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娜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325000)
痛苦的深渊——论蒙克绘画中的病态美
张 娜 (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325000)
摘要: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是欧洲现代表现主义的艺术先驱。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画中的人物如同鬼魅一般,被痛苦与疾病折磨着。这源于他经历过平常人不曾经历过的悲怆情感,不寻常的经历使他对疾病与痛苦的表现更为敏感。他画中病态美不同于林黛玉式的病态楚楚可怜,招人疼惜,他的病态直击人的心灵,给人烙下深深的痛苦的印记。
关键词:蒙克;疾病;痛苦;审美
“艺术源于生活,源于艺术家自身对生活的深刻体验”,这句话在挪威表现主义大师爱德华·蒙克及其作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爱德华·蒙克1863降生在一个遵循传统的家庭里。父亲是一名医生,赚的钱不多,但家庭成员团结和睦。然而,可怕的病魔过早的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灾难。蒙克5岁时,肺结核首先夺取了母亲的生命,9年以后姐姐索菲亚病故。他的哥哥也只活了30岁,而小妹妹劳拉最终精神错乱。疾病、精神错乱和死亡这个恐怖的黑三角,一直伴随着蒙克。爱德华·蒙克那独具魅力的艺术也正是出自于这样一个背景。
爱德华·蒙克终其一生的创作主题诠释了他的个人情感和心路历程。他在疾病、痛苦、死亡与情爱中煎熬,并在这种煎熬下描绘了一幅幅黑暗颓废的艺术作品,把深藏人类背后的种种隐蔽黑暗的情绪赤裸裸地呈现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他从不描绘室内读报的男人或织毛线的女人,疾病、生死、情爱是他情有独钟的题材,他要描绘有呼吸、有痛苦、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特别是对疾病的描绘,他的生活经历让他对疾病的感悟比常人更敏锐更彻底。
图1 病孩 1885-1886
纵观蒙克的一生,失去亲人的痛苦,并不是过眼云烟地发生过,而是反反复复侵蚀着他的内心,他的生活被疾病、痛苦紧紧包围着、缠绕着。蒙克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表现为蜡黄的皮肤,狰狞的面孔,忧郁的神情和骨瘦如柴的病态形象,这些都源于他对疾病的深切理解。作品《病孩》是蒙克疾病题材的典型代表。在1885年到1927年这段时间里,几乎每隔十年蒙克就会画一幅《病孩》。画中女孩那饱受病患折磨的小脸在死亡的阴影中渴望,在生命的曙光中绝望。《病孩》的创作灵感源于蒙克年少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疾病与死亡阻断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年的不幸遭遇一直折磨着他,拉扯着他,让他走不出病态、痛苦的围城。童年的记忆使一个表达者获取不到除疾病、死亡之外的任何主题,于是,他成了痛苦回忆的看守者,他的作品也就成为疾病和痛苦的载体。
在画家的眼中,生活应该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他们把所描绘的客观事物加以主观创造,以自己想要表达的形式呈献给观者。然而,蒙克眼中的生活并没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而是充斥着疾病与死亡。所以描绘疾病、痛苦与死亡成了他的职责。如《圣母玛利亚》,他画中的圣母不是贤良淑德、端庄美丽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形象,而是一个仿佛被病痛折磨得变了形的世俗妇女。画中圣母,确切说应该只是个平凡女人,赤裸着上身,皮肤蜡黄,两只手臂似乎被疾病紧紧捆绑着,女人正仰着头极力挣扎。撒乱的头发让这种病态表现的更为深刻。圣母的周围应该撒发着神圣的光环,而画中的女人,背后那一圈又一圈的环形被施了魔咒一般紧紧包裹着她,也许这一圈一圈的环形就是疾病带来的让她无法摆脱的痛苦。《圣母玛丽亚》生动地表现了一个病态女人的形象,而《卡尔约翰大街的傍晚》则表现了一群人的病态形象。整个人群,像是精神病院出逃的病人,他们脸庞削瘦瞪,目光呆滞,瞪大眼睛直视前方,似乎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恐惧。画幅右边的背影,像一个被疾病折磨的身体羸弱的老人,迈着沉重的步伐逆行而上。整个画面大体可分三个颜色区域:红色的楼房、蓝色的天空、黑色的人群,三种低明度高纯度的颜色大片地组合在一起沉重得让人窒息。
图2 圣母玛丽亚 1895-1902
疾病与痛苦本就是一种悲剧,而蒙克把这种悲剧表现得太过真实,让欣赏者看完之后深深沉浸在他制造的悲痛里。蒙克不是为艺术而创作,只是在企图将自己的伤痛与恐惧借助一种具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艺术家与一般公众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得不到满足,受强烈的本能冲动所驱使,但亦缺乏满足这种欲望的手段,于是选择艺术创作和艺术幻想,借以得到情感的宣泄,把现实中的欲望转移到幻想或创作中得以满足。佛洛依德曾经说过“艺术家就像一个有精神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的现实中退缩下来,钻进了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里去。”蒙克渴望温情、渴望爱,但生活给他的是过多的疾病与死亡。悲惨而痛苦的生活经历让蒙克承受了生命中难以承受的精神重压,为了使自己能够继续生活下去不再被痛苦的阴云笼罩,他不停地创作,通过创作抚慰灵魂深处的不安与恐惧,通过创作他得以打开自己幽闭的情感通道,使内心的巨大痛苦得以宣泄。而疾病、痛苦与死亡也就成了他最钟爱的创作题材。
相对于美好的事物,疾病、痛苦、死亡是丑陋的,但蒙克却以“丑”的形式阐释了“美”的审美世界,这个“丑”已经不同于一般的生活丑了,从艺术效果上看,它已具有美学意义上的“美”了。优秀的艺术作品绝不止在视觉上取悦观者,更要直击人们的内心深处,撼动灵魂。很多欣赏者不能接受蒙克绘画中的疾病、痛苦与死亡,认为画面形象过于恐怖、丑陋,不能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的确,以疾病、痛苦、死亡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往往给人一种悲观沉重的感受,但生活从来都是多样化的,有美好就有丑陋,如果艺术家只呈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忽略丑陋,艺术作品就会太过单一、浅显。可见艺术只表现美好的外在形式是不够的,以丑陋的题材为载体,对感性的形式进行理性的表达,能赋予艺术作品更深刻的内涵。
体悟人生的悲怆主题,是蒙克艺术创作的原始驱动力,他描绘的世界,是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对他而言,疾病、痛苦与死亡才能表现人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李斯托威尔曾说:“丑所引起的是一种不安甚至痛苦的感情……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一种染上痛苦色彩的快乐。”蒙克描绘的疾病、痛苦与死亡也许就是李斯托威尔所说的“丑”,这种“丑”直击心灵,把观者引入他制造的疾病、痛苦与死亡里,共同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以及其作品中的病态“美”。
参考文献:
[1]乃佳.爱德华·蒙克[M],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
[2]司有仑.生命·意志·美[M].中国和平出版社社,1996.
[3]易英.西方当代美术批评-文选[M].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4]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何政广.世界名画全集:蒙克—北欧表现派先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