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社区福利与农村减贫

2016-03-09 14:06:41
关键词:福利村庄社区

毛 刚 强

论发展社区福利与农村减贫

毛 刚 强

发展农村社区福利,是当下中国减贫工作中的重要领域,也是构建相对公平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策略。社区福利的基础在于村庄团结与村庄合作,其基本前提是以农村基层行政改革促进社区自治,村庄作为社区的主体性得以确立、村庄治理得以完善,农村社区实质参与和有效参与机制得以建立。精准扶贫需要将社会目标优先于经济发展目标,社区福利实现的根本路径在于乡村能力得到提升,在于国家资源作为杠杆撬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活力。通过农村社区福利建设,构建中国福利社会的农村行动基础,是中国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面向,也是脱贫攻坚推进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减贫;农村社区福利;社会建设;非货币增收;乡村治理

作者毛刚强,男,汉族,贵州遵义人,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研究员(贵州 贵阳 550025)。

一、建设福利社会是中国当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当代西方的福利国家体制是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后的制度创新。二战后的欧洲,国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甚至担当了主要角色。这种由国家完全负责的福利国家体制为当代社会福利制度奠定了稳定的制度基础。然而,正因为如此,社会政策领域往往成为政治博弈的焦点。为了赢得选民的支持,政党不断扩大社会福利以迎合大众选民的要求,社会福利供应水平越来越高,使得社会福利开支越来越大,财政负担也越来越重,既损害了经济发展的效率,也大大影响了社会活力。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以来,欧洲国家一直面临这样的压力。*参见关信平.社会福利研究(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基于此,吉登斯提出“福利社会”的概念,倡导建设“积极的福利社会”,除了政府外,公民个人和其它机构都应当为这种积极福利作贡献。政府应当与其它机构,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合作共同生产福利。[1]P115-122但是,从理论上,福利社会思想面对新自由主义强大的压力时,没有能够坚守国家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原则;实践层面上,在国家福利供给主体性模糊的情况下,社会在福利生产和供给方面的能力无法有效生长,更没有有效建立国家与社会合作的路径,“第三条道路”亦面临较大的现实挑战。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传统社会迅速瓦解,社会问题亦越来越多。国家虽然在总体福利供应水平上有所提升,但是国家主导的社会政策组织如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出现单位和集团利益主体化、扩张化情况加剧等问题。除了社会政策领域内的问题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中,原有熟人社会能生产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和社会支持系统迅速瓦解,社会碎片化进程加快,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脆弱性大大增加,建设性社会行动的预期越来越不明确,社会福利自我生产与供应的能力瓦解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社会福利生产能力越来越趋弱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社会福祉目标”就变得越来越令人担忧。特别是中国近一半人口生活的乡村,国家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政策水平还很低,以核心家庭为主要特征的原子化程度加剧,熟人社会的互助支持能力极速衰退,乡村生活缺乏保障、缺乏安全、缺乏生活价值的生产与供给,乡村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急迫想逃离的场所,反过来又加剧了社会结构的脆弱性。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全的福利国家”既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方向,发展中国的“福利社会”或者应该成为中国未来福利发展的首要选择。

“福利社会”建设的核心在于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及社会中的团结与合作。中国有建设“福利社会”的社会与政治基础,传统社会特别是中国乡村传统的瓦解虽然在加速,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社会行动原则并未从中国人的思想中消失,群体、集体利益等概念都是福利社会的重要支持;一党领导下的政治制度避免了社会福利成为政治利益集团间博弈的筹码,国家与社会合作基础上的“强政府、强社会”双强格局亦会是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中国的发展不只是要解决工业化、市场化问题,社会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绕过的门槛,而社会现代化建设,基于中国传统和现实,以社会共同利益、公共利益为参与前提及社会行动旨归的公共性重建亦必将成为重要选择,福利则是中华民族公共利益中最大的公约数和可选项;社会原子化进程加快,人们社会生活的无力感和脆弱性加剧,社会行动乏力,美好生活预期遭遇严重挑战,社会信任机制严重欠缺,“福利社会”也正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

中国的社会建设与构建国家与地方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都需要解决社会主体性建设问题,其核心是建立“建设性社会行动能力”。国家主动行动推动社会主体性建设,是在“强国家、弱社会”现实情况下实现社会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公民有序、主动的公共参与的可行推进路径。社会福利为公众参与提供了社会共识、可预期参与收益及现实的参与动力等前提,亦是社会公共性重建的重要载体,通过建设福利能力从而建设社会的自我约束能力,从现实层面来看,亦是中国社会治理所需要解决的社会约束能力。社会建设最基本的单位在社区,公共参与最基本的单位亦在社区。*摘自《贵阳市乌当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二五”规划》,毛刚强,2012。“福利社会”建设亦可从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开始。

二、减贫与农村社会建设要以社区福利建设为基础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的三农问题依然严峻,农村反贫困任务还很艰巨。

一是货币支付要求增大而非农就业机会供给严重不足,获得货币收入必须主要依靠外出务工、经商,农民流动成为常态。[2]P118-120在贫困农村,平均每户就有一个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农村社会结构失衡,社区照顾体系严重欠缺,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问题及农业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社会政策水平低,福利供给严重不足,乡村生活预期面临重大挑战。

二是基于小农生产、生活的现实。十八亿亩耕地要养活十三亿多人口,大田(粮油)作物必须成为主要选择,从粮食安全及市场安全的角度看,种植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只能成为极少数农民的选择,而国家宏观调控及“菜蓝子”、“米袋子”工程等,往往又使得大宗农产品的收益不会太高。同时,在市场及技术领域公共服务水平还很低的前提下,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风险极大,并且市场极易饱和,从全国层面看,通过发展农村种、养业普遍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基本上不可能。从宏观层面来看,发展农村社区福利比发展农村社区产业显得更为实际,也更为迫切。

三是乡村凋蔽状况严重,选择流动到城市成为年青农民的首要选择,他们中的大多数只具有“农民身份”,却不再具备乡村生活所必须的生产及生活技能,不愿、更不能回到乡村生活,一旦未来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城市就业机会供给出现较大短缺,会大大增加粮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重大风险。所以,从国家行动的角度,占中国一半人口的农村发展究竟应该重点发展什么,社区建设应该建设什么,如何让乡村生活更有价值,国家在其中更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反贫困等社会政策领域,国家应该承担更积极的角色,在资源分配上尽量解决城乡均等问题;其次,从“福利社会”和农村减贫视角出发,国家涉农资源投入更应该担当“杠杆”任务,撬动乡村合作、支持村庄组织化建设与治理能力成长,建立社区合作基础上的公共服务与福利生产能力,支持农村人口生活价值与生命意义的提升;再次,通过农村福利发展,重建农村生活价值,将农村生活建设成虽然货币收入机会少,但是是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建立乡村的“召唤能力”,从而支持流动农民管理主要由流出地管理变为流出、流入地共同管理,减少中国的社会风险,并能更大程度上回应经济下行带来的农民不愿、不能返乡所包含的潜在社会风险。从这一视角看,中国农村发展与有效脱贫最为急需的就是建立农村社区福利。

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先提出,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他认为社区是一种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具有价值观念一致、关系密切、出入相扶、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群体。[3]P74-75中国学者对社区的认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作为地域性和地理性代表的社区;相互关联的与相互依赖的网状体;以寻求相互保护及共同福利;社区生活的动力在于自行发现共同的利益及需要与自求解决的办法;作为一个系统的社区;包括地域、人际互动及各种社区关系;共同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较为密切的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的区域共同体。[4]P49综合前人的观点及笔者的研究,对理想状态下的中国农村社区可以描述为:有一定的地域范围、有公共资源及公共设施,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较强的价值认同,内部有显性或者是隐性组织形式、有内生的权力或者权威产生方式,有集体行动和公共事务管理,以村落和村落聚合体的方式存在的农民生产、生活、文化、价值和利益共同体。

而现实中国条件下的农村社区福利,则是指国家通过制度化配置资源为杠杆,以推动农村社会合作为策略,以村庄组织化建设为手段,以村庄治理能力改善为路径,支持村庄组织建立旨在满足农村生活需要、降低农村生活脆弱性,提升农村生活价值、建立农村生活预期,主要通过社区合作自我生产与供给的公共品与私人品的总和。除了国家社会政策领域内的福利内容外,农村社区福利还包括社区生计系统的改善与提升,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与公益设施的建设,社区劳动力交换基础上的社区非货币收入增加层面的就业机会供给,社区认同,互助、互相支持的社区生活,共同的生活环境的改善,良性互动的人际关系、文化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自我生产与供给,社区安全与相互保卫,社区集体行动伦理重构等。

农村社区福利发展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国际的关系、现实社会结构、城乡关系、乡村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下提出的农村社区发展和减贫工作模式,除减贫工作目标外,本质上还将力图回应当下中国诸多结构性重大问题,如农村生活的脆弱性、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会主体性发展、“村庄召唤”能力与流动农民管理、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方式探索、农村发展活力与农村社会稳定,等等。

三、农村社区福利与村庄参与

农村社会行动能力提升在于农民组织化建设,农民组织化建设的基础在于农民合作。农民的合作面向,一是集体向外的合作,二是共同向内的合作,即市场合作面向和村庄生活合作面向。市场合作面向的合作组织,主要指基于各种产业发展目标而建立的农村发展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经济功能是其主要任务,其村庄参与面相对较窄;村庄生活面向的组织,主要指基于村庄生活需要而存在或形成的各种社区组织,既包括国家正式治理架构中的村委会,也包括各种传统组织和新成立的福利组织,如红白理事会、老人协会、用水管理协会等。虽然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但村庄生活面向的组织与市场面向的组织相比,因是回应乡村日常生活需求,没有面向市场的经济风险与治理风险,其参与度更高,运作成本更小,治理更为民主。从农村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村庄生活面向的组织发展是农村社会行动能力建设的重要方向。[5]P112-117

农村社区福利的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社区参与。笔者已经从事了十来年的农村发展行动与反贫困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即是推动农民合作参与。从行动研究视觉看,农民合作参与一定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参与动力与参与机制问题。参与动力可以有五个分析维度,包括参与门槛、参与成本、参与收益、参与预期、不参与的损失。一般而言,只要参与门槛不太高,参与收益大于参与成本,参与预期明朗,农民合作的社区参与动力就基本具备,同时,如果不参与会有损失或其它风险,农民也会积极的参与。农民合作的社区参与,还要解决参与机制问题,参与机制有两个分析维度,一是实质参与,二是有效参与。所谓实质参与,是指社区或者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公共决策能力,公共决策机制对所有的成员参与都提供了管道,不会产生排斥机制;而有效参与则是指社区建立了公平的博弈机制,公共决策的结果能回应不同群体的参与诉求。每一次社区或者是组织决策,总会有一部分人会承担相对而言较多的责任,也会有一部分人利益分配过程中相对占优,社区和组织需要建立动态的利益平衡机制即公平机制,以满足所有成员的参与预期。*摘自《贵阳市乌当区创新社会管理社区工作手册》,内部印刷资料,毛刚强,2012。

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具有较强的社会需求基础,能回应社区参与的动力问题。农村社区福利是以村庄、社区为参与单元,主要通过农民合作来实现的福利生产方式,参与门槛与参与代价都不高;因其面对村庄日常生活所需,回应的是乡村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需要和农村生活的脆弱性,具有普遍性,村庄、社区成员参与收益明显,参与结果可预期。从参与机制来看,农村社区福利建设,需要整个社区成员通过合作以社区集体行动的方式来进行,不具有也不能具有社区排斥,需要建立整个社区的实质参与机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即可回应这一问题;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必须解决社区不同群体的有效参与机制,即社区决策过程中不能“受伤的那一个总是我”, 或者有一些特定群体总是在社区决策结果中占据有利位置(对最边缘、弱势群体的保障除外)。赋权视角、治理视角、社区能力建设视角的农村社区工作正好可以回应这一问题。从国家行动的策略来看,国家涉农福利资源,特别是扶贫资源作为杠杆进入社区,支持社区行动回应社区生产、生活所面临的问题,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社区参与动力、支持社区行动共同体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清理乡(镇)、村关系,支持村庄回归自治,明确界定村支两委工作职责、促进村庄公共决策机制形成,就能解决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有效参与问题。

四、农村社区福利的特征

农村社区福利本质上是福利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宏观视角下中国社区建设与有效脱贫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主体性建设、重构国家与社会合作的重要路径。*摘自贵州社区建设与乡村治理促进会《五年规划指导纲要》, 2008。农村社区福利是在国家资源作为杠杆的前提下,通过国家与社会合作的方式,以提升农村社区能力为主要途径,推动农村社区在合作基础上生产与分配的,主要有以下特征:

合作性。社区福利行动主体角色中,国家担当了筹资主体,相关资源以杠杆的方式撬动社区治理与组织能力提升,在解决社区治理问题与合作难题的基础上,社区具有了集体行动能力,并作为独立的行动单位才能与政府形成良好合作关系,从而与政府一起成为农村社区福利生产的共同主体。

参与性。农村社区福利的生产必须依靠每一位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不管是集资、投工投劳,还是社区成员的自律与互律,是完全建立在社区共同行动的基础之上的,需要所有的社区居民都对其有贡献,离开了村庄参与,就不可能有社区福利的生产与供给。

整体性。农村社区福利是以整个社区作为生产单位,又是以整个社区作为社区福利的享受者的,社区福利的生产源于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生活的共识,整个社区是一个完整的行动单位,社区每个成员既是福利的共同生产者,也是福利分配中无差别的享受者。

公共性。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传统日渐式微的农村社区,传统伦理很难成为社区重建的伦理基础。社区福利的生产,需要通过新的利益共识下的公共决策。社区利益共识既包括集体目标共识,也包括行动原则与管理原则共识。行动原则和管理原则共识往往都是以村规民约、社区法律、管理制度等形式出现的,社区治理能力必然增强;社区行动的管理及社区生活的约束,都会以社区共识基础上的契约形式出现,契约约束及基于熟人社会的软约束机制同时并存,共同构成了社区公共性的基础,也是农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必然结果。

公平性。社区合作是农村社区公共参与的基本内容,也是社区福利生产的基本保障,都是以社区群众自愿作为前提的。基于社区福利的社区公平,包括社区群众在福利生产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承担的公平性,福利分享结果的公平性,社会报酬机会分配与社区成长机会分配的公平性等。社区公平的社区福利生产,本身是社区自治的内容,一旦社区群众觉得被不公平对待而拒绝参与,社区福利的生产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社区福利的生产与分配。

道德性。虽然有各种形式的管理制度支持农村社区福利的生产与供给得以进行,但并非所有的社区都能够有强制力作为保障。作为一个生产、生活、文化、价值共同体,社区本身并没有太多强制力即硬约束能力。农村社区往往是熟人社会,基于中国传统的面子、关系等因素往往会成为约束村民行为的重要手段。

互助性。互助本身就是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农村社区福利很大程度将通过社区互助来完成。农村社区福利的互助性体现在下述领域:劳动力的互换以支持解决货币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合作建立对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照顾,现金及其它财物的互借互换,建立社区互助为基础的灾害管理系统并作为社区公共生活的一部分。

保障性。有保障的生活是有价值的生活的基础,农村社区福利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农村生活的保障,以支持农村生活的脆弱性和社会政策水平低下的问题解决。国家在社会政策领域内的行动往往具有结构性,刚性较强,较难回应社区弱势群体的差别化需求,也较难回应临时性需求,建立社区层级的保障机制,恰好可以弥补国家社会政策领域中的不足:国家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兜底,通过和社区合作建立弱势群体的社区服务需求兜底,是在中国现实状况下回应政府在相关领域能力不足的有效策略。

地方性。推动农村社区福利建设,虽然是国家行动,但每个社区作为独立的生产、生活、利益、文化、价值共同体,其内部结构、面临的问题却极可能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不同区域的文化、宗教、传统亦会有较大的差异,作为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农村社区,由于自然环境、水热条件的差异往往导致耕作制度的差异,也会使得社区福利生产与供给的内容有较大的不同,所以,不同社区的社区福利的内容会存在地方性差异。

一致性。虽然农村社区福利的内容存在地方性差异,但对于政府行动而言,却可以建立农村社区福利推动的一致性,包括:1.国家角色的一致性,即国家资源投入为杠杆作为策略的一致性;2.国家政策支持体系的一致性;3.国家与农村社区合作关系的一致性;4.支持农村社区能力成长的方法的一致性;5.社区公共参与及公共决策过程的一致性,等等。

非稳定性。农村社区福利的内容,是以农村社区为行动单位、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形式进行推动的,其基本着力点是回应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并通过社区互动形成共识的。但随着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社区生活的需求会不断产生变化,社区福利的内容也必将随之进行调整;同时,随着国家财政能力的逐渐增强,对社区福利的支持也将随之变化,需要通过社区行动来回应社区服务及福利需求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化,都将影响农村社区福利的生产与分配出现非稳定的特征。

五、农村社区福利指标系统

农村社区福利建设,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作为社区福利建设的行动框架结构和评估系统。笔者尝试从行动研究的经验出发,初步提出如下指标建设体系。但农村社区福利建设是以村庄为基础、以社区为本的方式进行的,社区参与是不能忽略的重要环节。所以,框架指标体系从一定程度上讲,只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同的农村社区福利指标体系与村庄行动方案,都需要农村社区工作者与社区共同讨论制定。特别是指标体系中的质性指标的设定,还需要最大限度的结合地方性知识和社区传统进行。

(一)物质与生活条件改善(量化指标系统)

。现金收入的增减变动

。粮食增、减产变动

。禽、畜养殖增减

。住房面积变化

。公共设施的数量变化:水(饮用、灌溉)、电、道路、其它公共设施

。营养水平的变化,如动物性食品(肉、蛋、奶)占膳食中比例与频次

。家电产品与交通工具

(二)村庄认同度(质性指标系统)

。对村支两委评价

。村庄选举的参与

。与周围社区的对比性评价

。对村庄人际关系的评价(诚信、互助)

。对村庄组织的了解及参与情况

。对村庄活动的参与

。村庄交往及人情往来

(三)生活环境的改善(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卫生设施与排放物处理(厕所、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与处理)

。村庄能源系统(生物能、沼气、化石能源、电)

。公共卫生

。家庭卫生

。村庄促生活环境改善的措施与行动及参与、认同

(四)村庄公共生活(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频次与参与度

。村民对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议题的了解与认同

。 “一事一议”的内容及执行情况

。村庄的公共场所的建设、管理与使用

。村庄文体活动频次、满意度、参与度

。村庄文体组织数量、工作范围、参与、参与满意度

(五)村庄安全(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灾害预防及回应设施、制度与参与;

。村庄盗窃及其它刑事案件的预防及实际发生;

。村庄组织在村庄安全方面的工作及村庄参与程度;

。未成年人乡村生活的保护与支持措施;

。村庄调解及矛盾预防机制

(六)伦理与生活价值(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村庄组织在伦理层面的行动与村庄评价

。对越轨、失范行为的预防及惩戒制度与措施

。伦理行为的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方案与措施

。“三关组织”即老人组织、工会组织、儿童关爱组织的运转及评价

。和睦家庭与和睦社区

。村庄生活预期

(七)村庄公共服务供给(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村庄公共服务组织与制度、内容、决策方式;

。公共服务的资源来源;

。公共服务的成本核算、分担

。公共服务的村庄参与,包括投工投劳、集资、投料、土地协调等

。公共服务的覆盖率、满意度等。

(八)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量化与质性指标系统)

。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的共识能力

。社区服务组织的数量和工作能力

。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社区支持与保障

。社区服务与社区照顾系统的成本分担机制

。流动人口的社区联系与支持等

六、非货币增收——反贫困与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另一种视角

从农村社区发展的角度看,农民的货币增收面临较大的问题。有七、八亿留守在家的农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转移出去。中国人均耕地也就只有两亩多,从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来看,要从这两亩左右的耕地当中大幅度解决货币增收问题,是极不可能的。同时,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市场能力、技术能力和信息能力存在不足问题,在此前提下,各个区域内政府主导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随之带有较大盲目性,虽然个别地方有成功的例子,但类似的例子是不能推广、也是不能大面积复制的。所以,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央不宜将农民的货币增收作为考核基层干部的主要政绩指标,农村建设与脱贫工作中的农民增收问题,需要有新的认识角度。我们认为,以社区整体福利增加为目标,考虑农民的非货币增收,推进乡村生产与生活的全面建设,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减贫大业而言,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村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设施的状况亟待改善,农民的私人物品(包括住房及生产、生活工具等)拥有量不足,乡村的生产、生活服务严重短缺等现实问题,都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农民的货币支付能力严重不足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原子化状态逐渐加剧,以往通过劳动力互换、合作的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货币支付方式所取代,但农民的货币支付能力整体上又极为欠缺,而同时,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大量的公共事务又没有能力进行管理。对农业生产投入的计算也完全按货币投入方式进行,这就更大程度的忽略了劳动力组织投入公共设施建设的行动维度,从而加重了乡村生产、生活面临的困难。这些问题,与乡村社会变化有关,也与国家政策与行政行为有直接关系。在人民公社时期,大量的劳动力被组织起来,以极低的货币投入,建设了大批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这也是实施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大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人民公社时期乡村生产和组织方式的梳理,加上对贵州贫困地区乡村发展状况的调研,我们提出了农民非货币增收的概念。所谓农民的非货币增收,指不以现金收入增长为主要指标,而是以乡村社区不需要通过货币支付而达到的公共品供给量的增加,私人生产、生活用品的丰富,乡村生产、生活所需要的服务增加为主要考察内容的农民增收方式。

非货币增收的实现途径是社区合作,主要从三方面进行:一是通过推动乡村劳动力的组织,实现劳动力物化的聚集效应;二是通过村庄及村落聚合体内部的分工,实现乡村生活用品的增加和乡村生产、生活所需的服务增加;三是通过乡村内部的合作与协作,乡村自办文化活动,提供乡村所需要的,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加乡村生活的价值。

非货币增收是传统重新发现与当下探索创新的互嵌。过去农村建房过程中以劳动力互换、劳动力支付的方式如果继续保持,对于当下农村建房而言,可以减少货币支付近一半,是典型的非货币增收实现方式;“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是国家资源撬动农民通过劳动力合作实现劳动力物化,提升农村公共品享有量的重要尝试;农民合作分担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成本,建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社区照顾机制,对于外出的人而言,用极少的货币支付就解决了家中照应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使外出打工者更放心的在外务工,另一方面,对于出不去的村民而言,又能增加社区就业和获得现金收入的机会,同样实现了农民的就业与增收;通过村庄内或者相近村落(村落聚合体)的协作与分工,如编织能手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编织服务,他的农活可以由使用编织产品的人来进行,豆腐制作者、木工、石工等都可以用类似方式,不需要通过货币支付,实现服务与产品的互换;笔者和笔者所在的团队在调研中也发现有些村庄,通过村民少量的集资和大量的参与,村庄自办了晚会和运动会等方面的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大大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使得农民不用出村就能看到乡村生活的舞台再现。这些内容,成为村庄生活价值构成的重要部分,是村庄人非常乐道的快事,这与城里人花几十、几百甚至更多的钱去观赏各种演出所得到的内心满足是完全具有可比性的。以上,是理解农民非货币增收的重要途径,亦是中国农村社区福利自我生产的重要向度。

结语

中国脱贫攻坚已处于关键阶段。虽然三十年来中国的减贫成效举世瞩目,但中国减贫的成效主要来自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扶贫工作本身对减贫成效的贡献却不是太大。 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真正意义上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需要对当下中国的贫困问题重新认识。长期以来,农村贫困被简单理解为农民收入低,贫困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被简单化约为经济发展甚至是农民增收问题,农村反贫困行动策略也被简单理解为发展产业“让”农民增收的策略。但事实上,农村的贫困问题不是简单的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低的问题,更加体现于乡村生活更加脆弱、乡村公共事务管理更加缺乏、乡村社区服务和社区照顾系统更加短缺、乡村生活价值和生活预期更加缺乏的问题。从减贫新路探索的角度来看,建设社区福利系统,从公共事务管理有效、社会服务体系完善、互助互帮机制重建等路径出发,将农村社区建设与减贫工作推进相结合,是减贫策略和机制创新,特别是精准扶贫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1][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

[3][德]费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胡申生. 社区辞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5]毛刚强.新农村建设:农民组织化还是村庄组织化[J].中国乡村发现,2007,(5).

责任编辑:陈 刚

OnDevelopingCommunityWelfareandReducingPovertyinRuralAreas

MAO Gangqia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ommunity welfare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he on-going Chinese poverty reduction as well as a crucial strateg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relatively fair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foundation of community welfare is village unity and cooperation, whose prerequisite is community self-rule through a reform of grass-roots administration. In this process the subjectivity of village as a community should be established, village management should be improved, and a mechanism for substantial and effective rural community’s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formulated. The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places social objectives over economic development ones, for which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community welfare is the improvement of rural capability and the use of state resources as a lever for the capacity and vigor of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poverty reduction; rural community welfare; social development; non-currency income increase; rural management

C91

A

1003-6644(2016)02-0065-11

猜你喜欢
福利村庄社区
玉米福利
社区大作战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当代陕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8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村庄在哪里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清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