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玲玉
【教学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俗世画卷》中的《端午日》(沈从文)、《粽子里的乡愁》(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端午风俗,感受其中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体会端午节传统习俗蕴含的情趣。
2.品味文章语言,发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悟文章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节日的丰富多彩,珍惜我国的传统文化,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树立爱国情操。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2. 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融入了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千滋百味“粽”是情,让我们一起品味端午。
二、整体感知,赏风俗之美
1.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日子,也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下面欣赏一段视频,看看其中提到了哪些端午风俗。(播放端午视频)
2.找找《端午的鸭蛋》《端午日》《粽子里的乡愁》这三篇文章中都写到了哪些端午风俗?各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具体文章来谈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多媒体展示端午风俗的图片)
明确:这三篇文章提到了很多的端午风俗。《端午的鸭蛋》侧重写端午的鸭蛋,《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粽子里的乡愁》重点写了端午的粽子。
3.课堂上举办“端午诗会”。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吟诵着《楚辞》,那里有诗,那里有歌,还有一个民族的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人们的激情亘古不变。让我们一起聆听端午!(播放有关端午诗词的配乐朗诵视频,让学生随着音乐走近屈原,感悟端午情怀)
同学们在课下搜集了许多有关端午节的诗词。今天,咱们来举办“端午诗会”吧!(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要求:先自由朗读搜集到的诗词,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个人课堂展示。
三、赏读课文,品语言之美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1.平淡而有味。(句子简短,极其简练,有口语色彩)
2.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3.古汉语的点缀,朴素典雅。(有文言色彩)
4.有淡淡的幽默。
思考: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以上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同时,结合《端午日》《粽子里的乡愁》来赏析文章语言。请同学们品读原文并作好批注。
发言参考句式如下。
①我们觉得《 》中______________(词或句)写得好,它运用了_______(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
②这篇文章好在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
(可自己组织语言,也可用参考句式)
四、探究文本,悟真情之美
汪曾祺为何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沈从文为何喜欢龙舟竞赛?琦君又为何忘不了家乡的端午粽子?
小组合作探究。
1.这些文章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这三篇文章用了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明确:结合作者背景资料,体会通过描绘事物来抒发情感的方式,即借物抒情的手法。
五、课堂总结
传统节日是世代相传的,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传统节日。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了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是啊,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无论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我想这就是咱们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一种记忆吧!
六、拓展延伸
台湾作家琦君对故乡的一切都难以忘怀。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她把她的满腔思念、一片至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里。请同学们“品尝”琦君酿造的浓浓的《春酒》,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和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