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卢宇平
传统园林文化在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与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卢宇平
摘要:古今中外,园林中植物的配置就是造园艺术的灵魂,每一株植物都是构筑景园的血脉,结合了饱含人文气息的美学观所形成的园林景观,所呈现出的将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相互融和构成的一种特殊的美的形态,本文通过对我国园林美学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将之更好地运用在当代的景观植物配置中。
关键词:园林美学;园林文化;植物配置;应用与研究
造园就是将大自然的山水地貌一定范围内人为地营造出适宜人们嬉戏、赏玩,甚至居住的地理环境。在这样有限的格局中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天地的广阔引发对大自然美好的无限遐想。而园林美学是造园艺术的基本框架,不同的地区地域,往往根据各自文明的发展,也衍生出不尽相同的美学风格,因为这种风格的差异随着地理位置的远近形成正比。
中国的园林起始于殷商时期,当时的园林称为“囿”,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国园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变化,士大夫们也加入了赋予园林美学观的队伍中,而在隋唐年间的唐苑和游园,把中国美学观推向了成熟,最终在元、明、清时达到了顶峰。贯穿其中的文化内核包含了玄学倡导的“天人合一,道生万物”、禅宗浸透人心的写意、理学节奏与韵律的“性情”等等。
在园林景观中,植物和主景之间一定要处理好关系,有强弱对比,主次明确,以凸显景园的风格和包含的特性。运用植株之间的高低错落,把握住长势的节奏变化,融入一定的艺术构想,达到互相协调,和谐共存的境地。另外,植物作为景观中色彩最艳丽、注目度最高的对象,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也要做到花样的变化,不可单一追求植物的排序而忽略色彩的要求,特别是在春秋两季中,可以将不同花期的花木混栽,注重景观中色彩的构图。遵从以上两个要点的同时,也要配合好地貌、山水、土壤和各类建筑小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生态与美学的有机结合。
传统概念中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根据不同植物的生理习性和造园需求,合理地将景观中的各类植物(如多年生乔木、草本植物、低矮灌木、花卉和地被等)安置于园林之中,使得所配置的植物可以结合景貌呈现给人以美的形式,具有景观功能和观赏特性,因而造园过程中植物的配置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传统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尤爱常绿高大的乔木和清新可人的花卉,从侧面反映出了国人谦虚和善的同时又不失刚正不阿勇于面对五千年风雨的精神气节。
中国传统造园审美因其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所以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所需要体现的也正是来源于农耕文化、儒学、禅宗、道的真善美。例如,在植物的配置中可加入与儒学推行的君子之道相呼应的各类兰花和高大挺拔的常青松等,给人以清新淡雅又坚韧不拔的感觉;以禅宗哲学为主题的景观则可以适当地配置一些安定人心的植物,体现出“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有莎草和南方红豆杉等;如果以道为内核的景观植物配置可以开垦一片葫芦园,象征着阴阳和谐,万物共生的关系,也可以将花圃修剪成太极的图案。或者,在一片园区里面可做到多样化,集大成于一身,让园中植物多样化、花样化,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更能体现出我国传统思想中包容万物、有容乃大的情怀。
虽然,中国的传统园林设计拥有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但是如今的部分造园师们往往只是按部就班或者直接照搬过去的造园手法,所设计的景园景观基本丧失了“神韵”只保留了“形式”,又或者通过大量的模仿西方景观的造景技法和植物配置,忽视了我国的地域特性等,诸如此类现象层出不穷,因其见效快,收入稳定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类造园师丧失了自我思考,对我国传统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没有深入的理解。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大人才培养教育,提高专业类院校的师资水平,把控好专业类人才的输出质量,避免鱼龙混杂的局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进行甄别筛选,挑选适合国情发展和能与民族性兼容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丽.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J].现代园艺,2013(4)∶148.
[2]陈明明.江南传统公共园林理水艺术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陈笑音.旅游小镇滨水空间设计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顾小玲.景观设计艺术.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3.
[5]吴家骅,叶南译.景观形态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夏建统.对岸的风景——美国现代园林艺术.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7][日]奉田幸夫.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8]Geoffrey Jellicoe,Susan Jellicoe and Patrick Goode etc.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Garde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作者简介:卢宇平,1991年出生,福州人,硕士,研究方向:植物重金属抗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