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扣准、答全

2016-03-07 01:16李秋华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期
关键词:沈先生文段沈从文

李秋华

现代文阅读是语文高考试题的重头戏,也是语文试卷诸多考点中学生得分率偏低的版块。因此,现代文阅读成了语文考试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重点和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呢?下面以《另一种纪念碑》为例,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解答这类题型。

原题如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另一种纪念碑

李锐

大凡专门到湘西凤凰县一游的人,都是为了沈从文先生而来的。沈先生的故居和墓地都在凤凰县城。“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先生没有战死在沙场。其实,沈先生也没有回到故乡。他遥远地死在一个叫作北京的喧嚣的大都市里。回到故乡的不过是先生的骨灰。

一段迂回的山路,一片逼仄的台地,一块自然坠落的石头,石头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些话和石头面对着已经有些污浊了的沱江,一座旧石桥,和一些已经破旧不堪的吊脚楼。背后的山坡上环绕着零乱却又茂密的草木。凤凰的朋友们说,大部分骨灰撒进沱江了,只有几块骨头是由沈先生的孙子亲手埋在这石头下面的。

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就像一条从雪山之巅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再没有回家的路了。沈先生在凤凰城里长到十五岁,而后从军,叉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五年。此后,湘西的山水就再也关不住一个年轻人的心了。可这二十年的人生成了沈先生文学创作的源泉,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这个有一位苗族祖母又有一位土家族母亲的乡下人,这个没有上过大学,没有留过洋,没有任何文凭学位的湘西赤子,有了他的《从文自传》,有了他的《湘行散记》,有了他的《边城》和《长河》,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

大概是因为沈先生盎然不绝的诗意吧,他竟然在许多时候,在许多人那里被误解成是一位,而且仅仅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许多人把“美化落后”“诗化麻木”的批评放在他的名字上。也确实有人依样画葫芦的,把中国所有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民歌集成”的歌舞场,并因此而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文名。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

对此,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所谓“大音稀声”,所谓“有大美而不言”。事实上,这正是沈从文先生不为潮流所动,独到而深沉的追求。一个能和时代风格相抗衡而独立于世的作家必定是大家。在当时那一派峻急、坚硬、浮躁的白话“国语”的主流中,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在沈从文诗意神话的长廊中,《边城》无疑是最精美的篇章。那是关于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狗的童话。这个诗意神话的破灭虽无西方式的剧烈的戏剧性,但却有最地道的中国式的地久天长的悲凉。

如果说沈先生的文字流露出了某种“世外”意味,那也是因为湘西这块土地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也正因为这个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独特性,又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沈从文先生才有可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对中国诗歌的承接和转化。

站在沈先生这块天然未凿的石碑面前,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有删改)

1.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6分)

2.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2分)

(2)说说文中“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这句话的含意。(4分)

3.文中第4段写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作答。(4分)

4.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一、跳出局部,着眼整体

做阅读题首先要保证快速读懂文章,准确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为具体解答问题做好准备。阅读《另一种纪念碑》,纵观全文,从内容上看,可以勾画以下句子,从而筛选出能把握全文主旨的有价值的信息:“其实,一个游子,一个精神的游子是永无故乡可回的。”“他那些所有最深沉最美好的文章,都是从湘西的江河里涌流出来的。”“中国人枯叶一般飘零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片水意深沉的沃土。”“我一直不解的是,怎么会有这么深的误解和误读。”“沈先生自己说过一句肺腑之言:‘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沈从文的从容沉静和优美大度尤其显得卓尔不群。”“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持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也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成就了沈从文的独特。”“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有谁能读懂困顿在那些苍老的皱纹里的创痛和沧桑。”“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透过这些句子,我们能很快地整体感知到全文的主旨:作者理性地诠释了作为一代文苑宗师沈从文的“独特”,并对其作品内涵及精神世界做出了精当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沈先生无比的崇敬和深沉的怀念之情。从形式上看,文章体裁是散文,可以留心“难道我们这些中国人真的再也听不懂中国诗人的歌哭和咏叹了吗?难道历史的风尘真的把我们埋葬得这么深这么重了吗?以致我们竟然听不懂一个肝肠寸断的柔情诗人的悲鸣?以致我们竟然看不见,在夕阳落照下的那样一种悲天悯地的大悲哀?”“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等句子,这些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的句子,饱含着丰富的感情,有助于对全文情感的把握。

二、明确问题,注意细节

扣准要求,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明确问题后再精读文章,要做到“五个关注”:关注文章的标题,关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关注每段话的开头和结尾,关注议论抒情句,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其中,关注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特别重要。

如第一小题:“从文中看,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具有哪些‘独特之处?请概括作答。”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答题方向“从文中看”,二是解答范围“‘独特之处”,三是解答要求“概括作答”。在扣准以上要点后,再回到文章中,寻找有关评析沈从文先生作品特点的句段精读,就可以提炼概括出较为恰当的答案。(参考答案:①取材湘西,富有诗意;②暗含悲痛,悲天悯地;③从容镇静,优美大度;④超然世外,率真自然。)如果我们扣问题不准,忽视“从文中看”这个答题方向,将我们平时所阅读的有关沈从文先生的其他作品的非共性特点都答出来,那当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又如最后一个小题:“结合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简要谈谈你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理解。”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以下要点:一是提示两个关注点:“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对‘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二是提出解答要求“简要谈谈”。审准问题以后,就明白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要点:一是要谈谈“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的含意,二是要列举你所读过的沈从文先生的某部作品,具体阐述一下这句话的含意在这部作品中的体现。要得出第一个答案要点,就必须回到文章本身,关注“写它时,心中充满了不易表达的深刻悲痛”这句话所在文段和与之相关的上、下文段,就不难概括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来。而第二个答案要点的得出就更为容易了,一方面文中有对沈从文作品《边城》的评析,另一方面高中学过这部作品的选文,所以最好的处理就是结合《边城》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答案示例:这句话是说,沈从文用诗意的文笔讲述着他对生活独到而深沉的思考,而这种深刻悲痛的情怀却往往隐藏在文字中不易被人们所理解。以《边城》为例,作者用抒情的优美笔触,描绘湘西幽雅的山光水色,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然而作品中慈祥的祖父去世了,健壮的天保淹死了,美丽的白塔坍塌了,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翠翠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惨淡。作者通过诗意的神话的破灭,表现出内心难以述说的悲痛。)

三、联系比较,以文解文

答全要点,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保障。在读懂文章和扣准问题以后,还要回到文章本身,特别是问题所在文段或与之有关的文段,在精读中联系比较,分析归纳,以文解文,以求解答全面。如解答第二小题的第一个问题:“题目‘另一种纪念碑的含义是什么?”回到文章本身,重点揣读结尾“其实,沈从文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只要打开他的书,你就能走进他那一片无比深沉又无比美丽的森林。让我们向这片森林深深地鞠躬吧!”这些句子,再联系作者前面对他作品的评析,就不难明白“另一种纪念碑”指的就是沈从文先生独特的作品,而“打开他的书”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参考答案:沈从文先生创作的独特的作品是对沈先生不朽的纪念。)又如解答第三小题,首先要回到文章第4段,精读有关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的语句。然后联系全文分析,整篇文章是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是“正”;而第4段宕开一笔,写对沈从文先生的“误解和误读”,是“反”,正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再联系平时所学有关对比的作用,不难明白这是突出对沈从文先生的肯定!但只这样回答,是不全面的。还应结合前后文的表述,明确作者所言“误解和误读”的背后沈从文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另外,在“正”、“反”比较中,还要提炼出作者分别对“误解和误读”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情感。这样综合分析后,就可以得出比较完善的答案来。(参考答案:①对比突出沈从文在深沉美丽的文字中蕴含的悲悯情怀,表现沈从文的伟大;②表现作者对沈从文被误解的痛心,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先整体读懂文章,然后审读问题,根据问题再精读文段,在此基础上,认真联系比较,从而综合归纳出较为准确、完善的答案。这之中有许多具体的措施和技巧,其核心就是:读懂、扣准、答全。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19世纪美国最杰出的诗人惠特曼说:“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馈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道作文题由两位名人名言组成,材料探讨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话题。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强调自然既养育我们,但是如果我们过度掠夺、利用自然,自然也会给予我们疯狂的报复。而美国诗人惠特曼则更关注自然给予我们的都是精华,而人类却恩将仇报,以垃圾回赠自然。构思行文时,可以多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让读者看到“非理性开发”的危害和实质,同时明白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物我相融,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是长远之策;②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掠夺自然相当于自掘坟墓;④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⑤感恩自然,不要竭泽而渔;⑥享受自然之精华,关怀自然之痛。

立意确定之后,还必须考虑以怎样的形式表情达意,揭示主旨,取得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效果。按照常规思维,可以揭示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阐释“善待自然”的意义和价值,呼唤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写成议论文,但这样的构思难脱窠臼,缺乏“兴奋点”。要想“突出重围”,避免老生常谈,必须打破常规,绞尽脑汁在求异思维上寻找制胜之道。例如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生动的故事,用大自然报复人类的惨痛事实向人们敲响警钟,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可以别出心裁,从动物的视角看世界,运用更具文学色彩的寓言体来表现主题;可以以剧本的形式,用蒙太奇式的镜头,对比展现自然遭遇破坏的严峻后果,以此警醒世人;还可以用祭文、悔过书、遗书等文体,书写人类的觉悟与忏悔等。如此一来,就极有可能把这篇作文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最终俘获读者的芳心。

猜你喜欢
沈先生文段沈从文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