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苦旅》洒脱背后的沉重

2016-03-09 15:27孙樱之汪俊赵靓
人间 2016年2期
关键词:现代化传统文化

孙樱之 汪俊 赵靓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论《文化苦旅》洒脱背后的沉重

孙樱之 汪俊 赵靓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摘要:《文化苦旅》中虽有“旅”一字,作者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表明这是一本记录自己在漂泊旅途中感悟心得的书,但读后会发现它和常规游记大相径庭。它并非重在见闻描述,也非一般的借景抒情,在看似“轻快笔调”的背后更多的是余秋雨先生从旅途所见穿越历史,把自己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洒脱的文字当中。通过对《文化苦旅》的再次阅读来探寻《文化苦旅》中那种寄于洒脱背后的沉重。

关键词:山水风物;传统文化;现代化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知识群体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寻根文化”狂潮之后,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中国文化的命运和前景。《文化苦旅》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其中的每一章都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所到之处皆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作者追溯所到之处的历史,再联系文章就会发现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来欣赏景物,并且是把对历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其中。但绝非仅仅游历山水风物这么简单轻松愉快,相反,简单的一个“苦”字透露出他在游历时的压抑和沉重。

二、历史背景下的山水风物

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到《这里真安静》的异乡漂泊者的脚步结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作者将山水风物、历史变迁、人文事态紧紧联系在一起,行止与古今之间,盘旋于历史文化长河之中,将这趟“苦旅”写成了一本书。

“我发现……总是古代文化与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风物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作者将历史融于景致,同时将自己的人生见识和对文化的反思融入历史。《莫高窟》、《阳关雪》,每句诗句都充满着历史的色彩,那份大气、那份苍凉、那份曲折从来没有失去,皆通过作者笔下的山水风物得以重生。

三、山水风物中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余秋雨先生擅长对中国历史进程做理性思考,将充满激情的心灵蕴蓄顺理成章地灌注在文章中。作者走在神州大地,用其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对历史的感悟,从山水风物中来寻求民族文化和人生真谛,带领我们走进废墟,体会历史的沧桑。面对着敦煌面对着莫高窟,目睹一个古老文化的变迁,最终在“苦旅”中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直露批判。每篇文章都直接面对传统文化的外在形式,通过山水风物以及一个个文化遗迹来追溯历史,来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批判。

比如:在《道士塔》中,作者用幽默的笔触写出了那个愚笨道士王圆箓的物质举动,他自作聪明,把珍贵的壁画刷成自己喜欢的颜色,毁坏的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当他砸掉那些婀娜的塑像,毁坏的是一个文化的古物;他贪图小利将价值连城的经卷送走,对中国的宝贵遗产视而不见,古老的文化在流血,先生的心在流血。他想止住时间老人的脚步,上前拦住载走大量经卷的车队,但是这一切都是假设一切都是无济于事。那么,元凶是谁?

如果让王道士来承担这段历史,的确抬举他了,他只是一个小人物,根本担负不起这样的重大的责任。但透过他,作者看到了一个愚蠢的政府,一个没落的文化族群,一种黯淡了的文化。当时腐朽透顶的中国政府以及传统文化根本就无视这些宝贵的遗产的价值,也没有人有能力研究其价值。与其这样,作者发出感叹,还不如狠下心来让那些有实干精神的西方学者去研究它们,带它们走向世界。这是多么耻辱的啊,民族本身没有能力研究甚至保护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遗产却要让外国学者将其带到世界上,自己却还要背负着历史的耻辱。所以到现在,当看到中国学者在竭力研究敦煌文化时,并带来的种种荣誉时,余秋雨先生才能和我们一样感到丝丝欣慰。

四、传统文化中追寻现代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文化探索之后已经初步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改造和重建的重要性,即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苦旅》成了传统文化现代化转换的思索和探求的代表。

比如《上海人》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通过四部分八大段分析描述了上海文明:第一部分,概括地指出了上海人是特殊的群体,也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人;第二部分,引入上海文明肇始者徐光启和洋人交的生平事迹,阐述上海文明在近代的形成和发展,揭露了上海文明的真谛—东西文化的交融;第三部分,介绍上海文明的三个特征:宽容、精明、崇洋不媚外;结尾部分,作者却笔峰一转,写道上海人在其心中并不理想,反而是问题多多。

作为一个崛起的新兴城市文明,却又受到“农村力量的觊觎、分解、包围和笼罩”。这也就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尴尬。余秋雨先生正式通过这些文章深刻地揭示了这些品行的弊端,过于强调个体,聪明过度从而导致浪费。同时也能够从他的作品中读出他对于这些品行中那些积极的方面,例如不崇洋媚外,讲究科学,个体独立等等的肯定,这些现代化带来的是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相比于弊端这些更加重要。因此,在文章的最后,可以看出余秋雨先生在积极的追寻着现代化以及他独特的思考角度和犀利的眼光。

又如《笔墨祭》,作者流露出来自己在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情感,显然余秋雨先生对于传统文化“书法”是留恋的,希望有更多的国人擅长书法。但是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中已失去了它在古代书法中所具有的社会氛围,现在更多的人认为它代表的仅仅是一种审美罢了。即便是这样,余秋雨先生还是能够意识到“这个民族的生命力还需要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展开”。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同五四时期那些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寄于在对现代文化的思索和探寻的作家类似却有不同,余秋雨先生通过评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来尝试对传统文化的重建,从而能探寻现代化,这是一种继承更是创新。

五、总结

《文化苦旅》在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中进行了深刻的解读和反省。历史人文背景和知识分子的文化精神使得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展现出那种洒脱而又沉重的特点,尽管可能有比他更加深邃的眼光更加广阔的视野的作家和作品,但是《文化苦旅》的出现无疑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民族精神的振兴而执着奋斗的形象,让人激动和欣慰。余秋雨先生带着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行走在历史长河中,明知路途艰辛,却依然执着向前。

参考文献:

[1]闫小军.《文化苦旅》中“苦”之意蕴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1(04)

[2]余秋雨.文化苦旅[M].东方出版中心.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6-01

猜你喜欢
现代化传统文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