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美剧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2016-03-07 13:31张英利蔡玉侠
关键词:后殖民殖民主义主妇

张英利,蔡玉侠

(1.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热播美剧的后殖民主义倾向

张英利1,蔡玉侠2

(1.河北工程大学 文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2.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6)

当前美剧在中国乃至全球都倍受追捧,然而在当下的热播美剧中,后殖民主义倾向极为明显,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虽然经过模拟与杂糅出现了既不同于宗主国文化又不同于原殖民地文化的“第三空间”,但是中国人或者华裔仍旧经常处于没有话语权的“属下”地位。美剧中的后殖民倾向会使得中国年轻的受众对中国、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抵御后殖民思想的入侵不仅仅靠观众自己的觉悟,也是一个值得政策制定者、文化研究者深思熟虑的重大课题。

热播美剧;后殖民主义倾向;失真;属下;杂糅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42

当前,在中国乃至在全球美剧都倍受追捧。依托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各种美剧在网络上大有铺天盖地之势。其中《老友记》、《绝望的主妇》、《24小时》等尤为中国观众所钟爱,已经成为经典。在中国,“追美剧”已经成为青年人的一个时尚并且该词已经成为一个为大众广泛接受的词汇。然而,2014 年 3月,广电局发布了强化网络剧的内容审核的新规章,中国网监部门着重审查了中国视频网站的外来剧目,结果一些美剧作了较大幅度的删减有的甚至被迫“下架”。究其原因,美剧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难辞其咎。关于热播的美剧,国内学术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语言、文化等方面,对美剧的文学研究未受到重视,对美剧中后殖民主义倾向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同时该研究也可警示中国观众西方国家的殖民本质--欧美等国家对东方特别是我国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侵略,这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对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传承尤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热播美剧中“失真”的东方

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末,该文化思潮的关注焦点是殖民时代结束后西方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东方对等物之间关系。它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批评家,他们的侧重点不同,理论框架也有所不同。后殖民理论的奠基人,爱德华·赛义德(Edward Said)是巴勒斯坦人,他的主要侧重点是批判“东方主义”。他认为一些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东方根本不是真实的东方,是西方人构想出来的东方。“东方主义的所有一切都与东方无关:东方主义之所以具有意义是取决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本身。”[1]他重新从后殖民的视角解读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简﹒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花园》和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认为这些作家或作品把西方和东方鲜明的对立起来,按照自己的臆想把东方置于低劣于西方的“他者”的地位。“东方式非理性的、堕落的、幼稚的、‘不正常的’;而欧洲则是理性的、贞节的、成熟的、‘正常的’”[2]。

在当下的一些热播美剧中,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形象塑造是典型的东方主义的产物。在这些美剧中,中国政治方面是不民主的、不自由的。在《绝望的主妇》中,盖比家的女佣是中国人小梅,她被叔叔当奴隶卖掉,后来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救出。盖比对她的丈夫说:“你知道在中国他们怎么处置那些对政府出言不逊的人吗? 他们把那些人关进集中营里强制劳动。是不是很恶心? 你懂我的意思吗? 那是一个非常集权的政府。我们都快忘了自己有多么幸福。你不觉得小梅会更喜欢美国吗? 这样她就能明白自由和民主的含义了,不是么?”。盖比经常威胁小梅的绝招就是说要把她送回中国当奴隶。《波士顿法律》充斥着对于中国人权等问题的谬读和恶意攻击,使观众感觉中国人在国内没有个人自由,受政府压迫,因而来美国寻求自由。在军事方面,美剧中经常出现中国威胁论。在《24小时》中,中国被塑造成在美国有着庞大特务实力及军事实力的国家,对美国造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在《南方公园》中,看完奥运会开幕式后的卡特曼心情很沉重,他告诉大家中国人太强大了,他们总有一天要取代美国。东方主义者心目中的中国经济同样也非常不堪。在《欲望都市》中,萨沙她们四个去好莱屋,发现一大批赝品,非常便宜,旁敲侧击我国出口假货很多。美剧中的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国菜、按摩,针灸,中国的国民性往往等同于落后、愚昧、残暴、委琐、神秘、狡猾。在《识骨寻踪》中,一个30岁的美籍华人至死都没有结婚,他的家人为了能够让他在阴间生活安乐,便杀死了一个女孩,并把他们合葬在一起。中国还被批判成不顾环保的国家。在《国务卿夫人》中,中国被指责破坏雨林,开采石油。在《豪斯医生》中,中国被指责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这就是东方主义者构想出来的失真的中国。将中国主流的、正面的形象淡化甚至忽略,取而代之的是负面形象的无限放大、扭曲甚至是无中生有。探究其将中国妖魔化的根源,原因有二。其一是无知与傲慢,他们对中国的记忆还停留在几十年前,出于历史形成的盲目自大,很少去调查了解。其二是有意甚至恶意的贬低、扭曲和毁坏,通过这些妖魔化的书写,反衬美国文明的至上性和理性,引起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从而毁坏中国的民族形象和民族文化。这是殖民时代结束后殖民主义的新表征,是文化霸权的体现。其实,正如萨义德在《东方学》前言中所言:“东方曾经有——现在仍然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民族,他们的生活、历史和习俗比西方任何可以说的东西都要更为悠久。”[3]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没有完美无缺的文化,不同文化间的优劣往往不具可比性,所谓的优劣只不过源自于观察者的观点和立场而已。

二、热播美剧中无话语权的“属下”

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另一位剑客是印度裔的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她也很早就开始了对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批判,她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她的著名论文“属下能说话吗?”。她认为,在后殖民的大环境中,被殖民者在社会中往往处于底层——属下地位,因而往往是沉默的,无话语权的,是被说的“他者”,别人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就成了什么样的人。话语权的丧失还表现在文化方面的失语,被说的“他者”没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以及作为自己民族地标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当下的一些热播美剧中,不但中国的国家形象无端遭贬,中国人或者华裔也同样被塑造成自私,无知,猥琐,狡猾的人。这是因为在后殖民主义的大语境下,东方人没有话语权,成为了 “被说”的人,成为后殖民者认定成的那种人。在热播的一些美剧中,中国人或者华裔常常是地位卑微、低下的人。他们要么是保姆,要么是工人、服务员、接线员、按摩师甚至是奴隶。《欲望都市》中,萨沙楼下有3个变性的妓女,其中一个名字叫“CHINA”,《实习医生格蕾》里面的中国人是个没有身份的偷渡客,《绝望的主妇》中的小梅是女佣。在剧中他们是“属下”的地位,所以基本没有话语权,成为被说的“他者”,观众只能从他们的上司或其他白人角色口中知晓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另外,在剧中,中国人或者华裔通常都是跑龙套的角色,很少充当事件的主角,很少能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及情感,因而观众不能得到更多的线索来形成对他们人格的判断。《单身父亲》中的华人,几乎没有台词,没有性格,更没有喜怒哀乐,如道具一般,只是白人生活的装饰品。所以说,在当下的热播美剧中,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处于“属下”的地位,不管是在剧中的白人口中还是在编剧的笔端,中国人都成为了被说的“他者”。而这些无知、顽固的后殖民主义者的言论自然多是负面的,是故中国人成为了他们所认为的自私,无知,猥琐,狡猾的人。

另外,作为一名女性学者,斯皮瓦克(Gayatri C. Spivak)特别关注第三世界的女性的地位。她认为,由于女权运动,西方社会的妇女地位已经大为改观,但是在一些女权主义文学作品中,例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西方作家“对女性主体的尊崇基本上仅限于欧洲和英美范围。”[4]实际上,在西方社会的东方女性受到夫权社会和后殖民的双重压迫,因而情形更为痛苦。

处于后殖民语境下的第三世界女性特别是中国的女性处境更是悲惨。在《绝望的主妇》中,其他四位白人主妇个个智慧、优雅、能干,唯一的有色人种主妇盖比在大多数时候的形象却是虚荣、自私、无知。相比其他四位,她有更多的缺点。仍旧是在《绝望的主妇》中,几位白人主妇个个积极强势,能主宰自己的身体和行动,享有和男人同等甚至更优势的地位。然而,中国的小梅身分却是女佣,并以处女之身作了代孕妈妈。按照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事情基本是不可能被接受的,即便被迫为之,当事者一定痛苦纠结不堪。然而剧中根本没有人顾及她的想法与感受,编剧在这一方面根本没有任何的展示。显然,第三世界的女性尚未走进女权主义者的视野。

三、热播美剧中的模拟与杂糅

后殖民理论的第三位剑客是出生于印度孟买的霍米·巴巴(Homi Bhabha),他对后殖民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创立了“第三空间”这一概念。他认为宗主国的文化和被殖民者的文化是互相影响的,被殖民者不是一味地被同化、被淹没,相反他们会进行抵抗。他们首先是模仿,但是他们不是全盘吸收,相反,“模拟者在模拟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改变着自己,不断产生延异、差别和超越,一方面吸收、挪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来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拒绝、摒弃被模拟者,从而在近似中产生威慑的力量。”[5]这样他们便会创造出既不同于宗主国又不同于本身的第三种文化,即所谓的“第三空间。”第三空间的特点是“杂糅性,”处于其中的被殖民者跳出了二元对立,构建并认同了新的身份。文化杂糅的状态形成后,殖民主体的中心地位自然被消解。所以第三空间是被殖民者抵抗的结果。

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华裔饱尝几代的冷漠与歧视,逐渐摸索出了适应后殖民环境的能力,构建了自己的身份,并且最大限度地影响着周围的环境。在当下的一些热播美剧中,编导或许是有意,更大的可能是出于写实本能把这些反映在了作品里。剧中的中国元素逐渐以正面、积极的形态呈现,逐渐被西人接受并融入其生活中,剧中的有中国人或者华裔也接受了西人的许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是以出现了一种文化杂糅的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在美的华裔保持自我的同时能自信地、相对更为舒心的生活。热门美剧《迷失》中,正面人物“好人”杰克身上纹着四个醒目的大字“鹰击长空”,这显然是对中国文化持赞赏的态度。《老友记》中的人物对中国风的书画装饰似乎十分感兴趣,莫妮卡家的阳台挂着个带有“福”字的白色灯笼。《绯闻女孩》中Vanessa 与Nate 约会时那场非传统的烛光晚餐,主题就是几盒中餐的外卖。《犯罪现场》中的老大葛瑞森是宋慈的崇拜者,他将宋慈视为法医学系统的开创人。《罪案终结》用了一集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关于中国孝道的故事。另外,在某些美剧中,中国人或者华裔的形象也搀杂了西方人的特点。在几乎所有的美剧中,有中国血统的人说的都是英语。例如在《绝望的主妇》中,即便是佣人姚琳、小梅都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盖比除了肤色外,生活习惯与价值观念基本与其他四位主妇没有什么区别。在《白宫群英》中,前五季中扮演中国驻美大使的演员,都反派的角色,在剧中表现得贼眉鼠目又不怀好意。但在第六、七季中,中国大使形象明显好转,不但精明干练、彬彬有礼,还富有美式幽默感。这就是既不同于殖民者又不同原殖民者的形象:他们说的是英语,有美国人的某些特征,但他们有自己的是非观,有自己的身份认同。

四、结论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下热播的一些美剧蕴藏着非常明显的后殖民主义倾向。在其中,中国的国家形象被无端贬低、扭曲甚至被妖魔化,中国人或者华裔经常处于“属下”的地位,没有话语权。当然,面对后殖民语境,中国人或者华裔经过磨合杂糅,创造出了既不同于殖民地文化又不同于第三世界文化的第三空间,这在美剧中也得以一定程度的客观体现。美剧中的后殖民倾向可能会使得中国年轻的受众对中国、中国人乃至中国文化产生错误的认识,甚至逐渐接受。因此,中国观众在观赏美剧时,要注意发现文本的双重性,敏感捕捉其中内隐的殖民主义意识,“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须理解作者在表现时所包容的东西,比如一个生产糖的殖民地庄园,对保持英国特殊生活方式的过程看来是重要的。”[6]当然,抵御后殖民思想的侵染不能仅仅靠观众自己的觉悟,也是一个值得政策制定者、文化研究者深思熟虑的重大课题。

[1]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主义[M].纽约:同代丛书,1979.

[2][3]爱德华·W·赛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

[4]罗刚,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Homi Bhabha. “Mimicry and Man:The Ambivalence of Discourse”,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 London:Routledge, 1994.

[6]王宇根译.赛义德自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魏天婵.后殖民主义视域下汉英翻译中的异化策略[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4-125.

[责任编辑 王云江]

The tendency of post-colonialism in hit American TV dramas

ZHANG Ying-li1, CAI Yu-xia2
(1. College of Arts,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

Nowadays, American TV dramas are very popular among the young audiences around China 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 In some of the hit American TV dramas, however, the tendency of post-colonialism can be easily found. In these dramas, the image of oriental countries especially China is just imaginary and thus is distorted. Though these dramas objectively depicts a Third Space which is the result of simulation and mixture, and which is both different from oriental culture and occidental culture, the Chinese or the American Chinese in them are generally in the position of subordinates, and thus almost have no say. The tendency of post-colonialism in the American dramas may mislead the young audiences in China, making them form false beliefs about China, Chinese and Chinese culture. Fighting against the tendency of post-colonialism is not only the task of audiences but also a great project that policy-makers and cultural researchers must devote lots of time and energy to..

hit American TV dramas; the tendency of post-colonialism; distorted; subordinates; mixture

I106

A

1673-9477(2016)02-124-03

[投稿日期]2016-03-11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HB15WX031)

张英利(1970-),女,河北磁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后殖民殖民主义主妇
不做闲置主妇
再解复数的“后殖民理论”*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俏主妇的笃定 把生活过成诗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后殖民视角下《水浒传》登译本的文化习语转换研究
高不可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