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戬 王宇晗
·康复医疗·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通过盆底肌肉训练的临床康复效果考察
孙志戬 王宇晗
目的探究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通过盆底肌肉训练的临床康复效果。方法70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体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体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力及临床总有效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盆底肌肉训练可以改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盆底肌力,提高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肉训练;临床康复效果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中的一种常见病,病因主要是盆底保护系统遭破坏,从而使盆底组织功能异常。易发人群包括产后及绝经期女性,尤其以中老年女性最为常见。其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一组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健康[1]。目前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2]。但是,康复护理也已成为术后恢复必不可少的方式,本文主要探究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康复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实验组患者年龄(44±11)岁;对照组患者年龄(43±12)岁。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体操训练,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体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盆底肌肉训练。采用法国 PHENIX 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主要操作为:患者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在患者阴道内放置探头,叮嘱患者进行提肛以及收缩阴道的动作,如此重复,同时记录患者盆底肌收缩以及舒张时的肌电图值。2次/周,20~30min/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力。
1.4 疗效评定标准[3]经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盆底肌肉能够完全收缩,并且持续对抗≥5 s即为显效;患者盆底肌肉也能够完全收缩,持续对抗2~4 s,即为有效;患者患者的盆底肌肉完全不收缩或仅能收缩1次,同时持续时间≤1 s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盆底肌力检测指标[4]:根据患者肌肉收缩质量、收缩次数及收缩时间分为 0~5 级,肌力 < 3级为表现异常。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盆底肌力比较 康复训练前,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均<3级。康复训练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盆底肌力比较[n(%)]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科中中老年女性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主要对女性患者的膀胱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影响排尿过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盆腔器官脱垂、大小便失禁、阴道松弛以及性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5]。
盆底功能性障碍患者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于松弛的组织进行悬吊、修补,并采用对人体无伤害的材料代替原有的病损组织,重建盆底组织架构。具有术后控尿效果好,不易复发的优势,近年来已得到患者与医生的逐渐认可[6]。
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疗法以及电刺激疗法,临床上对于女性盆底功能性障碍性疾病通常以盆底肌肉训练为主。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提高肌肉活力、修复受损的盆底肌肉群、改善阴道松弛、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尿失禁。随着女性患者的年龄增长,其盆底肌肉也会越来越松弛,会引发更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盆腔肌肉训练对患者越来越重要[7]。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康复训练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显效7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4例,有效1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60%。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两组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患者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盆底肌肉训练能够提高盆底肌肉活力,有效提高临床有效率,对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康复效果,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1]洪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的评价.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8):1-2.
[2]朱小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康复锻炼的护理.广东医学院学报,2012,30(5):195-196.
[3]鞠慧影.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采用盆底肌肉训练的康复效果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5(31):45-46.
[4]Unger CA,Weinstein MM,Pretorius DH.Pelvic floor imaging.Obstetrics & Gynec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2011,38(1): 2343.
[5]单咏梅.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治疗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11,6(24):65-66.
[6]米建锋,梁桂玲,劳东玲,等.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20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9-20.
[7]赖晓岚,陈茜,杨卫萍.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情况及康复效果分析.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28-3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2.125
2016-10-19]
123000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