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15年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016-03-08 11:52朱瓒
海南医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绝经期妇女综合征

朱瓒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我国近15年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朱瓒

(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特征及内分泌、生物学改变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2个月为止。笔者检索了2000-2015年8月间已发表的关于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文献,对检索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从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现状几个角度,总结我国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概况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了今后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

围绝经期;更年期;心理健康;进展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特征及内分泌、生物学改变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12个月为止[1]。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生殖特别规划委员会于1994年6月在日内瓦召开工作会议,对更年期研究进展进行了探讨,提出废除“更年期”,使用“围绝经期”。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由于女性生殖器官功能逐渐衰退,进而在生理上易产生许多的变化,同时会引发相应的心理反应,正值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也伴有许多生活事件的影响,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在需要面对生理改变与社会生活双重的压力,极易产生不平衡感。学者们在以往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研究中,重点主要是放在对围绝经期女性生理症状及药物治疗等方面,而单纯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见。临床工作中常可见到围绝经期女性某些症状难以用内分泌的改变或生理问题加以解释,即使使用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也难起作用,原因是有些生理症状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甚至会起到加重的作用,因此,对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十分必要。

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输人关键词“围绝经期”和“心理健康”,获得了2000年至2005年7月年间发表309篇文章(含硕博论文47篇),其中有关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增多。

1 围绝经期及心理健康的概念

围绝经期是妇女从生育功能旺盛走向衰退的过渡时期。以往曾广泛应用更年期一词来描述妇女的这个生理变化阶段,该时期出现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一系列相关症状,也被称为更年期综合征。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专题会议统一了有关围绝经期等名词的定义。绝经过渡期是指从月经开始改变,即临床、内分泌及生物学上出现卵巢功能衰退的迹象,至最后一次月经前的阶段;绝经过渡期平均持续4~5年,从周期规则的有排卵月经逐渐过渡到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或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逐渐减少,最后达到绝经。围绝经期是包括绝经过渡期以及停经后12个月以内的整个过渡时期[2]。世界卫生曾推荐从医学词汇中停止使用“更年期”的名词,但国际绝经学会的绝经国际委员会仍投票赞同保留“更年期”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这两个名词。有关人口统计数据预期,到2030年,我国50岁以上的女性将达到2.8亿人,这预示着中国围绝经期女性群体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大。

目前国内对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的定义是套用普通成人的,但是围绝经期是女性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阶段,这一阶段,围绝经期女性不仅面对生理方面的改变,更需面对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现阶段所套用的心理健康标准忽视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并且心理健康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心理健康标准展开,但心理健康概念外延较为模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界定多样也时常不能够统一,所以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视角会产生差异。但其中被研究者较为看重的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智力正常,情绪能自控,了解并悦纳自己,拥有良好人际关系,能适应社会环境,人格统一完整,行为适当,心理活动符合年龄特征。所以,目前对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2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的方法和工具

2.1 研究方法 笔者对国内近15年来围绝经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的统计看到,目前我国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以测量法为多数,其次是观察法、个案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及其他病理、生理、药物研究方面,多运用实验法。综合研究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趋于多样化,测量法和观察法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追捧,应用范围也更加的广泛,另外,个案法和实验法的应用也有增长。这表明我国对研究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

2.2 研究工具 目前对人群心理健康的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主要还是心理学量表。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常使用的量表主要有: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其他量表包括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Kupperman评分(KMI)等也有运用。其中最广泛的运用于检测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的量表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而症状自评量表测量结果反映的是被测近一周内的生理心理状况,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不能只看到测量结果就下结论,或说明被试者存在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在许多研究中看到,对于SCL-90的使用,大部分是以结果为取向的,缺乏更为具体、深入、细化的分析。另外某些量表常模太过陈旧,随社会的发展,很多单一检测病态方面的作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心理健康的评定,因此遭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此外,这些用来检测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量表都是自评量表,也就是通过被试者自我感觉来判定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然而面对广大被试不同的文化程度、职业、健康状况、生存环境以及对生理变化的态度等方面,这些自我感觉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还有待后续研究。同其他特殊群体一样,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体现其身心特点,测量其心理健康的量表与参考常模也应该更有针对性。

3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研究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主要心理问题 周燕等[3]在对更年期女性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的362人中276人有负性心理,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工作情况、伴侣状况、人际关系、婚姻状况、经济情况及自身有无躯体疾病是导致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的危险因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及月经情况没有显著影响。梁雪琼[4]在深圳市对某社682名45到55岁女性调查发现,被试群体中躯体化、强迫、抑郁和焦虑、偏执和精神病高于国内常模,强迫、抑郁、焦虑情况最严重。王莉等[5]调查研究发现更年期妇女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下岗组更年期妇女因子分明显高于在岗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偏执5个因子更为突出。杜霞[6]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88.70%的更年期妇女有恐惧、焦虑、烦躁、失眠等心理症状,其心理症状与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月经等因素密切相关,妇女出现心理症状就医者仅占27.30%。张海芹[7]调查发现农村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个性特质对心理健康有17.1%的预测作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23.9%的预测作用。根据学者们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结果是较为一致的,围绝经期女性面对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较大,本阶段的心理特征常常表现为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以及个性与行为的改变。但是许多调查是以SCL-90量表为调查工具,调查内容涵盖范围不够广泛,而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典型的症状(如潮热、心悸、精神表现异常、腰酸背痛等)缺乏全面、深入的调查,对于围这一特殊群体缺乏针对性,也使得后续的探讨不够全面而详细。

3.2 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我国学者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问题相关因素的研究已有105篇(约占总数的34.0%),大部分学者都同意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与年龄、职业、收入、文化水平、疾病史、亲子关系存在关联性。王庆华等[8]对滨州市600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发现,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活质量的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包括年龄、工作、婚姻状况、亲子关系、学历高低等,经济状况的影响却不大。郑楚等[9]采用自编调查表和SCL-90量表分别对苏南(镇江市)和苏北(徐州市)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抑郁、偏执处于正常水平,而其余各因子分数较低;在苏北地区,农村、非在婚、文化程度低、躯体健康差的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状况差;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水平受地区、健康状况、夫妻感情、与子女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工作态度影响因素。金卫华等[10]对6所医院的女性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发现护士的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能预测其主观幸福感。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对护士主观幸福感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关于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相关因素这部分研究,在大的方面有一致性结论,但在某些细小方面及影响因素的排序上存在差异,这大部分应归因于学者们侧重的研究方向与预先假设不同而造成的。其中,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是重叠的,在一方面更加强说明的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此因素的影响力,在另一方面说明我国学者应拓宽研究方向与渠道,立足于新高度来创造出更多学术成果为我国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

3.3 围绝经期保健及健康教育 张藐冰[11]提出,倡导围绝经期女性保持乐观心态,在有心理问题时向家人或护士倾诉,合理安排娱乐活动,还要做适量体力劳动,来改善不良情绪。戴丽学[12]建议建立支持系统来帮助绝经期女性,宣传围绝经期知识,倡议家人、朋友支持和理解,以促进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温瑞英等[13]对围绝经期女性宣传相关知识,发现其相关生理症状,如焦虑、抑郁、躯体和性功能障碍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张金红等[14]指出,围绝经期女性除了在合理饮食、正确对待性生活、合理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还应加强心理保健,帮助围绝经期女性掌握一定的保健知识,消除忧虑,建立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我国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与研究起步较晚,而西方关于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大量存在,但是缺乏在不同文化下的具体检验。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渐渐意识到心理因素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的生理、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而国内研究显示,围绝经期女性缺乏这一特殊时期的保健知识和意识,很多女性更是无法适应这一时期因生理改变而出现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她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背景之下,对围绝经期女性进行心理健康保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但在既往研究中,针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保健,缺乏具体的心理干预与治疗方法,探索出一套具体的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健康保健方法也应是今后心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3.4 不同人群间的比较 郑锦等[15]对上海市三个社区围绝经期女性进行调查显示,城镇女性和近郊女性在年龄、BMI指数、绝经年龄、绝经时间等无显著差异性;调查人群中45~60岁左右的女性,保健意识较强,参加调查的女性在这个年龄群较为集中。40~45岁女性对围绝经的保健意识较弱,参与讲座人数城镇占6.78%,近郊占11.92%。高清平[16]通过对医院就诊的841例围绝经期女性的调查显示,这一年龄段中,年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了其焦虑、烦燥情绪的产生;调查人群中发现其出现心理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学历成正比,对保健知识的指导要求也相对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不太重视保健知识的指导。李洁明等[17]调查表明,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口、经济收入等因素易对其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常见于51~60岁女性;在心理问题发生率上,城市高于农村,从职业来看,农民、家庭主妇、退休下岗者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对于外来务工人群中的围绝经期女性,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恐惧因子分较高。在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上,学者们作了大量研究,其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但比较的群体仍不全面,如关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群体、离异群体等。

3.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心理健康 笔者此次检索到142篇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文章,并对其进行梳理研究看到,围绝经期综合征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水平下降或者波动所引起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同时伴有神经心理症状,与雌激素水平降低的相关疾病。在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学者们认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分泌雌激素、孕激素的功能衰退,干扰大脑皮层与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各种临床表现及代谢紊乱[18],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还与患者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状态、环境和精神因素密切有关。既往调查中,在我国围绝经期女性群体,围绝经期综合症状发生率较高,其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症状者在上海、珠海、汕 头、广东等南方地区约为48.59%~68.10%[19-21],哈尔滨、北京、银川等北方地区约为59.10%~83.30%[22-24]。吴运莲等[25]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围绝经期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72.54%,低于WHO公布的调查结果(80.0%),低于1998全国调查结果(75.1%),高于2006年北京调查的50.5%,佛山调查的68.8%,这表明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变化很大,并与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和经济收入有关。王雪丹等[26]的调查结果显示,围绝经期女性代谢综合征患者除存在生理症状,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情绪发生率也较高。王海英[27]对72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进行测量,发现其中主要问题为烦躁、烦恼、不满、冲动、紧张不安、重复同样的失误,这些症状的发生率都达到70%以上。钱丽旗等[28]采用实验对照的方法对更年期女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医辨证用药结合心理干预综合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疗效显著,尤其对改善更年期患者的神经症状有独特的作用。然而,笔者在这些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文献中看到,虽许多学者强调心理问题在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中的影响与重要性,但其中大多仍是以药物、激素治疗为主,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心理治疗上重视不足,由此,笔者认为在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方面应有所侧重。

3.6 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干预 吕佳林[29]将60例住院更年期抑郁症女性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定期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焦虑量表评分下降程度更显著,认为心理干预对更年期抑郁症女性患者疗效显著,有助于提高更年期妇女的心身保健。黄维站等[30]对95例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干预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认为心理干预对女性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刘青等[31]通过有专业心理咨询经验的社工对99名社区更年期妇女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干预组更年期妇女的SCL-90分数显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冯冰霞等[32]通过调查得出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有积极的影响。刘青等[31]通过团体咨询、教育讲座等认为团体心理干预可改善社区更年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对于提高社区更年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效果。所有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心理干预就是最直接的方式、手段。在既往研究中,有许多学者开始尝试对围绝经期女性这一特殊群体进行心理干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干预方式方法上沿用的是普通群体的干预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治疗、干预的方法道路也是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之一。

4 展 望

笔者通过对近十五年来我国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献归纳整理可以看到,我国学者对围绝经期女性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得越来越多,但是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也是今后学者们应该研究的方向。首先,目前国内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套用普通成人的,缺乏针对性,因此,应当同其他特殊群体一样,增加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常模设定,以减少在后续研究中出现的争议;其次,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沿用传统的测量法,对实验法、个案法等应该予以重视,在研究的广度上应拓宽,使得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研究更专业化、科学化;第三,应从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以及心理健康干预双方面,为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提高提出更多的依据和方式方法;第四,针对围绝经期女性的特殊心理、生理状况,逐渐加强相关心理干预研究;第五,应加强对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纵向研究,这一可以弥补横向研究的不足,增强干预研究的说服力;最后,应加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我国围绝经期女性心理健康的提高提供动力。

[1]佩利.妇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30-333.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6.

[3]周燕,滑卉坤,张新国.更年期女性负性心理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5):2202-2203.

[4]梁雪琼.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现状调查[J].当代医学,2011,17 (2):41-42.

[5]王莉,王雅楠.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635-1636.

[6]杜霞.更年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 (36):6063-6064.

[7]张海芹.农村更年期女性心理健康及相关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1,26(11):1652-1654.

[8]王庆华,方秀新,郝玉玲,等.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1(18):22-24,26.

[9]郑楚,刘相佟,嵇芹,等.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54-2157.

[10]金卫华,张玉千,李勇,等.护士压力、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J].海南医学,2015,26(19): 2844-2847.

[11]张藐冰.综合护理干预对围绝经期女性焦虑抑郁心理的影响[J].华北国防医药,2009,21(6):83-84.

[12]戴丽学.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的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3(12):35-36.

[13]温瑞英,邓锦娥.围绝经期妇女健康问题的社区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1):52-54.

[14]张金红,高俊霞,谷金环,等.围绝经期综合征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06,5(5):814-815.

[15]郑锦,李佶,宋琳奕,等.上海市社区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1(3):505-508.

[16]高清平.841例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21(14):1990-1991.

[17]李洁明,田丰莲,詹新林,等.影响妇女更年期心理症状相关因素调查及心理健康指导[J].广东医学,2006,27(5):741-743.

[18]王梦欣,贺红,宋冬玲.围绝经期情绪障碍患者雌激素水平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8,17(10):775-777.

[19]毛红芳,陈莉萍,甘晓卫,等.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6):5135-5137.

[20]田丰莲,杨冬梓,张小庄,等.广东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需求调查[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24(8):928-932.

[21]黄春琴,郑少玲,丁莹.汕头市妇女围绝经期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2):472-473.

[22]邓小虹,张淞文.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现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北京医学,2002,24(4):235-238.

[23]刘红雪,郑建华,郁琦.哈尔滨地区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现状及保健需求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1):4065-4068.

[24]李吴萍,张雪玉,赵伟明,等.银川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11):991-993.

[25]吴运莲,李泽辉.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1,9(10):54-55.

[26]王雪丹,张勇,刘凤丽,等.社区围绝经期妇女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8(14):117-118.

[27]王海英.顺义区医院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5(4):15-16,18.

[28]钱丽旗,马建丽,李素那,等.中医辨证用药结合心理干预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疗效评价[J].北京中医药,2012,31(11):832-835.

[29]吕佳林.女性更年期抑郁症的心理干预[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1:100-101.

[30]黄维站,崔孝菊.女性更年期抑郁症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6):916-918.

[31]刘青,冯琪,柳青,等.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对社区更年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干预的促进作用[J].中国性科学,2012,21(8):72-75.

[32]冯冰霞,陈丽燕.心理护理干预对严重创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21):151-152.

Progres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in the recent 15 years in China.

ZHU Zan.Department of Psychology,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Jiangsu,CHINA

Perimenopause is defined as the period immediately preceding menopause when endocrinological,biological,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approaching menopause commence.Perimenopause culminates with menopause,when menses have ceased for a period of at least 12 consecutive months.We search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erimenopausal women from 2000 to August,2015.Through sorting and analyzing these papers from several points(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tools and research situation),we summarize the status of the research in general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the weak points of the research,and also prospec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future.

Perimenopause;Menopausal period;Psychological health;Progress

R395.6

A

1003—6350(2016)06—0978—04

10.3969/j.issn.1003-6350.2016.06.041

2015-11-02)

朱瓒。E-mail:zhuzan58@163.com

猜你喜欢
绝经期妇女综合征
SAPHO综合征99mTc-MDP及18F-FDG代谢不匹配1例
Chandler综合征1例
运动改善围绝经期女性健康
考前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
滋肾解郁宁心方加减治疗围绝经期失眠临床观察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绝经期与非绝经期女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对比
延经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