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2016-03-09 05:54贾芳芳宋学文
关键词:理学儒学儒家

贾芳芳,宋学文

(1.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特点及其启示

贾芳芳1,宋学文2

(1.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071002;2.河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071002)

宋代的儒学教育从内容方面讲,强调伦理教育,强调致用思想;从教授方法上看,针对不同年龄采取的多样的传授方式,避免了一般伦理说教单调死板的弊病;从参与者的角度说,一些信奉儒家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亲自参与办学和教学,令儒学思想的传播更为精准,也更具吸引力。宋代儒学教育的这些优点,都是当今国学教育可以借鉴的内容。同时,由于受专制政体的影响,宋时的儒学教育也有很多的局限性,为当今国学教育提供了历史教训。

宋代;儒学教育;国学教育

宋代科学文化的成就举世瞩目,作为科技文化发展重要杠杆的教育,在宋代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中,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教育就颇具代表性。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汉以前为前期;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标志着传统儒学的发展进入中期;从北宋周敦颐开始,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日渐成熟。南宋后期,理学被朝廷选中,成为政府的正统思想。各类学校教学和科举考试中解释经典,都以程朱理学为最高标准。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的理学,批判地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儒学。这是中国传统儒学,在“汉学”后的一个重大转折。

一、宋代儒学教育的演变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基本上没有变动,而对经典的注解,则随形势的发展而变化。纵观有宋一代,儒家经典的注疏,从传承前代的“汉学”,到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北宋前期的儒学教育

唐末五代,佛道盛行,儒学的地位开始动摇。兵变夺取天下的赵宋统治者,对武将大加防范,以文治国成为其统治的指导方针。为兴盛儒学,宋初的统治者一面提倡儒佛道三家融合,一面努力提高孔子的地位,竭力宣传儒家思想。最高统治者的身体力行,使宋初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教育中,在儒家经典完全使用“汉学”注疏的基础上,宋真宗亲撰《崇儒术论》,称儒学是“帝道之纲”咸平四年(1001年)六月,朝廷赐九经给州县学校,作为指定教材[1]崇儒二之二。教育中儒学的内容开始加强,并显示出宋自身的特色。

经过社会矛盾比较缓和的前三朝,赵宋的统治进入仁宗时期。三冗问题,官吏的因循贪渎,与西夏以失败为主的战争,令最高统治集团焦心不已。在这种情况下,兴建学校,以儒家伦理“化民成俗”“育才官人”的教育活动,引起了一些官员的重视[2]卷三三《湖州新建州学记》。加强儒家的政治和伦理教育,利用在学期间考察士人的品行,分辨良莠等,成为学校教育中突出强调的内容。庆历新政最后虽以失败告终,却开辟了宋代儒学教育联系现实、培养有治国能力人才的致用思想。其要求学校教师运用经学思想,讨论时事政治和社会现实,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从政能力的教育思想,为宋代的儒学教育注入了活力。之后,各类学校的儒学教育,虽仍以过去的经典和注疏为教材,但许多教师在讲解时,都比较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儒学经术课程的教授,从章句之学开始转为致用之学。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选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文笔朴素自然的学子[3]10378。之后,以他们为代表的士大夫,在对旧的经学理论感到怀疑和不满后,对儒家经典提出了新的解说。他们关心现实,试图寻找对策,解决社会变动造成如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对传统道德的冲击等新问题。学校的儒学教育思想中,除了唐朝的旧注疏,也包括这些新的经学理论。在这一时期,理学开始出现,儒学各家各派的理论争鸣开始。这是宋朝建立自己新的经学理论的起始阶段。

(二)宋神宗、宋徽宗时期的儒学教育

宋神宗继位后,“尤垂意儒学,自京师至郡县,既皆有学。岁时月各有试”[3]3660。对经典的注疏方面,王安石“视汉儒之学若土梗”,另立新说[4]1094。同时,他认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脱离实际,难以考察考生的品行[5]8-10。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宋廷对教育和科举开始改革。官办学校的教育,在取消诗赋后,以经术和论策为主,“以经义为主,而兼习论策”[6]2797。经学教材和注疏,也发生改变,“颁王安石书、诗、周礼义于学官,是名三经新义”[3]3660。王安石的经学思想,取代了唐朝的旧注疏,成为当时统治全国文化教育的新思想。官办学校的教学和考试,都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准,“诸生一切以王氏经为师”[7]6751。中国传统文化在宋代的历史性转折,迈出了重要一步。

宋哲宗继位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坚持儒家重视道德教育、鄙薄法制的传统观念。但他们把儒家学说当做万能,片面地认为只要掌握好经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对王安石强调刑政的作法十分不满,“为士已成刻薄,从政岂有循良”[8]卷五二《起请科场札子》。宋哲宗亲政后,情况又有改变,王安石的学说被定为了正统。宋徽宗继位后,朝廷提出大办教育,“以学校为今日先务”[9]2118“天下州县并置学”[3]3662,全国掀起了办学热潮。适应恢复熙宁新政的政治形势,学校对儒学经典的解释,也都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准,其它学说禁止传播。

王安石的理论,很多是为了变法的需要而创设。它吸收了法家商鞅、韩非等人的观点,同传统的儒家思想明显矛盾。其著作依托儒经宣扬改革,有不少牵强附会之说。朝廷把它定为唯一正统,学者不能公开批评。后继的统治者利用王学钳制士人思想,蛮横地打击异己,造成了士人的普遍反感和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宋钦宗继位后,王安石学说的正统地位被破除。以王学取代唐朝注疏的努力宣告失败。

(三)南宋初期及后期的儒学教育

南宋初年,由于战争的破坏,全国的学校教育几乎被完全摧毁。绍兴和议以后,宋高宗下令重建太学和各地州学、县学[6]2715。在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中,儒家经典的解释,又重新使用唐代的旧注释。王安石的个别著作,也用于学校教学。但此时的旧注疏已明显过时,士人表面上顺从,并不能从思想上认同。宋高宗时,由于理学的思想和主张,与朝廷卖国求和的主张相矛盾,理学处于发展的低潮。宋孝宗继位后,由于政治形势和社会氛围相对宽容,理学逐渐发展。其内部相互学习和争论的气氛,不仅活跃了学术和教育气氛,也使其自身不断完善,成为了当时思辩水平最高的学说。经过几代思想家的努力,理学已经逐渐发展为适合时代需要的完整思想体系和影响最大的经学流派,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南宋后期,政治腐朽,社会风气败坏,朝廷急需约束人们的思想,阻止社会风气的恶化。同时,一连串的政治事件又使得统治者认为,应当向士人灌输理学,用这种新的学说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宝庆三年(1227年)正月,宋理宗颁布诏书,全面肯定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而且明确表示自己信奉理学,仰慕朱熹[10]卷三一,宝庆三年正月己巳。这标志着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正式成为朝廷的正统思想。之后,各公立学校教学和科举考试中解释经典,都以程朱理学为最高标准。全国教育成为程朱理学的一统天下。理学在思想领域统治地位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儒学在“汉学”之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以上宋代儒学教育的三个发展阶段,既是儒家思想在宋代的发展过程,也是赵宋王朝寻找新的统治思想的过程。

二、宋代儒学教育的特点

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直到清代,不论各个时期的课程如何安排,经典注疏如何变化,儒家经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也是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原因。在宋代的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和私学,无论那种形式的教育,都以传统的儒家经学为重要教学内容。

(一)宋代儒学教育的教材

1.小学阶段的儒学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一般分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宋朝的官办小学教授八至十二三岁的儿童[1]崇儒二之二七。宋以前,小学教育的内容以识字为主,宋代增加了诗赋文史、伦理政治等内容,并配有与之相适应的教材。

在北宋前期的小学课本中,有梁朝周兴嗣编的《千字文》等。《千字文》的内容包括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事件,和传统伦理处世之道。兼作文化知识载体的识字课本,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向学生灌输儒家的伦理道德。北宋小学经学课程的教材,是传统的儒家经典。随政治形势的变化,选用的经典会略有增减。从宋神宗以后,朝廷将王安石的学说立为正统,强调王安石思想的经学教材,就得到了强化。根据政和四年(1114年)的《小学令》,小学的经学教材和州县学、太学一样,以传统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为主[1]崇儒二之二三,二八。

大致从南宋初开始,一些为儿童编写的伦理教材开始出现,并成为学生学习儒家经典的辅助和基础。如吕本中的《童蒙训》、俞观能的《孝悌类鉴》、邵笥的《孝弟蒙求》、陈淳的《启蒙初诵》和程端蒙的《性理字训》。这些教材,以三言韵语或四字句为主,富于节奏,流畅明白,非常适合儿童学习。其中的一些教材,不光在当时流行,甚至流传到今天。如南宋末年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

《三字经》的内容大致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学的人性论;第二部分讲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部分讲学习的内容。作者主张儿童首先学习孝悌,讲述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接着讲学习数目和文字;第四部分讲学习方法和需要阅读的书籍。《三字经》接受了朱熹先读“四书”,再读其他经典,然后读诸子和史籍的理学教学计划。第五部分是结束语,勉励儿童勤奋学习,将来为君主和人民效力,为父母争光,讲述了悬梁刺股等许多古人深刻读书的故事。《三字经》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流畅明白,同时有许多提炼得很好的警句,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等格言,一直流传至今。

这些伦理道德教材在宋代的成批出现,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反映了这个时期文化的高度繁荣。其中不少形式和内容,为宋代所首创。

2.大学阶段的儒学教育

宋代大学阶段的教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在这一阶段,儒学教育是重要内容。教材包括传统的儒家经典和对经典的注解。对经典的注解,会随形势的发展有所变化。宋太祖时,朝廷令国子监“分习五经”,即《诗》《书》《易》《礼记》《春秋》,每个学生自己选择,主攻一经[3]3658,以后相沿。咸平四年(1001年)六月,宋真宗颁赐给全国每所州县学一套九经[1]崇儒二之二,各地州县学以九经为教材,每个学生选学一经。儒家经典完全使用“汉学”注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熙宁四年(1071年)二月,王安石变法开始,官办学校的经学教材随之变动[7]5334。《周礼》和《孟子》的地位被提高,经学教材的注疏也完全改变。王安石主持编写的《三经新义》《易义》《礼记要义》《论语解》《字说》等,成为各级公立学校的注疏教材[7]6525。宋哲宗绍圣时期至宋徽宗末年,公立学校的主要经学教材,与宋神宗时相同。

南宋前期,公立学校的经学教材有《诗》《书》《易》《春秋》《周礼》《礼记》《论语》《孟子》;经典的注疏,除了唐代的旧注释外,王安石的个别著作,有时也用于学校教学[11]71。南宋后期,理学逐渐发展,儒家经典的解释,开始出现理学的内容。朱熹《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张载的《西铭》、程颐《易传序》《春秋传序》等,成为公立学校的经典注疏教材[11]77。

(二)宋代儒学教育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讲,儒学学说既强调伦理教育,也强调致用思想,即强调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因此其内容实质上就是修身、齐家的伦理学,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的结合。

1.小学儒学教育

日常行为规范。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举止言谈和仪表风度。胡氏门人“随其人贤愚,皆循循雅饬,其言谈举止,遇之不问可知为先生(胡瑗)弟子”[12]389。理学家朱熹也注意从日常的衣服冠履入手,加强儿童的敬身肃仪教育。他在《童蒙须知》中主张:“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在日常生活中,朱熹要求儿童说话,“要常低声下气,语言详缓,不可高言喧哄,浮言戏笑”[13]371、372。

儒家伦理教育。《三字经》中,要求儿童懂得“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的道理,进而达到“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的目的。理学家朱熹认为:“圣人教人有定本。舜‘使契为司徒,教人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夫子对颜渊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皆是定本”[14]129。

孝悌是儒家伦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朱熹教导儿童说,“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自议论。长上间责,或有过误,不可便自分解,始且隐默,久却徐徐细意条陈”“凡侍长者之侧,必正立拱手,有所问,则必诚实对,言不可妄”“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等[13]372、375。以孝悌为主要内容的“明人伦”的教育,是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核心。

强调以儒家圣人人格立志。“幼学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圣贤所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为之事。向善背恶,去彼取此,此幼学所当先也”[15]434。儒家蒙童教育要求蒙童以儒家圣人人格为追求目标,以“志于道”为己任,从而实现“幼而学,壮而行,致君泽,民行义”的最终目的[16]卷九九《青词》。

以上小学儒学教育的内容,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父母长辈。但从根本上说,它是忠的基础,是礼的根源。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17]3671。使社会成员从小就自觉接受建立在理学基础上的伦理道德教化,“自其孩幼而教之以孝悌诚敬之实;及其少长,而博之以诗、书、礼、乐之文,皆所以使之即夫一事一物之间,各有以知其义理之所在,而致涵养践履之功”[17]1914。在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延续封建统治方面,宋代的儒学教育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

2.大学儒学教育

大学阶段的儒学教育,亦包括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学,和修身、齐家的伦理学两方面的内容。但各个时期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赵宋的前三朝,由于社会矛盾比较缓和,利用儒家经典约束人们的思想,和研究治国方略并没有多少迫切性,因此只有官办学校中讲儒家经术。学校教育中,强化儒学和提倡师道,是此时的重点和特点。从宋仁宗时起,社会矛盾不断发展,庆历新政等革新运动,也带来了学校教学内容的变化。范仲淹要求经学教育联系社会实际,学校中的经术课程,开始从章句之学,转变为致用之学。同时,一些思想家开始探讨新的经学理论,并通过私立学校逐渐进入教育领域。

宋神宗时对教育和科举进行改革,经术课程的地位大大提高。公立学校的教学,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准。强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也训练学生的治国从政能力。以服务变法为主要目的的王安石经学思想,强调理财的概念,与传统的儒家学说并不一致。宋哲宗时期,短暂的兼容并蓄政策之后,官办学校的经术课程中的经典解释,再次以王安石的观点为准。后来,朝廷感到学生知识面太窄,又鼓励学生自愿兼习多种经典。

中国古代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遵守传统道德。儒家经典清楚地表明了这种主张,一代代的儒学家,也试图通过创新的学术思想和学风,以经典来影响世人。南宋后期,士风败坏,社会矛盾尖锐,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新儒学——理学,被朝廷选中。“庆元以来,权佞当国,恶人议已,指道为伪,屏其人,禁其书,学者无所依乡,义利不明,趋向污下,人欲横流,亷耻日丧。追惟前日禁绝道学之事,不得不任其咎。望其既仕之后,职业修,名节立,不可得也。乞罢伪学之诏,息邪说,正人心,宗社之福”。理学著作成为学校的指定教材,“以(朱)熹白鹿洞规颁示太学,取(朱)熹《四书集注》刊行之”[3]1217。然而,在社会矛盾与政治弊政积累已久的情况下,单靠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理学,又如何能力挽王朝灭亡的狂澜呢?

(三)宋代儒学教育的教授方式

1.诵读儒家经典

经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课程,教学中指导学生诵读儒家经典,以领会其中的意义,是授课的重要内容。北宋初的王禹偁,在私立小学学习的时候,每天要读经[18]卷二○《梦水部诗集续》。叶梦得的老师,每天一早就开始分别给学生们讲解“六经”,“每旦起,分授群儿经,口诵数百过不倦”[19]卷下。

官办的小学也有读经的要求。根据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的《京兆府小学规》规定,小学的最高一等学生,要有儒家经典的学习。即教师每日要给小学生讲解经书两至三页,教给他们经典中字句的发音和含义。不过这时候的经术课程,是放在小学的最高等进行。教学的程序是,刚入学的儿童以识字为主,之后增大诗赋的比重,最后加入经术[20]卷一三四《京兆府小学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政和四年(1114年)的《小学令》规定,小学的经学教材和州县学、太学一样,儿童一入学就开始认字和读经,“检承小学令,诸学并分上、中、下三等,能通经为文者,为上;日诵本经二百字、《论语》或《孟子》一百字以上,为中;若本经一百字、《论语》或《孟子》五十字者,为下”[1]崇儒二之二三。儿童一入学就开始读经虽好,但承载伦理道德教育的儒家经典,对初学儿童识字来讲,显然太过深奥,并不适合作为课本。宋徽宗时过早要求儿童读经的作法,破坏了教育循序渐进的合理安排。

2.新编教材

为了使儒学渗入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宋代的儒学家们还通过新编儒学教材,来传播三纲五常等儒学的基本内涵。《童蒙训》《孝悌类鉴》《孝弟蒙求》《启蒙初诵》《性理字训》和《三字经》等通俗易懂的儒学教材,在这个时期成批出现。这些针对小学生的儒学教材,语言文字浅显明白,内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材,避免了一般伦理说教单调死板的弊病,能对学生造成较大影响。

3.多样的教授方式

针对教授对象的不同,宋代的儒学教育,采取了多样的传授方式。如胡瑗主管太学时,按各个学生不同的条件和兴趣,把他们分开,让爱好经术的学生住在一起,爱好文学的学生住在一起,互教互学。他则时常对学生分别加以指导[21]319。

朱熹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希望道理深入学生心中。他在县学为同安名人苏颂建立祠堂,以鼓励学生上进[17]3694。整顿县学的纪律,“使义理有以博其心,规矩有以约其外”[17]3568。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思考上,“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4]223。

朱熹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主张把儒学“四书”当作基本教材,而其他经典只是“四书”的补充,要求学生先读完“四书”“先讲习,知得为学次第规模,乃可读语、孟、中庸。先见义理根原体用之大略,然后徐考诸经以极其趣,庶几有得”[17]1180。教学安排的系统化和明确提出,是朱熹的重要贡献。

(四)宋代儒学教育的参与者

1.学识渊博的地方官员亲自参与教育

程颢任晋城县令时,积极倡导教育,“乡必有校,暇时亲至,召父老与之语。儿童所读书。亲为正句读。教者不善。则为易置。择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3]12714-12715。任扶沟知县时,继续提倡以教化为先,“开设学校,聚邑人子弟教之”[22]956。

朱熹担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时,兼管县学。他每天亲自登台讲课,不顾朝廷的禁令,向学生传播理学[23]卷三六《朝奉大夫文华阁侍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他还聘请品行端正、学习用功的教师,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改变县学的风气[17]895、897。他努力改善同安的办学条件,修整校舍,积极寻找图书,向上级请求办学经费,甚至于拿出自己的私款[17]1074。朱熹在州县任职时,亲自过问学政,几乎从来不停止教育工作。在南康军时,他每四五天到学校进行一次讲课或辅导。这时南康军,完全按照他的理学教学计划安排课程。朱熹先讲授《大学》,接着指导学生学习《论语》[17]1485。在旬休时,前往白鹿洞书院指导学生和跟他们谈心[23]卷三六《朝奉大夫文华阁侍制赠宝谟阁直学士通议大夫谥文朱先生行状》。任漳州知州时,带着属下的官员,在每旬的第二天到州学,第六天到县学,检查工作,旁听教师授课,纠正他认为不正确的讲法[24]卷一七《侍讲待制朱先生叙述》。张栻任地方官时,每到一地都努力发展教育,利用管辖下的学校宣传理学思想,抽空到学校指导学生[3]12775。

2.著名学者亲自参与教学

宋代许多的儒学家既是思想家又是教育家,为了有效地宣传和贯彻自己的思想,他们常积极参与教育实践。他们每到一处,往往视社会教化为己任。积极开馆讲学,教学授徒,试图通过教育,将理学的忠孝仁义等伦理纲常,和治国安邦之道,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其中,责任感非常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朱熹认为,只有靠理学的指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南宋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国家富强起来。因此他特别注重教育活动,教学授徒,扩大理学思想的影响。在他和张栻、吕祖谦等著名学者的影响下,书院教育在全国兴盛。

许多著名的学者亲自参与教材的编写。朱熹、吕祖谦、吕本中、陈淳、真德秀、王应麟等,都亲自参与过蒙童儒学教材的编写。其中,《三字经》《蒙童须知》《蒙童训》等,都成为传世佳作。社会著名学者亲自编写蒙童的儒学教材,不仅保证了教材的权威性,提高了教材的质量,而且也引起了社会对蒙童教育的广泛重视。不光是蒙童教材,理学家们还顶住朝廷和社会上的各种压力,努力写作,完善理学的思想体系。儒家经典和注疏是学校经学教育的主要教材,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注疏,使理学可以通过学校广泛传播。

三、宋代儒学教育对当今国学教育的启示

(一)国学大师参与到各类教学当中

名师大儒亲自参与教育活动。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讲,一些信奉儒家思想的政治家、思想家,亲自参与办学和教学,令儒学思想的传播更为精准,也更具吸引力。他们能官能民,能上能下。为官时,热心倡导地方办学,在官学中亲自讲学;不为官时,辛勤写作,在私学中教书授徒。他们渊博的知识,在学术上自由争鸣的风气,推动了学术和教育的发展。

(二)束缚性教育对创造力的遏制

与西方学校的教育内容相比,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传统教育,侧重于向学生灌输传统伦理。提高学生的个人品德,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们的伦理道德教育,实质上是一种束缚性的教育,并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高。理学统治地位在宋代的确立,使这种弊病又有所发展。因为理学家把抑制物质欲望,作为解决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根本办法,十分片面地强调伦理道德教育。朱熹一再申明,理学是“为己之学”[22]1035,即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学说。他主张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自觉遵守传统的道德规范,“学者学此而已”[17]358。政府也主要力图通过这种办法,将士人培养成顺从统治秩序的顺民。程朱理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统治了数百年的学校教育,其原因大致在于此。但这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显然不利。

(三)儒学不能成为教育的全部内容

宋时由于受专制政体的影响,一种学派一旦被朝廷肯定,往往难以容忍其他学派思想的传播,这不仅不利于学术的发展,更有害于教育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多种不同观点互相批评,取长补短,才能使一种理论不断修改和完善。但是专制政权下,一种理论一旦被官府推崇,人们就不能再公开地对它提出批评,使其迅速变成僵死的教条。北宋神宗以后,王学被定为正统,其他学说被禁止传播。但王安石本人一死,他的学说立即停止了发展。从北宋的周敦颐到南宋的朱熹,理学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当南宋后期理学被朝廷选中,朱熹等理学家被放到孔庙里供起来后,理学的学术生命也就完结了。以史为鉴,当今的国学教育,有赖于宽松的学术环境,有赖于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紧密配合。

(四)任何一种思想的作用都是有限度的

教育和宣传对人的思想有一定影响,但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更大。宋徽宗时期社会风气败坏,各种矛盾激化,儒家伦理思想被政府突出强调。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朝廷颁布诏书,宣称政府兴办学校,就是为了传播儒家伦理,稳定统治秩序。因此,朝廷决定实行八行制度,鼓励人们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3]3666-3667。同时规定,品行特别优秀者可以随时免试进入各级学校。入学后不用考核文化,就可以升级或获得官位。只看品德不重学识的八行制度,导致了一些人为了追求名利,故意去做一些“善行”;没有文化课的标准,也导致了一些根本不读书的人也被送进学校[25]916。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人们并不敢批评这些弊病。

南宋后期,社会风气日益败坏,朝廷为扭转此风,大力推崇以理学为代表的儒学。但在朝廷和各级学校每日喋喋于“存天理,去人欲”的同时[14]2824,学校和社会上的士风却越来越坏,官吏也越来越腐朽贪婪。其实,统治集团在政治上的腐朽,在生活上的奢侈糜烂,并不能单靠理学来挽救。所以,虽然理学培养出了众多人才,但当南宋末年蒙古人攻来时,除了文天祥等少数义士,大多数官员士人不是望风而逃就是投降。如此举动,真实地表明了推崇理学,既没能改变士风,也没能挽救赵宋王朝的灭亡。以史为鉴,当今的国学教育可以以传统儒学为纲,但并不能单靠其来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有赖于政治制度与法制建设的完备。

[1]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 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张方平.张方平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司马光.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M].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9]杨仲良.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0]佚名.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1]袁征.宋代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2]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3]朱熹.蒙童须知[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4]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5]朱熹.小学[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6]魏了翁.鹤山先生大全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

[17]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8]王禹偁.王黄州小畜集[M]//宋集珍本丛刊.北京:线装书局,2004.

[19]叶梦得.避暑录话[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0]王昶.金石萃编[M].北京:中国书店,1985.

[21]五朝名臣言行录[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2]朱熹.伊洛渊源录[M]//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23]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2008.

[24]陈淳.北溪先生大全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M].北京:线装书局,2004.

[25]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责任编辑卢春艳】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spirations of th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JIA Fang-fang1,SONG Xue-wen2

(1.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Song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2.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th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emphasized moral principles, and the thought of appl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method, it used differ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ages, which avoided the monotonous shortcomings of the general ethical pr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participants, many politicians and thinkers took part in the education action, which made the broadcasting much more accurate and attractive. All these virtues deserve to be studied by educators today.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fucianism education in Song dynasty had many limitations because of the authoritarian regime, which gives us historical lessons.

Song dynasty; Confucianism education; sinology education

2015-03-20

2014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宋代儒学教育的特点与当代国学教育”(GH141020)

贾芳芳(1972—),女,内蒙丰镇人,博士,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宋史。

K244;K245

A

1005-6378(2016)01-0011-08

10.3969/j.issn.1005-6378.2016.01.002

猜你喜欢
理学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理学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