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乌鸦

2016-03-07 11:54王宁张正旺
森林与人类 2016年2期
关键词:乌里寒鸦乌鸦

王宁 张正旺

冬日的北京,每天日落之后天黑之前,成群的小嘴乌鸦便从各方飞来,向城区汇聚,聚集在长安街、海淀区学院南路等地,落在高楼顶端或路边成排的高大树木上夜栖。

冬日傍晚,北京城的上空陆续出现了成群结队的黑乎乎的身影,它们缓慢而有力地扇动着宽大的翅膀,径直向市中心飞来,伴随着洪亮的叫声,盘旋在楼房和道路的上空。“赶快走开,小心别让乌鸦的粪便砸到。”人们知道,这是乌鸦要落下来过夜了。

乌鸦是人们熟悉的鸟类之一,可是,这些被人们叫做“乌鸦”的鸟,包含的并不只是一种,实际上是鸟纲雀形目鸦科鸦属鸟类的统称。在鸦属这个类群中,包含了大约40种被称为“乌鸦”的鸟类。鸦属鸟类分布很广,除了南美洲、南极洲和新西兰以外,世界上的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中国大约分布着9种乌鸦,有3种是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边缘性分布,其余6种分布都比较广泛。在北京人们可以常见到5种乌鸦,分别是: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达乌里寒鸦和白颈鸦。

小嘴乌鸦:

冬夜集群进城,春天不知去向

目前冬季成群在北京城区夜栖的乌鸦群中,以小嘴乌鸦为主。这种乌鸦的体长约为50厘米,黑色体羽表面反射蓝绿色金属光泽,嘴尖略钩曲,嘴基部有硬而直的须状短羽毛向前盖住鼻孔。小嘴乌鸦广泛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北部,冬季有迁移的习性。冬日的北京,每天日落之后天黑之前,成群的小嘴乌鸦便从四面八方飞来,向城区汇聚,聚集在长安街、海淀区学院南路等地,落在高楼顶端或路边成排的高大树木上夜栖。

近几年,研究人员利用多地点同时计数的方法,统计出夜栖北京城区的小嘴乌鸦数量在1万只以上。通过在学院南路地区的观察发现,小嘴乌鸦栖落最多的乔木是毛白杨和悬铃木,这两种乔木树冠开阔,细密的小树枝较少,可能对于乌鸦这种体型较大的鸟类来说,降落、起飞遮挡较少,又足以承担其较大的体重。孤立的大树上很少见到乌鸦栖落,可能是因为成排的乔木树冠能容纳更大群的乌鸦,而孤立的树冠显得不够安全。

近年来,小嘴乌鸦在学院南路一带栖落的高度似乎有降低的趋势,在道路两旁相对低矮的国槐树上夜栖的小嘴乌鸦也比较多,甚至比国槐的树冠更低的电线上也时有发现。在学院南路东端与新街口外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处,每晚6点前后,上百只小嘴乌鸦停落在横跨路口的电线上,此起彼伏的叫声淹没在持续不断的汽车鸣笛声中。这里可能靠近地面的位置温度较高、风也较小,对小嘴乌鸦栖息过夜更为舒适。虽然栖息高度降低显得不那么安全,但街上的行人除了害怕乌鸦粪便掉落到身上以外,对于它们的出现并没有太多敌意和伤害,所以它们可能觉得落低一些也不那么危险。但现在还不知道街上耀眼的灯光和嘈杂的声音对乌鸦会有什么直接影响。

早晨天快亮时,新街口外大街的小嘴乌鸦已经起身向北飞出城了。7点多天大亮时,夜栖树上已经看不到它们的身影了。白天,在朝阳区北五环外甚至北六环外的郊区平原上,能见到小群的小嘴乌鸦。据推测,这些乌鸦白天在北部郊区平原地带的垃圾填埋场等地分散觅食,下午不约而同地向南飞进城区,黄昏时再聚集到城内的夜栖地。冬季小嘴乌鸦在北京的活动轨迹是否真的如此,每天往返要飞多远的距离?目前还没有对小嘴乌鸦群的跟踪报道。

虽然冬季小嘴乌鸦在北京城区常见,但4月以后基本就很难见到了。据《北京鸟类志》记载,小嘴乌鸦在北京西部山区繁殖,但并没有标本和巢卵的采集记录。从近年春夏季的观鸟记录看,门头沟、延庆等地的山区只有很少的目击记录,也没有确切的繁殖报道。每年冬季到城区集群越冬的上万只小嘴乌鸦春天去哪里了?是在北京山区,或中国东北或西北地区还是到国外繁殖?其繁殖地在哪里?仍然是不得而知的问题。

研究人员在吉林长白山地区调查发现,小嘴乌鸦相对于其他乌鸦种群分布在更加偏远的深山区原始林中,更为远离人类,也很少见到集群。所以,在北京城区集群越冬的小嘴乌鸦如果在北京附近繁殖,很有可能是分散到人类较少到达的偏远深山中去了,这只有进行更为深入地调查才能发现。近年来,利用卫星追踪技术已经能够揭示一些候鸟的迁徙路线。研究人员也计划在不久的将来,采用这种先进技术对北京的乌鸦进行研究,以解开其繁殖地之谜。

秃鼻乌鸦:

曾经常见,如今罕见

乌鸦成群夜栖北京城区的情形,并不是近几年才有的。50多年前,每年冬天都有大批乌鸦在城内夜栖,只不过那时鸦群的主角不是小嘴乌鸦,而是秃鼻乌鸦。秃鼻乌鸦的体型和小嘴乌鸦差不多,羽毛也是黑色的,但有紫色金属光泽,成鸟嘴基部呈白色而无须状羽毛,鼻孔裸露。秃鼻乌鸦的幼鸟嘴基部也有须状羽毛,但秃鼻乌鸦的嘴比小嘴乌鸦的嘴细而直,嘴尖不钩曲。

秃鼻乌鸦也是一种欧亚大陆广布的乌鸦,它们喜欢生活在靠近水域的平原地带,在高大的树林中集群营巢。上世纪50年代,秃鼻乌鸦是北京城区及近郊常见的留鸟。那时北京城区(相当于今天二环路以内的范围)有10余个秃鼻乌鸦繁殖的巢群,仅在西城区西四宝产胡同一家住户院内的槐树上就发现有20多个繁殖巢。冬季在城区越冬的秃鼻乌鸦仅在孔庙、国子监一带就有上千只,历代帝王庙、白塔寺一带有四五百只,当时还是城外郊区的中关村一带也有300余只。围绕着乌鸦是益鸟还是害鸟的问题,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当年对北京的秃鼻乌鸦进行过仔细的调查。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能通过文献了解当年的情况:每年10月中旬以后,乌鸦进入北京城区集群夜栖。在历代帝王庙、白塔寺一带统计,11月平均每晚夜栖的秃鼻乌鸦为252只,到12月增加到平均每晚458只。秃鼻乌鸦是每天早上京城内最早开始活动的鸟类之一,天亮前大约5点半左右,开始起飞。大约6点半天刚亮时,夜栖地的乌鸦已经全部飞走了,而此时城内的麻雀才刚开始鸣叫。早上7点左右,秃鼻乌鸦已经全部向西飞出城区(阜成门、西直门以外)。虽然鸦群是分散飞走的,但它们都是沿着一定的建筑物飞行,这可能是它们定位的路标。鸦群的飞行高度约为20米-50米,时速约为36公里/小时。出城后,鸦群一边向西飞一边有一部分落下来取食。那时候,出了北京城墙,基本都是乡村,有很多种植玉米、花生等谷物的农田。鸦群中飞得最远的群体能到达距夜栖地10余公里处(大约相当于今天西五环的位置)。秃鼻乌鸦选择靠近水边和树林的农田觅食,搜寻种子、嫩芽、无脊椎动物等各种能吃的东西。上午觅食时分散成10只左右的小群,下午觅食时集成几十只至近百只的大群,中午在觅食地附近的树上休息,有少数个体返回城内午休。上午和下午取食结束后会到河边喝水。下午3点半以后,乌鸦开始集群飞向城内,四五点钟到达城内以后,先落到夜栖地附近较高的建筑物屋顶上,6点以后天黑了,它们才落到历代帝王庙里的柏树上夜栖。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秃鼻乌鸦在城内或城郊的树林内集群筑巢,一片树林内有十几个至几十个巢,巢距地面十几米高接近树梢的位置。同一群的乌鸦会竞争筑巢位置,甚至相互偷盗巢材,以至于最快的用2天时间即可将巢筑好,而最慢的却需要20天。巢的结构主要用树枝搭建,也有的巢几乎全用铁丝搭建。巢的缝隙填以泥土,巢内铺垫花絮、纸、布等柔软物质。巢呈碗形,巢口内径平均25厘米,外径53厘米,巢内深12厘米,巢外高39厘米。秃鼻乌鸦筑完巢后即开始产卵,窝卵数3枚-5枚。卵的长径平均为34毫米,短径22毫米,重16克。卵色为浅蓝色密布褐色斑点。雌鸟在产出第一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间雄鸟给雌鸟送食。每天早上6点左右,雄鸟成小群或单独飞离繁殖地觅食,觅食地点相对固定,距繁殖地三四公里的距离。雄鸟一般每小时回来给雌鸟送食1次-3次,每天送食8次-23次,11点-16点间较少送食。每次雄鸟送食回巢时,雌鸟常从巢中站起,全身颤动并连续发出叫声,有时从巢内跳出迎接。孵卵期间雌鸟也常飞出巢外,但只是稍作活动后即返回巢内。下雨时雌鸟将两翅展开形成遮雨罩保护巢内的卵。孵卵时间为19天-23天。雏鸟出壳后约10天内,雌鸟仍然守在巢中与雄鸟共同给雏鸟喂食,每天喂食13次-22次,随着雏鸟的生长,每天喂食的次数逐渐减少。雄鸟喂食的次数多于雌鸟。雏鸟出壳1个月左右即能离巢进行短距离飞行,但仍需亲鸟喂食。如果在孵卵期间卵遭到破坏,秃鼻乌鸦会在原巢内再产一窝卵,第二窝卵的孵卵、育雏的总天数会比同期正常的第一窝卵少10天左右。繁殖期间,红脚隼会抢占秃鼻乌鸦的巢繁殖,甚至在秃鼻乌鸦的雏鸟出壳后,红脚隼也会杀死秃鼻乌鸦的雏鸟,抢占其巢。红脚隼的体长只有30厘米,比秃鼻乌鸦小得多,而且是单对繁殖,并不成群,能在成群的秃鼻乌鸦中抢巢繁殖,令人惊叹。

春天,秃鼻乌鸦经常翻出农田里刚播撒的种子啄食,秋天会大量啄食快要收获的谷物,特别是玉米和瓜果,但夏天主要取食昆虫,喂雏的食物更是以昆虫为主。所以研究者们认为,秃鼻乌鸦仍属于有益鸟类,尤其是在繁殖期间不应捕杀。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春播时普遍使用剧毒农药拌种以及人为捕杀(主要是用猎枪射杀集群的乌鸦),北京的秃鼻乌鸦数量急剧减少。1973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普查北京市区的秃鼻乌鸦,仅见到40余只。至1981年,市区仅在东城区东直门附近的俄罗斯大使馆院内见有零星鸦巢。上世纪90年代以后在城区基本见不到秃鼻乌鸦了。

今天,秃鼻乌鸦在北京城区依然罕见。大批的小嘴乌鸦虽然重现了当年群鸦夜归城的情景,但是城乡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10倍多(五环路内的面积比二环路内的面积),高密度的超高建筑物激增,高大的树木和树林却逐渐减少,距市中心30公里范围内的农田,特别是种植谷物的农田已经非常稀少,新增加的绿地多数是中幼龄的小树和灌木以及人工培育的单一品种的花卉和草坪,自然的植物群落极少。

大嘴乌鸦:

分布广泛,终年居留

北京城区并不只有在冬天才能见到乌鸦。冬日的白天,大群夜栖的小嘴乌鸦飞走以后,城区仍然可以看到单只、成对或者三五只成小群的乌鸦,这就是在北京分布最广泛、终年留居的大嘴乌鸦。大嘴乌鸦的体型和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差不多,羽毛也是黑色的,和小嘴乌鸦有相似的蓝绿色金属光泽。它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大嘴乌鸦的嘴形明显比小嘴乌鸦和秃鼻乌鸦粗厚,嘴尖显著钩曲,嘴基有硬而直的须状短羽毛盖住鼻孔。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大嘴乌鸦的前额部隆起,和嘴部上缘的夹角接近90度,就像北京俗称的“大奔儿头”。

大嘴乌鸦是分布在亚洲东部的鸟类,北自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过中国的东部和西南部地区,直到印度和东南亚等国家。在北京,从平原地带的城区公园,直到远郊海拔超过2000米的东灵山上都能见到大嘴乌鸦。据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调查,大嘴乌鸦主要分布在北京郊区的中高山地带,在平原和城区分布的是秃鼻乌鸦,而小嘴乌鸦在北京是很少见的。现在,秃鼻乌鸦在城区已经罕见,而夏季罕见的小嘴乌鸦在冬季大群进入城区夜栖,大嘴乌鸦已经是从平原城区到远郊中高山地带广泛分布的终年留鸟。

30多年来,北京地区乌鸦的群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从鸟类学角度,还是从生态学乃至环境科学的角度,这都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有观点认为,北京的大嘴乌鸦夏季在山区繁殖,冬季迁移到平原越冬。但就目前调查所知,即使是在风大雪厚的寒冬,远郊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仍有大嘴乌鸦活动,低山平原地区也没有发现大量集群的大嘴乌鸦,推测大嘴乌鸦应该是终年在比较固定的区域内活动。

大嘴乌鸦在北京虽然分布广泛,但是对它们的研究却很少,关于它们在北京的繁殖情况,至今还没有见到专门报道,也没有准确的巢卵记录。研究人员在山区调查鸟类时发现,虽然大嘴乌鸦很常见,但却非常机警,飞行能力很强,一旦发现被人注意就立刻远离,很难近距离跟踪观察。据山区居民讲,大嘴乌鸦在山崖上筑巢,人类很难到达,也不知道确切的位置。

据山西省的调查资料显示,生活在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的大嘴乌鸦在海拔1800米-2200 米的落叶松、油松林中繁殖,每对鸟单独选址筑巢,并不集群。筑巢在距地面十几米高的树枝基部,靠着树干,最高的超过20米。在筑巢期间如果受到人为干扰,大嘴乌鸦会另选新的巢址。大嘴乌鸦巢的量度、卵的大小以及卵色都和秃鼻乌鸦相似。与秃鼻乌鸦不同的是,大嘴乌鸦把一窝卵产完以后才开始孵卵,孵卵期为15天-17天,育雏期为27天-31天,比秃鼻乌鸦略短。

虽然体型相似,大嘴乌鸦却比秃鼻乌鸦强悍得多。孵卵、育雏期间,如果研究人员上树测量大嘴乌鸦的卵和雏鸟,则会遭到亲鸟的猛烈攻击,用翅膀拍打。面对小型猛禽,大嘴乌鸦更是占据绝对优势。笔者曾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小西天一带观察到,一只大嘴乌鸦在距地面约50米高的热力烟囱上接近顶部的巢中繁殖,此巢最初可能由喜鹊筑成,2010年被红隼占据繁殖,2011年-2012年,大嘴乌鸦连续占据此巢繁殖,并且终年在附近活动,红隼却再没出现过。这个烟囱的中部也有一个喜鹊的旧巢,红隼和大嘴乌鸦都不曾利用。2013年5月初,一对燕隼来到此处,开始修整烟囱中部的旧喜鹊巢,几天以后,大嘴乌鸦前来驱赶燕隼,最终将燕隼赶走。2013年-2014年,大嘴乌鸦仍在烟囱顶部的巢中繁殖,燕隼也再没出现。

对于繁殖期的中小型鸟类,大嘴乌鸦是凶猛的天敌。在北京西山上,一只山噪鹛看着自己的卵被大嘴乌鸦逐个啄食,除了在附近大叫却束手无策。在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一只大嘴乌鸦发现正在孵卵的珠颈斑鸠巢,立即冲过去,巢中的雌斑鸠放弃鸟卵瞬间逃走。和大嘴乌鸦同属鸦科的喜鹊、灰喜鹊能抵御大嘴乌鸦的进攻。大嘴乌鸦在烟囱上繁殖,喜鹊就在烟囱周围的树上繁殖。大嘴乌鸦虽然力大凶猛,喜鹊却灵活善战,围绕着大嘴乌鸦上下翻飞,令大嘴乌鸦无暇反击,最终二者比邻而居,相安无事。灰喜鹊多在树上集群筑巢,一有大嘴乌鸦前来,各巢的灰喜鹊就会群起而攻,大嘴乌鸦常招架不住而败走他方。

2015年春,热力部门将新街口外小西天烟囱上的鸟巢全部清除。我们不知大嘴乌鸦转移到了何处,担心它们是否还能繁殖后代。2015年秋冬季节,有4只大嘴乌鸦仍在附近活动,频繁查看地铁车辆段院内一棵洋槐树上的一个旧巢。此巢并不高,距地约8米,但树下很少有人经过。有可能大嘴乌鸦在上一年的秋天即开始选择巢址,但是我们不知是由两只亲鸟还是一个小家族来维护一个巢进行繁殖,这值得进一步观察。

达乌里寒鸦和白颈鸦:

乌鸦并非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这句俗语不知从何而来,却并不符合实际。因为达乌里寒鸦的颈部、胸部和腹部都是白色的,而白颈鸦也有着白色的颈部和胸部。达乌里寒鸦差不多是乌鸦中体型最小的,体长约30厘米。有些达乌里寒鸦的幼鸟是全身黑色的,长到成鸟时羽色会换成黑白两色,另一些个体从幼鸟到成鸟都是黑白两色。达乌里寒鸦分布在亚洲东部,在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繁殖鸟比较多见,在华北、华东、华南地区主要是冬候鸟。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东北繁殖的达乌里寒鸦,会迁徙到燕山以南的华北地区越冬,并且在东北雪大寒冷的年份,迁入华北越冬的达乌里寒鸦会更多一些。在冬季进入北京城区夜栖的乌鸦群中,混有少数的达乌里寒鸦。虽然天黑以后不容易看清颜色,但是在乌鸦群中达乌里寒鸦明显个头小,而且群体性很强,往往一群几十只突然快速地飞起,叫声也明显尖细得多。达乌里寒鸦每天返回城区的时间似乎比小嘴乌鸦晚,天黑以后才有发现。冬季的白天,北京市昌平区沙河水库、大兴区南海子麋鹿苑、延庆区妫水河周边,都会有几百甚至上千只达乌里寒鸦在那里觅食、饮水、停歇。和其他乌鸦在树枝上筑巢繁殖不同,达乌里寒鸦在高原山区的岩石缝隙或土洞中筑巢,也会在树洞中筑巢,少数会抢占喜鹊的巢,在城市中并未见其繁殖记录。

白颈鸦比达乌里寒鸦体型大,体长约有50厘米。白颈鸦的颈部和胸部是白色的,但腹部是黑色的,这点和达乌里寒鸦不同。白颈鸦分布于亚洲南部,在中国见于燕山、黄土高原以南的中部、东部地区,喜欢在平原的河流边活动,在河滩、农田觅食。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东郊通惠河两岸能见到白颈鸦,数量很少,单独活动,在河边的树上筑巢繁殖。现在白颈鸦在北京已经非常罕见了。

即使是典型的乌鸦,也曾发现过一些白化的个体,那是由于其基因发生变异导致的。尽管白化乌鸦出现的概率很低,但却说明“天下乌鸦一般黑”是对乌鸦不准确的描述。

国外有研究称,乌鸦是鸟类中最聪明的一种,具有较高的智商。正在觅食的乌鸦能够准确估算马路上行驶的车辆距自己的距离,并能够及时飞开。一些乌鸦还会用铁丝做成钩子,钩瓶子里的食物。乌鸦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鸟类,如果注意观察,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虽然乌鸦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但人类其实对它们并不十分了解,在乌鸦身上还有许多未解之谜。乌鸦似乎适应伴随人类而生活,但其实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几十年来,北京城内那些看起来总是黑乎乎的乌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猜你喜欢
乌里寒鸦乌鸦
寒鸦与乌鸦
寒鸦与乌鸦
蒙药材芯芭的现代研究概况
小乌鸦
蒙药达乌里芯芭和小白蒿炭药止血作用的比较研究△
乌鸦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