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 褚艳双 赵洪霞 董海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耐高压双腔PICC的护理
赵俊 褚艳双 赵洪霞 董海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 100029)
目的 总结耐高压双腔PICC在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应用中的问题及护理对策,为临床工作提供护理经验。方法 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29例术前应用耐高压双腔PICC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定期观察和维护。结果 发现患者局部渗血3例,可通过合理调节降压药物,妥善固定PICC导管进行预防;导管阻塞3例,需正确使用脉冲式封管技术,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来避免导管阻塞;非计划性拔(脱)管2例,应及时解除疾病自身所致的疼痛,合理使用约束带,加强巡视。结论 合理应用辅助措施,妥善维护PICC,可达到平稳降压的作用,从而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主动脉夹层;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
Aortic dissection;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rtheter; Nursing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 AD)是指血液通过主动脉壁的内膜撕裂口进入中膜外层或中外膜交界处,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从而造成主动脉真、假腔分离的一种病理改变[1]。高血压是主动脉夹层最重要的易患因素,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知晓率和控制率较低[2-3],血压升高可导致主动脉夹层破裂,患者死亡。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作为一种血管穿刺工具,可有效避免特殊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保护血管,减少局部组织坏死等并发症[4]。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而言,经PICC输注降压药物,可稳定地控制血压,有效避免药液外渗、留置针管路易脱落等导致的血压升高,继而增加主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笔者对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术前应用耐高压双腔PICC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经验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9例,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3~64岁,平均(45.97±10.58)岁;术前留管时间5~12 d,平均(8.31±2.07)d。纳入标准:(1)全部患者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增强扫描检查明确诊断为主动脉夹层。(2)确诊有高血压病史。(3)应用耐高压双腔经外周穿刺中心置管。排除标准:(1)大动脉炎患者。(2)主动脉缩窄患者。(3)马凡氏综合征患者。(4)外伤导致的主动脉夹层。
1.2 方法 (1)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血管情况、用药情况、置管相关因素。(2)向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3)PICC小组评估并实施置管。其中,27例患者经肘正中静脉置管,2例患者经贵要静脉置管。置管成功后,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固定,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 h,避免穿刺处出血。(4)定期观察和维护,每次输液完毕后,应用15~20 mL肝素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及正压输液接头封管。治疗期间,每7d更换1次贴膜及正压输液接头。
2.1 穿刺口渗血的护理 护理措施:(1)置管后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24 h内避免屈伸肘关节,弹力绷带加压后24 h后改为无张力包扎保护。2例患者出现极度烦躁,经与家属沟通,应用约束带进行约束。(2)3例患者(包括2例极度烦躁患者)在穿刺后经观察出现局部渗血,应用2.5 cm×2.5 cm×1 cm的纱布块覆盖穿刺处,再加以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固定,48 h后无渗血出现,改为应用增强型透明贴固定,每7 d更换一次,无再发出血。
2.2 导管阻塞的护理 导管阻塞的常见原因有:(1)病变累及胸降主动脉时,压迫食管。(2)PICC导管由于具有两条通路,一条通路可泵入降压药物,另一条通路可输注高浓度静脉营养液,长期应用同一条通路低速泵入降压药,或者输注粘性大的液体,可导致管路阻塞。(3)体型肥胖,生理性颈部长度较短,舌后坠等原因,夜间出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在睡眠时出现打鼾,致使血压突然升高,血液经导管前端开口处逆流入导管内,致使导管阻塞。护理方法:(1)加强护士慎独性操作,应用脉冲式封管技术,且封管时液量控制在15~20 mL左右。长期应用静脉营养支持的患者,每日加强对患者的导管的疏通,应用肝素盐水封管液每日冲管一次,防止导管阻塞。(2)交替使用PICC的两条管路,避免长期应用一个管路输注粘性液体,同时避免部分患者由于血压控制良好停止应用降压药物后,另一条管路长期不用导致的堵塞。(3)打鼾严重患者,夜间应用无创呼吸机,避免血压的骤升导致的导管阻塞。由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病情危重,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导管阻塞的原因常常同时存在。本组3例患者体型肥胖,伴有夜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压波动较大,同时输注大分子营养液,出现管路阻塞,通过反复负压抽吸回血后,导管通畅,应用脉冲式生理盐水20 mL冲管,并按以上护理措施进行维护,效果良好。
2.3 非计划性拔(脱)管的护理 非计划性拔(脱)管是指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PICC导管拔除或PICC导管脱落。拔管原因为:(1)De BakeyⅠ型和Ⅱ型AD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胸部及胸背部疼痛,有的表现为或伴有腹痛和腰痛[3],剧烈疼痛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与精神状况,患者出现烦躁,以致拔管。(2)长期绝对卧床休息加重患者的腰背部不适,患者在改变卧位的过程中出现脱管现象。(3)由于PICC置管是有创性操作,伴有高血压危象的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时,在置管后难以接受而自行拔管。(4)主动脉夹层逆撕至头臂干及以上部位时,因供应脑部的血液减少,患者出现意识改变,自行拔管。(5)体型肥胖患者由于低血氧出现意识模糊,躁动而拔管。同时肥胖患者易出汗,加之本病自身导致的发热现象,可加重出汗。汗液分泌增加易致贴膜松脱,导致脱管发生。(6)晚间护士人力不足,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致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 护理措施:(1)解除疼痛:对于剧烈疼痛的患者,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50 mg或盐酸吗啡注射液10 mg肌注,同时加强心理护理。(2)应用约束带:对于躁动及意识模糊的患者,争取家属理解,给予合理约束。(3)对于汗液增多引起的脱管现象,可在置管成功后先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吸收汗液,再应用贴膜固定。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巡视,每30 min巡视一次病房,评估患者的精神症状,检查导管固定情况,避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综上所述, PICC置管后,出现护理不良事件的因素是互相作用的。作为心脏大血管外科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及时发现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护理经验,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李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
[2] 明广华,张宇辉,吴海英,等.17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04,19(5):363-366.
[3] 孙立忠,刘宁宁,常谦,等.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及其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8):1171-1176.
[4] 蔡昌兰,黄叶莉,张俊莉,等.PICC置管术安全管理实践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9(10):18-19.
赵俊(1989-),女,本科,护师,研究方向:心胸外科护理
R473.54,R472
B
10.16821/j.cnki.hsjx.2016.04.021
2015-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