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

2016-03-09 05:07王小霞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价值链升级

李 磊 王小霞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全球价值链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

李 磊 王小霞

(南开大学 国际经济研究所,天津 300071)

在中国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以《中国制造2025》为基础,结合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不足,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基于三个方面提出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措施:首先要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形成全球价值链环节新的竞争优势;其次要打造自主品牌,树立品牌文化价值观,加强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整合中小企业的创新优势,实现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专业化生产。这些将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相应建设性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全球价值链升级

全球价值链作为世界各国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重点内容,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常态话题,而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又在全球价值链环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信息通讯快速进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制造业的贸易模式与贸易结构受到持续挑战,实现全球价值链环节的制造业升级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凭借劳动力禀赋优势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生产,在世界市场上打响了“中国制造”的品牌,出口贸易迅猛增长,贸易顺差带动中国经济突破两位数的增长。但是,由于中国制造业起步晚,出口的制造业产品又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导致长期以来制造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加快。因此,如何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实现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根本性转变是当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背景下,结合参与全球价值链对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中国制造业目前存在的不足,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提出今后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措施,为制造业转型的下一步实践提供相关建议。

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

1.“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多数国家都面临着提振经济、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的任务。新一轮信息科技革命的到来,使国际分工体系开始向布局多元化、设计研发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全球价值链重塑日见端倪。这也为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参与全球价值链,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了机遇。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应对全球价值链环节中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的发展。

美、德两国是制造业大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主导者。金融危机后,为了恢复经济发展和保持全球价值链上制造业发展的领先优势,两国争相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力,相继提出了制造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战略,力求加快抢占21世纪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进一步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强国际竞争力。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国内看,制造业发展出现下滑的趋势明显。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从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制造业的PMI指数从51.7跌至49.6,2015年PMI指数更是长期跌破荣枯线,制造行业出口订单量呈现逐月下降趋势,从国际看,美、德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归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制造业造成了“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2015年,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面对全球价值链环节制造业内忧外患的局面,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政府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工业未来10年的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是对全球价值链环节挑战的强有力回应。

2.中国制造与全球价值链参与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市场狭小等问题,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伴随着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内国际分工的盛行,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其广阔的市场和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进行产业转移。中国制造业紧紧抓住这一价值链分工的历史机遇,利用丰富的劳动力竞争优势,借助跨国公司丰富的资本、先进的技术,积极参与到产品价值的创造环节,弥补了早期制造业发展的不足,为制造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初期,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很低,主要是通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来拉动。跨国公司在中国沿海地区直接投资建厂,生产自己所需要的零部件等产品。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拥有丰富且低廉的劳动力,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到食品、纺织品、机械设备、飞机零部件等产品的加工与组装,获取价值链环节的加工贸易利得。在1980年,加工贸易只占中国贸易总额的4.4%,但2002年以后,尤其2004 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最高为61.5%[1]。可见,全球价值链环节带来的大量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示范,使中国制造业迅速成长起来,出口加工贸易获得高速增长。

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生产起步于制造业,制造业发展离不开价值链环节各个国家的参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的全球价值链生产,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新时期,要实现制造业的进一步繁荣,巩固已有的成果,必须继续参与到全球价值链生产当中。“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到,实现自主品牌的国际化,化解传统产业的过剩产能,发展专业化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等目标,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参与;推动机械、航空、汽车、纺织、电子等早期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行业向高端领域发展,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升级。

3.中国制造仍处在全球价值链低端

中国制造业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由初期发展到成长再到繁荣,一步步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截至2006 年,中国有 172个制造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涵盖了 28 个制造大类。2007 年,中国制造业增速已连续 20 年居全球之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制造大国。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加深,中国制造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在国际间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中国是 “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制造中心”的论断。

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日用品等,以及劳动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如家用电器、电脑零部件等,总体获得的经济利益不高。从价值链结构分布看,低端制造产品大约占45%,而终端产品和装备占了55%[2]。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制造业早已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之中,但却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处于从属、被支配地位,而发达国家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支配着全球价值链的大部分战略性环节。以中国民航制造业为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民航制造业的零部件企业以转包生产的方法嵌入全球产业链中,国际上对中国企业的制造工艺较为认可。但中国企业多集中在一般零部件领域,也就是二线供应商层次,很少出现在一级供应商的名单中,这表明中国的民航制造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缺乏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例如,在承接空中客车机型的转包业务中,中国企业仅仅负责客舱应急门、尾段零件、机头部分组件、后登机门、四项舱门等一般零部件的转包生产,在飞机的研发、关键零部件(发动机、电子设备等)制造环节中均没有发现中国企业的身影[3]。

二、全球价值链升级与“中国制造2025”

1.全球价值链升级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0—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中指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与价值和利润分配,并且通过自动化的业务流程和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客户的链接,以支持机构的能力和效率[4]。

而产业升级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真正引入到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分析框架中的。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研究的产业升级,指的是价值链之中或尚未嵌入的企业通过嵌入价值链获取技术进步和市场联系,从而提高竞争力,进入到增加值更高的活动中。

2.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存在的不足

中国制造业之所以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是由于在参与全球价值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制约着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环节升级。因此,把握制造业发展在全球价值链环节存在的缺陷是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键。

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劳动力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不复存在,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传统模式制约着制造业升级:一方面,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另一方面,其他新兴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慢慢凸显。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目前,中国制造业工资普遍为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国家。

从品牌战略看,中国制造业缺乏自主设计的国际知名品牌,品牌代工生产不利于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以服装行业为例,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产量中,真正的自主品牌只有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定牌出口。虽然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也存在部分品牌,但品牌的知名度不高。在联想、海尔、华为等依靠自主创新被全球消费者接受的品牌中,除知名度最高的联想超过50%外,其他的品牌只有30%左右。另外,中国制造业的很多品牌是靠价格优势获得市场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品牌忠诚度很低,一旦出现更低价格的商品,中国制造的产品就会被迅速取代,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5]。

从中小企业发展看,占中国出口比重较高的中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制造业发展中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大约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产值大约占全国总产值的60%,并且中小企业对外出口额度逐年攀升,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中小企业。此外,中国65%的专利来自中小企业,75%的发明创造来自中小企业,中国大多数的研发创新同样离不开中小企业。但根据2014年的PMI指数和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走势来看,制造业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着较多的困难,融资困难、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阻碍着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因此,要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必须重点关注中小企业,尽快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3.全球价值链升级对“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性

中国制造业的早期发展离不开全球价值链参与,离不开国际贸易环节的广泛合作。当前,制造业发展进入转型期,要想实现2025年迈进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必须进行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

全球价值链升级为打造“中国制造2025”过程中实现制造业转型提供了方向。“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实现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的转变,这表明制造业转型必须进行全球价值链环节的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产品升级是指通过引进新产品或改进已有产品,实现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例如,燕京啤酒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纯生啤酒、无醇啤酒到冰啤,不断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双高”的新产品介入市场。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升级,有助于推动从低端制造到高端智造转变的实现。功能升级是指通过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环节来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升级方式,通常把从委托加工到贴牌生产到自有品牌创造的转换看做是功能升级的基本路径[6]。一直以来,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却是品牌小国,中国的国际知名品牌十分稀少。因此,全球价值链功能升级,实现从价值链低端的贴牌生产到价值链顶端的自主品牌出口,正是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转变所遵循的路径。

全球价值链升级有助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提高制造业转型效率。全球价值链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链,对于全球产品的供给具有强大的消化功能,能够有效带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据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赵晓测算,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在金融危机之前,中国产能过剩的风险并未显现,原因是中国的出口消化了国内消费不了的过剩产能,由于外需的稳定,使得制造业并未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际贸易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要想继续利用出口化解制造业的过剩产能,必须进一步参与到全球价值链当中,实现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利用全球价值链升级淘汰落后产业,保留优质产业,提升整个制造行业的产品质量。

三、全球价值链下打造“中国制造2025”

全球价值链升级是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制造强国的核心步骤。因此,通过“中国制造2025”实现伟大的制造强国之梦,必须进行全球价值链升级。本文这一部分将从全球价值链升级角度,针对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提供三个方面的解决措施。

1.培育优质要素

全球价值链下,各个国家或企业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产品的国际分工生产。根据H-O理论,要素具有相对稀缺性,各个国家或企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来源于各自的要素禀赋差异;同时,要素具有异质性,决定了不同的要素创造不同的价值,越是优质的要素创造的价值越大。因此,加强对优质要素的培育,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升级,掌握价值链战略环节的主导权。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科技时代,机器人的出现已经可以代替人工完成大量最基本的工作,如简单的组装、流水线工作等。智能化时代已不再是拼劳动力丰富程度的时代,劳动力质量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据研究表明,高技术水平的工人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低技术水平的工人不仅只能从事简单的组装加工而且还会诱使学生辍学,进一步拉低本国的技术水平。可见,培育高品质的劳动力,不仅是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关键,还是打造“中国制造2025”的根本。另外,优质要素的培育可以有效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等问题。在制造业转型之前,应做好劳动力的培训工作,优先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技术水平,只要劳动力自身的技术能力强,生产率自然会提高,劳动者工资会得到提升,与失业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现阶段,培育优质要素要把握好一个路径和两个维度。一个路径是指教育,两个维度则是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即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教育问题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同样,教育也是振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根基。中国目前缺乏创新实践型人才,要加快改革和完善现有的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推动“中国制造2025”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目标的实现。

2.打造高品质自主品牌

从全球产业价值链看, 生产环节创造的增加值不到30 %,剩下的70 %多来自于以品牌为中心的研发和营销环节,并且生产环节所分享的利润更是不到10 %。中国出口OEM 产品的企业,毛利率很低,企业的盈利水平对价格十分敏感,往往出口价格下降10 %,就将面临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局面。相反,自主品牌出口企业由于产品毛利率较高,面对危机时,可以通过降低管理费用、市场推广费用等措施来化解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的压力[7]。由此可见,自主品牌对一个国家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竞争十分重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主体的中国,不仅要有更多的自主品牌,还要有更强的国际品牌。因此,要有质有量地打造中国品牌,让“中国制造”品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个好的中国品牌,不仅需要有核心的文化价值观作为支撑,还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中国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紧培养自主品牌的核心价值观。中国的自主品牌需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打造一个市场可以接受的或感知到的特有形象,这不仅有助于实现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还能够提升出口加工贸易的附加值。众所周知,在国际汽车制造行业,一提到博世,必然想到“创新科技,卓越品质”,博世所追求的技术创新、卓越品质的理念与德国严肃认真的文化是相贯通的[8],这也是德国制造能够享誉全球的原因之一。中国制造业也应该积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养分,创造出独具中华文化气息的高品质自主品牌。

另一方面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的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上不断面临贸易壁垒、专利纠纷等阻碍。例如,从2011年起,美国政府曾先后不止一次对华为、中兴等在当地销售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发起“337调查”*337调查,是指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简称"337条款")及相关修正案进行的调查,禁止的是一切不公平竞争行为或向美国出口产品中的任何不公平贸易行为。,尽管华为和中兴最终胜诉,但由此足以看到中国自主品牌国际化的艰辛。知识产权保护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政府应制定完备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做到侵犯知识产权有法可依;企业也应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进行国外专利申请和商标注册。

3.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是实现制造业强国的中坚力量,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打造“中国制造2025”,就不能忽视中小企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性。纵观全球,制

造业发达国家始终把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的老牌强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已经相当成熟。中国应积极借鉴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把中小企业打造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专业化“小巨人”。从实践经验来看,德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政府、制度的支持,中国也应从这三个层次来制定中小企业的发展计划:

企业层次,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企业间合作,找准全球价值链定位,打造优势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在德国,每个中小企业都根据自身优势,专注于单一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这样整条产业链被进行了细化,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单一环节的产品研发制造,保持全球的领导地位。例如,德国一家生产连接件产品的小企业,其产品主要是螺丝、螺母等,却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近300家销售网点。

政府层次,加强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的合作,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德国的企业一般都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并且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例如,西门子公司与其他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共同出资,为中小企业搭建研发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拓展研发资金的申请渠道。

制度层次,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制度和科技公共服务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保障制度,主要包括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德国先后制定并完善了《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反对限制竞争法》等法律,禁止大企业限制竞争行为和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并维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权益和平等竞争的市场地位;科技技术服务体系,则包括在全国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交易与资讯平台。

四、结语

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中国制造业在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发展中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给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研究的整合,分析了中

国制造业早期参与全球价值链取得的成就,但发现由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传统竞争模式受到限制,缺乏对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掌握,并且忽视中小企业在价值链环节的创新发展能力,使中国制造业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角度,针对打造“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下解决措施:针对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传统竞争优势消失的问题,从培育优质要素层面,提出加快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形成价值链环节新的竞争优势;针对缺乏国际知名自主品牌的问题,从打造自主品牌层面,提出树立品牌文化价值观,加强制造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针对忽视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从创新发展模式层面,提出借鉴德国中小企业发展经验,培养一批中国式专业化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促进高水平产业集群的建立。最后得出结论:实现中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必须进行全球价值链升级,这将为现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1] 张平.全球价值链分工与中国制造业成长[J].辽宁大学,2013(5).

[2] 涂颖清.全球价值链下我国制造业升级研究[J].复旦大学,2010(4).

[3] 燕麟.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升级中的领导企业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

[4] 马海燕.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5).

[5] 李前.做国际品牌没那么容易[J].进出口经理人,2014(2).

[6]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38-46.

[7] 翟光红,郭云.我国自主品牌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4):69-73.

[8] 王蕾.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责任编辑 钟昭会)

2016-07-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政策研究”(71333007);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15ZLZLZF00170);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一等资助“全球价值链、技术进步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2014M560174)。。

李 磊(1980—),男,安徽宿州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全球化与劳动力市场、全球价值链。王小霞(1991—),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全球价值链。

F252

A

1000-5099(2016)05-0024-06

10.15958/j.cnki.gdxbshb.2016.05.005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价值链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回暖与升级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