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博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李艺博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所提出的创新举措,一方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时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面临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必须减少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常态;创新;经济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9477.2016.02.004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总体维持平稳较快的步伐,但由于存在一些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面临许多下行的压力及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供给侧改革,在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与效率,是适应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必须加强科技水平,加快人力资本的积累,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体制机制,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逐渐加剧,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减弱,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经济发展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国际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我们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经济强国,必须更加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的提高,优化供给侧,才能真正提升国家核心力,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首先,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靠人口红利的不断推动,在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可以不断地向经济发展输出劳动力,工业化、城镇化把剩余劳动力基本吸纳完后,如果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人工资和待遇,否则,这些工人就不会选择进入工业部门出卖劳动力,这个就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抚养比例的不断加大,储蓄率也会不断下降,造成资本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很多工厂、工地出现用工短缺的现象。在环境成本上,随着国家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企业的治污成本也不断增加。
其次,体制机制障碍较多,运行不畅。改革开放以来,完成了多领域、多层次的改革,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每一次的改革都给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改革并不彻底,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当前,政府部门对经济活动的微观方面干预仍然较多,仍需进一步的简政放权,避免权力寻租的发生。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需要重新进行职责调整,理顺各项工作。制度变革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良好的制度环境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
再次,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原因已经不在需求侧,必须通过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来走出当前的困境。供需错位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障碍,过剩产能是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第一大问题。供给体系中,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化解过剩产能,提高有效供给能力,所以不能忽视需求侧的现实需求,不断满足和适应需求侧的变化,通过创新主动引导供给端达到需求端的目标,形成一种供需平衡、协调有序的状态。
最后,供给侧改革,体现的是国家治理方式的完善,工作思路的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向可持续发展及增长的质量的转变,取代之前的以需求调控为主的模式,激发主体的创新潜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构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因素。供给一般是生产环节,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需求一般指消费、投资、出口三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没有需求,那么在供给端就会产生产品的积压、产能过剩;缺少供给,则在需求端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首先,存在大量供给,缺乏有效需求。我国目前在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实问题是缺乏有效需求,难以化解当前过剩的产能。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已经步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饱和,不再需要大规模的建设,刺激需求端反而会进一步加剧这些行业的矛盾,错失经济机构调整的黄金时期。
其次,供给的效率低,不能满足需求。就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在供给端存在着大量的商品房库存,在需求端,很多人买不起房,大量需要住房的有效需求满足不了。由于较高的房价抑制了城镇居民需要买房、住房的有效需求。所以,此时刺激需求端并不能改善问题,必须通过改善供给来解决。
再次,存在大量需求,缺乏有效供给。我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与以往不同的传统消费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但是我国低效率的供给体系难以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物品的需求。在大商场、超市有很多降价打折物品,并不能有效吸引大家,而国人却疯狂的进行海外代购及亲自到国外大量的购买各种物品。针对有需求无供给的问题,迫切需要从供给侧补短板,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制造业,重视技术方面的创新。
最后,金融领域的抑制。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近几年实体经济中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国家政府也非常重视,出台了多项措施缓解这个困境。虽然有所缓解,但是融资难、融资贵仍然是企业贷款比较突出的问题,排在各种问题之首,由于企业贷款融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源还是银行,缺乏多元化的渠道。近年来影子银行日益活跃,给大众带来了许多方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透明度低、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健全,有很大的风险。
(一)化解过剩产能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是要将那些重要的资源要素从那些产能过剩的产业体系中释放出来,理顺供给端,向市场提供有效供给,创造新的生产力。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体系的不断优化,反过来就可以满足并创造消费需求,通过创新驱动供给侧动力结构优化。当前经济中存在着严重的供需不匹配的矛盾,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链的质量,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国有企业的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对国有资本进行监管,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行效率,对于产能过剩、发展潜力有限的僵尸企业坚决依法退出市场,来优化供给端,同时也要做好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和生活保障的后续问题,也要从法制层面确保产能过剩行业不再有新的项目和新的产能投入。
(二)降低企业成本
政府应限制对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方面的干预,减少各项行政审批项目,来减轻企业的负担,这是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下行的根本原因。实体经济的利润也不断在下降,交易成本不断上升,在国际和国内市场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中国企业负担大,质量和效率低,企业的高运营、生产成本严重抑制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企业并没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的供给质量与水平,面临着各种税费的居高不下、社会保险费用也一路走高的问题,所以必须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改革,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让企业在市场中轻松运行,提高有效的供给能力。
(三)消化房地产库存
房地产库存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关乎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再加上各地的小产权房和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纳入统计数据的房屋,房地产过剩的状况已经特别严重,所以必须把消化房地产库存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多年来由于我国住房体制的不完善,住房供给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无法满足多层次的居民需求。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代结束,以及中国经济面临转轨的问题,房地产行业对于 GDP的贡献率已经达到极点,房地产企业也应认识到这点,必须顺势而为,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适当的降低房屋销售价格,有效增加销售量,从而在短期内回笼之前投入的资金,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更有利于增加自己的利润,通过整合各种中小企业,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率,节约运行成本。
(四)金融领域的去杠杆
随着我国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我国经济的杠杆率也随之加快上升。多年来,主要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模式,直接融资占比低,股权融资占比过低,过度依靠银行贷款,导致贷款利率偏高,加大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企业若能在资金使用方面效率高,那么就能如期还本付息,但是若企业成本高,效率低下,不能在有限期限内还本付息,另外需要借债,债务积累越来越多,风险越来越大。高杠杆率会带来流动性风险,如果控制不好,资金链断裂导致资产严重恶化,就会形成系统性风险。在经济运行低速时期,前期积累的高杠杆率风险也会逐步显现,增加了去杠杆的难度,所以必须稳妥地化解我国当前在金融领域存在的各种风险。
(五)补齐各领域短板
面临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必须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服务型、科技型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从供给侧端入手,提升有效供给,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支持企业技术升级和设备的更新,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城市轨道交通、停车场、养老院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严重缺乏。人才资源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资源的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结构也需要转型,必须切实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以迎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劳动力的升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城市还存在较多差距,按照目前的各种要求与发展理念,从供给端入手,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让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加有效和精准,形成良性循环,不断培育经济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一)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必须是推进产品的创新,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优化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的产业体系,创造出能够有效迎合消费者的各种新产品。提供出多种有效供给,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公共产品的供给,鼓励PPP模式,让私营、民营资本都能够投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公共产品的供给,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各自取长补短,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业、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引领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到中高端的提升,精准施策,向高效化、专业化的方面不断延伸。
(二)完善体制机制,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全面清理长期亏损、产能过剩的企业,尽可能的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建立健全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建立跨区域的利益机制与协调机制,避免地方政府因为税收的减少而对兼并重组进行阻拦。通过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加快过剩产能的输出,鼓励企业走出去,与国外组织进行贸易合作、投资共享、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全球市场释放新的供给,利用“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推动钢铁、建材、有色金属企业的产能输出。建立过剩产能行业的监测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不断整理、分析、更新数据,建立预警机制,完善相关的监测管理制度对行业进行动态的监控,及时向行业和市场发布相关信息,进而精准施策,引导市场的合理健康发展。
(三)深化简政放权
简政放权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政府必须还权于市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运行效率。建立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度,对于拟定的行政审批项目,应当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要充分考虑和参考。建立合法的审查制度,提供标准化的指导意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对各种权力的下放也要做到同步,要给予下放单位一定的空间,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破除部门之间的信息阻塞,明确指出信息公开,企业和大众都可以上网进行游览,获取数据,进行分析。逐步完善市场秩序,加快建立符合自由、公平、公开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四)金融领域的改革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活性和需要。在制度上和政策上也要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投资环境,以创新理念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的发展。不断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释放金融活力的重点,建立适合民营银行的监管办法,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债券的种类和数量,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提升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规则、规章制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保护金融领域的创新,满足中小微企业、不同投资收入阶层人们的投资需求,让互联网金融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金融效率。
(五)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应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科研人员在产品开发、运用上的作用。在国际上也要以全球视野整合资源,加强与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合作。强化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和引导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创新要素的顺利流动和合理配置。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人才的各项待遇,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人才基础。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改革力度扩大有效供给,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稳步前进。新的发展阶段,应以更严格的标准、更大的勇气,更高效的改革措施把握好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1]胡鞍钢,周绍杰,任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清华大学学报,2016(2):17-18. [2]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7-18.
[3]冯志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途径[J].经济问题,2016(2):12-13.
[责任编辑 陶爱新]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n China
LI Yi-bo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 China)
To promote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s an innovative measure to adapt to the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On the one hand, it is the initiative choice to across the "middle-income trap" and to change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comprehensiv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The"13th Five-Year" period is a critical period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t the present, the main contradiction China is facing from the demand side to the supply side, and also facing institution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We must reduce the invalid supply,increase the effective supply, and enhance the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make a sustained and health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upply-side; new normal; innov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F121
A
1673-9477(2016)02-010-04
[投稿日期]2016-03-19
李艺博(1991-),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学。