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中的暴力叙事

2016-03-09 06:35蔡晓骝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暴力

蔡晓骝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中的暴力叙事

蔡晓骝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获得商业成功之后斩获无数奖项,曾经一度成为中国儿童的主要“精神消费产品”,在各大主流媒体轮流热播。但是这部动画本身存在着不少问题,充斥的大量暴力描写,容易被成人世界所忽视,却可能对儿童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喜羊羊与灰太狼;暴力;人文关照

在成人世界的影视作品中,暴力描写作为一类吸引眼球的重要元素,常常成为影视作品大力渲染的部分。尤其在电影的动作片中,暴力描写甚至构成了作品的主导性视听语言。然而,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群体来说,影视中的暴力镜头无疑具有直接或潜在的负面导向性。所以,在一些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受众对象的动画片的“设计”过程中,对暴力部分的处理要非常谨慎,甚至完全取消。然而,或是出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或是由于编导人员的认知缺陷,中国的动画作品中的暴力描写却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在当下社会环境中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动画作品中出现的暴力描写,一般是披着“合法”的“道德”外衣呈现出来的,这也是其常常被成人世界所忽视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儿童来说,这种“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失效的,由于儿童(尤其是低幼儿童)尚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初期,其身心活动容易受本能冲动的驱使,比较容易被动画中具有刺激性的暴力行为或暴力语言所吸引,甚至对其加以“模仿”和“学习”。如果说像《大闹天宫》(1961年出品)、《葫芦兄弟》(1986年出品)、《黑猫警长》等中国传统动画中的暴力描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时代局限性的话,那么中国当下动画作品中的暴力因素,则在很大程度上带有吸引眼球、刺激感官的“价值诉求”。在这方面,《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可以说就是一个典型。

影音作品,尤其是在电视等大众传媒上播放的作品,其先天就背负了传播积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于一部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群体的动画来说,人文关怀和教育促进更应该是娱乐背后的首要价值指向。然而,在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的潜规则的广泛渗透下,传媒领域也很难做到不受影响。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这方面似乎有着明显的不足。该动画在寓教于乐的“合法”形式下,自觉不自觉地掺杂了太多的语言和身体暴力,甚至还包括一些不健康的社会和人际关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正向度的价值观引导。有人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全集中出现的暴力事件进行了统计,发现灰太狼一共被红太狼的平底锅暴打过9544次,被喜羊羊捉弄过2347次,被电过1755次,被食人鱼追过769次……如此高频率暴力事件的重复性出现,本身就带有视听暴力色彩,更何况它所展现的情节和内容本身也是暴力性的。可是在很多成人的眼中,《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动画似乎显得生动活泼、机智有趣,这其实是成人凭借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认知心理对动画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了“合理化”的结果。但是如果换个角度,从儿童自身的心理角度来看,这种“合理性”很有可能是失效的。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于前运算阶段(2 -7岁)的儿童只能借助于表象进行思维,还无法进行真正符合逻辑的推理。也就是说,他们从影视作品中看到或听到的暴力行为或暴力语言,就是暴力事件本身,而无所谓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儿童社会角色的扮演以及语言行为模式的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实现的,由于学前儿童无法将影视作品中的虚拟环境与现实环境区别开来,因此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任何角色互动,都可能会成为他们的模仿对象。尤其是那些反复出现的暴力语言和行为,更容易强化他们的模仿冲动。鉴于中国国情,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其行为方式和语言方式的习得,除了父母长辈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模仿影视作品。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出现的高频率暴力事件,对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难以估量的。

一、“家庭”暴力

在剧情设计方面,《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家庭单位即是灰太狼一家:由老公“灰太狼”、老婆“红太狼”以及儿子“小灰灰”,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人家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当前中国家庭结构的反映。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很可能把这一虚拟的“家庭”看作是现实家庭的一种投射,从而对其中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行“对号入座”乃至进行“角色扮演”。但动画创作者恰恰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对这一家人的关系处理上显得过于武断和草率,问题集中表现在老婆红太狼对老公灰太狼的态度上。灰太狼几乎每次回家都要遭受来自老婆红太狼的无理辱骂与“平底锅”暴力,这种语言与身体暴力事件至少出现在《喜羊羊与灰太狼》八成数量的节目中,其中又有五成节目会发生两次以上的“平底锅”暴力。对于灰太狼挨打的原因其实也值得反思。红太狼因为灰太狼没有抓到羊而对其施暴的情况其实只占到三成左右。而更多的时候,红太狼都是因为非常琐碎的事情或心情不好无端怪罪于灰太狼而大打出手。也就是说,红太狼打灰太狼很多时候是缺乏正当理由的,它只不过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发泄。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迁移与行为归咎模式。另一方面,面对红天狼的暴力行为,灰太狼又总是逆来顺受,从不反抗,这种暴力行为的主客双方又因此带上了“施虐”与“受虐”的病态心理色彩;从社会学角度看,红太狼的行为无疑属于典型的家庭暴力。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红太狼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批评、否定、羞辱灰太狼,骂他毫无用处,但是灰太狼在所有的动画形象中几乎是最为“努力”和最有“恒心”的:在捉羊方面,灰太狼可谓不择手段,挖空心思,不断创新,又屡败屡战,这些品质似乎又带有正面色彩,这也使得灰太狼扮演了一个矛盾角色。作为动画中最主要的反面角色,如果说“灰太狼”所遭到的来自“羊族”的“暴力反击”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的话,那么它所遭受的来自红太狼的“平底锅”暴力,则始终带有一种“非理性”的“家庭悲剧”色彩。一种缺乏合理性的暴力使用,会对儿童的认知造成困扰,使他们无法区分该暴力是否正当。尤其是动画中红太狼并没有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受到过任何合理和有效的“惩罚”,这就更加容易误导儿童去不自觉认同红太狼的家庭暴力行为。另一方面,灰太狼对红太狼的无休止妥协,似乎形成了一种看似和谐实则充满了不平衡、不合理、不健康的“夫妻关系”——红太郎似乎还会不经意间表现得出对内心向往的一个更加英俊有才的“第三者”的崇拜,这种关系固然可以制造出一定的喜剧和讽刺效果,但其带来的消极意义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事实上,《喜羊羊与灰太狼》中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已经对不少中国儿童的身心成长带来了一定负面效应。2010年5月份“亲子论坛”纪录了两位母亲的真实心声,或许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案例一:

“儿子4岁了,最爱看动画片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嘴里时不时的唠叨着:‘老婆吃刷羊肉了……’,‘看我怎么收拾你……’。而且乱扔东西,经常和大人示以武力。最开始我还不太清楚怎么回事,后来那天我陪他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才发现,这不都是从这学的吗?我就开始和孩子姥姥说不让他看这个动画片了,太暴力了,孩子学不到好。姥姥说她这样试过,但不让他看,他就打姥姥,打电视,真是头痛死我了……”[1]

案例二:

“我儿子看了后说:我以后不结婚了,我怕我老婆打我。……我儿子还让我不要上班了,说红太狼就是在家时什么都不做,都是他老公做,所以让他爸爸一个人工作就可以了……”[1]

案例一中的小男孩处于学龄前,尚无法区分动画中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不同,其行为完全是在模仿“狼家庭”中的“语言”和“行为”暴力,并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扰。案例二中的男孩受灰太狼与灰太狼之间不良婚姻关系的影响,从小就有了“恐婚症”,并对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工形成了明显偏见。也许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得到纠正,但是该动画一开始就给孩子种下的是不健康的种子,这着实不能不令人担忧。

二、“被合理化”的暴力

如果说“红太狼”的家庭暴力带有很强的“非理性”色彩的话,那么在灰太狼进攻羊村,以及羊们的反击战中所使用的各种暴力手段都被“合理化”了:狼的暴力源于狼凶残的本性,羊的防卫暴力出于生存的现实需要。然而,这种“合理化”的解读只对成人以及年龄较大的儿童有效,对学前儿童则基本无效。上文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尚不能有效区分影视画面暴力的正当与否,他们看到的暴力就是暴力行为本身而没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

我们知道,虽然日本动画也有很多暴力成份,但日本对动画的管理是非常制度化的。如日本动画片按受众者的年龄段可以划分为“全龄型动画”、“15禁动画”和“18禁动画”三类,并会在片中植入“安全注意提示”进行宣传,以体现动画出品方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责任。而我国的动画在这方面显然做得远远不够,中国在短期内也还没有国产动画分级制的计划,广电总局动漫产业研究员宋磊也说:“(中国)电影、电视等都没有实行分级制,社会大众也普遍不知道什么是分级以及怎么执行分级。”[2]

由于缺乏硬性的法制规范,目前我们对国产动画道德价值的诉求也只能提到职业道德层面,要求我们的动画创作者和制片人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有充分了解,虚心请教儿童教育或儿童心理专家,尽可能在动画的各种“尺度”方面进行深入考量,既不能高估了儿童的理性判断能力,更不能低估了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模仿能力。

由于儿童语言和行为的习得很大程度上都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尤其是学龄前的低幼儿童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分能力不是很强,对于所看到的、听到的影视作品中的信息,都容易轻信并加以模仿。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除了要尽可能减少暴力镜头的出现频次外,还要尽可能降低动画中暴力行为的可模仿性。比如红太狼的“平底锅”暴力就比较容易模仿,因为平底锅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儿童很容易就可以找得到“道具”。此外,《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出现的玩火、玩炸药、玩刀刺、高空抛物、高处跃下、潜水等“危险行为”,也都具有一定的可模仿性,而动画中的一些恶作剧、欺负同伴等“不良行为”,更可能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行为模式。所以,仅从技术手段上讲,将某些具有暴力色彩的情景虚拟化,尽可能与现实生活来开距离,降低可模仿性,或许也是避免暴力语言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的方法之一。[3]

三、“后果被淡化”的暴力

除了大量的赤裸裸的暴力描写之外,《喜羊羊与灰太狼》还常常会过分淡化暴力事件的后果。比如灰太狼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折磨”——从高空坠落、被炸弹炸飞、遭受电击、被恶鱼追咬等等,最后基本都是毫发无伤地“重新回来”,而它那句“我一定会回来的”的口头禅,几乎成了灰太狼的标志性语言。这种不真实的描写尤其容易给低幼儿童带来认知上的误导,因为他们会误以为影视作品中的暴力行为是“安全”的,从而加以大胆模仿。比如2003年2月,浙江临安一名4岁男孩模仿“奥特曼”,从六楼窗户跳下,所幸只摔断左腿;2004年12月,上海4岁男孩青青同样是模仿“蜘蛛侠”从五楼阳台纵身跳下,差点丧命;《还珠格格》播出时,也有小孩模仿小燕子从楼上往下跳……由于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暴力情节而直接导致重大人身伤害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其有。2013年4月6日,江苏东海县小哥俩冉冉(8岁)、浩浩(5岁)和同伴顺顺(9岁)因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进行“绑架烤羊”的游戏,导致小哥俩被严重烧伤。后《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制作公司也被告上法庭,并承担了相关民事责任。对儿童来讲,他们之所以敢于大胆模仿,是因为影视中的“暴力行为”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他们想当然的以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结 语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打造民族动画品牌、彰显动画的原创动力方面,无疑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其中包含的暴力因素无疑是与人文关怀的宏观原则背道而驰的。人文关怀要求动画作品有积极的精神诉求和深层的价值导向,而不能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面。中国的动画要关注中国儿童的生存处境与精神状态,应本着传承大文化、传播正能量与教育新一代的精神,以严谨、负责、谦逊、求实的态度去创作和构思,不断打造出能够寓教于乐、娱乐身心、引领儿童健康成长的的动画佳作。

参考文献:

[1] “亲子论坛”[EB/ L].http:/ / club.baby.sina.com.cn/ thread -2383881-1-1.html.

[2] 国产动画暂无分级制计划·内容审查细则年内出台[EB/ L]. http:/ / www. cqn. com. cn/ news/ whpd/ zjsh/ qt/ 786972.html.

[3] 李同舟.从儿童发展视角看《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涵化作用[EB/ L]. http:/ / oaps. lib. sjtu. edu. cn:8000/ oaps/ bitstream/123456789/228/1/2012-039-OAPS.pdf.

The Violence Narrative in Animated Series 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CAI Xiao-liu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Anhui 241002)

Abstract: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 captured numerous awards after gaining a huge commercial success and once became the important“spiritual consumer product”for Chinese children after the hit in the mainstream media in turn. But the animated series have a number of problems itself. For instance,it is replete with depiction of violence that is easily overlooked by the adults but might render a nega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ity of children.

Key words:Pleasant Goat and Big Big Wolf;violence;humanistic concern

作者简介:蔡晓骝(1973-),男,安徽青阳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史与油画创作。

收稿日期:2016-01-06

DOI:10.15958/ j.cnki.gdxbysb.2016.02.014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6)02-0090-04

猜你喜欢
暴力
反性别暴力
第二章 暴力原则
“暴力”女
暴力 亲密关系中的致命毒瘤
两公婆之间的暴力
暴力与反暴力——解读威尔逊《我们黑人》中的双重叙述时间表征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遏制暴力伤医高层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