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屈原

2016-03-07 01:18李长之
关键词:屈原理想孔子

为理想而奋斗与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孔子屈原之热心救世同,但毕竟仍有其异点。这就是,屈原是单纯为理想而奋斗的,他没有想到如何达到这个理想——不,至少他不是想慢慢地有步骤地达到这个理想的,他却是希望他的理想顷刻而就,马上呈现着。他缺少由理想渡到现实的桥梁。

孔子不然。倘若说孔子是为理想而奋斗的,这话就不完全。必须说孔子是为“实现其理想”而奋斗着。

孔子是一个体味人生至深的人,不过他没因此埋没了自己的真性情。他从丰富的人生体验中,得到了应付现实的恰好的方法。例如他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假若不是在现实生活里深深体会过来的,不会说这样的话。有时孔子的话让人听了,真可以觉得入木三分,警惕惭悚,至于无地,便如:“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些话更决不是只耽于冥想的人所能够给我们的,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人生经验的背景在!本来,这也是难怪的,孔子自小生长在孤苦伶仃中,过一种戒慎恐惧、操心积虑的生活(然而难得的是他没使他那硬朗雄伟的人格有一点损伤)他受的挫折太多了,所以他在挫折中的收获也不是点滴而肤浅的了。

屈原不同,屈原是一个贵族。他是楚国三大姓(昭、屈、景)之一,少年时代已是“入则与王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得过父亲的慈爱,所谓:“皇揽揆予初度兮,肇锡予以嘉名:名予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但是孔子怎么样呢?连父亲的坟墓都不敢确指,父亲的慈爱更是渺茫。他不曾有屈原那样文雅的名字,只因为头上有个洼,便叫作“丘”。他生长在贫贱中,他开头作的事情,只是管仓库的“委吏”,只是管牲口的“司职吏”,他自己也说:“吾不试,故艺”,他之博学多能,乃是闲穷所换来的。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对照!王国维说李后主:“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又说:“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也。”这些话都几乎可以移赠屈原,但却不能移赠孔子!

也因为屈原的生活是在贵族中,所以他注重个人,极其主观,性情却高贵而真挚。孔子生长在贫贱中,所以注重群,很理智,很客观,气魄健拔而不作白昼的幻想。

我说他们同样热心救世,但一个为理想而奋斗,一个为实现理想而奋斗,不过他们的分别犹不止此。比较而言,屈原是国家主义的,孔子是世界主义的。司马迁说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客,而自令若是。”但是屈原决不向各国周游,他始终忘不了是楚人,始终留恋在楚国一地。孔子的国家情感,却没有这样浓,只要实现他的理想就行了,鲁固然可以,齐也未尝不可,甚而卫也可以。从这里就可看出,以孔子与屈原比,孔子是一个国际人物,屈原却是一个国家的人物了。

因为孔子有理想,又有到达理想的桥梁,所以像《礼记》上所称的大同和小康,《春秋》公羊派所称的三世,很可能是孔子政治思想的内涵,至少也是可以从孔子的思想推论出来的。孔子是世界主义的,但是他的世界主义并不缥缈。

屈原却似乎只是国家主义为止境,但即以国家主义论,屈原的理想色彩还是太浓,他没想到把他的理想建在如何的现实上。屈原像一个贪看羽毛美丽的鸡鸭的小孩一样,他只希望一下就看见一只鸡鸭了,他却没有注意到如何去孵卵。

一般地说,古典主义者往往是以世界主义为立场的,歌德可以为例;浪漫主义者往往以国家主义为立场,我们可以举黑格尔。孔子是古典的,屈原是浪漫的,我们又从这里得到了一点消息了。

痈苦与快乐

因为孔子比较顾及现实,所以他免除了屈原所遭受到的许多苦恼。

在《卜居》里,屈原所有的“心烦虑乱,不知所从”是“吾宁恫恫款款,朴以为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将与鸡鹜争食乎”。

这是屈原那样的人必须遇到的烦闷。妥协呢?还是不妥协?这心情永远起伏着,斗争着。照屈原那样真挚而纯笃的人看起来,妥协一点就等于全盘妥协,所以他以妥协一点为极大痛苦。但是假如他真正一点也不妥协时,他就觉得一刻也活不下去了。但他既不忍得立刻死去,他活一刹那,就得妥协一刹那,也就不啻多痛苦一刹那。“登高吾不悦兮,入下吾不能”(《思美人》),这是他的真正苦闷所在。他这苦闷,也就是在他一千年后的大诗人李太白所重又遇到的苦闷。结果怎么样呢?“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涉江》)。最后便只有“宁溘死而流亡兮,不忍此心之常愁”(《悲回风》)了。

在屈原这里没有愉快,没有清朗的春天,没有笑声。反之,在孔子那里,像这样纠缠而缭绕的忧愁却一扫而空。正如孔子所责望于人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自己就是坦荡荡的人。

孔子有一种夫入而不自得的乐趣。“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也,从吾所好”“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他很赞美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常说乐以忘忧,又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学而时习之,他觉得高兴;有朋自远方来,他也觉得高兴。他有莞尔而笑的时候,他也有欣然而笑的时候,他有“哂之”的时候。他的周围是生气盎然,弟子们一定常看见他和悦的笑容,并听见他健朗的笑声。

在文学上,孔子的影响是闲适,也就是像“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样的闲适,在这方面,于是我们有陶渊明,有白居易,有辛弃疾,有陆放翁。屈原的影响却是感伤和悲愁,我们有李白,有李义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日暮在天涯,天涯日又斜,鹦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这多多少少都有屈原的影子。虽然李白说愁仍有豪气,李义山伤怀已人脆弱和委屈了。

(选自《孔子与屈原》,有删节)

思维魔方

李长之是著名的评论家,他尚在清华读书时写的《鲁迅批判》是经鲁迅过目的第一部研究鲁迅的专著。写于1941年的《孔子与屈原》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此处节选的是其中的两个章节。本文运用了对比写法,但有其特别之处。一般文章运用对比手法,是为了突出其中的一方,而本文则是基于一定的立足点对双方展开对比研究,只是让特点更明显,并不侧重于一方。文中的小标题已经表明了评价人物的立足点。

猜你喜欢
屈原理想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屈原之死
屈原送米
理想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屈原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