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文教举措及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2016-03-08 00:55:13客洪刚谷明书
关键词:唐代借鉴思想政治教育

客洪刚,谷明书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唐代的文教举措及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客洪刚1,谷明书2

(1.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2.唐山师范学院 外语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要]唐代的文教举措以“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为特征。其基本内容包括推动儒释道交流与融合,颁布《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与科举制度相结合,与文学等相结合等。唐代的文教举措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交流与多元文化的对话;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普及读物的结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文教举措;思想政治教育;唐代;借鉴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多元,在这样的国家建立和巩固发展过程中,如何整合和利用不同学说、思想,创设和完善各种制度,赋予其以思想、政治、价值等引导功能,并使之形成一定为政治和教化服务的社会氛围,从而最终实现对人们思想的引导和控制是统治阶层非常关注和大力推行的事情。不同历史时期,统治阶层都会根据当时社会状况和统治需要,推行不同的文教举措,推动统治思想的渗透和时人认同,共同为当时政治和教化服务。唐代的统治阶层就通过推动儒释道之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颁布《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将统治思想与科举制度相结合,与文学等其他文化形式相结合等相对开明包容的文教举措实现上述目的。

一、“儒学打底,佛老镶边”思想文化格局的形成

有学者指出“研究唐代历史的一些学者早就注意到,唐代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一是唐代的社会和文化能条贯、折衷前此数百年的遗产,二是能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1]38唐代思想文化格局的形成就是如上述所言,在魏晋南北朝原来的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整合调整而形成的。总体而言,唐代基本上是采取一种重振儒术,兼用佛、道,或者说是儒、道、佛并用的文教举措,并最终形成了“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既是汉魏以来三教关系演变发展的延续,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经济、边疆开拓、民族交往等因素密切相关。”[2]137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与现实需要。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和协调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创造了“事少而功多”的良好局面,但长期推行,导致当时出现了“价值失控,伦常滑坡,功利至上,社会失控”[3]12的局面,社会当中出现了“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4]2504的状况。有鉴于此,董仲舒综罗百家,倡议“独尊儒术”,这一思想契合了汉武帝“大一统”的统治需要,在其支持下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东汉顺帝以后,汉朝政治愈加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众怨言不断,国家主导意识的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其中又伴随儒学思想发展中自身逐渐走向僵化、繁琐的状况,谶纬思想弥漫,很多儒生虽然修习儒学,但一些人却更擅长谶纬,“对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建树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5]97。鉴于此,一些有识之士对之进行反思和批判,《后汉书·方术列传序》载:“通儒硕生,忿其(图谶)奸佞不经,奏议慷慨,以为宜见藏摈”[6]2705。他们要求将儒学正本清源,力图使儒学恢复正统。魏晋南北朝时期道、佛两教的兴起和盛行,亦给予当时社会权力结合紧密的儒学带来了巨大冲击。儒家思想渐失去了往日的独尊荣耀,其正统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同时,这一历史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的局面更造成了社会思想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困顿和迷茫。可以说,儒学的发展面临着内外诸多方面的挑战。

唐初,门第传统依旧存在,名门之后依然为社会所看中。李唐皇帝为提高自身的出身门第,便利用李唐皇室与道教始祖李耳同姓的巧合,附会自己是道祖李耳的后世子孙,是“神仙之苗裔”。不仅如此,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唐代帝王更将道教视为“本朝家教”,定道教为国教,始终扶植和崇奉道教[7]865-869,甚至尊老子为“圣祖”[8]216。这些都使得道教在唐代获得巨大的发展。武则天建立周朝,为了显示与李唐的不同,自称是弥勒佛转世,改国教为佛教,更是促进佛教的发展。唐代统治阶层对佛、道二教的利用政策虽时有起伏,总体上呈现曲折发展并与儒家不断融合的趋势。

唐代虽是三教并存,但是儒家思想依旧是统治思想。唐代统治者们一方面徜徉于佛道之间,利用宗教的特殊作用来维护统治,另一方面又主要利用儒家纲常伦理、礼乐教化的治世安民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李唐王朝的统治,奉行“以儒治国”的基本国策。而唐代的儒者也在不断回应佛、道的挑战过程中融会吸收佛、道思想以求自新,并为后世儒学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有学者从社会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对儒释道三教在唐代的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儒释道并存的局面,早在两汉魏晋时期已经形成,此后儒释道三教便在正邪、华夏之争中竞相发展,在相互的否定和质疑中兴衰起伏,但“直到隋朝他们才在相互的论辩中了解彼此,并最终在唐朝结束了南北朝儒释道三分天下的局面,呈现出‘儒学打底,佛老镶边’的思想文化格局,促进了儒释道的合流归一。”[9]180-181

二、唐代文教举措的基本内容

(一)推动儒释道交流与融合

唐代统治者对儒释道三教采用比较开明的态度,推动三教通过论辩的形式进行交流与融合。儒释道三教的论辩早在魏晋时期即已存在,但在早期的论辩中,三教多是相互否定、相互质疑。直到隋唐时期,三教渐在相互论辩中了解彼此,互相借鉴。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唐代的统治者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有学者据文献统计,有唐一代三教论辩大约进行了40次,参加者常为三教的名士、大德之士,甚至还有百官等,论辩地点一般设在宫廷内殿或国子学。到宣宗、懿宗时期,在皇帝的诞辰之日常常举行三教论议[10]252-265。从论辩的参加人员到论辩地点、时间无不体现着唐代统治者对论辩的重视。当然,唐代统治者推动儒释道交流融合的目的主要在于发挥三教的思想引导和控制作用,进而维护既有政治统治和社会安定。儒释道三教在争论中必须遵循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维护和巩固既有统治。因此,三教在论辩中均立身自有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两教的思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互相交流和融合,共同为维护唐朝统治提供相应支撑。唐末五代时期,三教论辩依然存在。这些都为唐代以后三教思想理论进一步融合起到了先导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至宋代,随着新儒学的出现并被定于一尊,儒佛道三教终于形成了以儒家为本位的三教合一思潮,并绵延千年之久。

(二)统一儒家经典

儒家的经典书籍有《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乐》经汉代时已经遗失,故世传五部经典。儒家这几部经典在数百年间不断地被后人进行各式各样的注释解读。这一方面推动了儒家思想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客观上亦造成人们思想的困惑与混乱,此问题在统一稳定不久的隋唐时期尤为突出。唐代统治者意识到这种思想混乱对儒学传承会产生不利影响,亦会影响到儒学稳定社会秩序功能的发挥;因此,唐代统治者积极推进儒学经典的统一工作。唐太宗令颜师古统一经典文字,成“五经定本”,又命孔颖达以“五经定本”为底本,主持统一经典章句的义疏,编成《五经正义》。后正式颁行天下,作为官方版的教科书。《五经正义》的颁布为儒家经典诠释提供了一个官方标准。至此,各级学校有了统一的教科书,科举考试有了统一的考试书目和评判依据。皮锡瑞指出:“自唐至宋,明经取士,皆遵此本。夫汉帝称制临决,尚未定为全书;博士分门授徒,亦非止一家数;以经学论,未有统一若此之大且久者。”[11]198这对于儒学的传承和社会思想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不仅对唐宋科举制的渐进完善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改变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学南北异途的互相指责,为经学走向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对人民教化中起到主导作用”[12]481。

(三)与科举制度相结合

科举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考试方式,是一种把读书、应考和任官结合起来的三位一体的制度。科举入仕,几乎是隋唐以后普通士人改变人生处境、走上仕途的唯一途径,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唐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考试选官制度,即实施科举取士制度,极大地调动了抱着“学而优则仕”信念的读书人的积极性。同时科举制以相关制度为保障,通过考试制度设计、科考内容调整、社会风气营造,通过对中第士人及落第士人的褒扬和笼络等,对普通士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科举考试内容在古代发挥学习“指挥棒”的作用,唐代明经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考试内容,充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可以说唐代的科举制度是内含着儒学的价值取向。所有应试的读书之人都需要认真研读和学习儒学经典,在学习过程中其必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儒家的价值规范,从而接受统治阶层所主导的思想,遵循相关统治要求,认可现行统治秩序。有学者就指出从秦汉以后的中国历史看,皇权专制主义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社会运作机制中的‘以吏为师’,通过这一途径进行强制性教化;一是具有明确导向性的官吏选拔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把普天下的百姓都纳入皇权意识形态的牢笼之中。科举制度是造成“天高皇帝近”的观念现实、实现对国民思想控制的另一条途径。[13]15

(四)与文学相结合

“唐代政治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如注重儒学的社会实践功能,史学的借鉴功能),这也使得唐朝能在利用儒学的同时,又不为其所限制。”[14]151这就使唐初的统治者在维护社会思想秩序时,能够采取多种举措推广儒学,并以唐初的强大政权为后盾,促使儒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到唐代中期,安史之乱使唐朝国势衰落,加之藩镇割据,宦官弄权,国家权威坠落。而且此时外患不断,四周外族常常威胁侵扰唐王朝。同时,由于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势力的不断发展扩大,对传统儒家的价值规范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佛教在上流社会的渗透,异族风气在社会的弥漫,士人对于传统思想的漠视,随着实用政治、经济与军事的需要而在学术界引出的普遍的对诸子等异端之学的兴趣,使整个主流思想秩序也都已经临近了崩溃。”[15]199此时魏晋以来流行的骈文推崇辞藻华丽,而忽视其“内在之道”的情况依旧存在。这时以韩愈、柳宗元等人为代表的一些士人以捍卫儒家道统为己任,主张“古文运动”,期复古道,改变文体文风以移风易俗,同时希望士大夫能够强化道德操守,维系安史乱后的社会稳定,巩固王室,并取得一定成效。而其所主张恢复的“道”,是指儒家的道。运用与文学结合、改变文体文风的方法,推动当时儒学进一步调整和发展,更好满足社会需要。

三、唐代文教举措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借鉴

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中华民族,中国历史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儒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上的传布方法、方式、经验等应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唐代文教举借对于唐代强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唐代的文教举措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唐代的文教举措中虽然存在儒、释、道三教发展的格局,但基本上是以儒家的价值规范为指导思想。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我们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注重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要注重社会和人的统一,反对教条的僵化的马克思主义。儒家倡导“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这样就把修身对人本身的价值与对社会的价值很好地统一起来了。这与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最终目标是相一致的。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努力实现这两种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人本身的发展,又能满足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交流与多元文化的对话。唐代儒学在儒、释、道三教的论辩与交流中得以发展、推广。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也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融合,不断从其他的学术思想和文化形式中寻求可资借鉴的资源。多元文化的对话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注重与世界范围的各种文化形式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同时,通过对话和交流吸收借鉴其他专业、学科和文化的优长之处,为己所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注意新媒体的应用。当前网络等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大扩展了学术交流与文化对话的空间,丰富了其实现方式,使得学术交流和文化对话更加便捷和迅速。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与普及读物的结合。唐代颁布的《五经正义》,作为儒家经典诠释的官方范本,也作为唐代文教举措的基本依据。《五经正义》对唐代文教举措的推行和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官方的范本面临着如何适应民间社会和一般民众如何接受的问题,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意的问题。在规划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同时,还应注意与普及读物的结合,“普及读物承担着引导初学者的任务,起到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民众文化素质的作用,其读者对象特别广泛。”[16]32-33普及读物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入浅出、简洁生动的表述,它可以引导读者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体会其中的思想观念、人生感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教育者要有此意识,并积极选编相关普及读物,或选择编写较好的普及读物推荐给受教育者阅读,让其在与书籍的对话中进行思考和感悟,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最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实效性。唐代中后期,韩愈等人发起“文以载道”的古文运动,试图通过文体文风的改变实现儒家之道的复兴。文学形式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良好的素养,能够开发利用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多角度,多层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也就可以使受教育者便于理解接受教育的内容,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除文学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美术、舞台剧、影视、社会实践等多种艺术和活动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 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和晚晴的中西文化冲突[J].中国社会科学,1986(3).

[2]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6).

[3] 黄书光.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黄朴民.两汉谶纬论略[J].史苑,2004(3).

[6]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8] 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赵康太,李英华.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 王洪军.中古时期儒释道整合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11] 皮锡瑞.经学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 白寿彝.中国通史:第6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7.

[13] 李振宏.“天高皇帝近”:一个重要的中国思想史命题——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评介[J].史学月刊,2007(10).

[14] 宁永娟,王小甫.唐初统治者的政治态度[C]//陈苏镇.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2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16] 康华.国学经典普及出版应处理好五大关系[J].编辑之友,2010(4).

[责任编辑:何宏俭]

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ang Dynasty and Its Enlightenments to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 Hong-gang1,GU Ming-shu2

(1.School of Marxism,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2.English Department,Tangshan Normal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ang Dynasty was based on Confucianism and supplemented with Buddhism and Taoism,which was its main feature.It had the following basic elements.Tang Dynasty took a relatively liberal cultural policy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Buddhism and Taoism.The government promulgated Wujing Zhengyi(五经正义)to unify Confucian classics.The policies were also integrated with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literature.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ang Dynasty had a special status and role,and was of important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th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Policies of Tang Dynast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 Enlightenment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6)02-0243-04

[作者简介]客洪刚(1978-),男,吉林榆树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谷明书(1987-),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外语系教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EA130029)。

[收稿日期]2015-03-17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6.02.044

猜你喜欢
唐代借鉴思想政治教育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4:53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 19:33:09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2:27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34:58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