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战略的提升

2016-03-09 08:36高连和教授
国际贸易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非投融资集群

高连和 教授



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战略的提升

高连和教授

中国开展对非洲的“集群式”投融资,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客观表现,也是非洲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求。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多种制约,迫切要求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探索并创新集群式“走出去”发展的道路。目前,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理念思维与战略制定能力不足。提升“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战略,将是开拓非洲市场、发展面向非洲的开放型经济的首要选择。

一、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标位

(一)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的不足

我国已在包括非洲在内的许多国家进行了“集群式”投资,以浙江为例,已经在海外建立的20多个营销型“中华商城”和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中,设在非洲的不仅数量少,而且都是传统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投融资(事实上以对非洲投资为主,对非融资微乎其微),产业对象处于低端价值链上。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和浙江省各级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但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的投融资只是一种“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为原则的政府扶持下的企业自发性对外单边投资行为。可见,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缺乏积极有效的战略高定位和行动强指导。只有全面再认识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的战略意义和重要性,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战略的层次,才能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的定位

未来中国对非投融资要以“基于双边、构建多边、着眼全非”为基准,全面提升“集群式”对非洲投融资战略,具体地表现为:(1)从目前的自发性企业战略上升到未来的有组织性政府战略;(2)从目前的低端价值投融资战略上升到未来的高端价值投融资战略;(3)从目前的单边独资投资战略上升到未来的双边投融资合作战略;(4)从目前的传统产业领域的一元化战略上升到“传统+新型”产业的多元化战略。并以此为目标,企业、区域(政府)、国家和非洲层面都应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制定对非投融资战略的相应规划,不仅要将一般的制造业,还要将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产业、新能源开发、现代服务业等列为规划的重要内容。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机遇

(一)中国实现“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新启程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与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国内和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愿景与行动》)。在《愿景与行动》中,虽然很多非洲国家没被直接包括进去,但也是“一带一路”延伸国家。其中几次提到亚欧非,也就明确将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区域之一。现在中国在非洲所做的跟“一带一路”的方向完全一致。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和工作可以称为非洲版“一带一路”或小型“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非洲就在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小企业“集群式”在非洲扩大投资和拓展市场提供了的新机遇。

(二)非洲加快工业化进程对中国的新需求

非洲大陆经济发展现正处于上升期,而工业化和城市化只处于起步阶段。世界银行《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称,非洲在保持了近10年稳定增长态势的基础上,还将有望迎来长达20年的增长期。非洲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经济快速成长的非洲也将很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非洲有强烈的工业化诉求并付诸积极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洲大陆的绝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清晰的国家工业化发展道路,非盟组织对非洲地区工业化发展也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同时,非洲中产阶级队伍逐步扩大,内需旺盛,产生了工业化发展的强大内部动力。但是目前非洲大陆工业化程度十分低下,不包括南非在内的整个撒哈拉以南40多个非洲国家只拥有全球制造业的0.5%,而中国制造业已占全球制造业的22%。非洲长期受中国无偿援助和友好合作,视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承认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对非洲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看重中国的巨大市场和对非洲的投资势头,乐意接受将非洲纳入到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当中,欢迎中国参与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中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非洲转移持积极态度。尤其期待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和农矿加工业等制造业,加大投资和技术转让力度,以及在促进非洲区域一体化方面给予更多关注和积极参与。而中国如浙江以中小企业集群为主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的资源、环境等要素硬约束,正好可以通过“集群式”向非洲转移来摆脱。

(三)中非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契合

中非已走过了半个世纪不断深入合作发展之路,近年来正进入构建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非洲是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中非经贸关系已进入以投资为引领的新阶段。正如国家前主席胡锦涛所说,“扩大投资和融资领域合作,为非洲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是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首要任务。

中非合作是国家长远战略的支点,非洲是中国走向世界的跳板。中国要从现在的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大国变成世界强国,必须要按照“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包括非洲在内的沿线国家开展投融资合作,构建新型中非投融资战略伙伴关系,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对非投融资的积极推动者和直接受益者,加快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向外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也给非洲各国带来更多实惠,促进中国与非洲的共同发展。而中国包括浙江的集群式对非投融资合作不仅是中非投融资合作的新形式,而且具有多重优势和“集群+合作”双重效应,比单纯的对非投资更符合中非长远的“平等互利、共同发展”战略愿景,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开展基于构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投融资全面开放合作。

三、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挑战

(一)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自我挑战

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面临的自我挑战主要表现为:中小企业对“集群式”对非投融资的思想禁锢与思维定式、战略认识不够与战略制定能力不足、体制机制弊端与创新创业活力缺乏等;国家缺乏对非投融资的前期规划和指导,我国政府虽然对对非投资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采取了多种措施着力推动,但一直没有制定统一的、全局性、系统性的对非投资战略规划,更没有分地区、分国别和分行业的具体战略规划,导致了对非投资战略方向的不明确、投资项目的盲目分散短视、投资内容的同质重复浪费和投资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等;国内省份对非投融资的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如目前国内各相关省市区为了在“一带一路”(也包括“一带一路”沿线的非洲国家和“一带一路”延伸到的非洲国家)建设中抢占发展先机,力求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该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区抢先制定的“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国际挑战

近些年来,中国与非洲经贸关系的日益密切,加强了西方大国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中非经贸合作的逐步扩大和加强被视为对其在非洲既得利益的挑战,基于战略利益和安全考虑,西方大国不仅纷纷加大了对非洲的关注力度,而且不约而同地实施了力图主导非洲地区事务的战略举措,调整了对非政策,加大了对非洲的投入和拉拢力度。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强对非洲的关注力度,并加快了对非洲的投资速度。相对于中国,一些西方国家曾为非洲国家的前殖民宗主国的余力未断,对非洲仍有很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影响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分别具有传统优势、语言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等。可见,中国面临的对非投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舆论环境也日趋严峻。在如此竞争大环境下,要提升“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层次的阻力和难度极大。

(三)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当地挑战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投融资,在当地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投融资经营环境和多类风险。其一是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虽然近些年来非洲大陆的政治安全和法律建设环境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依然存在较多的诸如地区政局动荡、区域恐怖组织蔓延、中非经贸摩擦开始政治化、个别持否定态度的非洲国家政府或反对派负面影响、政府官员腐败、损害市场公平等政治和法律风险。其二是经济风险。绝大多数非洲国家过分依赖资源产业,经济结构单一,经济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服务业基础薄弱,经济缺乏长期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不能满足在非投融资企业长期快速成长对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国际社会对非洲投资来源国的增加和投资力度的加大,非洲国家开展国际经贸投资合作的选择范围和机会大大增大,非洲国家引进外资的政策出现了新动向,纷纷增强了博弈能力,提高了国际经贸投资与合作的门槛;非洲当地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劳动技能较差、劳动力素质低下、培训难度大,非洲国家劳动力普遍不适应高强度的工作,但工会势力强大,对薪酬要求高,部分国家的员工待遇要求远超中国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劳资纠纷增多,劳动力问题已成为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三是文化风险。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除了政治经济体制、语言不同外,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相差甚远,中国企业不能完全融入当地文化。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对非洲投资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当地文化和思想理解不深入导致的公司发展道路与经营策略偏差、经营发展策略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导致投资的失败、产品营销内容和手段与当地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相冲突而导致民事甚至刑事案件等。

四、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策略

(一)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本国自强策略

紧紧围绕如前所述的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定位,中小企业及集群组织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契机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创新能力,研究制定“高、大、上”的“走出去”(投资非洲)、“引进来”(非洲融资)的企业战略,合理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对非投融资新路子,确保对非投融资的稳健、扎实、可持续发展。

国家宏观层面和省市区中观层面都应尽早制定统一的对非投融资总体战略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制定非洲地区或国别投融资战略规划、非洲行业投融资战略规划,明确对非投融资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措施、效益指标、地区(国别)分布、行业分布以及各类行为主体的分工协作等一系列完整内容。制定的这些对非投融资战略规划,是一个对非投融资协调体系,应能鼓励跨地区、跨部门合作,反映各类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另外,国家应加快完善对非投融资的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和法律,健全对非投融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建立和完善对非投融资企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如风险预警和风险补偿机制、技术和信息服务、培训和咨询服务等。

(二)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国际合作策略

积极构建对非“集群式”投融资的国家间战略合作的环境和模式,形成亚欧非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的大格局。一是我国政府应加强对中非投融资合作的客观、准确的宣传报道,通过及时公布符合国际惯例的相关具体数据,举办中非合作高层国际论坛、专题研讨会,推广中非合作成功经验等方式,营造有利于中非投融资合作的国际舆论环境。二是以互利共赢发展原则为基础,加强对非投融资的国际合作,甚至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建立多样的中非投融资的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模式,构建稳定、安全和优惠的中非投融资双多边工作与经贸合作机制,争取东道国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优惠、审批等多方面的支持,形成一个更为稳定、安全和优惠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三是积极参与和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非盟组织等国际(区域)组织在中非投融资合作中的作用,通过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投资体制,以及国际惯例和国际投融资协同政策,不断加大国际协调解决对非投融资问题的力度。

大力发展服务于中非经贸和投融资合作的“主力平台”,扩大中非投融资合作,增强非洲各国经济的“造血”机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现中非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一是继续发挥、加强和扩大中非基金的作用。不仅要创新中非基金的投资模式、扩大中非基金的投资范围,而且要强化对非洲各国政策法规、经济发展、产业行情、市场信息等的分析研究和投融资咨询与管理,把中非基金发展成一个集投融资、投融资咨询、资产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的资金管理平台。二是除了扩大中国作为区外成员国在非洲发展银行和非洲发展基金中的作用外,还可以新成立中非政策性开发银行,复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政策性银行的丰富经验,应用开发性金融基本原理,结合非洲当地实际情况,支持非洲国家完善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创造投融资机会,吸引投融资合作,破解非洲发展融资难题。三是适时建立和发展中非合作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外国债券”“欧洲债券”“非洲版股票”等方式拓宽中非企业合作的融资渠道。

增强中非企业间、对非投融资企业间的战略合作。中非企业或中国对非投融资企业双方或多方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应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进行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战略谋划,在战略分析研究、战略规划制定、战略执行控制、战略转变调整等战略实施全过程,开展战略目标、战略方式、战略范围、战略重点、战略形式、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等战略内容的全面合作创新,以产生协同共赢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和费用,提高生产经营和分配效率,增强合作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的当地融合策略

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应积极注意与非洲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中国在非“经贸合作区”和“中华商城”模式之所以具有较好的示范效应,是因为其立足点都顺应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想要真正地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战略制定上,不仅应考虑中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和差异,而且也应考虑非洲国家政治经济走向、体制变革与中长期发展战略等因素,把其融入性作为对非投融资战略制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在项目选择上,应优先考虑非洲国家社会经济规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开发的地区,尽量将企业发展的规划融入东道国的发展规划中。在投融资方式上,一定要打破单一的中方独资的局面,千方百计让非洲企业通过合资、合营、合作、联合、联盟等多种方式柔性融入中国在非的投融资当中,形成中非企业投融资合作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其对中国企业的原有“旁观者”态度,增强其“主人翁”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性。另外,在加快对非洲国家的产业和技术转移过程中,应为非洲国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尽量吸纳当地人员并进行文化、理念等“融合”培训教育,增强当地员工对中方工作要求的适应性,以此提髙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减少自我封闭运营所带来的风险。

总之,中国对非洲“集群式”投资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并有加速扩大和发展趋势。实践证明,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是中国加快“走出去”战略步伐的一种好形式,但其在战略层面尤其是对非洲开放性融资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和缺陷。因此,全面再认识和提升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的层次很有必要。只有正确判断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战略提升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采取本国自强、国际合作和当地融合等多类“战略提升”策略,才能实现中小企业“集群式”对非投融资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升中国产业海外集中度,发挥对非投融资集群效应,降低“走出去”发展成本和风险,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走上一个新台阶。

[本文系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4FZZX05Z)。]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非国际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责任编辑:周明)

猜你喜欢
中非投融资集群
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与中非合作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