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病20例临床分析

2016-03-08 14:32李国铨刘楠郑颜萍
海南医学 2016年21期
关键词:白塞病溃疡针刺

李国铨,刘楠,郑颜萍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海南海口570102)

白塞病20例临床分析

李国铨,刘楠,郑颜萍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海南海口570102)

目的了解海南省白塞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0-2015年住院确诊的20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5:1;发病年龄25~45岁,平均(33.5±13.8)岁;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1.9)年;从出现症状到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1.2)年;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皮肤病变、眼部损害是常见的临床表现,所占比例分别为100%、80%、70%、25%;针刺反应阳性率为40%;神经系统损害3例、心脏瓣膜病变1例,消化道损害1例;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多变,可累及多系统,治疗前均应常规筛查结核,多种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重要脏器病变。

白塞病;临床特征;海南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病,是一种以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葡萄膜炎、皮肤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可累及关节、神经、心血管、消化道、肺等多个器官系统,病情多变,症状可先后出现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临床容易造成漏诊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5年来住院确诊的20例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我院住院确诊的20例BD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20例患者分别来自风湿科、眼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心外科、儿科,皮肤、眼、关节、神经病变分别由皮肤科、眼科、风湿科、神经科医师确定,心血管病变通过多普勒超声诊断,消化道病变主要通过胃肠镜确定。

1.2 针刺试验采用20#无菌针头在前臂屈面中部斜行刺入约0.5 cm沿纵行稍作捻转后退出,24~48 h后局部出现直径>2 mm的毛囊炎样小红点或脓疱疹样改变为阳性。

1.3 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起病时间、初次确诊时间、病程、临床表现、针刺试验、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本组20例白塞病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1.5:1。最初开始发病的年龄为6~60岁,平均(33.5±13.8)岁,25岁以下发病者5例,25~45岁发病者13例,45岁以上发病者2例。病程1个月~10年,平均(2.9±1.9)年。从出现症状到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1.2)年。20例患者均为海南籍,长期在海南居住工作,均为汉族,均否认白塞病家族史。

2.2 临床表现

2.2.1 皮肤黏膜病变口腔溃疡20例(100%),均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每年≥3次,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皮肤病变14例(70%),其中结节性红斑7例,痤疮样皮损4例,斑丘疹3例,多位于下肢,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外阴溃疡16例(80%),发生于男性的阴囊、阴茎、龟头和女性的大小阴唇,肛周溃疡1例。

2.2.2 眼部受累共5例(25%),其中前葡萄膜炎1例,全葡萄膜炎3例,角膜炎、结膜炎各1例。

2.2.3 针刺试验阳性8例,占病例总数的40%。

2.2.4 关节病关节痛、关节炎9例(45%),其中寡关节6例,多关节3例。关节肿胀5例,主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腕关节亦有受累,无关节畸形。

2.2.5 发热发热8例(40%),其中高热2例,低中热6例。

2.2.6 其他内脏受累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合并二尖瓣增粗增厚、重度狭窄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双侧视神经炎1例,症状性癫痫1例,全大肠、回肠末端多发性溃疡1例。

2.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指标,C反应蛋白升高10例(50%),血沉增快6例(30%),血球蛋白增高3例(15%),血白细胞增高2例(10%),血白细胞减少1例(5%),抗链球菌溶血素O升高2例(10%),PPD试验强阳性1例(5%),类风湿因子IgM阳性1例,抗核抗体(ANA)和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均阴性。1例二尖瓣病理示胶原纤维玻璃样变性。1例肠黏膜病理示黏膜下炎性肉芽肿组织形成,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

2.4 治疗及转归17例患者使用激素治疗,14例患者使用泼尼松30~60 mg/d,2例患者使用地塞米松15 mg/d×3 d后减量,1例患者使用甲泼尼龙80 mg/d× 5 d后减量,其中联合沙利度胺治疗5例,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环磷酰胺1例,硫唑嘌呤1例,甲氨蝶呤1例),2例患者单用沙利度胺100~150 mg/d治疗,1例患者仅仅抗结核治疗。20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溃疡数目减少,系统受累症状减轻,血沉、CRP下降),无死亡病例,2例患者遗留视力严重下降。

3 讨论

白塞病在全球均有分布,东亚、中东、地中海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故又称“丝绸之路病”。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微生物感染可能参与白塞病的发病,单纯疱疹病毒、链球菌、抗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可能与白塞病发病有关,可能为微生物感染引起机体异常免疫应答而导致发病。白塞病发病还具有遗传易感性,部分学者认为HLA-B51可能为本病的易感基因[2]。

本组病例以青中年患者为主,25~45岁发病居多,平均发病年龄(33.5±13.8)岁,男性居多,男女比例为1.5:1,从出现症状到诊断的平均时间为(1.8±1.2)年,与国内部分报道相一致[3]。诊断延误原因有:(1)部分患者仅有皮肤黏膜损害,临床症状较轻未能引起患者足够重视而及时就医;(2)部分患者临床症状相继出现,故而给临床医师诊断带来困难;(3)外阴溃疡涉及患者隐私,部分患者隐瞒病史,临床医师又未给患者检查生殖器;(4)缺乏风湿科专科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

复发性疼痛性口腔溃疡是本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00%,国内报道多在96.88%~100%[3],大部分国内研究采用的是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近年来部分研究采用了2005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后者提高了一部分缺乏口腔溃疡的不典型白塞病患者诊断敏感性[4]。本病常见症状还有外阴溃疡、结节性红斑、痤疮样皮损、关节痛、发热,症状可同时出现或相继出现,后者应详细询问患者病程中是否有相关表现以帮助诊断,深大外阴溃疡常遗留瘢痕,故该类患者应常规行肛门外生殖器检查。本组病例眼部受累5例,2例患者遗留严重视力下降,眼部受累是白塞病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白塞病还可累及神经、心血管、肠道、血液、肾脏、肺、附睾等器官系统。神经系统受累分为脑实质型和脑血管型,前者以脑干受累最为常见,基底节、丘脑、脊髓、大脑半球及视神经等均可受累[5],心脏瓣膜受累相对少见,以主动脉瓣、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6],本组病例1患者先后出现神经系统、心脏瓣膜受累,检查提示双侧基底节区及放射冠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二尖瓣增粗增厚、重度狭窄,该患者既往无反复扁桃体炎、风湿热病史,多次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正常,血培养阴性,故考虑该患者神经、心脏瓣膜损害可能与白塞病有关。白塞病肠道受累可包括全消化道,好发于回盲部,需与克罗恩病、肠结核相鉴别,特别是与肠结核鉴别尤为重要,因为治疗白塞病所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会加重结核病情。有时与克罗恩病难以鉴别,因其两者可以有相似的肠外表现,早期内镜下表现亦相似,有时单靠肠黏膜组织病理也难以鉴别,最有效的鉴别是临床表现上有无外阴溃疡及针刺反应结果。本组病例未见血管、肺、肾脏受累,可能与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关。

白塞病针刺试验阳性率具有很强的地区差异性,1990年董怡等报道的针刺反应阳性率为62.2%,而Mok等报道香港地区的阳性率只有2%,本组病例针刺试验阳性率为40%[7]。针刺试验对白塞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于不典型病例、高度怀疑白塞病的患者应及时行针刺试验,密切随访,及早诊断,避免误诊、漏诊。静脉穿刺后出现的类似皮损具有同等价值,因此临床医生应注意观察患者抽血或静脉输液处的皮肤情况。

治疗前均应常规筛查结核,有明确的结核活动病变或PPD试验强阳性患者应抗结核治疗。治疗上多种药物对本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后容易复发,因而治疗目的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防治重要脏器病变,延缓疾病进展。目前主要治疗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对于系统受累患者常需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相当于泼尼松1 mg/(kg·d)]治疗,有严重眼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血管炎等重症患者需要激素冲击治疗,常需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沙利度胺、甲氨蝶呤、环孢素A视病情选用,沙利度胺、环孢素A因有神经毒性一般不用于神经白塞病患者。对于危重、常规药物治疗不佳的患者还可使用生物制剂,目前已发现英夫利昔单抗对神经、血管系统受累有明显疗效,阿达木单抗能明显缓解胃肠道症状[5]。对于皮肤黏膜关节病变患者可选用非甾体类药物、秋水仙碱、沙利度胺等治疗。对于合并血栓性疾病一般经验性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但在合并动脉瘤患者应慎用,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白塞病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对于需手术治疗患者,如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血管瘤、胃肠道病变等,如无紧急手术指征,应先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再考虑手术,紧急手术后亦应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白塞病一般死亡率较低,但病情迁延,常缓解与复发交替,死亡一般与严重内脏病变相关,故应密切随访患者,定期监测血沉、C反应蛋白,随访眼底、神经、心血管、肠道等重要脏器指标,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1]No authors listed.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Behçet's disease.International Study Group for Behçet's Disease[J].Lancet,1990,335 (8697):1078-1080.

[2]杨竹生,杨秀敏,林麟,等.25例白塞病临床分析[J].中国病案, 2009,10(7):41-43.

[3]杨滨宾,邓丹琪,冉昕,等.白塞病64例临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6):586-588,602.

[4]胡绍先,余毅恺.关注白塞病的诊治现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18(2):73-75.

[5]黎小玲,李惠.白塞病合并系统损害研究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 2015,13(13):149-152.

[6]赵星,王浩,宋民.白塞病的心血管系统损害——附28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3):213-215.

[7]彭劲民,张卓莉,董怡.白塞病173例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3):154-157.

R593

B

1003—6350(2016)21—3552—02

2016-06-17)

李国铨。E-mail:405170414@qq.com

10.3969/j.issn.1003-6350.2016.21.037

猜你喜欢
白塞病溃疡针刺
都是“溃疡”惹的祸
白塞病肺损害的CT表现
中医辨证治疗白塞病举隅
溃疡生肌散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观察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高冬来副主任中医师治疗白塞病经验
运用补泻兼施法治疗白塞病体会
敛疮散治疗慢性难愈性皮肤溃疡2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