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强 ,汪亚雄,朱瑶瑶,陈德丽,饶亚玲
(1.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2.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湖北 崇阳 435100)
本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基于湖北省崇阳县第二实小“本土文化教育”课题实验考察
邹强1,汪亚雄2,朱瑶瑶2,陈德丽2,饶亚玲2
(1.湖北科技学院,湖北咸宁437100;2.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湖北崇阳435100)
摘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本土文化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力抓手。湖北省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以本土文化教育为载体,挖掘和建设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展与本土文化相关的校本德育系列主题活动,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校本德育育人模式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本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育人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把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那么,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的任务。湖北省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以本土文化教育为载体,通过开发以本土文化为主的德育校本课程,开展与家乡“名景、名人、名事”相关的校本德育系列主题活动,不仅达到了传承本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也较好激发和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高尚情操,并探索出了一条卓有成效的校本德育育人模式的特色之路。
一、“本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回归生活是构建校本德育模式的逻辑起点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与复杂化,学校德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前学校德育的效果到底如何,如何提高学校德育实效,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传统的学校德育,是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征的“知性德育”,这种德育“将道德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道德意义看成教育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远离这些道德知识符号得以产生、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这些道德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1]因此,学生学到的不是回归生活的生活智慧,而是远离学生生活世界的死板的道德教条。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学校德育应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学校德育应走出以教师和课本为主,以强制灌输为主,以呆板的道德教条为主的传统德育模式,走向实践,走向生活,走向生本与校本,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去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切实提高德育实效。
2.本土文化是校本德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本土文化,是某一地区成员在共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同质性与内聚力的一种地区文化。在区域文化圈内部,人们“形成了共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并彼此认同,不断传承”。[2]中国古代社会的农本观念,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对故乡本土的特殊情感。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本土文化教育虽然没有深入和系统化的涉及,但本土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在相对封闭的人文环境中,本土文化通过代代积累,深刻影响了一代代人。在随后的历史发展中,尤其是在近代以来,异域文化的大量涌入唤醒了人们对本土意识的觉醒,以维护和延续本土文化为主的乡土教育逐渐被重视,并在政府的政令、条例和课程标准中得到体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本土文化教育逐渐以“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的形式在各类文件中得到重视与体现。1986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首次将“乡土教材”正式纳入教学计划中。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本土文化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间有了联结的基础和可能。[2]
本土文化独特的教育价值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基于本土文化是一种“追寻原点”的文化体认,它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文化中获得的生活体验与经验,不仅孕育了个体对于世界的最初感受,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乃至影响着个体一生的发展。相对于学校教育中的普适性知识教育而言,本土文化教育以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文化习俗、乡土人情、方言俚语等本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构建以本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本德育,就是试图通过加强对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在系列与本土文化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中,重新体认和感受自己赖以成长的本土文化,在感受和认同本土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学习如何明事明理、待人接物的优秀品质。
二、“本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1.将本土文化教育融入育人目标之中
学校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做好人、会做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具有纯洁的心灵和阳光的心态。为了将学校打造成学生成才的知识乐园、学生成人的精神家园,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以本土文化教育为契入点,通过挖掘本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平台,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让校园生活充满本土文化的气息,使学校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正是立足于本县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家乡的名景、名人、名事对学生进行本土文化教育,通过“名景润心灵,名人励宏志,名事长精神”的育人思路,从而实现“传承本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培育美好心灵”的德育育人目标。
2.将本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之中
高尚的校园文化是一种精神塑造,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为了体现“让本土文化时时充满校园,让多彩活动处处体现育人”的办学特色,学校着力打造以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如在教学楼各楼层通过墙面的“瓷砖画”打造乡土文化长廊,乡土文化元素主要包括名泉名景、名人名事、名篇名作、文物古迹、美德故事等,内容详实、图文并茂。通过打造乡土文化长廊,让学生随时随地就能便捷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民情风俗、经济建设、生活状况等,做到“识家乡、知家乡”,进而激发“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回报家乡”的高尚情感。
3.将本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是育人的主要途径。为了在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学校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通过编写乡土文化教育校本德育教材。教材以图文形式分别介绍了崇阳县的历史文化、名人名事、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学校本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宗旨及意图。二是开设乡土文化教育课。除了编写乡土文化教材,学校还在课表中专门开设乡土文化教育课,在四、五、六年级的课表中每周安排一节本土文化教育课,让本土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将乡土文化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学校号召教师结合本学科课程特点,将本土文化教育渗透在本学科教学中。本土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化习俗、乡土人情、方言俚语等本土文化的习染。
4.将本土文化融入实践活动之中
通过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实践,是学生接受乡土文化教育,培育和弘扬传统美德的积极有效的方式。在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中,全校师生共同开发出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一是开展与乡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队会活动。如以班为单位组织召开的“红色崇阳”、“走近崇阳名人”等主题班队会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崇阳名人奋发向上、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是开展与乡土文化相关的感恩社会实践活动。崇阳乡土文化中,尤其是在不少名人志士身上都体现浓郁的感恩乡土情节。通过“学会感恩”、“义工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继承感恩乡土的传统美德,学会担当、学会感恩,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5.将本土文化融入养成教育之中
养成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本土文化教育与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抓起,培育学生美好心灵。一是以乡土艺术文化陶冶学生心灵。崇阳具有灿烂悠久的文化,如长篇叙事诗《钟九闹漕》、《双合莲》,脍炙人口的提琴戏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通过组织开展“民间故事会”、“提琴戏班”等艺术形式陶冶师生的心灵,提升师生的艺术素养。二是以特色艺术活动塑造学生心灵。学校从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入手,通过开展的以书法、绘画、剪纸、拼图、手工制作等为内容的特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三、基于“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模式实践的几点思考
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如何构建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模式,崇阳县第二实验小学在实践与探索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社会中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但在实践和探索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改进。
1.要处理好校本德育模式与常规学校德育模式的关系
学校开展德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德育方法的组合及其形成的模式也是多样的,以本土文化教育为主的校本德育只是学校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和模式中的一种。在德育方法与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探索中,人们为了追求德育方法与模式的创新性、求异性,很容易忽视和弱化一些常见的德育方法与模式。在学校德育中,以德育学科课程教学为主的直接道德教育模式和渗透于各学科教学的间接道德教育模式,仍是学校德育主要的、常用的模式。崇阳第二实验小学的实践表明,二者的关系既有主次之分,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学校在实施以常规学校德育模式的同时,辅以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教育的德育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方法和模式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且两者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合理利用和发挥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及其德育价值
本土文化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以文化习俗、乡土人情、方言俚语等约定俗成的形式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如何使这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乡土文化进入学校正规教育的舞台,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和提炼,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优秀成分,使其真正成为对学生道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营养成分。因此,学校在开展本土文化教育时,对于如何挑选那些具有道德价值的本土文化,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当地文史馆、档案馆、群艺馆等文化部门的支持,共同挑选出本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挖掘优秀本土文化中的道德成分,继承和发扬其积极的育人价值。
3.积极探索将本土文化融入学校德育的有效机制
本土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无论是对个体的价值观的形成,还是对个体的长远发展,都是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如何将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有效融于学校德育之中,从而发挥其育人效用,避免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流于形式,而与学校德育形成“两张皮”的现象,这是特别需要引以重视与反思的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内容上,需要对本土文化中的德育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提炼,使本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在全校师生中得到认同,形成广泛共识;另一方面在方式上,需要积极探索本土文化教育的传承方式,选择的方式应尽量与现有的德育方式相结合,使本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实现内容与方式上的融合与统一,真正构建本土文化教育的校本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高德胜.论现代知性德育与生活的割裂[J].思想理论教育,2003,(4):42~44.
[2]计清莹.“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3-0070-03
* 收稿日期:2015-12-19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基于校地合作的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376)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