的长春协定》,一致同意确立新的合作区范围,新增了蒙古国东部与韩国东部港口、吸纳了中国整个东北地区,通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GTI战略行动计划(2006—2015)》,期望集中更多的力量与资源支持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此期间(2006年至今),在发挥自主开发积极作用的同时,双边联合开发获得重要进展,特别是以中国主动参与的双边合作取得显著成果。表现在中俄、中蒙、中朝政府主导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且发展势头强劲。具体的,2009年中俄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蒙古国依赖中国建立更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发展紧密的过境运输合作的需求十分迫切。朝鲜积极加强对中国的开放合作,2010年3月达成向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出租罗津港10年协议,提出对朝鲜的黄金坪岛、威化岛和罗先经贸区(简称“一区两岛”)实施中朝两国“共同开发、共同管理”*主要由吉林省负责罗先经贸区的开发,朝方不设管委会主任,中方主任由吉林省经合局副局长担任。。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在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项目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以中国为主导的双边联合开发模式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最终向多边联合开发与多国共同参与的国际次区域合作开发模式转变,真正实现图们江区域的跨国自由贸易区构想。
(一)国际经贸合作的新趋势
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作为一个国际开发项目,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次区域合作机制,而确立的这一机制必须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相继陷入低增长阶段,普遍实施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手段,但政策效果有限,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始终较大*一种观点是在去杠杆化的大背景下,企业急于修复资产负债表,任何宽松的刺激政策都难以推动实体经济的投资扩张,因而整体经济的复苏缓慢。事实上,金融危机的爆发某种程度上是警示发达经济体旧发展模式的失败,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通过显著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与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普遍较快地实现经济复苏。由此导致全球化下隐含利益的冲突愈发明显,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格局进入大变革、国际关系进入大调整的时代。一个突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全球治理的真空状态*全球治理体系,是指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逐渐形成的由70多个国际机构、100多项国际规则构成的解决处理各种争端的体系。。过去由国际组织机构直接解决的问题,现在必须通过元首会谈才能解决,双边机制的作用得以加强。美国急于创造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国际体系,通过贸易保护、逼迫人民币升值等手段解决长期存在的巨额贸易逆差问题,通过加快能源自足能力建设,保证美国经济的全球竞争优势,通过推进部分国家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如TPP和TTIP),提高自由贸易标准,达到孤立遏制中国,确立保持其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在此背景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特别是经济大国,必须高度重视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双边、多边区域经济合作。通过区域内贸易、投资、服务、货币等一体化,促进区域内经济体的紧密联系与融合,降低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带动经济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生效253项自贸区协定*根据WTO有关“自由贸易区”的规定,自由贸易区应理解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主体之间,就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的贸易法规。,新签署25项自贸区协定,自贸区贸易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处于谈判阶段的自贸区协定达到77项[9]58-59。期间,中国加紧了自贸区建设与双边自贸区协定的谈判签署工作。中国已与东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新西兰、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冰岛和瑞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FTA)。并于2014年11月,与韩国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与澳大利亚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在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TZ)后,新批准在广东、天津、福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的自贸区建设与自贸区协定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显然,自贸区建设在提供区域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同时,也在制造新的贸易壁垒。根据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的区域经济合作会增加区域内贸易投资机会,同时因贸易投资转移效应的产生,降低区域外经济体的经贸机会[9]58-59。因此,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必须抓住我国自贸区加快发展与合理布局的机遇,将其建设重点转移到签署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上,转移到在中国边境地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上,以此推动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快速发展。
(二)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
总结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经验,建立科学的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机制,是保障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工作有序快速推进的基础。通过机制建设,在保证参与各方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协调各方各层面的关系,形成一个目标清晰一致的经济体,推动经济体内各构成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功能发挥,实现经济体的有效运行,不断向好向前发展,自发地走到可持续快速发展路径上来。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借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经验,提出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措施。
第一,建立推动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激励机制。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创新大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开发项目的形成、投融资、风险管控、验收奖励机制。
创新项目形成机制。决策投资建设的项目以支持区域的运输便利化为重点,以实现与周边国家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依据,以多边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能过剩行业(水泥、钢铁等)的产品出口需求,以及人口稀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需求,重点支持有利于区域全体成员的国际运输通道,确立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克服蒙古、朝鲜基础设施差、流程欠佳、监管乏力、便利化水平低等不利因素,加快投资建设蒙古乔巴山—中国阿尔山铁路,形成贯穿大图们江区域,以及与周边快速联通的国际运输通道:蒙古乔巴山—中国阿尔山—白城—长春—珲春—俄罗斯扎鲁比诺港和朝鲜罗津清津港。增加投资改善提升已联通的中俄通道、中朝通道、中朝韩日海上联运通道运输能力与性价比。通过中蒙俄、中俄朝的运输走廊,物流走廊和经济走廊建设,降低大图们江区域的交通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方便货物物流跨越各国国境,促进各国贸易的发展。不断整合各国间、各地区间运输标准差异,推动大图们江区域的运输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彻底解决大图们区域交通运输通道不畅的制约问题,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区域一体化水平提升。
创新投融资体制。借鉴丝路基金设立经验,积极推动由大图们江地区参与国中央政府设立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基金,形成必要的资本金储备。在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上,运用公共私营合作制的(简称PPP)创新模式*PPP模式是指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是政府为了增强交通、通信、水电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关系。。由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基金提供部分资金,项目所在国政府提供较大比例资金,控制杠杆比例,吸收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简称“亚投行”)贷款,积极引入主权财富基金、各种银团贷款、私营部门资本的参与,形成所有参与国与项目所在国、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分担项目投资风险和利益回报的共同体,确保投资方的资金安全,项目的顺畅开展。在支持区域内经济活力培育与发展过程中,加强对重点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汽车、电子等重点产业和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设立产业发展配套资金与项目融资增信资金,促进区域内企业的做大做强与跨区域发展[10]87-90。通过建立富有活力的区域投融资体制,推动大图们江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
创新风险管控机制。强调契约精神与仲裁结构的作用,形成诚信与积极作为的政政、政商、商商合作机制。加快建立具有权威的仲裁机构,明确违反契约合同的处罚措施,加强处理国际纠纷与国际问题的制度规则建设,在设立跨国投资项目的伊始,尽可能注明全部的违约事项与赔偿要求。设立一家专门的保险机构解决涉外业务的保险问题,保险机构可由各参与国入股经营,在各参与国的股本中设立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便解决可能发生的违约赔偿问题。
创新验收奖励机制。新设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的奖励资金,采用国际化的方式对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建设项目进行验收,根据项目困难与完成状况,对重要的人员和公司进行奖励。突出社会文化交流对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积极作用,设立奖学金重点资助蒙俄朝等国的官员、公司高管等到中国学习,输出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企业管理方法,为大图们江区域内国家培养互联互通专业人才。支持有关大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的智库建设和国际合作研究,支持区域内的文化交流[11]53-56、青年交流、学者交流、民间交流。
第二,形成保障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管理体制与目标设定机制。结合区域内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客观实际,关切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创新政府的参与机制。
明确中国在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发挥以中国为主导的双边联合开发模式作用,突出中俄蒙和中俄朝经济走廊建设,将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有效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让周边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适时稳步向多边联合开发模式转变。选择有利时点,如大图们江国际大通道建设完成,区域运输、物流、经贸和投资获得实质性发展后,形成多边合作的制度性框架,明确各参与国中央政府在区域开发中的决定性地位。彻底解决大图们江地区自主开发、同质竞争的发展模式弊端,实现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有序、共赢发展。
提升会议的级别,建立国家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确定会议的最高决策地位。从顶层保证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不断推进。加强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的建设性作用,重点落实参与国领导人会晤达成的各项重大协定。扩大东北亚地方政府首脑会议的规模,在包含中国吉林省、日本鸟取县、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蒙古国中央省、韩国江原道基础上,要求大图们区域开发范围内的所有地方政府参与会议,签订相关责任书。积极发挥吉林省在地方政府合作中的常务理事作用,推进长吉图交通走廊建设,发挥中国(长春)东北亚博览会作用[12]145-149,加快中国(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向自贸区的提升转变。通过两个层级的政府官方会议,为大图们江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政府保障,保证合理确定大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点项目与年度目标。确保所列项目的具体性、可实现性与时限性完整,能够清晰划分政府应履行的任务职责;并且设立分阶段的定期监督评价计划与项目进展公示。
[1] 朱显平,隋清江.图们江跨国自由经济区的战略构想[J].世界经济,1998(8).
[2] 吴昊,马琳.图们江区域开发合作20年:愿景何以难成现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3] Christopher W H.Tumen river area development programme:frustrated micro-regionalism as a microcosm of political rivalries[W].CSGR Working Paper 57,2000.
[4] 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EB/OL].中国新华网,www.xinhuanet.com.2013-10-25.
[5] 朱显平,邹向阳.中国—中亚新丝绸之路经济发展带构想[J].东北亚论坛,2006(5).
[6] RTADP.Agreem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ultative commiss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umen river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nd North-east Asia[EB/OL].http://www.tumenprogramme.org,2011-12-15.
[7] 池元吉,李晓.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图们江“成长三角”——关于图们江跨国经济区开发建设的若干思考[J].东北亚论坛,1992(4).
[8] 王胜今,于潇.东北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FTA)的现状与趋势[J].东北亚论坛,2007(4).
[9] 刘运生.国际经贸合作的新趋势与我国自贸区建设的路径选择[J].现代商业,2014(23).
[10] 孙黎,李俊江,董凤双.财政政策促进图们江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J].经济纵横,2015(6).
[11] 王品飞.长白山文化对长吉图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论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5).
[12] 丁四宝.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面临的问题与推进战略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6).
Studies on the Tumen River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New Normal
YANG Dong-liang,WANG Ke-hui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The features of China’s economy “New Normal” can be summarized in economic growth rate,growth pattern,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macro polices.“New Normal”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relations.With the position of the China Peripheral Diplomacy strategic promoted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referred,Tumen river regional cooperation was provided with new force.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umen river regional cooperation,we found that the tri-border area was the focus of Tumen river region cooperation.Due to the lack of internal market scale support and external blocked channel,market and government can not promote the region integration.The early failur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nearly lost the Tumen river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jects,the recent bilateral joint development model led by China effectively promoted regional cooperation,but this pattern should actively turn into multilateral and multinational participation development mode.By analyzing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we suggested on the Tumen river sub-regional coopera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New Normal;Tumen River;Sub-regional Cooperation;Development Mode;Mechanism Innovation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4.017
2015-05-2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2JZD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14YJC790150);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2016XXJD15)。
杨东亮(1980-),男,辽宁清原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王科惠(1991-),女,吉林四平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研究生。
F127
A
1001-6201(2016)04-0104-07
[责任编辑:秦卫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