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与服装表演

2016-03-07 14:21张汇文张竞琼
关键词:表演队改革开放服装

张汇文,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与服装表演

张汇文,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民思想,服装方面的思想也不例外,这为服装表演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改革开放后,我国服装表演经历了艰难的初创阶段,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由禁止到开放,由业余到专业,迎来了越来越顺利的发展。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文化思想得以传播,社会风气愈加开放,周边行业顺应发展。可见,因思想解放而推动的服装表演对于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服装思想解放;服装表演

一、 思想解放与服装思想解放

(一) 思想解放

1978年12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实现了以思想路线为领导的各方面拨乱反正,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1979年10月,中国文化建设发展史上又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祝词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主要历史任务,提出了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重要课题。同时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1]这次讲话扭转了我国文化工作的发展方向,对于新时代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二) 服装思想解放

1979年6月,党的领导人胡耀邦在一次座谈会上,分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发展方针时指出:“服装业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事关出口创汇,应给予更多关注和优先发展。”[2]这番讲话体现了中央对民生、对服装业的重视。服装业的发展得到了政策保障,思想解放方面也应有所引领。1983年6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郝建秀致信当时的轻工业部部长杨波,《北京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通信内容,郝建秀同志在信中提倡穿西服、两用衫、裙子和旗袍[3]。一天后,该报又刊登了杨波部长的专访《轻工业部正在抓中老年人的衣着问题》,杨波在答记者问时明确提出了“在服装问题上也得解放思想”[4]。随后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谈服装面料:她说,“我也不喜欢一色灰兰”;她还说,在服装种类提升、人们穿着多样化的问题上,关键还得解放思想[5]。《时装》杂志社总编辑刘水行也发出了“服装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的心声[6]。连续几天头版头条对服装的报道,抛起一股关于“服装舆论”的思想解放热浪,席卷首都,波及全国,引发了人们对服装的关注,对日后人民在服装方面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央领导人这一系列关于服装方面的言论与行为,代表了政府对美化服装的支持态度。此后不久,1983年12月1日,沿用多年的布票在所有票证中首先被取消,中国的服装行业从封闭的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人民在服装方面的消费能力。有了思想、经济双方面的支持,民众终于一扫从前的小心谨慎,服装方面的思想彻底迎来了解放。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服装类杂志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较为著名的有《中国服装》、《现代服装》、《上海服饰》和《时装》等。这些杂志是服装业蓬勃发展的产物,更是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的产物。改革开放前,民众思想谨慎,没有机会去思考如何穿着打扮。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服装业发展起来了,民众在穿着方面多了选择,思想又得到了解放,人们开始思考如何美化穿着,便通过这些刊物交流服装类的各种思想与信息,改变以往单一的穿着模式。这些杂志上不仅有服装行业相关政策报道,也有服装制作工艺版块,更有不少关于国内外时尚趋势、服装评论、服装表演照片等栏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内容版块的分布也在不断变化发展。1985年,《中国服装》与《上海服饰》创刊时,曾以《政策报道》《学术交流》《市场汇报》《工艺制作》《服装史话》等内容来设置栏目。进入90年代后,政策性消息占比减少,关于国内外流行趋势、服装穿搭教学、名师作品展演与服装评论类文章篇幅相对增加,工艺制作内容也由80年代的近一半压缩到20%以下。服装类从杂志内容的变迁可以得知,在舆论的引导以及民众自身对服饰美的追求共同作用下,服装方面的思想已经完全解放开来了。

二、 改革开放后服装表演的初创

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催生了许多事物,第一支正式的服装表演队就在此时应运而生。1979年,在观看了日本电影《人证》后,有人对影片中出现的时装模特儿产生兴趣,提出了创立“时装表演队”的设想,但当时社会条件尚不成熟,只得暂时搁置[7]。但美、日、法等国家的时装表演队纷纷来华演出,给服装从业人员带来了刺激。人们开始意识到,服装若采用传统展示法挂在衣架上进行平面展示,那便是“死”的;然而由模特穿着进行立体表演,则一下“活”了过来。

在观看了美国“豪士顿”时装表演队的演出之后,上海市服装公司的经理张成林萌生了组建中国自己的服装表演队伍的想法。1980年11月19日,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正式成立,但此时的表演队还只是业余性质,表演者们被称为“时装演员”。1981年2月9日晚,这支表演队在上海友谊电影院举行了首场演出的彩排,由中国人自己组织、训练并提供服装的中国服装表演队首次登台亮相[8]。

在近两年的历练与表演中,这支队伍为服装营销立下了汗马功劳。人们立刻认识到了服装表演的重要性,1982年有关部门正式批准“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成立。至此,全国第一支专业服装表演队成立。在表演队成立四年后,开始向社会公开招考服装表演者。1984年8月27日,《解放日报》《文汇报》分别于第一版、第三版刊登了《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在沪首次招生》的消息。经过初试、复试等多轮筛选,最终录取了13名女模特[8]。这标志着第一批公开招收的服装模特出现。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并入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在全国高校中最先设立了服装表演专业,称为“服装设计及时装表演专业”,三年制大专[9]。至此,中国第一批大学生模特出现了。1989年12月,中国首届时装模特表演艺术大赛评选出了十大名模[10],服装表演业受到重视,行业内要求更严格规范。

三、 初期服装表演特征

(一) 由引进来到走出去

改革开放后,思想的解放让国内民众有机会接触到世界服装时尚潮流,包括服装表演这一概念,也是由国外“引进”的。

1979年春天,当我国服装业还未从落后中苏醒过来时,皮尔·卡丹先生率领12位外国模特来到中国,在北京民族文化宫进行了一场时装表演。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场由外国人在中国举办的服装表演,给衣着单调的中国民众带来了冲击[11]。虽然未对外公开表演,仅供行业内部人员观摩,但这场外来的服装表演仍犹如一颗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浪花。

继皮尔·卡丹造访后不久,冲击接二连三地到来。日本的时装表演队来到上海,展示了三个系列的时装。1980年7月19日,美国“豪士顿”时装表演队又来到上海友谊电影院演出[12]……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外来表演推动下,一些服装工作者和文化艺术工作者看到其他国家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服装表演体系,而我国服装表演领域尚为空白,受到启发,萌生了创建属于自己的表演队的念头。

在国外服装表演的影响下,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大连等地相继成立了我们中国人的服装表演队,并且逐步开始了走出去的征程。1985年3月,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受邀前往香港,受香港模特儿老师指导,与当地模特一同表演中国民族服装,学习香港先进的表演方法,交流服装表演心得。随后,澳门、日本等地的邀请也纷至沓来[8]。

我们的服装表演事业从国外引进,到自主成立,再逐步走向世界,这个诞生、成长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进一步解放的过程。

(二) 由禁止到开放

政府对于服装表演的态度的转变,折射着思想解放的进程,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时装表演的发展。

1979年,当皮尔·卡丹带着对于新中国来说尚属初次的时装表演来到北京时,这场表演被称为“服装观摩会”。基于当时保守的社会风气,相关部门规定,观众仅限于外贸界与服装界的官员和技术人员,该次时装表演仅允许举办两场,并提出了三点硬性规定:对观看人员进行政治审查;一律对号入座,记录姓名;不得转让入场券[13]。森严的制度是当时人民思想尚未完全解放的反映。然而两年后,当皮尔·卡丹再次来北京时,他选择了10多名中国男女青年,培养出了首都第一批服装模特。1981年11月,这批中国服装表演者同2名国外模特在北京饭店西楼大厅同台演出[14]。相对于两年前的首次“服装观摩会”,这次表演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的国际性服装表演,实现了由面向内部人员到面向全体人民的转变。

随后,在1982年春节后的针织服装选样订货会上,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举行了公开表演,1984年又为庆祝国庆35周年在上海静安体育馆进行了公演[8]。外来的、本土的时装表演纷纷展开,各类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表演层出不穷,说明了此时的服装表演已随着思想的解放而完全开放。

(三) 由业余到专业

改革开放初期的服装表演,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刚开放不久,民众思想尚相对闭塞,从业者相关知识亦缺乏,其专业程度落后于当时国际水准,具体表现在表演人员挑选标准、组织机构、培养方式和表演方式等多方面。

由于当时环境的限制,早期的服装表演人员是通过挑选服装厂中身材条件合适的员工来确定的。初次挑选时要求为:女子身高170厘米以上,下身比上身长8厘米。男子身高179厘米以上。由于选拔途径较窄,后不得不降低了女时装演员的身高,即调整为165厘米以上,气质、表演水准就更谈不上了。步入正轨后,人员的选拔机制也变得健全起来。从业人员由行业内部选拔转为面向社会选拔,表演队对于模特的身材条件标准也进行了提升。在1984年公开招考模特时,女子的身高下限从168厘米上涨至172厘米,并要求测量三围、肩宽和上下身比例[8]。表演人员选拔机制的严格化标志着中国时装表演业再次向着专业化靠近了一步。

早期时装演员的组织机构也十分业余。大多数时装演员实行半脱产工作方式,即一边工作一边训练,保持工资,演出费用极少,演出与活动要受团队的支配与限制。早期的时装表演队大多由所在省市的纺织机构、服装研究所或是服装公司组建,隶属于纺织系统或轻工系统[15]。直到1992年,中国第一家模特经纪公司——“新丝路”成立,服装表演人员才有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机构,“模特”成为了正式的职业。

培养方式的专业化也标志着模特业的进步。国外服装表演的模特多在模特经纪公司所属的模特学校进行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才能正式工作。而我国改革开放后初代模特都是业余人员,由文艺工作者进行指导,或观看国外服装表演的录像进行训练,并未形成专业的培训模式。到了80年代末,国内各纺织服装类院校为了适应服装业和服装表演业的发展,开始设立服装表演专业。在1989年苏州丝绸工学院(现并入苏州大学)工艺美术系率先设立服装表演专业后,1990年中国纺织大学(现东华大学)服装类专业也开始面向多个省市招收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的学生。随后,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现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服装设计与表演专业。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模特,是服装表演行业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表演形式方面,我国也经历了一个向国际水准靠拢的阶段。服装表演与许多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给人以视觉享受。以台步为例,模特肩、胯和腿的一系列动作,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走、站立姿态为基础,经过重塑、夸张等手段进行修饰而来,进而用优美的体态语言来展示身上的服装,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16]。同为舞台艺术,服装表演也带有某些戏剧艺术的特征,需要模特具备诠释不同风格服装的能力。因此,早期的服装表演大多由从事舞蹈的文艺工作者担任艺术指导。这个时期的走台姿势、表演方法往往由舞蹈动作演变而来,掺杂了较多舞台化的动作,如中国民间舞蹈步、京剧表演艺术中的“亮相”手法等[17]。在表演幅度上,也以含蓄美为主,认为西方表演动作幅度大、夸张,不符合我国的传统审美观念。然而,这些靠我国艺术工作者们自己摸索出来的表演方式,在专业人士看来还是太落后了。因此,除去自身的摸索,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专业人士的指导也很重要。北京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在刚组建时,跟着卡丹公司委派的卡尔多先生,一次又一次地练习表演步伐[18]。上海服装公司表演队在1981年为外贸公司进行的首次表演后,收到了来自中外人士的中肯意见,如步子太慢,节奏感差,服装颜色、配饰不协调等问题。1985年1月16日,来自香港的朱玲玲小姐,与香港模特老师孙秀云、香港首席模特张丽萍在观看了上海服装公司表演队表演的民族服装后,指出步伐、转身太陈旧,还是像国外50年代的表演方法。她们根据80年代国际时装表演的流派,系统地指导演员进行新的步伐、转身、脱衣、拿帽等动作的训练,以及指导二人一组出场该如何配合、交流等。服装表演不单是指模特走台步展示服装,还包括音乐、灯光、舞台美术、化妆等多种因素的配合。要想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下去,这些方面也有待加强。鉴于当时上海表演队的化妆还是戏剧式的,并未考虑到与服装的搭配程度,香港的两位资深模特还将国际流行的化妆方法传授给大家。专业正规的训练,令内地模特们受益匪浅,在表演时能紧跟国际水平。在一段时间的训练后,8位上海模特赴港与香港模特同台演出[8]。有了发达地区从业者的专业指导,我国的表演队不仅在表演方法上走上了正轨,而且也朝着世界模特舞台迈出了第一步。

服装表演初始时,用的就是一般文娱表演所用的长方形舞台。1982年,在为苏联贸易代表团进行的演出中,采用“工”字形舞台,这是当时服装表演的标准舞台。发展成熟后,与国际接轨,使用“T”字形舞台[8]。

从表演人员的选拔机制、组织机构、培养方式和表演形式的变化,不难看出新中国的时装表演正在向着国际化、专业化靠拢。

四、 取得成果

(一) 获得经济效益

服装行业快速发展,生产了大量服装,销售问题急需得到解决。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在各展销会穿着当季服装展演,甚至为外国贸易团表演,拉动外销,取得了惊人的交易额。仅“1983年春季服装选样订货会”上,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就连演十三场,几乎把服装公司仓库全部出空,交易额惊人。在1982年12月5日为苏联贸易代表团的表演结束后,苏联代表团当即选中了51种产品,成交价一千四百万美元,这是第一次为外销服装进行经营性表演并取得巨大成功[8]。从这两场演出的成果足以见得,服装展演对于推动服装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在对内销、外贸订货会上的惊人成绩已然证明了服装表演对于服装销售不可或缺的作用。随后,该表演队又参加了1983年的针织服装表演会。该次表演持续了23天,入场券的获得途径是通过买衣服赠送,可谓是真正的直面消费者[8]。这次表演为主办单位赢得了利润,也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1983年4月8日,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参加了轻工部主办的五省市服装鞋帽展销会开幕式,盛况空前。并在一系列公开表演后,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5月13日表演队受邀到中南海向中央首长作汇报演出,受到中央领导们的高度肯定[19]。这一场走进中南海的服装表演证明,服装表演不仅在商业上而且也在政治思想上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与重视,中国服装表演业由此获得了公开走向社会的许可。

(二) 进行文化交流

除去经济效益外,服装表演对于文化交流的作用也不容小觑。1983年9至10月,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受邀在广州友谊剧场演出30场。演出不但博得了广州群众的好评,连美国领事馆的领事都来信称赞,来自西德、美国的教授更是特意到后台求见。同年,由皮尔·卡丹发掘的模特石凯,成为其麾下唯一专属的中国模特。石凯前往欧洲进行表演,被欧美影视界公认为东方美女。1984年,在中国首次丝绸流行色时装表演的台下,除了中国大陆的观众,还有日本、美国、罗马尼亚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客人[8]。

1985年9月,第50届巴黎国际女装博览会在巴黎举行。中国轻工业部服装工业代表团首次出席了国际性的服装博览会。会展期间我国的时装以及模特受到了法国民众的一致好评,法国电视台报道称:“在巴黎这个竞争激烈的时装市场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中国!”中国代表团得到特许,在会展期间拍摄纪录片以便回国交流。不少法国著名时装设计师、公司和协会纷纷邀请我国代表团前往交流、参观,其中观看我国时装表演录像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20]。

在国际舞台上的出色表现让其他国家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文化实力,看到了改革开放的作用。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了提升,时装界经久不衰的中国风便是有力见证。可见,服装表演对于展示我国服装文化,与国外服装界交流以及塑造国际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 开放社会风气

随着服装表演的发展,民众的态度由一开始的不接受渐渐转为喜闻乐见。1980年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在成立初期,曾受到不小的阻力。不仅上级领导心存顾虑,普通群众也持反对态度。被选中的时装演员的家人、朋友甚至单位领导纷纷出面阻挠。而四年之后的1984年,上海市服装公司表演队公开招考时装模特儿时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仅四天内便有一千多人报考[8]。人民群众对于服装表演的喜爱和接受程度由此可见一斑。1987年初,上海电视台播放了一则招聘业余广告模特的广告,前来应聘者络绎不绝,老少皆有,这大大超乎了举办者的想象。1989年初,9名中国大陆女模参加一年一度的香港时装节,港媒对此评价颇高,认为大陆民众在这方面接受程度已有提升。

从反对到逐渐接受,再到盛况空前,这一系列的变化见证着改革开放后服装表演的发展历程,从沉寂到复苏,再走向繁荣。同时,也是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社会风气开放的见证。

(四) 发展周边行业

时装表演行业的正式出现,催生了周边行业的诞生与发展。时装摄影、化妆、灯光、造型等职业的出现,就是为服装表演服务的。以《上海服饰》杂志为例,该杂志举办的上海服饰小姐评选活动,就有专人为选上的模特儿做妆发造型,搭配服装以及摄影。杂志还专门设立了造型专栏,让当时著名的时尚人士羽西女士为读者出谋划策,进行造型设计。《中国服装》杂志在1992年第1期刊物上,刊登了“天鹅杯”首届中国时装摄影艺术大赛获奖作品,那时的时装摄影虽说刚起步,却也有着极好的前景。越来越多的时装表演,带动了这些周边行业的繁荣发展。

另一方面,各类服装相关活动的开展也离不开服装表演。从首届全国服装设计金剪大奖赛的举行,到全国各地服装设计大奖赛与服饰文化节轰轰烈烈的开展;从中国首次丝绸流行色时装表演,到如今流行色、新面料乃至妆容配饰的发布,都能见到模特的身影。这些活动都以服装表演为依托,直观地将作品和商品展示给观众。

改革开放后服装表演的发展与繁荣,带来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昭示着服装业日益重要的地位,展示着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30年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12.

[2] 谭安.胡耀邦与改革开放时期的轻纺工业[J].百年潮,2015,(7):30-34.

[3] 郝建秀.中老年人的要求应该得到满足——郝建秀同志就服装问题致轻工业部杨波部长的信[N].北京晚报,1983-07-22(1).

[4] 凌焕.杨波部长答记者问——轻工业部正在抓中老年人的衣着问题[N].北京晚报,1983-07-23(1).

[5] 凌焕.我也不喜欢一色灰兰——纺织工业部长吴文英谈服装面料[N].北京晚报,1983-07-25(1).

[6] 凌焕.《时装》杂志社总编辑刘水行认为服装改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N].北京晚报,1983-07-26(1).

[7] 李晓筠.对中国模特儿之我见[J].上海服饰,1990,(3):14.

[8] 徐文渊.色彩·女郎·我的梦:时装模特儿之路[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2.

[9] 李丹.新时期中国模特业发展历程(1979—2008)[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0.

[10] 张亚健.我国首次评出十大名模[J],中国服装,1990,(1):20.

[11] 金·艾顿.皮尔·卡丹传[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6:3.

[12] 袁杰英.时装模特表演艺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5.

[13] 郭海燕.浅析中国服装表演业的开端[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2):47-49.

[14] 李存修.皮尔·卡丹[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4.

[15] 董军浪.新中国时装模特业的启蒙与演进[J],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2006,(12):400.

[16] 吕国琼.模特表演教程[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5.

[17] 徐文渊.试谈中国的时装表演[J].现代服装,1986,(2).

[18] 佚名.皮尔·卡丹的中国旋风——时装表演在中国[J].青春,1992,(12).

[19] 李国庆.中国模特20年[J].现代妇女,1995,(5):10-13.

[20] 佚名.五星红旗首次飘扬在巴黎国际服装博览会上——中国轻工业部服装工业代表团访法剪影[J].中国服装,1990,(1).

2016-05-30

张汇文(1992—),女,江苏苏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近代服饰史。E-mail:z_hw1992@126.com 张竞琼(1965—),男,江苏南通人,教授,研究方向为近代服饰史。E-mail: j.q.chang@126.com

TS941.12

A

1009-9034(2016)04-0225-06

猜你喜欢
表演队改革开放服装
让人心碎的服装
演2021年莫斯科航展中,勇士飞行表演队正在表演
鹰击长空
美国雷鸟飞行表演队正在练习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