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宪平
前不久,我回到工作过多年的湖南省岳阳市,参加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场面十分壮观。由此我联想到不少城市持续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我们不可能像鸟那样集体迁徙,寻找适宜的生存点,不可能逃离现实,只能面对现实,改造现实。因此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必须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旧模式、老办法,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这样一个抉择的阶段、重要的关口。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创新发展的理念摆到五大理念之首,强调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摆在核心位置,贯穿一切。“十三五”时期,如何让创新发展的理念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我谈三点看法。
首先,要推动思想观念的创新。这是当务之急。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同闪电出现在雷鸣之前一样,创新源于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文化的融合,要扫除阻碍创新的各种思想障碍,就必须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弘扬敢想敢干,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充分激励的创新文化。让每一个怀抱雄心和梦想的人有足够的创新机会和空间,要真正地认识到市场和企业是创新的根本力量。要围绕企业来优化创新环境,配置创新资源,让企业真正担当起创新主体的责任,让企业家在国家创新决策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特别是要尊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入。政府在创新上不可能包打天下,政府的首要任务,我认为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要实施普惠性的创新政策,为所有的创新者鸣锣开道,排忧解难,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政府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坚持有宪有为的举国机制,聚焦最重要的领域和问题,强化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破解重大的瓶颈制约,形成我们的杀手锏。
第二,推动技术领域的突破。无论是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是国家竞争理论,都认为技术进步才是持久的增长动力源泉。蒸汽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诞生了信息经济,让我们步入了奇妙的互联网时代。现在技术领域的突破正在引领一些重大的变革,比如低碳技术引领能源生产消费的变革,生物技术引领健康和农业领域的变革,智能技术引领制造业的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互联网的变革,等等。前一段社会上有些人在争论、讨论,“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问题,我认为没有必要过度的争论和解读。制造业是我们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互联网是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平台,两者都是创新发展的战略重点,融合起来,前途无限。
我们要从供给端的改善为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互联网为创新要素推动技术管理、组织结构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催生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服务,从而提升我们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未来世界无数的智能机器和无数的智慧大脑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互联互通互动,将改变经济社会的生态,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
第三,要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根本保障。推动创新最重要、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我们目前存在的科技经济两张皮、创新人才动力不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要素价格扭曲,等等问题,都与我们的体制机制有关。记得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的条条框框很多,为了冲破壁垒,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遇到绿灯抢先走,遇到黄灯快快走,遇到红灯绕道走”。现在我们仍然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制度创新激励市场创新。让创新走上快车道,要多一些绿灯,少一些红灯,让创新不要走弯道,不要走小道。
世界银行发布的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表明,中国营商便利度排在第90名。我在地方政府工作多年,深感政府四大职能,经济职能太强,服务职能薄弱,监管职能滞后,管理职能不足。新一轮政府大刀阔斧,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大幅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但是,行政审批事项只是一个方面,在政府常常的权力清单中,还有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行政监察、行政裁决,等等很多项,能不能够缩减到四五个项,并且真正地放给市场和社会。这说明政府转变职能还任重而道远,制度创新还大有空间。
令人欣慰的是,前不久,我到深圳调研,看到了创新发展的希望,深受鼓舞。深圳以全面创新、重构创新生态体系来推动经济转型。近五年GDP接近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36倍,人们关心的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只有3.36微克,背后支撑的数据是什么?深圳投资率只有17%,远远低于全国46%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水平。深圳研发投入是国家平均投资水平的2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这一连串的数字说明深圳已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走近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
“十三五”时期,如果有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像深圳那样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指日可待。深圳转型的背后,有着许多立志的故事,我在华为参观,给我来下最深印象的是任正非先生推崇的一张照片,也是他公司的形象广告,是一个芭蕾舞演员的双脚,有一只脚没穿鞋袜,裸露在外,看上去伤痕累累,照片上写着罗曼罗兰的一句话“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像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这是一个伟大的目标,也是一个伟大的征程,充满着艰难,也充满着风险。我们唯有历尽苦难,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别无他图。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本文为作者在第十七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的发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