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锋,张 超
(中国传媒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24)
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研究
齐勇锋,张超
(中国传媒大学 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24)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自古以来就是对外交流的重要内容。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以复兴草原丝绸之路,构建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相适应的文化产业走廊为目标,按照中蒙俄三国共同批准的《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的要求,实行规划引领、文化旅游先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搭建投融资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以及大项目带动战略,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协同推动,充分挖掘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资源价值,通过资源整合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使三国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与蒙古国“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中形成更加紧密合作的东北亚文化竞争高地,实践意义重大,发展前景广阔。
“一带一路”;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把复兴草原丝绸之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推向国家战略和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前沿。在当前中蒙俄三国互信互惠已达新高度,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的形势下,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既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贸易结构单一及不平衡,关税、法律、技术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以及国际和国内政治不稳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蔡振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www.scio.gov.cn。。因此,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既要着眼于经济合作,同时也要把人文交流特别是文化产业合作不失时机地提上议事日程,从而为经济走廊建设和东北亚和谐稳定增添新的人文魅力和发展动力。
“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中国》一书中最早提出的概念。实际上丝绸之路既是一条交通要道,同时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有更抽象、更普遍的象征含义和丰富内涵,是以丝绸、茶叶等为载体,连接亚欧乃至非洲之间的国际商道和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
(一)张库大道具有与传统丝绸之路相似的历史基因
在漫长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事实上有四条丝绸之路:一是汉唐两京——长安、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达西亚、欧洲的丝绸之路,即丝绸之路的主道,也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丝绸之路;二是从中国张家口至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莫斯科抵达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亦称张库大道;三是中国四川、云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历史上称为“蜀身毒道”;四是中国东南沿海通向东南亚乃至中东和非洲东海岸的海上丝绸之路*徐允信:《古代丝绸之路有四条》,《桑蚕通报》,1997年第4期。。
研究认为,丝绸之路的形成必须具备两大要素:一是国家间要有相对稳定的大宗商品交换的需求,二是在一定时期内要有相对稳定的贸易通道。这种贸易通道也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形成,即鲁迅所说的“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另一种是人工修筑的大道,这种情况一般是官方投资主导。这两种形态既可以相互衔接,也可以相互转换。从功能上讲,丝绸之路一般具备三大功能:一是通商贸易,二是文化传播,三是政治通道*刘振英:《张垣三品——品读张库大道》,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我们细读张库大道的历史,会发现其本身就具有与传统丝绸之路相似的基因。张库大道早在唐代就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了零散的商品交换贸易,自元代开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贸易通道。这条贸易通道的形成,得益于元明清三朝不断完善的驿传制度,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当时身居中原的商人深入大漠成为可能,也为后来晋商从事对外贸易开辟了更为便捷的商道。与途经河西走廊通往中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类似,它既是一条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之路,亦是一条记录着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与和的政治通道,是一个曾经沟通欧亚,强烈影响欧洲资本市场,以至于引起马克思注目研究过的经济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0卷第2册第81页《资本的流通过程》。。实际上,张库大道是官道与民道的相互衔接和功能交叉拓展的结果,它更加灵活,也更为艰辛,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浪潮中,以一种最为原始的方式书写了中国对外商业史上壮丽辉煌的篇章,也因此埋下了最终衰落的种子。
(二)草原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
历史上的张库大道作为整个丝绸之路中最为典型的东西方商道之一,彰显中华文明的活力、包容性和辐射力,也昭示着现代中蒙俄三国经济文化合作的重要意义。中国与蒙古国接壤的广阔草原正是古代张库大道的核心地带。如今,中蒙俄都尝试在传统陆地交通联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区域性战略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并由此推动三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发展。
1、历史与现实:中蒙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构建
中蒙俄三国友好合作由来已久,不论从地缘政治还是从文化渊源因素来看,三国友好合作既有历史传统,也符合各自利益和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与中国交好的国家,蒙古国和前苏联于1949年与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冷战结束后,随着蒙俄对外政策的全面调整,中蒙俄三国关系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实现了正常化并一直顺利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蒙关系朝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前进,2003年中蒙宣布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两国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中蒙签署《中蒙战略伙伴关系中长期发展纲要》。2014年5月中俄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2014年8月习近平主席访蒙期间,中蒙两国首脑共同签署并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关于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宣言》。这些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中蒙俄三国在战略合作上全面提升,迈上了新的发展台阶。
从中蒙俄三国关系的现实出发,三国合作领域、合作层次不断扩展,符合各自现实利益。自1999年以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国,也是俄罗斯除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国。蒙俄出口中国的商品集中于能源、矿产、畜牧及木材、金属等原料和加工制成品,而蒙俄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则多为食品饮料、服装、烟酒、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和机器设备等,经济互补性较强。在地缘政治方面,中蒙俄互为重要的接壤国,三方的合作发展有利于东北亚的地缘政治稳定。在文化领域,三国有着相似的历史文化基因,冷战结束以来相互之间尊重各自文化差异,达成了和而不同的共识,为进一步开展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合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华倩:《“一带一路”与蒙古国“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研究》,《国际展望》,2015年第6期。。
中蒙俄三方积极合作,有利于东北亚建立多边合作机制。2014年中俄两国元首对蒙古国进行正式访问时表示,建立过境运输走廊有利于促进亚太地区国家经济合作,在贸易、投资、交通、农业、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创造平等互利的条件。2015年7月9日,中蒙俄三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额勒贝格道尔吉总统和普京总统举行元首会晤,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宣布“将发展三国传统友好互惠关系作为本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方向之一;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睦邻友好、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全面合作”,为振兴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东北亚多边经贸、文化和安全合作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2、融合与发展:“一带一路”与与蒙古“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互联
随着中蒙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中俄全面战略合作协作伙伴关系的确立,2014年11月蒙古国基于地处中俄之间的地理优势,提出实施“草原之路”计划,通过加强与中俄过境运输和贸易振兴蒙古国经济,俄罗斯认为由其主导的欧亚联盟可以与中国倡议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进行对接。
2015年中蒙俄三国元首会晤,正式签署《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这是三国均面临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做出的重大决策。历史上,张库大道即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其因天然的地理环境从而成为古代东西方之间最适宜的陆路交通渠道紧密相关。这种历史上的必然性在今天的“一带一路”通道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中国还是蒙俄都认同这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并且有意在新形势下加强合作,重现辉煌,使之未来为三国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3、分享与对接:“一带一路”与蒙古“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互通
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国家之间的跨境交通是双边经贸往来的必要条件和后续动力,中蒙两国都将跨境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贯通作为战略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期望通过建设高速公路和电气线路,进一步扩展跨国交通系统。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蒙古国在三国合作中的陆路交通中转站作用,中蒙俄三方铁路部门经过磋商达成共识,确认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提升现有铁路运量,研究成立三方运输物流联合公司,积极发展并提升从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首府乌兰乌德途经蒙古国东部的苏赫巴托、中国内蒙古的二连浩特,最终到达天津港的铁路运输能力。
以经贸领域的互补性为增强合作的重要契合点。中蒙俄经济结构和体量虽然存在较大落差,但实际上也有很大的互补性。首先,轻工业产品的进出口合作是中蒙俄合作的重要互补领域,蒙俄的轻工业并不发达需要进口大量的日用品,而两国所蕴藏的大量木材、煤炭等资源正是中国经济中高速发展所缺少并需要的。其次,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劳动力短缺,而中国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三国在劳动力输出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最后,在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旅游业为例,自2006年蒙古国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国以来,中国已是蒙古国最大的旅游客源国,同时中国也是蒙古国最大的公民旅游目的地国。2014年11月,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了首次中蒙俄旅游联席会议,三方对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进行研究,决定共同推动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与旅游线路的对接*华倩:《“一带一路”与蒙古国“草原之路”的战略对接研究》,《国际展望》,2015年第6期。。
以民间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成为中蒙俄三国战略对接的重要内容。1994年,《中蒙文化合作协定》签订,随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06—2007年,中俄分别举办了“俄罗斯旅游年”与“中国旅游年”;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2011—2016年教育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签署,中蒙教育和文化交流机制形成,语言文字交流日趋深入。
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支点加强投融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亚投行的成立旨在重点支持亚洲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必将大大促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互联互通,增强中国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同时构建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促使二者叠加,有机结合,目的是为经济走廊乃至“一带一路”战略增添新的人文内涵和发展动力,意义深远,前景看好。
(一)为中蒙俄东北亚合作提供新的战略出口和人文氛围
翻看我国与欧洲大陆的交流,古代的丝绸之路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唯一途径,后来拜占庭建立了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阻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至近现代,亚欧大陆桥得以连接,铁路以更高的效率代替了传统丝绸之路的贸易功能。
建国以来,我国与俄远东地区及欧洲大陆的贸易往来主要依靠第一、第二亚欧大陆桥,对东北出口和西北出口的依赖,导致地处中西部区域的河北、山西与内蒙等地区形成了一个对外开放滞后的“塌陷区”。而在地理位置上,草原丝绸之路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沟通我国中部、沿海与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最为便捷的通道。因而依托铁路、公路延伸草原丝绸之路至天津,辐射山东、辽宁,形成从俄远东地区—乌兰布托—二连浩特—张家口—北京—天津港的全新战略出口,与我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海上丝路战略不谋而合,促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第一亚欧大陆桥和第二亚欧大陆桥之间实现战略连接,构建我国与欧洲大陆经贸合作的新通道,将快速推动我国与蒙俄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二)有利于拉紧三国的人文情感纽带,构建东北亚安全和谐的国际环境
相比于纵贯东西连接中亚地区的传统丝绸之路、连接南亚和西亚的南方丝绸之路,以及连接东亚与东南亚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情感纽带,没有恐怖主义及境内三股势力的干扰破坏,在国际安全环境上更具优势。依托草原丝绸之路建设中蒙俄经济和文化产业走廊,我国不仅可以与蒙俄两国在能源、贸易、科技、军事等领域展开更深入的战略合作,而且有利于通过人文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三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政治互信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使我国与俄罗斯集中力量打击新疆和中亚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形成东北亚更加稳定的人文纽带和安全和谐的国际环境。
(三)与蒙古国振兴经济发展和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形成战略配合,为三国经贸合作增添新的发展亮点
中蒙俄经济和文化产业走廊将中国最为发达的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和山西、内蒙等广阔的中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相连接,形成新的开发开放前沿,从而既有利于与蒙古国提出的“草原之路”和俄罗斯东向战略形成更加紧密的战略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优化三国的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同时也有利于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新增长点,为三国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增添新的发展内涵和内生动力,扭转长期以来三国经贸合作以能源、木材等初级资源品和食品、轻工、机械等工业产品为主的格局,契合三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实现互利多赢。
随着中蒙俄《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正式签署,在世界经济的重心从大西洋沿岸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背景下,三国合作共建经济走廊的时机日益成熟并已经达成共识,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合作也随之提上日程。近几年来,从官方到民间,从文化传媒到教育、科技交流合作等方面,三国已经联合举办了多次各种层次的双边和多边活动,为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创造了良好氛围。然而,毕竟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衰落已近百年,重新振兴仍然面临着沿线人口稀少,文化遗产保护、跨国人才培养不足和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项目策划、资源整合从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何破解在国际合作中三方定位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一)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面临的机遇分析
1、京津冀协同发展:海上丝路与草原丝路连接组合的新契机
2013年8月,习近平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而且处于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连接地带。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出台,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有利于辐射带动整个环渤海地区和内陆经济转型发展,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经济增长极,为振兴草原丝绸之路提供新动力。
张家口作为张库大道的起点和连接京津冀与草原丝绸之路的交通、经贸和文化交流的节点城市,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突出文化特色,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环保屏障、特色文化休闲基地,必将在沟通京津冀和草原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中发挥平台和节点城市的重要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复兴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机遇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重点圈定了18个省区,其中西北地区包括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6省区。提出内蒙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为尽早打通煤炭资源外运和中欧物资运输的通道,呼和浩特铁路局今年计划建成铁路里程1322公里,占全国新建铁路开通里程的1/6。同时,内蒙古首条新建高铁张家口至呼和浩特铁路客运专线全线开工,与规划建设的北京至张家口铁路客运专线相连,在“一带一路”规划中扮演着沟通中国内地与蒙俄交通的重要角色。
河北作为沿海大省,因海岸线与港口建设不足,导致竞争力明显落后于环渤海经济圈的辽宁、天津和山东。虽然河北省未能纳入“一带一路”的最终规划,但张家口作为河北省连接京津冀与内蒙古和蒙俄的节点城市作用却不容忽视,未来发展空间看好。
从国际视野来看,由中国发起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经两年多的筹备,已于近日挂牌正式成立,为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提供了投资利好。包含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亚投行创始成员国达57个,总股本1000亿美元。随着亚投行开始运营,必将加快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中蒙俄在文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交流方面提供便捷的投融资渠道。
3、京张联合举办冬奥:为复兴草原丝绸之路增添了催化剂
举办冬奥会把北京和张家口推向国家战略的前沿。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消化过剩产能的艰巨任务压力下,借助举办冬奥会,将加速京津冀和周边地区文化、生态和旅游休闲等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进程,为这一地区带来更多的扶持政策和市场资源,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极大地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从而催化草原丝绸之路的复兴进程。举办冬奥使北京和张家口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吸引了国内外许多大资本蜂拥而至,这对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张家口及周边连接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沿线的河北、山西、内蒙等相关地区意义尤其巨大。张家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侯亮在参加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透露,举办冬奥对张家口扩大开放、招商引资非常有利,亿元以上的项目签了200余个,而且前来投资的都是“国内领军级”企业。目前张家口已暂停新项目投资,等冬奥整体规划出台后,再根据需求针对性的接纳一些新项目*《崇礼县申办冬奥引来大量投资暂停接收新投资项目》,《北京青年报》,2015年3月9日。。大跃进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必然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吸收投资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二)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
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需要三国共同努力,在制度安排、资源开发、投资合作等方面共建共享。然而,虽然三国都有合作发展的意愿,且沿线文化及相关资源极为丰富,富有特色,潜力巨大,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导致三国在携手构建这一意义深远的产业走廊的进程中仍面临不少的问题和挑战。
1、三国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落差较大,制约文化市场发展
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消费人口才能形成规模化的市场。然而,目前中蒙俄三国无论是资源禀赋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存在较大差异。俄罗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同时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西方制裁的影响,2015年出现经济发展负增长、通胀居高不下的严峻局面,因而难以对建设经济和文化产业走廊发挥应有的作用。蒙古国同样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矿产资源,在近几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滑的影响下,经济发展陷入低谷。总体来看,蒙俄两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低迷,财政困难,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与中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财政和外汇积存丰盈,文化产业发展高歌猛进的态势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而沿线除了中国京津冀地区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已成规模外,从中国内蒙到蒙古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广阔地带人口稀少,市场有限。由此可见,如果中国不能依托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其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中的投资需求、市场需求等诸多难题就难以破解,从而难以实现高起点、可持续发展。
2、文化遗产破损严重,亟待加强保护
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遗产。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种政府行为,不能依赖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文化产业已成为草原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然而,随着岁月的风吹雨打,沿线许多重要的古迹已经变得破败不堪,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目前,中蒙俄三国在文物保护方面都不尽如人意。俄罗斯的许多文物保护情况令人担忧,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大量存在。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有30%的文化古迹处于危急状况。据专家评估,每年俄罗斯永久消失的古迹多达200处。2011年,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曾表示,近10年来俄罗斯失去了约2500处古迹。有许多是被人为破坏和毁损的,还有一些被非法侵占使用。蒙古则由于地广人稀,许多文物暴露于风沙之中,常年无人修缮,正面临消亡*《历史古迹竟被如此“保护”?》,《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5月18日第3版。。中国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内蒙古对元上都等遗址进行了保护修复,张家口市政府先后对鸡鸣驿、宣化古城墙、蔚县古城、堡子里古街区进行了修复保护。但是文物保护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遵循科学的规范和方式。张家口、乌兰察布、锡林郭勒文化资源众多,但由于缺乏严谨周密的科学规划,资金投入不足,以至于开阳古堡等一些有传承和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善,破败不堪。有的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开发,以新换旧,没有得到有效制止,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3、沿线资源分散,缺乏规划定位,资源整合和品牌塑造难度大
文化资源开发是一个保护、传承和品牌化的过程,资源整合往往会形成1+1>2的合力和裂变效应。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资源丰富,草原文化、长城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冰雪文化、红酒文化具有面向世界推广开发的潜在价值;三祖文化、民俗文化、温泉文化、邮驿文化已经形成初步的区域影响力和市场基础。总体来看,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文化资源呈现内涵丰富、层次鲜明、形态多样的基本特征,未来开发潜力巨大。但沿线文化资源和产业发展散点化问题较为突出,众多文化资源分散在各国和各行政区域,各自为政,缺乏整体形象定位和共同开发保护的政策和项目协调,导致各区域在文化旅游推广过程中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抱团”打造拳头产品和品牌化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还是配套服务能力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提升。以冰雪文化产业为例,崇礼丰富的滑雪资源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滑雪休闲产业,其客户大多来自北京等发达地区,属于高端消费,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是很好的文化传播对象和文化旅游的重要消费者。但目前诸多滑雪场地缺乏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元素,与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产业的融合和资源整合不足,更缺乏面向晋北、内蒙乃至蒙古和俄罗斯的延伸规划、项目合作和联合打造品牌设想。与此同时,由于张库大道和草原丝绸之路湮没已久,除沿线城市的人群较为了解外,周边城市知道的人不多。由此可见,如何整合资源振兴和打造草原丝绸之路这一国际化品牌,从而尽快起步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4、产业开发和创意管理人才缺乏
富有创意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内涵丰富、体量巨大,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通晓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熟悉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历史、民族和语言,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中蒙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蒙古国的现代经济发展落后,对文化产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概念层面,目前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优秀的文化管理人才、创意人才、科技研发人才、传播人才和营销人才。而沿线城市高层次的高校甚少,难以满足文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加之现有从业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变化,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的瓶颈之一。与此同时,沿线非遗资源众多,且层级较高,非遗传承人在展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承创新的文化使命。在现代传播时代,许多年轻人对非遗的认可度不高,传承人的缺失使得这些传统艺术面临传承和发展创新的严峻考验。
5、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周边服务业发展滞后
“吃、住、行、游、购、娱”是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六大要素,也是游客休闲体验的主要消费环节。目前沿线的一些旅游城市相比于其他世界优秀旅游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口菜、蒙餐和俄罗斯西餐是中蒙俄极具特色的菜系,但是现在还尚未形成自己本地的特色和品牌,知道口菜的人少之又少;交通方面未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相互动的网络体系,未开通通往各大旅游景点的旅游大巴专线,没有建设快速输送游客的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开发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城市文化娱乐场所、文化娱乐项目都较匮乏。在张家口申奥成功之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崇礼县、蔚县等地在旅游旺季难以满足游客最起码的吃住行,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周边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文化产品相配套的设计包装产业严重落后;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不完善,文化创意孵化空间和产业投融资平台发育不良,很多好的创意和项目因为缺少资金而难以落地实施。在影视传媒和艺术品、工艺品交易方面,由于缺乏中介服务结构,供需信息不流畅,好的剧本、艺术品、文化商品难以真正走向市场。
历史上的草原丝绸之路曾经为中蒙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光流溢,斗转星移,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振兴草原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既要继承先辈不畏艰险的丝路开拓精神,同时更要与时俱进,赋予丝路新的文化价值内涵,以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建设文化草原丝路、美丽草原丝路、和谐草原丝路为目标,按照中蒙俄三国共同批准的《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的要求,实行规划引领、文化旅游先行、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搭建投融资平台并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层面协同推动。在起步阶段,中方要依托自身在资金、资源和人才方面的优势,在加强三国之间的政策和规划协调,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高水平的创意、管理方面的跨国人才,以及大项目策划和营造氛围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推动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高起点发展,为经济走廊建设和东北亚和谐稳定发展增添文化魅力和内在动力。
(一)规划引领:把握发展机遇,抓紧制定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规划
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贯通中国、蒙古与俄罗斯,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名副其实的“概念股”和“潜力股”。同时恰逢京张联合筹备举办2022年冬奥会、国家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多个政策利好相互叠加,使之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充分把握机遇,首先要搞好规划,积极争取三国政策支持和项目对接,高起点推动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快速起步发展,避免盲目性和粗放式发展模式。建议在中蒙俄制定各自的草原丝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三国携手抓紧制定《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规划》,明晰各国各地区在产业走廊上的角色定位,根据各自文化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从战略层面理顺未来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发展思路。要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和开发潜力评价,明确重点发展、提升发展和培育发展的产业门类,形成特色鲜明、梯次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二)文化旅游先行:为文化产业走廊起步发展营造氛围
在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的起步阶段,之所以要采取“文化旅游先行”的策略,首先是因为文化旅游投资少,见效快;其次,文化旅游能够促进三国民众更多的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为走廊建设营造氛围。为此,要在2014年11月在中国呼和浩特市举行首次中蒙俄旅游联席会议,决定共同推动中蒙俄“草原丝绸之路”文物考古与旅游线路的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行动计划,引导旅游市场特别是中方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商务旅游的强劲需求,推动中蒙俄文化旅游迅速发展。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中蒙俄铁路、公路干线为主轴,加快建设城市游客集散中心,探索在旅游旺季开设双向旅游专列,开通火车站与机场、城市与著名景点之间的快速通勤巴士,建立覆盖主城区、国道及主要景点的交通标识识别系统,为自驾游游客提供便利的路线指示。规范餐饮、饭店的服务质量,积极引进快捷酒店,鼓励城郊景区农家乐及生态宾馆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产业投资集团进入,充分发挥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三)凸显特色:整合发展草原文化、蒙古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
在漫长的文明史上,东亚广袤的草原地带先后兴起了匈奴、柔然、鲜卑、突厥、党项、拓跋、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最终由蒙古族统一了这一地区,进而皈依藏传佛教,形成了以蒙古族为主体,以草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为核心,以尊崇生态、开放包容、诚实信义为主要价值内涵的特色民俗文化形态,与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普遍价值不谋而合。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就要在继承草原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突出特色,通过深入研究整理、规划引导、政策促进、创意转换、投资推动、平台打造、旅游线路连接、传媒推广等方式,挖掘其符合当代价值的文化形态,把分散在中国内蒙、河北,蒙古国和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俗文化、草原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艺术形态进行整合,与草原商贸文化和富有区域资源特点的冰雪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既凸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资源特色和开发重点,同时也契合三国政府和民众的关切,形成以蒙古族为主体、各民族广泛参与并日益扩大的文化交流格局和消费市场。
(四)共建共享:重点发展契合文化惠民指向的特色文化产业
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作为串联三国之间的文化纽带,既符合三国的各自利益,也连接着三国民众的情感和福祉。要按照共建共享、民心相通的原则,重点发展契合文化惠民指向的特色文化产业,使沿线民众能够分享文化产业发展收益,增强获得感,才能促使这一走廊建设得到广泛的民意支持,顺利起步发展。按照这一发展思路,首先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坚持文化惠民的价值指向,把民众喜闻乐见,能够直接互动参与的特色文化产业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采取政府支持、公共财政引导,社会参与等多种方式,给予重点扶持。其次,要精心谋划、尽快启动一批富有蒙古族和沿线相关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特色演出、特色饮食、特色体育健身、特色节庆活动乃至特色农牧业种植和观光休闲项目,并与“文化旅游先行”的发展策略密切结合,规划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特色化、标准化的农家乐、草原(家庭)宾馆等惠民项目,力争在3-5年内见到成效。三是要在政府规划引导、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下,以草原丝路、藏传佛教艺术、蒙古族民俗等特色文化为主题,三国联合举办具有共同历史记忆和创新发展的特色文化艺术活动,推动诸如以草原丝绸之路和民族文化为素材的文艺创作,举办艺术节和会展,以中蒙俄抗日烈士纪念林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共享文化共建的友谊硕果,官民并举,促进三方多渠道文化交流。
(五)国际化视野:加强人文交流,打造国际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愈深入发展,人们对异质文化就愈包容理解,从而不断提高了解和学习的兴趣,增强自身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推动中蒙俄三国的深化合作是未来东北亚地区多边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文化交流、共建共享就要进一步拓展国际视野,深入挖掘三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的共性资源和多种表现形态,更大规模的开展人文、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打造草原丝绸之路国际品牌为核心,构建品牌战略体系,推动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提高知名度,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沿线城市的良好形象,带动相关企业、产品的品牌化建设。要在2007年中蒙首次开展文物保护领域合作,中国政府无偿援助600万元人民币用于修缮蒙古博格达汗宫博物馆的基础上,三国联合成立文物保护与修缮基金,促进中蒙俄三国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的合作交流,同时在互派留学生、文化考察、商务旅行等方面鼓励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与合作,促使人文交流和品牌建设互为支撑,相得益彰。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蒙古国那达慕大会,以及中国境内现有的冰雪文化节、张北草原音乐节、蔚县民俗文化节等具有影响力的节庆会展活动,使之向蒙、俄延伸发展,创办中蒙俄那达慕国际大会、中蒙俄国际艺术节、贝加尔湖国际湖泊论坛、中蒙俄文化产业国际论坛等大型节庆活动,加强与欧洲、北美、南美、澳洲等地区的草原文化、冰雪文化的交流合作,使之更具国际化色彩,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文化产业发展多元资金渠道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血液,高起点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创新文化金融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公共财政投资,银行信贷、信托计划等间接金融,以及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民间投资和港澳台等境外资金的市场化方式,促使投资多元化,激活产业发展活力。在起步阶段,要借力“一带一路”战略,把握政策机遇,依托中方资金优势成立“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投资基金”,与银行开展文化金融合作业务,鼓励沿线地方金融机构建立服务文化产业的专业机构,推出一批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同时积极争取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支持,扶持一批遗产保护项目,整合提升一批有市场前景的特色文化产业惠民项目和有影响力的影视项目和传媒平台项目。
(七)人才支撑:引进培养创意型人才,发挥市场和民间组织作用
高起点发展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对培养、选拔和使用高素质的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迫切要求。为化解中蒙俄在高端文化人才的相对匮乏,要积极制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规划,加大力度培养旅游服务、广播影视、文学艺术、文化产业研究、创意策划、市场营销、投融资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特别要培养和引进创意策划人才和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要设立人才培养基金,积极探索与中国京津冀、蒙俄相关高校合作,与创意产业学科研究较成熟的高校实行委培办学,选拔水平高、能力强的优秀学员,由政府出资培训,鼓励“智慧入股”,引导高端人才的自由流动,吸引高素质人才参与文化产业走廊建设。要在条件成熟时建立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协会,积极承担政府委托的人才培训、文化研究、项目规划、人文交流、项目推介以及行业自律、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八)构建传播网络:发挥新媒体作用,创新产品推广营销模式
在当今国际化、信息化时代,高起点建设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同样离不开现代媒体的重要作用。要构建以文化产业走廊官方网站、电子商务为平台,以新媒体为主要载体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结合重大项目策划实施和国际化品牌建设,利用新媒体营销渠道,通过互联网和微博、微信,以图片、文字和视频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相关优质资源,发布和传播文化走廊建设信息,推广品牌产品、项目和企业。要创新文化内容建设和产品营销模式,拍摄质量上乘、富有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的专题片,举办主题性的文化活动,如摄影比赛、体育赛事以及会展、节庆活动等,通过各类媒体传播,提升文化走廊的影响力和曝光率,塑造国际品牌。
长期以来,汇聚在我国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因子,在长城要塞和陆路商埠的空间中融合发展,形成了明显的“混血”型文化和历史生活风貌*刘振英:《张垣三品——品读张库大道》,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中蒙俄文化产业走廊的文化以外向性、多元化和商业化为特征,具有内涵丰富的底蕴,透射出类似“混血”人种的某种优异禀赋。相信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崛起,其蕴含的市场活力和产业发展动力,必将突破历史和现实的屏障,重现异彩。
[责任编辑:王波]
齐勇锋(1952-),男,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超(1989-),男,中国传媒大学硕士,九九工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电商部研究人员。
G124
A
1003-8353(2016)05-0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