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木 铁 西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攻坚,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少数民族地区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内地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如何均衡化发展,如何与全国教育同步发展,将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国家少数民族成份多,人口更多,百万以上人口的少数民族有18个。各民族文化呈丰富性与多样性特征。少数民族分布广,居住面积广而偏。经济发展较滞后,地区间、民族间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民族间的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承认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发展有差距。60多年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对我们今后的发展有借鉴和参考的意义。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已有很好的基础,必须要自信,在发展中既要讲创新,更重要的是要继承。要在继承中创新,少数民族教育才能科学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调研了许多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情况。访问访谈了吉林省、内蒙古、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地的部分专家和管理者,也邀请了这些地区的专家到中央民族大学做了若干讲座,与这些地方的教育专家分享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办学经验,面临的困境等,聆听了他们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思路的阐述。我们在交流过程中,听到了很多受访者和讲座者讲的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很精彩,个中也隐含着很深刻的道理。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大家对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这些思考对于各地并无对错可言,因为各地的实际各不相同,我觉得理论上的百花齐放、兼容并包,更能促使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问题。我们正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和大家共同讨论少数民族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中有什么成功的经验、目前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将来发展出路的思考和逻辑起点在哪里。
在我国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中,让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需要结合国家的实际以及国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民族的实际来认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
一是现代教育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除有一般性规律外,还有其特殊的规律,实际上现代教育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或在不同的民族地区、甚至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的民族社会或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区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就必须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 建立赋有不同特色的少数民族现代教育体系。
二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历史性,因此,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教育,不能完全移植国外或汉族地区的教育模式,必须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少数民族社会传统教育的部分内容和方法的接轨;另外,还要继承和发展现代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来的传统,这些传统为少数民族现代教育的发展准备了许多现成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石。
三是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具有超越不同国家的一个广泛的时代范畴。因此,中国的少数民族现代教育必须从全球化视角来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发展, 才有可能去探索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与其他国家少数民族教育的区别, 又有作为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和共同规律。否则, 我们的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教育就无法实现与世界的接轨。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了很好基础,如吉林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态势很好,高中纯入学率86%,毛入学率93%,初中入学率为99.5%,小学为99.8%。教师的学历达标,高中98.3%,初中98%,小学专科以上学历达76%。我们吉林少数民族,特别是朝鲜族,各种比率,各种指标,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所以说吉林省的少数民族教育,基本上是与全省或全国同步发展,所以不存在拖后腿的问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全省是35%,其中朝鲜族能达到44%。*吉林省教育厅《吉林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调研报告》(内部资料),2014-04。
吉林省负责民族教育的同志讲,吉林省的少数民族教育,之所以能与全省或与全国同步发展,他们有成功的法宝。这个法宝总结起来是这么三句话:采取特殊的政策,加以扶持,是促进少数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保障;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民族制宜,是少数民族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既要坚持民族特色,又要与时俱进,是少数民族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个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政策执行的一以贯之,是当地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首要条件。这是我们在调研访谈过程中时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教育事业的发展的确像条大河,如果中间断了流,或改变了河道是件非常可怕的事。因此,教育发展思路不能断。好在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一代代的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前任的教育发展思路,推动当地教育的不断前行。
吉林、内蒙古等地区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榜样。内蒙古自治区负责民族教育的同志是这样总结的: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先后明确了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少数民族人才、牧区办学坚持“四结合、四为主”、少数民族教育实行“优先发展、重点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了与区内普通教育相协调,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合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办学体系。截至2013年,内蒙古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为74.72%,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8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7.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6.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3.99%, 义务教育巩固率为88.09%。*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调研报告》(内部资料),2014-04。
内蒙古自治区在全面加强双语教育工作方面,也做了很多成功的探索。自治区成立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教学体系。内蒙古和吉林省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从开始到现在,坚持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之路。
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教育分“普及、提高和特色”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普及阶段的重心是解决“有学上”的问题;提高阶段的重心是解决“上好学”的问题,特色阶段的重心是解决学生的特色发展问题。就当前少数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现实水平与国家的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
一是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离普及还有相当距离。特点是大面积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前教育尚未真正起步,农牧民子女接受规范学前教育的很少。从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程度上看,普及程度低,质量低,规模小,高质量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仍相当突出。
二是作为国家强制教育的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由于普及时间晚,起点低,突击性强,加之部分地区初中阶段学生随家长到外打工的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致使小学阶段学生多、初中阶段学生少、年级越高学生越少的“金字塔”现象依然存在。
三是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教育经费的保障是办好教育的重要基础。从全国来看,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是可以保证的,但属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仍显不足,地方财力有限,教育刚性需求又过大。
在调研过程中许多省、自治区都反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政策落实不够和刚性需求缺口大及特殊需求多等三个方面。从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上来讲,受地方财力不足的制约,少数民族地区绝大部分县自身对教育的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全靠上级投入,致使国家和省出台的许多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够。诸如地方配套资金、地方补偿学校建设资金等在少数民族地区都无法落实。由于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力度不够,致使投入不足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从刚性需求方面讲,由于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办学水平及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国家教育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农牧民群众送子女读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投入缺口越来越大,当前尤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最为突出。还有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特殊需求等等。
一是大多数地区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必由之路,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从当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双语教育教学体制机制,使双语教学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益;二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遇到师资、经费、政策等不能得到保障时,采取了一种消极的办法,实施双语教学的面越来越小,让当地群众十分担忧;三是双语教育教材资源建设不足,现行教材远不能满足双语教学模式的需求,配套的教辅材料短缺,急需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四是双语教育教学研究不够;五是双语师资各地普遍存在结构性短缺严重,根本不能满足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六是双语授课教师待遇偏低、队伍难以稳定,我们在内蒙和新疆等地调研时,都反映出了这个问题。新疆的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反映,新疆学前双语教育“两教一保”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农村双语教师岗位待遇低,压力大,缺乏吸引力、流失率高,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双语教学缺少语言环境。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原动力,是教育各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这几年,我到过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对师资队伍进行过专题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特别是结构性缺编显得尤为突出。
一是数量不足。由于双语教学、寄宿制等特殊因素,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缺编很严重。二是质量不高。虽然多数民族地区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均已达到全省或全自治区水平,但其表现出来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能力与省内、区内其他地区教师的差距较大,学历与实际教学能力之间存在明显反差,特别是对现代教育最前沿的新理念、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缺乏及时和必要的了解,知识更新速度慢。三是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四是县域内教师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存在缺陷,城乡之间教师很难实现合理流动。
教育是立国之本,但教育是一项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需要有相应产出或效益作为支撑的社会事业,其社会认可度取决于自身的质量,进而体现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目前,少数民族地区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一是办学的总体效益与实际投入不成正比,结构性浪费比较突出。二是教育教学质量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由于教育基础差,普及程度低,教师教育理念和手段落后,加之信息闭塞,造成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水平低。
我们从各省、市、自治区的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来看,各地都制订并实施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且很多地方在实施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不断的调整,我们认为好多省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比较切合当地民族地区的实际,工作任务也非常明确,措施非常具体,深远而务实。下面我们介绍四川民族教育的发展思路。他们的发展思路是建设好“四个保障体系”。我觉得这四个保障体系的建设,就是深化民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根本着力点。我想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一是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保障体系。按全省一元化标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高位协调发展,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公益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步伐,到2020年建立起覆盖全域全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良好的终身学习条件环境。
二是健全公平教育保障体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要通过公共财政优先投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现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率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免费教育,大幅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素质等措施,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公平教育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尽快缩小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全省教育的差距,让少数民族地区所有孩子都能在当地享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
三是健全质量提升保障体系。质量是生命,是根本,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全省教育同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要加快推进质量,提升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加快学校办学条件现代化建设步伐,优化学校布局,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为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硬件保障。健全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组织保障。加快现代教育评估体系的建立,强化教育科研,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软件保障。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全面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强力提升育人水平,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牢固阵地。
四是健全特色化发展保障体系。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突出办学特色,健全寄宿制教育、双语教育、远程教育改革创新的保障体系。一是办好寄宿制学校。按照“校舍建设标准化、技术装备信息化、学校管理精细化、教师队伍优质化”的要求,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形成良好的保障机制,全面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水平。二是全力推进双语教学。按照因地制宜,全面接轨的原则,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全面推进双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通过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步伐,规范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学校的管理,提升双语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配置双语教师结构,强化双语教学教研手段,尽快构建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双语教育体系提供硬件和软件保障。三是加快建设远程教育体系。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大都地处偏远,信息不畅,少数民族地区师生很难了解外面的世界,切实抓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优质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继续抓好小学植入式、初中录播式、高中直播式远程网络教学实施工作,确保优质教育资源全域覆盖。
要办好少数民族教育,必须上下齐动员,国家、省级政府、地州级政府、县级政府缺哪一环都不行。实现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尽快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教育,既需要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努力奋斗,更需要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的战略定位和保障。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调研中,几乎在每个座谈会上都会有人提出,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突破。
一是建议国家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教育立法进程。依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都处于边疆地区,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国家政治问题。因而通过民族教育立法,从国家层面、从国家意志、从法律的高度,加快和保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科学发展,对于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是我们中国的民族教育体制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体制不改革发展很艰难。教育形势如何适应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还需要探索,建议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治理,分期规划,分步实施,” 要制定各种政策支持不同地区双语教学的不同模式,不能搞“一刀切”。
三是建议进一步健全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调整民族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方式及标准,实行以标准班核拨,并采取措施使这一基准定额能够不断得以提高。各省自治区可实行民族中小学水、电、取暖费用由当地财政负担政策。
四是建议在教师政策制度上的倾斜,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牧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工资分配制度上,建立特殊津贴制度,认真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推进少数民族地区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在教师编制上,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适当扩大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包括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并根据寄宿制学校的特点,适度增加寄宿学校的管理教师和生活教师的编制。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明确准入和退出机制,实行转岗分流,可做寄宿生的生活教师或管理教师等。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教师聘任制的新思路,确保优质教师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建议国家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民族中小学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所需经费主要由中央财政承担,保障在基层和边远落后地区工作教师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合法权益。
五是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支持力度。高中教育和学前阶段教育总体发展滞后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共性。近些年,国家虽然实施了“学前教育三年教育计划”、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工程项目。但由于缺口大,发展任务重,这些工程资金量有限。建议国家启动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工程。
六是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一方面要建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快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教学、管理等信息化建设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通过信息化渠道,不断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与全国保持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